第5章 難以攻陷的圍墻
- 世界歷史百科:橫跨歐亞的帝國·拜占廷(下)
- 李劍橋 竭寶峰編著
- 562字
- 2021-05-27 09:35:21
君士坦丁建造了第一道占地面積為750公頃的海陸圍墻。從5世紀初起,由于人口迅速增長,有限的圍墻顯出了不足,于是又向西擴展,因此,提奧多西二世將防御面積擴大到兩倍而且還加固了海岸。至于陸地圍墻,他設計了雙層結構。在土耳其人用上火炮之前,圍墻可以說是堅不可摧,惟一的危險就是叛變或地震。人們的擔心并不是多余的,甚至就在提奧多西二世生前的447年11月7日和448年1月6日的地震就坍塌了城墻和394座塔中的57座;但是,由于“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威脅而變得緊急的修復工作卻只花了60天就完工了,而且,再也沒有比之更嚴重的地震威脅過它們。靠馬爾馬拉海的城墻有8公里長,靠“黃金角”海灣的有7公里長,靠陸地的一邊有6.5公里長。
但是,盡管海岸城墻有12米到15米高,仍顯得很矮小。因為,城墻后清晰可見大片公共建筑群、宮殿、賽車競技場,尤其還有教堂的穹頂,其中最高的是圣索菲亞大教堂的穹頂。這4個建筑物面向一個大廣場——奧古斯都大廣場,它是君士坦丁堡的市中心。在東邊,元老院上有穹頂,前有柱廊,全由白色大理石鋪成,盡管它在7世紀初就失去了政治上的作用,但還是保持著那種象征性意義。元老院后面是大皇宮,面向奧古斯都廣場是一幢緊閉著黃銅大門的建筑物“沙爾塞”。6世紀,建筑物之上的君士坦丁像被換成了基督。在726年取下圣像的時候,利奧三世發起圣像破壞運動,激起了強烈的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