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火炮
- 常規(guī)武器(世界軍事百科叢書)
- 馮平 王國富 吳志樵主編
- 6825字
- 2021-05-21 15:15:35
火炮的問世與發(fā)展
公元10世紀,由于中國發(fā)明了火藥,拋石機演變到拋射火藥包和火藥彈,但射程沒有多大變化。13世紀中葉,中國出現了用竹筒制成的“突火槍”,這是人類第一次利用火藥發(fā)射彈丸。13世紀末,滑膛火炮在中國首先出現,稱作火銃。中國的火藥和火器很快就傳到了西方,火炮在歐洲得到迅速發(fā)展。14世紀上半葉,歐洲制造出了一種發(fā)射石彈的短粗身管火炮,叫作臼炮。臼炮的威力已經很大了,可以在較遠的距離大面積殺傷敵人。
于是人們又將火炮安裝在艦船的兩舷,用于海戰(zhàn)。但很快,又有一種口徑較小的長管炮代替了臼炮,出現了從炮口裝進去再發(fā)射的球形實心彈和爆炸彈。爆炸彈的出現,讓人們真正看到了大炮的威力。戰(zhàn)爭中誰擁有更多的可以發(fā)射爆炸彈的大炮,誰就擁有了主動權。到17世紀,火炮已有加農炮和榴彈炮。但是,直到19世紀中葉,火炮基本上都是滑膛前裝炮,發(fā)射球形彈,射速慢,射程近,因為只靠炮管賦予炮彈飛行的方向,所以,早期這種滑膛炮不容易打誰。
火炮的種類
人們通常依據用途、彈道特性、運動方式和炮膛構造來劃分火炮的種類。
按照用途,火炮可分為地面壓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坦克炮、航空炮、艦炮和海岸炮。地面壓制火炮包括加農炮、榴彈炮、加農榴彈炮和迫擊炮。有些國家把火箭炮也算作地面壓制火炮。反坦克火炮包括反坦克炮和無坐力炮。
按照彈道特性,火炮可分為加農炮、榴彈炮和迫擊炮3種。
按火炮的運動方式,地面壓制火炮、反坦克炮和高射炮可分為自行火炮、牽引火炮。
按火炮的炮膛構造,除火箭炮外,反坦克火炮、迫擊炮、坦克炮可分為線膛炮和滑膛炮,其他各種火炮都是線膛炮。
世界上最古老的銅鑄火銃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兩尊火銃是中國的元代火銃。一尊是元代至順3年(1332)鑄造的盞口銀銃。它由身管和藥自兩部分組成,銃口直徑105毫米,全長353毫米,重6.94千克。這就是火炮的初始原型。另一尊元代火銃為至正11年(1351)鑄成,重475千克,長435毫米,銃口直徑30毫米。火鏡下端刻有“至正辛卯”4個簽字,即元代至正11年鑄造。前端刻有“射穿百札,聲動九天”8個篆字。所謂“札”,即古代武士穿的鎧甲上的甲片。該火銃比西方國家最早的兩尊“火筒”早29年,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發(fā)現的最古老和最大的火銃。
迫擊炮
迫擊炮是用座鈑承受后坐力的高射角曲射火炮。通常發(fā)射尾翼彈。其主要特點是:身管短,構造簡單,重量較輕,運動方便,適用于在各種地形上作戰(zhàn);初速小,射角大(通常為45度~85度),彈道彎曲,適用于射擊遮蔽物后的目標和水平目標。
主要配用殺傷爆破榴彈,用于壓制、殲滅敵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破壞鐵絲網和其他障礙物;還可配用照明彈、煙幕彈等特種炮彈,以完成多種戰(zhàn)斗任務。按裝填方式分為前裝式和后裝式;按炮膛結構分為滑膛式和線膛式;按運動方式分為便攜式、馱載式、牽引式和自行式;按口徑可分為輕型,中型、重型三類,輕型一般為50、51、60毫米口徑,全炮重小于20公斤,主要裝備步兵。作戰(zhàn)時,一般由單兵攜帶,或分解成幾個部件,由幾人背負或由牲畜馱載;中型一般為81、82毫米口徑,全炮重在40公斤左右,可分解成幾個部件搬運;重型一般口徑大于100毫米,全炮重在100公斤以上,采用車輛牽引或自行。迫擊炮通常由炮身、炮架、座鈑和瞄準具組成。
在戰(zhàn)斗狀態(tài)時,炮身尾部的炮作置于座鈑駐臼內。進行觸發(fā)射擊時,擊針外突,炮彈從炮口裝填,靠下滑撞擊擊針擊發(fā)底火;進行拉發(fā)射擊時,擊針縮回,炮彈人膛后,靠拉火機的擊錘撞擊擊針擊發(fā)底火。發(fā)射時,炮身的后坐力經座鈑傳至地面,靠土壤的變形吸收后坐能量,限制后坐運動。
加農炮
加農炮是彈道低伸的火炮,屬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種之一。主要用于射擊裝甲目標、垂直目標和遠距離目標。對裝甲目標和垂直目標,多用直接瞄準射擊;對遠距離目標,則用間接瞄準射擊。
主要由炮身、炮架、瞄準裝置等部件組成。主要特點是身管長(一般為口徑的40~80倍)、初速大(通常在700米/秒以上)、射程遠(如152~155毫米加農炮的最大射程可達22~35公里)。按其口徑可分為小口徑加農炮(75毫米以內)、中口徑加農炮(76~130毫米)和大口徑加農炮(130毫米以上);按運動方式和結構分為牽引式、自運式、自行式和運載式(安裝在坦克、飛機、艦艇上)四種。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艦炮和海岸炮也屬加農炮類型。
使用彈種有殺傷榴彈、爆破榴彈、殺傷爆破榴彈、穿甲彈、脫殼超速穿甲彈、碎甲彈、燃燒彈等。是進行地面火力突擊的主要火炮。
榴彈炮
榴彈炮是身管較短,初速較小,彈道較彎曲的火炮,屬于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種之一。
適于對水平目標射擊,主要用于殲滅、壓制敵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破壞工程設施、橋梁、交通樞紐等。它由炮身、炮架和瞄準裝置組成,按其機動方式,分為牽引式和自行式榴彈炮兩種。主要特點是:身管較短(一般為口徑的20~30倍)、初速較小(通常為300~600米/秒);射角較大(約達70度),彈丸落角也大,殺傷爆破效果好;采用多級變裝藥,在射角不變的條件下,可獲得不同的初速、彈道和射程,便于在較大縱深內實施火力機動。現代榴彈炮炮身長達口徑的33~44倍,初速達827米/秒,最大射角75°,使用一般榴彈,最大射程達1.8萬多米,使用增程彈時,最大射程可達3萬米。是進行地面火力突擊的主要火炮。
加農榴彈炮
簡稱“加榴炮”。
加榴炮是指兼有加農炮和榴彈炮彈道特性的火炮。主要用于射擊較遠距離目標和破壞較堅固的工程設施。由炮身、炮架和瞄準裝置組成,具體結構與加農炮和榴彈炮相似。其特點是:可以平射和曲射;比加農炮炮身短,彈丸初速范圍廣(使用變裝藥),炮身射角和彈丸落角大;比榴彈炮炮身長,射程遠;用最大號裝藥和小射角射擊時,具有加農炮的性能;用小號裝藥和大射角射擊時,具有榴彈炮的性能。
現代加榴炮的口徑多為152~155毫米。身管長一般為口徑的25~40倍,彈重為45公斤左右,最大射程為17~25公里。配用彈種與榴彈炮相似。按其運動方式分為牽引式、自運式和自行式3種。是進行地面火力突擊的主要火炮。
火箭炮
火箭炮是一種多發(fā)聯裝火箭發(fā)射裝置,屬于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種之一。
主要用于對大面積目標射擊。通常由定向器、回轉盤、方向機、高低機、平衡機、瞄準器、點火系統及平臺運動系統等組成。按定向器種類,可分為軌式、籠式和管式;按運動方式,可分為自行式和牽引式。火箭炮的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彈的點火器和賦予火箭彈初始飛行方向。裝彈完畢后,可一次發(fā)射一發(fā),也可連續(xù)發(fā)射數十發(fā)。發(fā)射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機動性好,但射彈散布大,發(fā)射時火光大,陣地容易暴露。
火箭炮的口徑一般為107~273毫米,最大射程40公里,主要配用殺傷爆破火箭彈,也可配用特種火箭彈,布設地雷、照明和施放煙幕等。是進行地面火力突擊的主要火炮。
無坐力炮
也稱“無后坐力炮”。
它是一種滑膛無反后坐裝置的火炮。
發(fā)射時,利用發(fā)射藥生成的部分火藥氣體由炮尾向后噴出,產生反作用力,其方向與彈丸出口時賦予炮管的后坐力方向相反,故該炮沒有反后坐裝置。無坐力炮主要用于摧毀近距離的裝甲目標和火力點。由炮身、炮閂、炮架和瞄準裝置等組成。其口徑一般為57~120毫米,對坦克的直射距離為400~800米。
主要配用空心裝藥破甲彈、高爆榴彈,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輕、便于機動等特點。
高射炮
簡稱“高炮”。是從地面上對空中目標射擊的火炮。必要時也可用于對地面或水面目標射擊。
主要特點是:炮身長、初速大、射界大、射速快、射擊精度高,多數配有火控系統。按運動方式分,有牽引高炮和自行高炮;接口徑分,有小口徑高炮(口徑小于60毫米)、中口徑高炮(口徑為60~100毫米)、大口徑高炮(口徑大于100毫米)。高炮通常都裝有半自動或全自動炮閂,有機械化或自動化裝填機構,可連續(xù)自動地裝填和發(fā)射;大多數裝有隨動裝置,能自動瞄準和追隨目標。大、中口徑高炮還裝有引信側合機,以自動裝定引信分劃。小口徑高炮通常裝有自動高射瞄準具,能不斷地計算裝定射擊目標,以滿足瞄準不斷變化的空中目標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出現了120毫米和128毫米等大口徑高炮。60年代以后,大口徑高炮逐步被地空導彈所取代,小口徑高炮則獲得較大發(fā)展,采用了多管聯裝,提高了發(fā)射速度,增大了火力密度。
由于跟蹤雷達、光電跟蹤和測距裝置、火控計算機和火炮組成的自行高炮系統的出現,提高了機動能力、行進中射擊能力的射擊效果。小口徑高炮將繼續(xù)向雷達、計算機、火炮等結成一體、多管聯裝或多管旋轉、自行化以及彈(地空導彈)炮結合的方面發(fā)展。
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是指與車輛底盤結合為一體,能自行運動的火炮。
主要用于配合坦克部隊和摩托化部隊作戰(zhàn),及時為其提供火力支援。主要特點是:越野性能好、機動靈活,占領和撤出陣地快、射擊反應快。自行火炮由武器系統、裝甲車體和底盤部分組成。武器系統包括武器、裝填機構和火控系統。武器包括火炮(加農炮、榴彈炮、加榴炮等)。裝填機構有半自動和全自動兩種。
新一代自行火炮已裝備有夜視設備和以彈道計算機為中心的自動化火控系統。裝甲有鋼質裝甲、鋁合金裝甲或簡易的復合裝甲。底盤有輪式和履帶式兩種。它們裝有動力。傳動、行走和操縱裝置。履帶式底盤一般采用坦克或裝甲車輛的底盤或它們的改進型,以及專用底盤。
自行高射炮
簡稱“自行高炮”,是將瞄準發(fā)射系統與車輛底盤結合在一起,能自行運動的高射炮。
主要用于殲滅低空和超低空目標,掩護行軍、戰(zhàn)斗的部(分)隊。必要時也可用于消滅地(水)面目標。按口徑分,有小口徑和中口徑自行高炮;按自行方式分,有履帶式和輪式自行高炮;按功能分,有全天候和非全天候自行高炮。自行高炮通常是獨立的高射炮系統,普遍采用火力系統、探測裝置和解算裝置裝于同一車體上的“三位一體”結構。自行車輛由裝甲車體、炮塔、動力裝置、電源系統和行駛部分組成。火炮一般由數個結構相同的小口徑自動炮身(有的是一門中口徑炮身)、瞄準裝置、平衡機和高炮隨動裝置組成,裝在旋轉炮塔內或兩側。
炮塔有封閉式、半封閉式和敞開式3種。車內裝有雷達、光電或光學火控系統,裝有導航儀以測定自身行進中所在位置的坐標。車上還裝有防核、化學、生物武器的儀器和設備。與牽引高炮相比,自行高炮越野能力強、機動性好、可靠性高、自動化程度高、反應時間短,具有對低空、炮系統超低空飛行目標作戰(zhàn)的能力,可實施短時間停止射擊和行進間射擊,是各國陸軍致力發(fā)展的防空武器之一。
電磁炮
也稱“電磁發(fā)射器”,是利用電磁力(洛侖磁力)代替火藥發(fā)射炮彈的一種裝置。
該種武器目前只獲得原理成功,尚處于可行性研究階段。美國現已能把100克重的炮彈加速到10公里/秒,并成功地進行了硅面陣列承受10萬個g載荷的試驗。澳大利亞國立大學1970年建造了第一臺電磁發(fā)射裝置,用一臺能量為550兆焦耳的單極發(fā)電機首次把3克重的塑料塊加速到6000米/秒。電磁炮研制成功后,可用于打飛機、反坦克和作為天基反導彈系統。但反戰(zhàn)略導彈要求電磁炮炮彈質量達到2公斤,速度達20公里/秒,要達到這些要求,有待解決諸如研究適合天基用的數百兆焦耳的脈沖能源;解決軌道的強度、尺寸、重量;解決炮彈上電子設備承受10萬個g載荷等問題。電磁炮根據發(fā)射裝置的結構和部件,可分為導軌炮、線圈炮和“重接”炮等。
它們主要由能源、加速器和開關三部分組成。在美國“戰(zhàn)略防御”計劃中將把電磁炮作為天基動能武器系統發(fā)展。
海岸炮
簡稱“岸炮”,是配置在海岸重要地段、島嶼和水道翼側的海軍炮。
主要用于殲滅敵海上目標,也可對陸上和空中目標射擊。有固定式和移動式兩種。固定式一般配置在永備工事內,移動式有機械牽引炮和鐵道列車炮。海岸炮具有不易被干擾、命中概率高、射擊死角小、摧毀力強等特點。初期的海岸炮與陸炮相同,19世紀開始出現專用海岸炮。一般海岸炮的口徑為100~406毫米,射程16~85公里。
現代岸炮配有射擊指揮儀、雷達和光電觀測儀,使戰(zhàn)斗性能有了很大提高。
現代榴彈炮中的新秀
現代榴彈炮由于安裝了火控系統和采用了先進的夜視。夜瞄儀器,加強了榴彈炮的火力,提高了夜戰(zhàn)能力。另外,在射速、射擊精度以及機動性方面,它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
榴彈炮使用的彈藥中,除了久負盛名的榴彈外,近年來還涌現出了諸如子母彈、鋼珠彈、底凹彈、棗核彈、底部排氣彈、火箭增程彈和次口徑脫殼彈等,擴大了榴彈炮的使用范圍,增強了殺傷破壞性能。
按照運載方式不同,現代榴彈炮可分為牽引式和自行式兩種。
目前,在各國裝備的牽引式榴彈炮中,典型的有美國的M1A2式155毫米榴彈炮、法國的M50式155毫米榴彈炮,以及俄羅斯的M63式122毫米榴彈炮等,它們的最大射程可達3萬米,射速最高為每分鐘10發(fā)。
在自行榴彈炮中,目前有的已發(fā)展到第四代,其口徑主要有105毫米、155毫米、203毫米等。其中性能較好的有法國的AMXB式105毫米自行榴彈炮、德國的M109G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和美國的M110EZ式203毫米自行榴彈炮,以及中國的122毫米1954-l式自行榴彈炮等,它們的最大射程可達2.9萬米(采用火箭增程榴彈),初速最高可達685米/秒。
值得注意的是,牽引式大口徑榴彈炮目前已形成群雄鼎立的局面,其中典型的代表有現代著名的新加坡FH88式155毫米榴彈炮、英國155毫米超輕型野戰(zhàn)榴彈炮、俄羅斯呂30式122毫米榴彈炮、瑞典FH77B式155毫米榴彈炮。意大利155/39TM式155毫米榴彈炮Q以及英、德、意三國合制的FH-70式155毫米榴彈炮等。它們個個武藝高強,各有拿手本領,在一些方面獨領風騷。
現代一些新型榴彈炮的身管加長了,初速和射程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從而也縮小了榴彈炮和加農炮之間的差別,形成了一種新火炮——加農榴彈炮。
加農榴彈炮是兼有加農炮和榴彈炮性能的新型火炮。由于它比單獨使用榴彈炮或加農炮都優(yōu)越,而且操作使用方便,因而發(fā)展很快。
我國于1988年制成的155毫米W1988式加農榴彈炮,其身管長達45倍口徑,因而其初速高達890米/秒,最大射程(發(fā)射遠程全膛底部排氣彈)為39千米,充分顯示了加農榴彈炮性能的優(yōu)越性。
新穎靈巧的迫擊炮彈
靈巧迫擊炮彈,就是通常所說的末制導迫擊炮彈。它兼有導彈和迫擊炮彈兩者的優(yōu)點,因而受到軍事家們的青睞。
英國和瑞典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研制成功了引人注目的81毫米“莫林”末制導迫擊炮彈和120毫米“斯特里克斯”紅外末制導迫擊炮彈,此后,世界各國掀起了研制末制導迫擊炮彈的熱潮。
“莫林”的英文原意是“灰背隼”而“斯特里克斯”的希臘文原意是“貓頭鷹”,這兩種鳥都很兇猛,能從空中俯沖而下,餓虎捕食般地擒獲獵物。未制導迫擊炮彈正像灰背隼和貓頭鷹一樣,是從坦克等裝甲車輛的頂部來攻擊厚度較薄的頂裝甲。由此可知,人們給這兩種迫擊炮彈取名的良苦用心。
“灰背隼”毫米波末制導迫擊炮彈前部裝有毫米波制導和控制裝置,而在彈丸中部裝有電子裝置、電池和聚能裝藥。在彈丸后部還裝有穩(wěn)定翼和解除保險裝置。這就是說,把導彈上能自動追蹤目標的那一套裝置移植到迫擊炮彈上,使它像長上眼睛一樣,能靈巧精確地擊中目標。
這種制導迫擊炮彈用81毫米迫擊炮發(fā)射。當炮彈飛離炮管后,彈丸以其后部彈出的6片尾翼保持飛行穩(wěn)定。彈丸飛至彈道最高點時,裝在彈上的毫米波雷達便開始工作,隨即進行目標搜索,與此同時,裝在彈上用來控制彈丸飛行方向的4個鴨舵翼也打開了。
毫米波雷達捕獲到目標后,通過制導和控制裝置將彈丸導向目標,從而使炮彈準確地攻擊坦克薄弱的頂裝甲。
迫擊炮發(fā)射時采用的是間接瞄準發(fā)射,而且“發(fā)射后不用管”,炮彈便能自己追蹤和擊中目標。這比直接瞄準發(fā)射的優(yōu)越在于既可用于攻擊處于隱蔽地形處的坦克和裝甲車輛,又避免了直接瞄準發(fā)射時敵方火力的反擊。
在“灰背隼”末制導炮彈上的毫米波雷達開始搜索目標時,首先要搜索地面300×300平方米范圍內的活動目標。如果在此范圍內未發(fā)現活動目標,它就自動轉入搜索100× 100平方米范圍內的靜止目標。一旦發(fā)現目標,便通過控制彈丸上的舵翼將彈丸導向目標。它的射程可達5000米。
“貓頭鷹”末制導迫擊炮彈的彈徑比“灰背隼”的大,為120毫米。它的頭部裝有紅外制導控制裝置,中部裝有電子裝置、電池和聚能裝藥。而后部裝有固體燃料火箭發(fā)動機和折附在彈體上的穩(wěn)定翼。
這種紅外末制導迫擊炮彈采用120毫米迫擊炮發(fā)射。它由迫擊炮發(fā)射出炮口后,彈丸后部的4片尾翼便自動打開,以便使彈丸保持穩(wěn)定飛行。當彈丸到達彈道更高點時,紅外傳感器開始搜索地面目標,搜索范圍為150×130平方米。由于它的紅外導引頭與一個高智能的處理器相連接,因而它還能對目標進行敵我識別和種類識別,如區(qū)別出坦克或裝甲車輛等。一旦發(fā)現目標,紅外傳感器便輸出適當信號使制導控制裝置來捕獲目標。與此同時,處理器將控制安裝在彈體重心前部的12個小型火箭發(fā)動機來修正彈丸的飛行彈道(如彈體向右偏離目標,小火箭便向右噴出火焰,將彈體向左修正),從而使彈丸能像貓頭鷹捕鼠那樣,迅速而準確地擊中目標。
“貓頭鷹”紅外末制導迫擊炮彈比普通迫擊炮彈要優(yōu)越得多。在1991年10月的一次實彈射擊中,發(fā)射的3發(fā)“貓頭鷹”紅外末制導迫擊炮彈,準確地擊中了3輛坦克靶車。
這種靈巧迫擊炮彈比一般迫擊炮彈還具有更大的破甲威力。“灰背隼”毫米波末制導迫擊炮彈可擊穿150毫米厚的坦克裝甲,而彈徑120毫米的“貓頭鷹”紅外末制導迫擊炮彈的破甲厚度達550毫米。由于這兩種靈巧迫擊炮彈攻擊的都是裝甲較薄弱的坦克頂裝甲,因而它們足可以用來擊毀現代各種主戰(zhàn)坦克和裝甲車輛,而且命中率相當高。
- 中國兵史:畸形兵制下的中國的病
-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05:德國東進
- 南太平洋海戰(zhàn)記:美日圣克魯斯群島航母對決
-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02:晦暗不明的戰(zhàn)爭
- 南宋沙場
- 救世偉大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叢書)
- 杰出的軍事將領(世界軍事百科叢書)
- 雷霆萬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著名空戰(zhàn)
- 戰(zhàn)爭事典045
- 鷹襲不列顛
- 國殤(第六部):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大撤退秘錄
- 內幕真相揭秘(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叢書)
- 戰(zhàn)爭史筆記:元——明(修訂版)
-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06:戰(zhàn)爭臨到美國
-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場:血海翻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