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冬宮

冬宮的歷史

冬宮是俄羅斯帝國強大和皇權的象征,被公認為圣彼得堡最耀眼的巴洛克建筑。作為皇宮的冬宮,最早于1710年建在涅瓦河邊,當時是荷蘭風格的兩層建筑。1719年根據彼得一世的指令,在距原皇宮不遠,今天艾爾米塔日劇院的地方修建了第二座冬宮,其形式明顯受北歐建筑的影響。

18世紀中葉,俄羅期建筑史上真正的巴洛克時代到來,以意大利人瓦托洛米奧·拉斯特雷利為杰出代表的建筑師們在彼得堡及其郊外建造了許多經典建筑。除冬宮外,斯莫爾尼修道院、彼得宮的大宮、皇村的葉卡捷林娜宮均是他的大手筆。1716年,拉斯特雷利跟隨作為著名雕塑家的父親,應彼得一世之邀來到剛剛興建的圣彼得堡,此行他為施展自己的才華找到了絕好的機會。1754年,彼得一世的女兒伊麗莎白·彼得羅夫娜女皇聘請拉斯特雷利建造一座新皇宮。然而就在宮殿即將完工之時她撒手西去。次年即1762年,剛剛即位的彼得三世攜妻——不久就推翻夫皇的葉卡捷林娜二世——遷入新落成的冬宮。

1762年葉卡捷林娜二世登基不久,拉斯特雷利即被迫提出辭呈,因為這位建筑師的創作風格不合新女皇的口味。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的代表尤·費爾騰·讓·瓦蘭·德拉莫特、阿·里納爾迪等幾位歐洲建筑師對宮殿內部繼續進行裝飾并對原設計做了一系列改變。18世紀70~80年代,伊·斯塔羅夫、喬治·克瓦連吉又對內部做了改建。此后冬宮內外形貌基本未變,一直保持到現在。

一代建筑典范

冬宮現在是由五座建筑組成的艾爾米塔日博物館建筑群的核心建筑,它以規模宏大,裝飾豐富,氣勢雄偉成為一代建筑典范。

冬宮整座建筑乍看雖龐然巨大,但表面色彩和豐富的雕塑賦予它非同尋常的雅致:淺墨綠色基調配以砂巖黃;無數的白色壁柱排列得疏密有致,不僅使數百米長的建筑絲毫不顯單調,而且極富表現力,窗戶上的鍍金飾框和房頂柱形欄桿上的雕像、裝飾花瓶,則從整體上加強了華麗的效果。冬宮的宮殿呈封閉的長方形,中間形成一個寬大的內院。建筑師從具體情況出發,將每個外墻設計成不同的式樣。面向涅瓦河的西北面沒有明顯的凸緣,從河上看去,仿佛連綿不斷的雙層柱廊。面向冬宮廣場的西南面為正面,中央被華麗的凸軒分割成三個拱門,巧妙地織入了四周景色,與環境自然和諧。

格奧爾吉廳

格奧爾吉廳被稱為冬宮的“心臟”,由克瓦連吉設計,是冬宮內最完美的大廳之一。克瓦連吉接手這項工程時,前任設計師拉斯特雷利的設計尚未完全峻工,由于葉卡捷林娜二世認為巴洛克新穎別致的奢華風格已然過時,與啟蒙時代的純理性思想格格不入,于是御座廳被建成嚴謹的古典主義形式。然而1837年12月的一場大火幾乎將廳內裝飾化為灰燼,萬幸的是,所有造型藝術品、器具和其他珍貴財產都被救了出來,不過,大廳本身未能幸免。當時在位的尼古拉一世下令要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重建。產自意大利的卡拉拉大理石賦予重建后的大廳非同尋常的莊嚴感,塑有常勝將軍格奧爾吉形象的大理石浮雕庇護著置于其下方的御座。天花板裝飾著鍍金圖案,由16種顏色珍稀木材鑲拼的地板具有同樣的花紋,兩者上下呼應。

彼得廳

彼得廳又稱小御座廳,是為永久紀念俄羅斯帝國的締造者彼得一世而建的。它由法籍建筑師奧古斯特·蒙費蘭于1833年設計,1837年大火后由瓦西里·斯塔索夫依原樣重建。廳內帶有寓意性構圖的《彼得一世與彌涅爾瓦》畫像是這里的主要裝飾。廳內御座為歷史遺寶,木制基座上鑲嵌著鍍金銀的雕花,椅背用銀線繡著當時的俄國國徽。

孔雀石客廳

孔雀石客廳是用孔雀石裝飾而成的皇家生活用廳,它的藝術價值最為珍貴,這個客廳曾是尼古拉一世的妻子亞歷山大·費奧多羅夫娜皇后的會客廳,由阿·布留洛夫設計。廳內八根立柱和同樣數量的壁柱以及兩個壁爐均由孔雀石制成,并采用了復雜的“俄羅斯馬賽克”技術。鮮綠色的孔雀石與天花板和柱冠上華麗的鍍金裝飾圖案交相輝映,產生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效果。1917年11月7日夜,正在這里開會的臨時政府的部長們面對攻入冬宮的士兵束手就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市| 绥宁县| 旬邑县| 平和县| 玉山县| 大余县| 龙泉市| 航空| 凤翔县| 安丘市| 镶黄旗| 秀山| 文安县| 永州市| 铜山县| 育儿| 德兴市| 手机| 永胜县| 金门县| 凌云县| 宝山区| 营山县| 大丰市| 荣昌县| 扎兰屯市| 长乐市| 安宁市| 库尔勒市| 科技| 丰都县| 英吉沙县| 石河子市| 叶城县| 文安县| 聂荣县| 河间市| 林甸县| 沙洋县| 屯昌县| 绿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