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林宴后,博文又去拜訪了謝游。
這次殿試的排名這么靠前,太出乎他的意料了,對于以后自己的發展,他有些迷茫了,想向謝游請教一下以后發展的方向。
博文一直是有目標和計劃的人。原本博文對自己要走的路很清晰,如果考上了進士,他就找個知縣的位置,哪怕是個偏遠貧瘠的地區,他就踏踏實實的推廣新物種,好好的發展經濟,把民生弄上去。
可現在,他居然可以進翰林院,這是他從來都沒奢想過的,一時間,竟有些惶恐,找不到發展的方向了。
按本朝的慣例,除了一甲三人,狀元可以直接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以外,二甲前十名,都可以到翰林院任庶吉士,這庶吉士是沒有品階的,要在翰林院學習三年,三年后經考核,再確定任職的方向,或者是翰林編修等,或者到六部任職。
雖然庶吉士是沒有品階的,但這里是翰林院啊,“非翰林不入內閣”這個是文官中的鐵律,做文官從翰林院起步,那可是最高的起點了。
而且,在翰林院的人,大多都出身不凡,文采斐然,也是,在翰林院,就是狀元都一大把,三年就來一個的,像博文這樣的草根出身的人,的確是很少。
“迷茫?”謝游看著博文,他也很奇怪,就這個不起眼的農家小子,這么就入了皇上的眼了。
聽父親說,皇上特意交代了,要把博文放到翰林院,會先讓他到工部去推廣玉米花生的種植,等有成效了,再到戶部幫忙,說戶部尚書看中了博文算學的優勢,和上次做的大統計表了。等庶吉士三年散館時,看看他的表現,再決定他的去處。
皇上居然還當著謝游的面,笑話何博文說:“讓他到翰林院多學學,去掉那一身的土渣子!”
聽聽,這能讓皇上打趣的人,還真是不多呢。
謝游不知道,博文最先打動皇上的居然是對舅家的維護。
當他聽到博文說起,父親被繼母弄殘,無法科舉,命懸一線時,是母親的不離不棄,是姥爺家的鼎力支持,才讓何家能走到現在。何博文言語中的舔犢之情,一不小心,就觸動到了皇上,有點同病相憐的感覺了。
說起來,這皇上當太子時,過得也是非常艱難。母后不受寵,父親不重視,下面弟弟虎視眈眈,只有舅舅家,一直不離不棄,即便是后來因此遭難,也沒有放棄對他的支持。他登基后,能順利的清理秦王在朝中勢力,也是與謝家人在文官中的周旋有很大關系。
再加上后來,看到博文殿試的那篇策論,雖然文采沒有那么華麗,但那滿篇的熱血沸騰,拳拳之心,躍然紙上。他知道,這個農家子弟是有思想有抱負的。而且,提出的建議也是很中肯,切中要害,正是底層生活的人心里,最真實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博文是個農家子,妻子也就是個知府家的庶女,身邊沒有任何大勢力支持,認識的最大的官就是謝游了,比起那些錯綜復雜的世家子弟,他更愿意培養像何博文這樣的寒門子弟,這會是專屬他的新生力量。
當然,這些話,謝游是不打算告訴博文的。
“是,不瞞學士大人,學生知道,自己的學識和文采都有限,這一次僥幸高中也是托學士大人的福,也是圣上給予的一個機會。學生本就是個農家子弟,這一次原本以為可以從基層做些實務,上次面圣時,聽圣上的話里也是有讓學生參與新種子種植推廣的事宜,但現在要留在翰林院,學生心里著實有些惶恐,擔心做的不好,會讓學士和皇上失望。”
這的確是博文的心里話,對于翰林院,他有些敬畏。
翰林院雖說是清水衙門,但接觸的都是朝廷上層的核心機密,不僅要給皇上擬文書詔書什么的,有的老翰林還要給皇子們授課呢,即便是個沒品階的庶吉士,都是經常有機會見到圣上的。
而博文這樣的寒門弟子,自身的見識、學識與清貴世家子弟有一定的差距的,畢竟這需要幾代人的積累,所以博文對自己以后在翰林院的表現,有些沒有底氣。
“不用擔心,在翰林院有難得的學習機會,你要抓住這個機會,多看多學,少說話。記住,不要摻和任何派系爭斗中去。而且,你雖然留著翰林院,但后續可能會被工部抽去幫忙,這次,皇上把新種子實驗推廣事宜交給了工部,讓先在京城附近的鄉縣里推廣,畢竟現在種子不多。皇上這次非常重視,希望能第一時間看到成果。”謝游表示理解博文的心理。
謝游還有些話還沒有明說,皇上的確很重視這次新種子的推廣工作,他要放在眼皮子底下看著,他不放心放在哪個偏遠縣城里,怕有意外。
何博文想的太簡單了,像他這樣沒有任何根底的新科進士,即便去了一個縣城,推廣工作也不可能很順利,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持,任何新舉措十之八九都是會夭折的,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
“對了,你記得回去提醒家人,上次宏哥兒說的御花園有玉米的事情,千萬不能泄露出去。切記切記。”謝游突然想起這件很重要的事。
說起來,這也算是一樁無頭案了,誰都不知道,在御花園里,居然種有玉米,而且,聽老宮人們說,已經有很多年了。
謝游在家跟父親猜測,很有可能是瀚武帝時期就從海外找回來的,只不過,不知道什么原因沒有推廣出去,而是流落在宮里的角落里,被人當做一種花樹種了下去。
唉,這開國大帝什么都好,就在女色上不收斂,要不然,也不會不到花甲之年就猝然去世,有好些宏偉規劃都擱淺了。
從謝家回來,博文心里踏實了許多。
到工部幫忙是他的愿望,工部這個平臺比一個縣會更有影響力,他對試驗的結果很有信心。而且,有謝游這樣的前輩在,何博文也不怕到翰林院的同僚前輩們了。
于是,他就開始準備回鄉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