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適用指導與疑難注解
- 馮江
- 3711字
- 2021-05-12 17:35:20
·配套規定
【高檢發釋字[1998]4號】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將公務用槍用作借債質押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批復〔1998年1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九屆檢察委員會第15次會議通過,1998年11月3日答復重慶市人民檢察院“渝檢(研)[1998]8號”請示〕
依法配備公務用槍的人員,違反法律規定,將公務用槍用作借債質押物,使槍支處于非依法持槍人的控制、使用之下,嚴重危害公共安全,是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二款所規定的非法出借槍支行為的一種形式,應以非法出借槍支罪追究刑事責任;對接受槍支質押的人員,構成犯罪的,根據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的規定,應以非法持有槍支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公復字[2001]6號】 公安部關于對少數民族人員佩帶刀具乘坐火車如何處理問題的批復(2001年4月28日答復四川省公安廳“川公明發[2001]323號”請示)
根據國務院批準、公安部發布的《對部分刀具實行管制的暫行規定》〔[83]公發(治)31號〕的規定,管制刀具是指匕首、三棱刀(包括機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帶有自鎖裝置的彈簧刀(跳刀)以及其他相類似的單刃、雙刃、三棱尖刀。任何人不得非法制造、銷售、攜帶和私自保存管制刀具。少數民族人員只能在民族自治地區佩帶、銷售和使用藏刀、腰刀、靴刀等民族刀具;在非民族自治地區,只要少數民族人員所攜帶的刀具屬于管制刀具范圍,公安機關就應當嚴格按照相應規定予以管理。凡公安工作中涉及的此類有關少數民族的政策、法律規定,各級公安機關應當積極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特別是要加大在車站等人員稠密的公共場所及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宣傳力度。
少數民族人員違反《鐵路法》和《鐵路運輸安全保護條例》攜帶管制刀具進入車站、乘坐火車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沒收,但在本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攜帶具有特殊紀念意義或者比較珍貴的民族刀具進入車站的,可以由攜帶人交其親友帶回或者交由車站派出所暫時保存并出具相應手續,攜帶人返回時領回;對不服從管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予以治安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公通字[2007]2號】 管制刀具認定標準(公安部2007年1月14日印發)
一、凡符合下列標準之一的,可以認定為管制刀具:
1.匕首:帶有刀柄、刀格和血槽,刀尖角度小于60度的單刃、雙刃或多刃尖刀(見圖一)。

圖一
2.三棱刮刀:具有三個刀刃的機械加工用刀具(見圖二)。

圖二
3.帶有自鎖裝置的彈簧刀(跳刀):刀身展開或彈出后,可被刀柄內的彈簧或卡鎖固定自鎖的折疊刀具(見圖三)。

圖三
4.其他相類似的單刃、雙刃、三棱尖刀:刀尖角度小于60度,刀身長度超過150毫米的各類單刃、雙刃和多刃刀具(見圖四)。

圖四
5.其他刀尖角度大于60度,刀身長度超過220毫米的各類單刃、雙刃和多刃刀具(見圖五)。

圖五
二、未開刀刃且刀尖倒角半徑R大于2.5毫米的各類武術、工藝、禮品等刀具不屬于管制刀具范疇。
三、少數民族使用的藏刀、腰刀、靴刀、馬刀等刀具的管制范圍認定標準,由少數民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參照本標準制定。
四、述語說明:
1.刀柄:是指刀上被用來握持的部分(見圖六)。
2.刀格(擋手):是指刀上用來隔離刀柄與刀身的部分(見圖六)。
3.刀身:是指刀上用來完成切、削、刺等功能的部分(見圖六)。
4.血槽:是指刀身上的專用刻槽(見圖六)。
5.刀尖角度:是指刀刃與刀背(或另一側刀刃)上距離刀尖頂點10毫米的點與刀尖頂點形成的角度(見圖六)。
6.刀刃(刃口):是指刀身上用來切、削、砍的一邊,一般情況下刃口厚度小于0.5毫米(見圖六)。

圖六
7.刀尖倒角:是指刀尖部所具有的圓弧度(見圖七)。

圖七
【公復字[2010]1號】 公安部關于將陶瓷類刀具納入管制刀具管理問題的批復(2010年4月7日答復北京市公安局“京公治字[2010]282號”請示)
陶瓷類刀具具有超高硬度、超高耐磨、刃口鋒利等特點,其技術特性已達到或超過了部分金屬刀具的性能,對符合《管制刀具認定標準》(公通字[2007]2號)規定的刀具類型、刀刃長度和刀尖角度等條件的陶瓷類刀具,應當作為管制刀具管理。
【公通字[2013]25號】 關于公安機關處置信訪活動中違法犯罪行為適用法律的指導意見(2013年7月9日印發)
二、對危害公共安全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理
3.在信訪接待場所、其他國家機關或者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上非法攜帶槍支、彈藥、弓弩、匕首等管制器具,或者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等危險物質的,應當及時制止,收繳槍支、彈藥、管制器具、危險物質;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三十二條、第三十條規定的,以非法攜帶槍支、彈藥、管制器具、非法攜帶危險物質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一百三十條規定的,以非法攜帶槍支、彈藥、管制刀具、危險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追究刑事責任。
【法釋[2009]18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制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藥、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1年5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74次會議通過,原文號為“法釋[2001]15號”;2009年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76次會議修正,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的規定,以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罪定罪處罰:
(一)非法持有、私藏軍用槍支一支的;
(二)非法持有、私藏以火藥為動力發射槍彈的非軍用槍支一支或者以壓縮氣體等為動力的其他非軍用槍支二支以上的;
(三)非法持有、私藏軍用子彈二十發以上,氣槍鉛彈一千發以上或者其他非軍用子彈二百發以上的;
(四)非法持有、私藏手榴彈一枚以上的;
(五)非法持有、私藏的彈藥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非法持有、私藏軍用槍支二支以上的;
(二)非法持有、私藏以火藥為動力發射槍彈的非軍用槍支二支以上或者以壓縮氣體等為動力的其他非軍用槍支五支以上的;
(三)非法持有、私藏軍用子彈一百發以上,氣槍鉛彈五千發以上或者其他非軍用子彈一千發以上的;
(四)非法持有、私藏手榴彈三枚以上的;
(五)達到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最低數量標準,并具有造成嚴重后果等其他惡劣情節的。
第六條 非法攜帶槍支、彈藥、爆炸物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刑法第一百三十條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攜帶槍支或者手榴彈的;
(二)攜帶爆炸裝置的;
(三)攜帶炸藥、發射藥、黑火藥五百克以上或者煙火藥一千克以上、雷管二十枚以上或者導火索、導爆索二十米以上的;
(四)攜帶的彈藥、爆炸物在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發生爆炸或者燃燒,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
(五)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行為人非法攜帶本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爆炸物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雖未達到上述數量標準,但拒不交出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攜帶的數量達到最低數量標準,能夠主動、全部交出的,可不以犯罪論處。
第七條 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盜竊、搶奪、持有、私藏、攜帶成套槍支散件的,以相應數量的槍支計;非成套槍支散件以每三十件為一成套槍支散件計。
第八條第二款 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的“非法持有”,是指不符合配備、配置槍支、彈藥條件的人員,違反槍支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擅自持有槍支、彈藥的行為。
第三款 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的“私藏”,是指依法配備、配置槍支、彈藥的人員,在配備、配置槍支、彈藥的條件消除后,違反槍支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私自藏匿所配備、配置的槍支、彈藥且拒不交出的行為。
【法發[2014]5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于依法懲處涉醫違法犯罪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的意見(2014年4月22日印發)
二、嚴格依法懲處涉醫違法犯罪
(五)非法攜帶槍支、彈藥、管制器具或者爆炸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進入醫療機構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三十條、第三十二條的規定處罰;危及公共安全情節嚴重,構成非法攜帶槍支、彈藥、管制刀具、危險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的,依照刑法的有關規定定罪處罰。
【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2005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7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38號公布,2006年3月1日起施行;根據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9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67號公布、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決定》修正)
第二條 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三十條 違反國家規定,制造、買賣、儲存、運輸、郵寄、攜帶、使用、提供、處置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第三十二條 非法攜帶槍支、彈藥或者弩、匕首等國家規定的管制器具的,處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
非法攜帶槍支、彈藥或者弩、匕首等國家規定的管制器具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