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孔子參政

孔子回到魯國后,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被趕出魯國的魯昭公在晉國去世。魯定公順理成章地繼承王位,然而他也只是一個傀儡,政權仍由季平子把持著。

可世事難料,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季平子逝世,他的兒子季桓子繼任,可季桓子還是沒有斗過家臣陽虎,于是,魯國成了陽虎的天下。

此時,政局不穩,各派勢力都想拉攏孔子以壯大自己的勢力,但都被孔子拒絕了,陽虎亦陰謀造反。

陰謀造反之事敗露后,季桓子聯合孟孫氏和陽虎展開戰斗。

雙方戰斗得死去活來,后來陽虎有些力不從心,敗下陣來。

魯定公派武將申句須和東頎各帶兵車100乘,前去追殺陽虎。經過幾次拼搏、追殺,終于將陽虎的士兵擊潰。陽虎撲滅三桓的陰謀破產了。

陽虎單槍匹馬,逃到齊國。定公九年,魯國派兵討伐陽虎。陽虎又奔齊、奔宋,不久逃到晉國,被趙簡子收留。

陽虎事變之后,魯國政局仍然十分不穩。魯國統治者為了穩定國家的政局,發展國家,聘請了孔子做中都宰,后任司空,再后來任大司寇,直接參與內政外交,代行相國職務。

孔子就任官職后,銳意改革政治,極力實施禮治政策。

孔子的禮治政策實施之后,成效卓著。魯國的社會風氣煥然一新,犯罪行為日益減少,百姓們禮貌且文明。其它國家聽到這件事后。也都紛紛效仿,改變治理國家的策略。

孔子為官雖然為期不長,從魯定公九年到十三年前后不過4年,但卻是孔子一生中最難以忘懷的一段日子。

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孔子這段美好的記憶之中吧!這還得從魯國政府為什么要聘用孔子,請孔子出仁說起。

當時魯的相國是季桓子。正當季桓子躊躇滿志出任之時,他遇到了陽虎事變,幾乎命喪黃泉。死里逃生的季桓子需要物色賢能之才,輔佐他處理內政外交的事務,鞏固自己的地位,他想到了孔子。

季桓子從心里想聘用孔子。委以重任,于是他向魯定公提出了這個想法。

魯定公早已聽說孔子是一個有學識的君子,而孔子到齊國兩年,深得齊景公的信任,但最后還是沒有得到任用,可見他的政見不怎么高明。猶豫之下,經過一番推敲,便決定先到地方上試試,如果確有雄韜大略,再提升到朝中任用不遲。就這樣,魯定公委任孔子為中都宰。

中都是魯國西北部的一個城邑,離曲阜不遠。中都宰是中都邑之長,相當于現在一個縣的縣長。雖然職位不算高,但是孔子還是挺珍惜這次實踐自己愿望的機會,決定盡心竭力把事情辦好。

孔子上任之前,帶了子貢、顏回等幾個弟子深入民間,體察民風民情。只見中都城外一片荒蕪、雜草蔓延,人們紛紛出城討飯,路旁餓死鬼的白骨成堆,好不悲慘啊!孔子簡直是痛心疾首。

進入中都城內,城墻四處倒塌,房屋矮小破舊,街道狹窄泥濘。街上游民流蕩,乞丐成群。

為了進一步了解中都的民情,孔子先后拜訪了三老、鄉紳和當地名流,探詢解決問題的方案。經過詳盡的調查和研究,孔子開始制訂治理的措施和方略。

孔子首先召集書史差役開會。告訴他們,全體留用不動,以1個月為期限,在這1個月內辦事公正認真、為人廉潔誠實的留下,偷懶消極、貪贓枉法的除名。孔子還宣布了6個方面的改革措施:

1.發動全邑農民,加固堤防,開渠鑿井,預防水旱災害。

2.設立多個工場作坊,安置無業游民和乞丐。

3.以仁德教民,改良地方風氣,組織人員到下面講仁、講義、講禮、講德,講居家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

4.勸導工商小販做生意買賣要誠實守信。

5.提倡節儉,要求衙署役吏一律穿布衣,戴布帽,出外一律步行。

6.在金邑四鄉添建學堂,讓少年一律入校讀書。

孔子這6條措施實行了1年以來,收效顯著。中都迅速從百廢待興,發展到百業興旺。百姓們過上了溫飽的日子。社會治安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們講究禮儀,知廉恥,上敬老,下愛幼。社會一片祥和、安定的局面。中都大治的消息像春風一樣傳遍魯國內外、中原大地。

一天,孔子正執行公務之時,一紙差令打斷了孔子的聚精會神。展開絹帛一看,上面赫然寫著:

“孔卿,政績卓著,寡人欲委以重任。即返都城,速速勿誤。”

孔子喜出望外,收拾行裝,踏上回歸曲阜的行程。

他剛走出自己的屋子,就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只見門外擠滿了前來送行的男女老少。他們當中有與孔子共事的差役,有富甲一方的鄉紳,更多的是普通的黎民百姓。他們你推我擠地往前擁,手捧著自己珍愛的禮物,爭著要給孔子送禮物。

孔子站在屋前,涕淚縱橫。

回到都城后,孔子馬上進宮見魯定公。

魯定公對孔子的政績非常滿意,又見孔子對自己的雄才大略十分自信,便委任為大司寇。

大司寇是魯國的最高司法長官,相當于現在的公安司法部部長。大司寇是跟司徒、司馬、司空三卿并列,位同卿大夫。孔子作為一個非貴族出身的平民,被提升為如此高的職位,這在當時是極其罕見的。

剛剛上任大司寇的孔子,面對著堆積如山的案件,不急不慌,有條不紊地清理長期未了結的官司。

古時候的春秋時代,法律條文規定得并不明確,長官只是憑借個人主觀意志判定案件。可是孔子當司寇,卻一改往日舊的常規。每次在判決之前,總是詳細了解案情——向有關此案的人征求意見。孔子根據大家的意見,做出最后的裁決。孔子這種民主辦案的精神,真是難能可貴啊!

孔子執法,雖然對觸犯刑律的人加以懲罰,甚至處以重刑,但更重要的是以仁德,以禮教教化人民。讓老百姓知道什么是對,怎樣做符合“禮”,什么是光榮,什么是恥辱。

孔子任大司寇期間,待人謙恭,與大臣們緊密配合,使政通人和,全國上下對孔子十分滿意。

孔子任大司寇以來,魯國發展迅速,鄰國爭相仿效。這給齊景公稱霸的夢想以沉重一擊。

一天,齊景公遇到太宰黎且獻計夾谷結盟。于是黎修下一封國書。邀請魯君于6月15日,在夾谷(今山東省萊蕪縣)舉行友好大會,永結兩國盟好。

做為弱國的魯國收到齊景公的國書,搞不明白齊景公為什么會有如此舉動,事關重大,馬上召集大臣商量對策。

對于此事,季桓子、叔孫州化、陣孫何忍和孔子都發表了不同觀點,最后決定按孔子的想法去辦。魯定公并邀請富有學識、勇敢、機敏的孔子一同前往。

孔子躊躇間想到:如何避免齊國的威逼要挾,為魯國保全聲譽,確實難度極大。會盟也可能是一個大大的陷阱,名為兩國盟會,實則暗藏殺機。但是身為國君重用的大臣,應以社稷為重,哪能只考慮個人的安危與否?榮辱與否?既然大家如此信任我,就接受命令吧!思考到這里,孔子向定公及大臣們施禮道:

“微臣感謝主公、各位大臣的器重。臣領命!”

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6月15日,申句須和樂頎率領戰車500乘,經過兩天的跋涉,護衛著魯定公來到了夾谷會場。

齊國方面的代表,是齊景公和宰相黎。

齊景公和魯定公朝南落座,其他代表也都各就各位。

互相行禮后,齊國的司儀便出來向景公報告說:“請奏四方之樂。”

景公點頭說:“可以。”

樂聲一停,兩國國君各自燒上3炷香,齊君以東道主身份致歡迎詞:

“齊魯兩國,世代友好。齊欣聞魯國大治,國泰民安。特聚會以示祝賀。并約請魯國永結同盟,親如兄弟。齊國有難,魯國相救,魯國有難,齊國也不會袖手旁觀。天地作證,決不毀盟。”兩國相禮登壇,祭拜天地,衛士準備好祭酒,歃血為盟后,將酒飲盡后又重新入座。

宰相黎說:“齊魯會盟是兩國盛事,不可無樂無舞,臣已備好樂舞前來助興,請兩位國君觀賞。”

于是,附近一群萊人手持旗旄以及矛、戟等兵器鼓噪而至。他們一個個手持劍戟、族旄,在定公面前搖來晃去,如群魔亂舞,奔走咆哮,嚇得定公面如土色,渾身顫抖。

孔子一看,覺得情形不對,怒發沖冠,雙目圓睜,也顧不得禮儀,三步并作兩步躍上臺去,登上臺階說:

“兩國君主友好相會,而裔夷之俘用武力來搗亂,您齊國國君一定不會用這種手段對待諸侯吧?周邊地區圖謀中原,夷人擾亂華人,俘虜侵犯盟會,武力威脅友好,這對神靈是不祥,在德行上是失義,對人是無禮,您齊君不會這樣做吧?”

齊景公聽了孔子這番有理有據的談話后,自覺心虛理虧,不能作答,連忙命令萊人立刻離開。

盟會結束后,景公設宴款待定公,但孔子很是不放心,擔心齊國另有圖謀,可能在宴會上撥弄一些是非也未可知。因此,孔子立刻對景公的近臣說:

“齊國和魯國的舊典,您難道沒有聽說嗎?事情快要結束,而又設享禮,這只能使辦事人員徒勞。而且犧尊、象尊這些禮器不宜拿出國門,鐘、磬等嘉樂不能在野外合奏,在此設享而動用這些東西,是很不合禮法的,這也有辱于貴國君主的名譽。所以,依我看來,這宴會還是不要舉行的好,請您向景公諫言。”

景公聽到孔子傳來的話,不覺得有點慚愧,決定把宴會取消了。

晚上,景公君臣二人默默相對,終于,景公開了腔:“我怎么責怪你才好呢?你看,孔子是遵循古人禮儀引導他的國君。而你為什么只知道用夷狄之道來向我建議?讓我盡失顏面?”

黎仍默不作聲,今天輸了的,明天一定贏回來,想著想著,他一拍大腿,說:“有了。”

第二天,是齊魯雙方正式訂閱盟約的良日,盟約初稿共9款,是由齊國一方事先擬訂好的。初稿交到魯定公手里,他逐行細看,突然發現有這樣一款:

“齊國出征時,魯國須出兵車300乘相隨,否則是破壞盟約。”

“這分明要魯國自己接受齊國附庸國的地位!豈有此理!”孔子不住地在顫抖。

會上,孔子一再要求齊景公對這一款做出解釋。齊景公自覺理虧,憋了半天才從牙縫里擠出了一句:“齊魯既已結盟,就應來相助。”

孔子贊許地說:“這道理講得好啊!那么,同樣,過去齊國侵占我魯國的土地,若不歸還魯國也是破壞盟約。”

齊景公無言以對,被迫答應把過去侵占魯國的全部土地歸還魯國,并且把它寫到盟約之上。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夾谷會盟”。

夾谷會盟的勝利,不僅與孔子的博學多才有關,更體現了孔子政治家、外交家的才智。

夾谷會盟為魯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于是,他受到了魯定公的重用。

魯定公十二年的夏天,孔子在政治上已有相當的基礎。他想利用這陣和煦的春風,進行大刀闊斧的內政改革。

他進一步想,要使魯國政治走上正軌,必須削減三大夫政治權勢。

在孔子看來,當時魯國最大的弊病就是魯定公有名無實,只有虛位。卿大夫“三桓”專政,掌握實權。而三桓又被他們各自的家臣控制,三桓對他們的家臣也都無可奈何。因此,整個魯國的統治集團,名與實顛倒,這就是“君不君,臣不臣”,這就是禮崩樂壞。而這種混亂局面,突出表現在“三桓”勢力過大。

要想徹底改變魯國政治的混亂局面,必須“強公室”,就是要樹立國君(公室)的絕對統治權;必須“抑三卿”,要削弱季桓子、叔孫懿子、孟孫何忌這三家世襲大夫的實力,要他們(尤其是季桓子)嚴守臣道,不得超過君臣之禮。總之一定讓魯國循著周禮,按著貴族等級制度治理國家,使人民安定。然后以“仁政”、“德治”的魯國為基礎,推而廣之,擴大影響,尊天子,服諸侯,統一天下。這就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也是他一生追求奮斗的目標。

但是,公開提出“強公室”、“抑三卿”無異于引火燒身,以卵擊石。三桓是斷斷不會同意的。

頗有政治智謀的孔子深入分析了魯國各方面的力量,他抓住了三桓與各自家里之間的矛盾,決定從這里入手解決問題。

春秋時期,國君為了獎賞諸侯、大臣,實行分封制度。諸侯各國的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稱為“邑”,或稱“采邑”。這些卿大夫連同他們的家屬都住在都城,他們把采邑派給家臣管理。在他們的封地內建立城堡,組織起武裝分隊,有的城堡還發展成規模很大的軍事要塞,魯國季民的費邑,叔氏的邑,隈氏的成邑就是這樣的要塞。

三桓費盡心力地經營三邑,本來是為了加強實力,但結果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原想受其益,樂得清閑,不料反受其害,被一些野心勃勃的家臣所利用。一些家臣以城堡為據點,擴張實力,以至發生叛亂。雖然一些叛變事件被平定,但家臣勢力仍很大。

根據三卿與各自家臣這種尖銳的矛盾,孔子續密地制訂了“拆三都”的計劃。

“拆”是拆毀的意思,三都指季氏、叔氏、孟氏三家大夫的家臣所盤踞的三個城堡。“拆三都”就是要拆毀被三卿家里分別盤踞的費都、都、成都三個城堡。孔子思忖再三,決定以“貶家臣”為名,進行“強公室”、“拆三都”的實際活動。

這些計劃孔子一直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向魯定公稟明,并贏得他的支持。

一天,魯定公召孔子進宮問政。魯定公看了看孔子,滿意地說:“寡人有愛卿輔佐,如今的魯國可以說是既無外憂,又無內患,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孔子故意提高聲調說:“居安思危啊!魯國當前的政局依然很嚴峻,可以說已經是危機四伏了。”

魯定公不以為然地說:“愛卿不必危言聳聽,故做驚人之語。”

孔子嚴肅地說:“三桓的家臣勢力越來越大,他們飛揚跋扈,犯上作亂早有預謀。隨著他們實力的擴張,其兵馬越來越多,城墻越筑越高。三桓扶植的私人勢力,與公室分庭抗禮。主公,您不會忘記當年的陽虎之亂吧?這些家臣的賊心不死,這些禍患不除,國家就沒有安寧的日子。”

魯定公說:“那么,應該怎樣防備才好?”

孔子說:“按周朝的古制,‘大臣家不藏甲(甲指軍隊),大夫沒有長度超過300丈、高1丈的城邑。現在,費都、都、成都的城墻早已超過了規定。這些城池堅固,家有甲兵之藏,最危險的事,臣的叛變,大都是由此而起。最好是把城池拆掉。”

魯定公不聽則已,一聽嚇得目瞪口呆,重復著孔子的話,問道:

“拆毀三家城邑的城墻?那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肯定不答應。”

孔子說:“不答應,但他們最后會同意的,理由有二:

第一,城墻太高,違背周禮;

第二,這是更重要的,目前盤踞費都的公山不狃,盤踞都的侯犯正蓄意與季孫氏、叔孫氏為敵。主公此時可以抓住這個機會聯合三家,一起發兵,制止叛亂。三家求之不得,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魯定公聽完之后,心雖放下了一半,但仍惴惴不安地說:“如果他們不聽命,如何是好?”

孔子斬釘截鐵地回答到:“那我們就派軍隊強行拆毀。”

孔子“計拆三都”的計劃終于得到了魯定公的支持。與此同時,季桓子和叔孫風正急于消除叛逆的家臣,因此也積極配合這一行動。

“計拆三都”這一宏偉的計劃分三大步驟實施。

首先,計拆都。叔孫施子自告奮勇,親自率領軍隊,拆掉了都的三尺城墻。而都的叛徒侯犯兩年前就已叛逃在外,雖又重新殺了回來,卻得不到本邑百姓的支持。因此,計拆都的計劃執行得非常順利。

計拆三都,首戰告捷,大獲全勝。

按計劃執行第二步:計拆費都。

計拆費都的舉動驚動了盤踞在費都的公山不狃。他為了逃避被拆毀的厄運,先發制人,提前率領軍隊進攻曲阜的王公。叛軍來勢洶洶,箭如雨下,好幾支箭都射到魯定公的身旁,情況萬分危急,眾人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驚慌失措,孔子卻鎮定自若。因為對此他早已作了防備。

忽聽有人大吼一聲:“叛賊哪里逃?”只見申句須、樂頎兩位大將率領部下,組織反擊。公山不狃終因勢單力薄,最后實在支持不下去,逃出了國境,到了齊國。

于是子路率領軍隊乘勝來到費都,把費都的城墻削低了三尺。

最后一步,就是計拆成都。

成都是孟孫氏的都城,它靠魯國北邊的邊境和齊國鄰接,所以孟孫氏的家里有人反對拆城,他們的理由是說把城池拆掉了。就沒有了防備,假如這時齊兵來進攻的話,就沒有抵擋的力量了。孟孫氏考慮到這一點,決定不拆城。

魯定公見孟孫氏不拆城,想用兵強制執行,于是派子路率軍全力攻成都。孟孫氏早有準備,只見守城戰士個個驍勇善戰,滾石俱下,子路的部下傷亡慘重。

轉眼間,12月來了,天氣轉冷,魯定公親自率兵攻城。但魯定公本人受不了寒冷的氣候、簡陋的營帳,想起此時宮內爐火正旺,并有歌舞作樂,于是便不顧孔子屢次進諫,徑自班師回朝,回宮尋歡作樂了。

至此為止,計拆三都雖取得了些成就,但終因不徹底而以失敗告終。

孔子計拆三都以失敗告終,這是由于在進行過程中,三桓逐漸認識到孔子的目的是“強公室、抑三卿”,與他們的“弱公室、強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馳。

三桓在此之后,仿佛變換了一副面孔,每次見到孔子都很冷淡,尤其是季桓子的變化最為明顯。

上文我們提到過,由于夾谷會盟的勝利,孔子的威望提高了許多,由此魯國的實際執政者季桓子也極其贊賞和信任孔子。于是,在魯定公十二年,孔子受季桓子的委托,處理魯國的許多重要政務,擔任了魯國的大司寇。

其實,在小小的魯國,在貴族統治集團中,除有名無實的魯定公和掌握實權的季桓子,這時的孔子已躍居為第三號人物了。

但孔子和季氏之間的“蜜月”畢竟是不穩固的、短暫的。尤其是計拆三都之后,他們之間的矛盾就顯露出來了,“蜜月”當然也就消失了。

命運的轉折是如此突然,眼前的事態發展超乎孔子的想像,就像前不久提升大司寇一樣那么突然。孔子此時有了一種“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無奈。

孔子是一個堅定的人,他不會為權貴而改變自己的政治主張,屈從茍安。既然合作破裂了,又不肯聽從季桓子的擺布,那只有辭官離魯這條路了。

對此,他的弟子們各執一詞。

子路說:“先生,您經常教育我們要做一個有骨氣的人,不能為利益而放棄自己的思想主張。”

冉有爭著反駁他說:“樹立自己的政治觀點是為了有一天能將它付諸實施。如果你的思想不得以實施,你的想法只能變為一紙空文,毫無意義。現在,我們暫且后退一小步,稍稍妥協一下。以后,我們得到機會,就能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了。”

正在孔子對此猶豫不決時,鄰國的一個拙劣的政治陰謀,終于促使孔子下定決心,辭官離魯。眼望著魯國的繁榮,鄰近齊國的擔心與日俱增。夾谷會盟的詭計沒有得逞,齊景公和相國等大臣還是不甘心。

于是,齊景公召集了家里商討預防魯國稱霸的大策。

最后,他們利用美女和良馬來收買魯定公和季桓子,孔子反對定公沉迷美色之中,從而離間了孔子與魯定公關系。自此定公一有機會便與美女鬼混,逐漸喪失了大夫們對他的信任。

孔子徹底絕望了。于是,一聲不響地率領弟子們離開了故國。

途中,定公派師已追上孔子師徒,一再挽留,孔子沒有明確回答,只以歌委婉地勸定公不應愛美人而不顧江山。

師己聽了孔子的歌,了解孔子的意思,無法回答。

孔子基于濟世救人的心理,還是期望定公能幡然悔悟,不要再沉迷于女樂與文馬之中。但定公卻還沒有回心轉意。孔子只好堅持行程。

就要離開父母之邦了,看著故鄉的山山水水,想起留在這里的妻子、兒女、學生,回憶著出位以來的風風雨雨,孔子不禁感慨萬千。父母之邦讓他難以實現抱負和理想,他仍舍不得離開他深愛著的這片熱土。孔子下車,俯身抓起一把土,遙向家鄉,深施一禮,然后重又登車趕路。

此次出走,孔子開始了14年的漫漫周游列國的旅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胜| 梨树县| 车致| 宜兰市| 秦皇岛市| 越西县| 米泉市| 恩施市| 沈丘县| 曲沃县| 苍南县| 定陶县| 新兴县| 澎湖县| 交城县| 沙田区| 隆德县| 青海省| 施甸县| 隆林| 千阳县| 香格里拉县| 黔西县| 班戈县| 成武县| 石林| 日土县| 册亨县| 绥中县| 综艺| 佛冈县| 郑州市| 永昌县| 湘阴县| 梨树县| 名山县| 霞浦县| 宁陕县| 扎赉特旗| 东莞市|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