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適用指導與疑難注解
- 馮江
- 8146字
- 2021-05-12 17:35:04
第四節 單位犯罪
第三十條 【單位刑事責任】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處罰】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條文注釋
關于單位犯罪,首先應明確并非一切犯罪都由單位構成;單位犯罪具有法定性,只有法律明文規定單位可以成為犯罪主體的犯罪行為,才存在單位犯罪及單位承擔刑事責任問題。根據法釋[1999]14號,應注意以下兩種不得以單位犯罪論處的情形:(1)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得以單位犯罪論處。(2)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直接以自然人犯罪定罪處罰而不以單位犯罪論。根據“法研[2003]153號”《答復》,“單位”的概念延伸到外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
另外要注意的是,我國刑法中規定的“單位犯罪”不同于國外刑法中的“法人犯罪”。在司法實踐中,一些單位的內設部門、分公司,或者有些社會團體,雖然不具有《民法通則》規定的法人資格,但同樣可以成為犯罪的主體。
對單位犯罪的處罰方式以雙罰制為原則、以單罰制為例外。雙罰制,即對單位判處罰金,同時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而單罰制是刑法分則中少數幾種單位犯罪采取的,即僅處罰直接責任人員(如刑法第一百三十七條的工程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罪、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條的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四條的強迫勞動罪)。值得注意的是,單位承擔刑事責任的方式只能是罰金。
·立法解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條的解釋(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8次會議通過)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等單位實施刑法規定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刑法分則和其他法律未規定追究單位的刑事責任的,對組織、策劃、實施該危害社會行為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0]
·配套規定
【公法[1994]27號】 公安部關于如何理解走私罪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的答復(1994年3月3日答復遼寧省公安廳)[11]
所謂“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是指在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中,對本單位實施走私犯罪起決定作用的、負有組織、決策、指揮責任的領導人員。單位的領導人如果沒有參與單位走私的組織、決策、指揮,或者僅是一般參與,并不起決定作用的,則不應對單位的走私罪負刑事責任。
所謂“直接責任人員”,是指直接實施本單位走私犯罪行為或者雖對單位走私犯罪負有部分組織責任,但對本單位走私犯罪行為不起決定作用,只是具體執行、積極參與的該單位的部門負責人或者一般工作人員。
對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聯合走私的,認定“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按上述原則辦理。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企業犯罪后被合并應當如何追究刑事責任問題的答復(1998年11月18日)
人民檢察院起訴時該犯罪企業已被合并到一個新企業的,仍應依法追究原犯罪企業及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人員的刑事責任。人民法院審判時,對被告單位應列原犯罪企業名稱,但注明已被并入新的企業,對被告單位所判處的罰金數額以其并入新的企業的財產及收益為限。
【法釋[1998]7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1998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74次會議通過,1998年4月21日公布,1998年4月29日起施行)
第二條 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為單位騙取財物為目的,采取欺騙手段對外簽訂經濟合同,騙取的財物被該單位占有、使用或處分構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責令該單位返還騙取的財物外,如給被害人造成經濟損失的,單位發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條 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該單位的名義對外簽訂經濟合同,將取得的財物部分或全部占為己有構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外,該單位對行為人因簽訂、履行該經濟合同造成的后果,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四條 個人借用單位的業務介紹信、合同專用章或者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以出借單位名義簽訂經濟合同,騙取財物歸個人占有、使用、處分或者進行其他犯罪活動,給對方造成經濟損失構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借用人的刑事責任外,出借業務介紹信、合同專用章或者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的單位,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被害人明知簽訂合同對方當事人是借用行為,仍與之簽訂合同的除外。
第五條 行為人盜竊、盜用單位的公章、業務介紹信、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私刻單位的公章簽訂經濟合同,騙取財物歸個人占有、使用、處分或者進行其他犯罪活動構成犯罪的,單位對行為人該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承擔民事責任。
行為人私刻單位公章或者擅自使用單位公章、業務介紹信、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以簽訂經濟合同的方法進行的犯罪行為,單位有明顯過錯,且該過錯行為與被害人的經濟損失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的,單位對該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六條 企業承包、租賃經營合同期滿后,企業按規定辦理了企業法定代表人的變更登記,而企業法人未采取有效措施收回其公章、業務介紹信、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沒有及時采取措施通知相對人,致原企業承包人、租賃人得以用原承包、租賃企業的名義簽訂經濟合同,騙取財物占為己有構成犯罪的,該企業對被害人的經濟損失,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原承包人、承租人利用擅自保留的公章、業務介紹信、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以原承包、租賃企業的名義簽訂經濟合同,騙取財物占為己有構成犯罪的,企業一般不承擔民事責任。
單位聘用的人員被解聘后,或者受單位委托保管公章的人員被解除委托后,單位未及時收回其公章,行為人擅自利用保留的原單位公章簽訂經濟合同,騙取財物占為己有構成犯罪,如給被害人造成經濟損失的,單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七條 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將單位進行走私或其他犯罪活動所得財物以簽訂經濟合同的方法予以銷售,買方明知或者應當知道的,如因此造成經濟損失,其損失由買方自負。但是,如果買方不知該經濟合同的標的物是犯罪行為所得財物而購買的,賣方對買方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八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12]第一款的規定,被害人對本《規定》第二條因單位犯罪行為造成經濟損失的,對第四條、第五條第一款、第六條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被告人未能返還財物而遭受經濟損失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受理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一并審理。被害人因其遭受經濟損失也有權對單位另行提起民事訴訟。若被害人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法釋[1999]14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1999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69次會議通過,1999年6月25日公布,1999年7月3日起施行)
第一條 刑法第三十條規定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既包括國有、集體所有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也包括依法設立的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企業和具有法人資格的獨資、私營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
第二條 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
第三條 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關自然人犯罪的規定定罪處罰。
【法釋[2000]31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否區分主犯、從犯問題的批復(2000年9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32次會議通過,2000年9月30日公布,答復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鄂高法[1999]374號”請示,2000年10月10日起施行)
在審理單位故意犯罪案件時,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不區分主犯、從犯,按照其在單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判處刑罰。
【法[2001]8號】 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2000年9月20日至22日在湖南長沙召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主管刑事審判工作的副院長、刑事審判庭庭長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的代表參加;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月21日印發)
(一)關于單位犯罪問題
根據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的規定,以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歸單位所有的,是單位犯罪。
1.單位的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實施犯罪行為的處理。以單位的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的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亦歸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所有的,應認定為單位犯罪。不能因為單位的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沒有可供執行罰金的財產,就不將其認定為單位犯罪,而按照個人犯罪處理。
2.單位犯罪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認定: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是在單位實施的犯罪中起決定、批準、授意、縱容、指揮等作用的人員,一般是單位的主管負責人,包括法定代表人。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在單位犯罪中具體實施犯罪并起較大作用的人員,既可以是單位的經營管理人員,也可以是單位的職工,包括聘任、雇傭的人員。應當注意的是,在單位犯罪中,對于受單位領導指派或奉命而參與實施了一定犯罪行為的人員,一般不宜作為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對單位犯罪中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應根據其在單位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犯罪情節,分別處以相應的刑罰,主管人員與直接責任人員,在個案中,不是當然的主、從犯關系,有的案件,主管人員與直接責任人員在實施犯罪行為的主從關系不明顯的,可不分主、從犯。但具體案件可以分清主、從犯,且不分清主、從犯,在同一法定刑檔次、幅度內量刑無法做到罪刑相適應的,應當分清主、從犯,依法處罰。
3.對未作為單位犯罪起訴的單位犯罪案件的處理。對于應當認定為單位犯罪的案件,檢察機關只作為自然人犯罪案件起訴的,人民法院應及時與檢察機關協商,建議檢察機關對犯罪單位補充起訴。如檢察機關不補充起訴的,人民法院仍應依法審理,對被起訴的自然人根據指控的犯罪事實、證據及庭審查明的事實,依法按單位犯罪中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者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并應引用刑罰分則關于單位犯罪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刑事責任的有關條款。
4.單位共同犯罪的處理。兩個以上單位以共同故意實施的犯罪,應根據各單位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大小,確定犯罪單位。
【高檢發釋字[2002]4號】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涉嫌犯罪單位被撤銷、注銷、吊銷營業執照或者宣告破產的應如何進行追訴問題的批復(2002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九屆檢察委員會第111次會議通過,2002年7月9日公布,答復四川省人民檢察院“川檢發研[2001]25號”請示,2002年7月15日起施行)
涉嫌犯罪的單位被撤銷、注銷、吊銷營業執照或者宣告破產的,應當根據刑法關于單位犯罪的相關規定,對實施犯罪行為的該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對該單位不再追訴。
【法[2002]139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海關總署關于辦理走私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2002年7月8日印發)
十七、關于單位走私犯罪案件訴訟代表人的確定及其相關問題
單位走私犯罪案件的訴訟代表人,應當是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因其他原因無法參與刑事訴訟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另行確定被告單位的其他負責人作為訴訟代表人參加訴訟。
接到出庭通知的被告單位的訴訟代表人應當出庭應訴。拒不出庭的,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拘傳到庭。
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均無法歸案的單位走私犯罪案件,只要單位走私犯罪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且能夠確定訴訟代表人代表單位參與刑事訴訟活動的,可以先行追究該單位的刑事責任。
被告單位沒有合適人選作為訴訟代表人出庭的,因不具備追究該單位刑事責任的訴訟條件,可按照單位犯罪的條款先行追究單位犯罪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者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人民法院在對單位犯罪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者直接責任人員進行判決時,對于扣押、凍結的走私貨物、物品、違法所得以及屬于犯罪單位所有的走私犯罪工具,應當一并判決予以追繳、沒收。
十八、關于單位走私犯罪及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的認定問題
具備下列特征的,可以認定為單位走私犯罪:(1)以單位的名義實施走私犯罪,即由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者由單位的負責人或者被授權的其他人員決定、同意;(2)為單位謀取不正當利益或者違法所得大部分歸單位所有。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的規定,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個人設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單位是否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應根據單位實施走私行為的次數、頻度、持續時間、單位進行合法經營的狀況等因素綜合考慮認定。
根據單位人員在單位走私犯罪活動中所發揮的不同作用,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確定為一人或者數人。對于受單位領導指派而積極參與實施走私犯罪行為的人員,如果其行為在走私犯罪的主要環節起重要作用的,可以認定為單位犯罪的直接責任人員。
十九、關于單位走私犯罪后發生分立、合并或者其他資產重組情形以及單位被依法注銷、宣告破產等情況下,如何追究刑事責任的問題
單位走私犯罪后,單位發生分立、合并或者其他資產重組等情況的,只要承受該單位權利義務的單位存在,應當追究單位走私犯罪的刑事責任。走私單位發生分立、合并或者其他資產重組后,原單位名稱發生更改的,仍以原單位(名稱)作為被告單位。承受原單位權利義務的單位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為訴訟代表人。
單位走私犯罪后,發生分立、合并或者其他資產重組情形,以及被依法注銷、宣告破產等情況的,無論承受該單位權利義務的單位是否存在,均應追究原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人民法院對原走私單位判處罰金的,應當將承受原單位權利義務的單位作為被執行人。罰金超出新單位所承受的財產的,可在執行中予以減除。
【法研[2003]153號】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外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在我國領域內犯罪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2003年10月15日答復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津高法[2003]30號”請示)
符合我國法人資格條件的外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在我國領域內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我國《刑法》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我國《刑法》關于單位犯罪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個人為在我國領域內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外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外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后在我國領域內以實施違法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
【公復字[2007]1號】 公安部關于村民委員會可否構成單位犯罪主體問題的批復(2007年3月1日答復內蒙古自治區公安廳“內公字[2006]164號”請示)
根據《刑法》第三十條的規定,單位犯罪主體包括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條的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屬于《刑法》第三十條列舉的范圍。因此,對以村民委員會名義實施犯罪的,不應以單位犯罪論,可以依法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2005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7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38號公布,2006年3月1日起施行;根據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9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67號公布、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決定》修正)
第二條 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十八條 單位違反治安管理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本法的規定處罰。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對同一行為規定給予單位處罰的,依照其規定處罰。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由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2次會議通過,1979年7月7日委員長令第6號公布,1980年1月1日起施行;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4次會議修訂,主席令第64號公布,1997年1月1日起施行;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5次會議修正,主席令第55號公布,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2]注:關于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觸犯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罪行應該如何確定罪名的問題,最高人民檢察院“高檢發研字[2003]13號”《答復》第一條的規定與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6]1號”《解釋》第五條的規定是不一致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2]21號)第二百四十一條第二項規定:“起訴指控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指控的罪名與審理認定的罪名不一致的,應當按照審理認定的罪名作出有罪判決”,所以這里應該適用“法釋[2006]1號”《解釋》第五條的規定。
[3]相比于2010年10月1日試行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法發[2010]36號,2014年1月1日起廢止),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增加了“偶犯”的適用,并將“可以減少基準刑”改為“減少基準刑”。
[4]第十七條之一是根據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主席令第41號公布,2011年5月1日起施行)而增設。
[5]《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由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9次會議通過,主席令62號公布,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6]注:在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4次會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主席令64號公布,1997年1月1日起施行)曾經規定“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而在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5次會議修正的《刑事訴訟法》(主席令55號公布,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中,此規定已經被刪除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2012年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59次會議通過,2012年12月20日法釋[2012]21號公布,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也沒有再對此作出明確規定。目前有效的司法性文件可以參見《中央軍委關于軍隊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1998年7月21日發布),其第十五條的規定:“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或者大軍區級以上單位指定的醫院進行。”
[7]《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由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7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36號公布,1991年5月15日起施行;2008年4月2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次會議修訂,主席令第3號公布,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8]《殘疾人殘疾分類和分級》(GB/T26341-2010)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單位起草,2010年1月14日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2010年5月1日實施。
[9]相比于2010年10月1日試行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法發[2010]36號,2014年1月1日起廢止),對于從犯,將“可以減少基準刑”改為“減少基準刑”。
[10]實踐中需注意:盡管根據《解釋》,可追究組織者、指使者、直接實施者的刑事責任,但還當注意區分不同情況,貫徹體現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應當重點懲治組織者、指使者,積極主動的實施者。對囿于情勢被迫、被動參與的,一般不宜追究其刑事責任;有多人參與組織、策劃、實施,而行為人所處地位、所起作用又有明顯差異的,則應依法區分主、從犯。
[11]注:該《答復》的內容出自《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如何理解“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問題的復函》(1994年1月27日答復公安部法制司)。
[12]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已被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5次會議修正,原第七十七條的相關內容對應修正后的第九十九條、第一百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