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潛心教學
- 財富思想家
- 蕭楓主編
- 972字
- 2021-05-25 14:13:12
30歲那年,孔子從洛陽歸來,在學業各方面都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孔子仍思考著以后該走什么樣的道路。
進入30歲以來,這兩個問題一直是他揮之不去的思慮,孔子想起了越來越多的人向他求教,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要求他設壇授徒。那么,收徒講學,興辦學堂究竟可為不可為?孔子思潮澎湃,心中像翻卷的浪花,又像一團亂麻,充滿了矛盾的碰撞。孔子為禮崩樂壞的天下局勢而憂心忡忡,為自己后半生人生道路的抉擇而煩躁不安。
孔子頭暈目眩,又捱過了一個不眠之夜。
早飯過后,顏路來拜訪孔子,并請教他一些問題。經過孔子耐心地開導,顏路頓覺豁然開朗。
于是,顏路便拜孔子為師,并提出要求孔子辦學堂。
等顏路離開之后,孔子認真思考了起來:為了改變這禮崩樂壞,天下動亂不安的局面,收辦學堂,這是一條路子。是的,既要培養出具有“六藝”的人才,又要培養出忠君愛民的賢臣,幫助君王實現仁政德治,恢復文、武、周公時的政治局面,重現太平盛世!
打定主意,孔子決定不再猶豫,馬上選個黃道吉日,開工收徒。
那一天,孔子為辦學堂辦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他爭得仲孫大夫的同意,并申請一些經費,為辦學堂做物質上的準備。仲孫大夫一向推崇孔子的為人和學問,相信憑他的名聲和才干,一定能辦好學堂。
第二件事,招集幾個青年人來壘土筑講壇。
自從孔子興辦學堂的消息傳播出去后,那些早就向孔子求教的人,還有那些崇拜孔子學識、才能的人都欣喜不已。
開學那一天,風和日麗,春光明媚,孔家院子里喜氣洋洋,熱鬧非凡。顏路、曾點等三四十個青年人聚集在講壇周圍,他們每一個都手捧“束脩”(一束肉干),一個挨一個地參拜孔子,行拜師大禮。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創辦“私學”的人,他開創了一種新的教育體制。那時候,只有貴族子弟才有資格進“公學”接受教育。孔子說:“我辦學堂有教無共,不分年齡、貴賤、貧富,只要想學習,交上束脩就可以入學了。”
這樣,遠近一些平民家的孩子紛紛來投靠孔子,拜師學習。加上孔子此時在社會上的名聲已經不小,深得廣大百姓的信任,也都樂意把孩子送到他門下來學習。
不久,孔子就收下了一大批學生。
相傳,孔子的弟子有3000人之多,這當然是指在一生里先后向他求教的總人數來說的。
自從孔子17歲赴宴受辱,被陽虎拒之于門外,到如今權貴之人主動送子上門求學,整整過去了17年。想到這17年奮斗中所嘗到的種種酸甜苦辣,以及今天所取得的成功和榮譽,他不禁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