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印度音樂
- 追求流動的旋律:世界音樂史(世界歷史百科)
- 聞明 彭萍萍主編
- 1332字
- 2021-05-31 09:40:41
中古時代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仍是當時人類文明的重要區域。320年,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從而揭開了南亞次大陸中古文明的帷幕。5世紀之后,內部諸小邦紛紛自立,陷入分裂混戰之中,外部則不斷受到白匈奴的入侵。612年,戒日王建立戒日帝國,在南亞次大陸確立了封建制度。從7世紀中葉戒日帝國瓦解,至12世紀末印度次大陸就一直處于分裂局面。特別是在南印度更是從未出現過比較穩定的統一政權。12世紀后,土耳其人經阿富汗進入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1526年,巴布爾在德里建立了莫臥爾王朝。莫臥爾王朝的阿克巴大帝時期盛極一時,他又以喜好藝術著稱。
6世紀以來,佛教漸趨衰落。8、9世紀逐漸形成新的宗教體系——印度教。印度哲學大師商羯羅的“不二論”成為印度救基本教義的理論基礎。12世紀以前的南亞中古文化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5世紀印度戲劇出現了偉大劇作家迦梨陀婆所作的《沙恭達羅》等劇作。石窟藝術則集中代表了這一時期印度在建筑、雕刻、繪畫等領域的高超水平,位于印度中部的阿旃陀石窟即為印度藝術的一大寶庫。5至11世紀時有兩大舉世聞名的學術中心,即那爛陀寺和建志學院,東方各國的大批留學生曾在此留學求法,進行各種文化學術研究。
5世紀左右,巴拉塔作有關于演劇、舞蹈、音樂的理論書——《納忒亞·夏斯托拉》,是將印度古代音樂與印度古典音樂得以連結在一起的重要理論成果,在其中尚可見最早婆羅門教古典音樂的萌芽。《納忒亞·夏斯托拉》將以聽覺得到的最小的微分音程,稱作“什魯提”(梵文“聽”之意),通常將一個八度分割成22個什魯提。實際音樂中,則將二至四個什魯提為一音程(稱“斯瓦拉”)。斯瓦拉和音程一起也具有音高的意義。在一個八度內由7個斯瓦拉組成,其音階分別稱作:sarigamapadhani。什魯提不是平均律構成的,由于樂派的不同,音程的處理方式也有差異。每一個什魯提都具有一個特定的意義,如什魯提“狄夫拉”的意義是“興奮與刺激”等。進而根據7個斯瓦拉形成三種基本的克拉馬:薩·克拉馬、馬·克拉馬、噶·克拉馬。其中,以薩·克拉馬和馬·克拉馬的7個音組成的基本音階作為基本音,發展成14種旋法的形式,稱“姆爾恰納”。再進一步將姆爾恰納14種旋法中的7種旋法向基本旋法發展,并形成拉格的原型(稱作加提,jati)。
11世紀以后,由伊斯蘭教徒侵入北印度始,迎來了印度音樂最大的變革期,從而形成兩大音樂文化圈。北印度在伊斯蘭教的統治下,輸入了土耳其、波斯的音樂家、樂器以及音樂理論等,并與印度自古以來的音樂相融合,形成亨多斯塔尼音樂的基礎。南印度一面保持佛教時代的影響,一面發展了其音樂理論體系,確立了卡爾納塔卡音樂的基礎。
這個時期涌現出一批音樂理論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13世紀薩爾噶·忒瓦著的《桑各塔·拉多納卡拉》,給予后世的音樂理論以極大影響。這部著作匯集了在他之前南北印度的音樂理論,并將其體系化,對音階、旋法的理論的“拉格”(印度古典音樂的靈魂,解釋不一,基本上是一種旋律框架),對有關拍節的周期的“塔拉”(印度人對節奏和節拍的總稱)均有詳盡論述,13世紀以后,北印度有很多理論家將拉格進一步體系化。
印度除了藝術音樂以外,宗教音樂,各地的民謠、民間舞蹈也十分豐富。很多民謠也如藝術音樂那樣,具有柔和的低聲、纖細而又平滑的歌唱。并由多種語言組成印度音樂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