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配套規(guī)定

【法發(fā)[2011]20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危害生產(chǎn)安全刑事案件審判工作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12月30日印發(fā))

11.安全事故發(fā)生后,負有報告職責的國家工作人員不報或者謊報事故情況,貽誤事故搶救,情節(jié)嚴重,構成不報、謊報安全事故罪,同時構成職務犯罪或其他危害生產(chǎn)安全犯罪的,依照數(shù)罪并罰的規(guī)定處罰。

12.非礦山生產(chǎn)安全事故中,認定“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負有報告職責的人員”的主體資格,認定構成“重大傷亡事故或者其他嚴重后果”、“情節(jié)特別惡劣”,不報、謊報事故情況,貽誤事故搶救,“情節(jié)嚴重”、“情節(jié)特別嚴重”等,可參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礦山生產(chǎn)安全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78]的相關規(guī)定。

【法釋[2015]22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生產(chǎn)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5年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65次會議、2015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44次會議通過,2015年12月14日公布,2015年12月16日起施行)

第四條 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條之一規(guī)定的“負有報告職責的人員”,是指負有組織、指揮或者管理職責的負責人、管理人員、實際控制人、投資人,以及其他負有報告職責的人員。

第八條 在安全事故發(fā)生后,負有報告職責的人員不報或者謊報事故情況,貽誤事故搶救,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條之一規(guī)定的“情節(jié)嚴重”:

(一)導致事故后果擴大,增加死亡一人以上,或者增加重傷三人以上,或者增加直接經(jīng)濟損失一百萬元以上的;

(二)實施下列行為之一,致使不能及時有效開展事故搶救的:

1.決定不報、遲報、謊報事故情況或者指使、串通有關人員不報、遲報、謊報事故情況的;

2.在事故搶救期間擅離職守或者逃匿的;

3.偽造、破壞事故現(xiàn)場,或者轉移、藏匿、毀滅遇難人員尸體,或者轉移、藏匿受傷人員的;

4.毀滅、偽造、隱匿與事故有關的圖紙、記錄、計算機數(shù)據(jù)等資料以及其他證據(jù)的;

(三)其他情節(jié)嚴重的情形。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條之一規(guī)定的“情節(jié)特別嚴重”:

(一)導致事故后果擴大,增加死亡三人以上,或者增加重傷十人以上,或者增加直接經(jīng)濟損失五百萬元以上的;

(二)采用暴力、脅迫、命令等方式阻止他人報告事故情況,導致事故后果擴大的;

(三)其他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情形。

第九條 在安全事故發(fā)生后,與負有報告職責的人員串通,不報或者謊報事故情況,貽誤事故搶救,情節(jié)嚴重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條之一的規(guī)定,以共犯論處。

第十二條 實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條、第一百三十四條至第一百三十九條之一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從重處罰:

(一)未依法取得安全許可證件或者安全許可證件過期、被暫扣、吊銷、注銷后從事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的;

(二)關閉、破壞必要的安全監(jiān)控和報警設備的;

(三)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事故隱患,經(jīng)有關部門或者個人提出后,仍不采取措施的;

(四)一年內(nèi)曾因危害生產(chǎn)安全違法犯罪活動受過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處罰的;

(五)采取弄虛作假、行賄等手段,故意逃避、阻撓負有安全監(jiān)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實施監(jiān)督檢查的;

(六)安全事故發(fā)生后轉移財產(chǎn)意圖逃避承擔責任的;

(七)其他從重處罰的情形。

實施前款第五項規(guī)定的行為,同時構成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條規(guī)定的犯罪的,依照數(shù)罪并罰的規(guī)定處罰。

第十三條 實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條、第一百三十四條至第一百三十九條之一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在安全事故發(fā)生后積極組織、參與事故搶救,或者積極配合調(diào)查、主動賠償損失的,可以酌情從輕處罰。

第十四條 國家工作人員違反規(guī)定投資入股生產(chǎn)經(jīng)營,構成本解釋規(guī)定的有關犯罪的,或者國家工作人員的貪污、受賄犯罪行為與安全事故發(fā)生存在關聯(lián)性的,從重處罰;同時構成貪污、受賄犯罪和危害生產(chǎn)安全犯罪的,依照數(shù)罪并罰的規(guī)定處罰。

第十七條 本解釋自2015年12月16日起施行。本解釋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礦山生產(chǎn)安全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7]5號)同時廢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此前發(fā)布的司法解釋和規(guī)范性文件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準。


[1]第一百一十四條是根據(jù)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5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主席令第64號公布,2001年12月29日起施行)而修改;原條文內(nèi)容為:“放火、決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破壞工廠、礦場、油田、港口、河流、水源、倉庫、住宅、森林、農(nóng)場、谷場、牧場、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財產(chǎn),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第一百一十五條是根據(jù)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5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主席令第64號公布,2001年12月29日起施行)而修改;原條文內(nèi)容為:“放火、決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chǎn)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注: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增設了“危險駕駛罪”(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因此,對于醉酒駕車的行為,未造成人員傷亡和其他嚴重后果的,應該首先適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的規(guī)定,以“危險駕駛罪”定罪處罰;造成人員傷亡或其他嚴重后果的,應該適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guī)定,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造成重大傷亡的,應該適用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的規(guī)定,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

[4]根據(jù)國家林業(yè)局2003年4月制定的《森林資源規(guī)劃設計調(diào)查主要技術規(guī)定》(林資發(fā)[2003]號,2004年5月30日印發(fā))和2009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林業(yè)分類標準》(LY/T1812-2009,國家林業(yè)局調(diào)查規(guī)劃設計院起草,國家林業(yè)局森林資源管理司歸口),林地的類型及其定義如下:
1.有林地:連續(xù)面積大于0.067hm2、郁閉度0.20以上、附著有森林植被的林地,包括喬木林、紅樹林和竹林。
2.疏林地:附著有喬木樹種,連續(xù)面積大于0.067hm2、郁閉度在0.10-0.19之間的林地。
3.灌木林地:附著有灌木樹種或因生境惡劣矮化成灌木型的喬木樹種以及胸徑小于2cm的小雜竹叢,以經(jīng)營灌木林為目的或起防護作用,連續(xù)面積大于0.067hm2、覆蓋度在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帶行數(shù)應在2行以上且行距≤2m;當林帶的缺損長度超過林帶寬度3倍時,應視為兩條林帶;兩平行灌木林帶的帶距≤4m時按片狀灌木林調(diào)查。
4.未成林造林地:采取人工造林(包括植苗、穴播或條播、分殖造林)、飛播造林(包括模擬飛播)、封山育林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后,不到成林年限但造林成效達到合格標準,尚未郁閉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5.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樹林、種子園、采穗圃、種質(zhì)基地等種子、種條生產(chǎn)用地以及種子加工、儲藏等設施用地。
6.無立木林地:生長的活木達不到疏林地標準、尚未人工更新或者天然更新達不到中等等級的林地。包括采伐跡地、火燒跡地、造林后成林年限前達不到未成林造林地標準或成林年限后未達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標準的林地。
7.宜林地:經(jīng)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guī)劃為林地的土地。
8.輔助生產(chǎn)林地:直接為林業(yè)生產(chǎn)服務的工程設施與配套設施用地和其它有林地權屬證明的土地。

[5]原第一百二十條第一款內(nèi)容為:“組織、領導和積極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5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主席令第64號公布施行)對第一百二十條第一款進行了第一次修改,加重了刑罰力度;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6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主席令第30號公布,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對第120條第一款進行了第二次修改,增加了相應的財產(chǎn)刑處罰。

[6]注:在美國紐約世界貿(mào)易中心遭受“9.11”恐怖襲擊的背景下,聯(lián)合國安理會于2001年9月29日召開第4385次會議,并通過了第1373號決議,要求各國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和制止資助恐怖主義行為。為此,我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5次會議于2001年12月29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主席令第64號公布施行),增設了刑法第一百二十條之一;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6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主席令第30號公布,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對刑法第一百二十條之一進行了修改。

[7]注:本罪名原為“資助恐怖活動罪”,是因為《刑法修正案(三)》對條文的增加,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guī)定(法釋[2002]7號,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93次會議、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九屆檢察委員會第100次會議通過,2002年3月26日起執(zhí)行)而增設;《刑法修正案(九)》對條文修改后,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guī)定(六)(法釋[2015]20號,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64次會議、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42次會議通過,2015年11月1日起執(zhí)行)而改為現(xiàn)名。

[8]第一百二十條之二是根據(jù)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6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主席令第30號公布,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而增設。

[9]見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8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主席令第36號公布,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三條。

[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11年4月第5版,第174頁。

[11]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刑法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10月第4版,第190頁。

[12]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經(jīng)濟犯罪審判中參照適用《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二)》的通知(法發(fā)[2010]2號)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對相關經(jīng)濟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沒有規(guī)定的,人民法院在審理經(jīng)濟犯罪案件時,可以參照適用《標準二》的規(guī)定”。

[13]第一百二十條之三是根據(jù)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6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主席令第30號公布,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而增設。

[14]第一百二十條之四是根據(jù)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6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主席令第30號公布,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而增設。

[15]第一百二十條之五是根據(jù)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6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主席令第30號公布,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而增設。

[16]第一百二十條之六是根據(jù)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6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主席令第30號公布,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而增設。

[17]《上海合作組織反恐怖主義公約》是在上海合作組織2009年6月卡捷琳堡峰會時,由各成員國元首共同簽署的(我國由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于2009年6月16日簽署),旨在進一步加強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nèi)反恐合作的法律基礎,提高各成員國打擊恐怖主義的協(xié)調(diào)能力和效率。公約規(guī)定,任何公開支持和煽動恐怖活動、招募人員、籌劃恐怖襲擊、參加恐怖主義組織、資助恐怖主義勢力等行為,一律被視為恐怖主義行徑。2009年6月16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了該《公約》,并經(jīng)2014年12月28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2次會議批準生效。

[18]見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8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主席令第36號公布,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三條。

[19]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編:《司法研究與指導》(總第5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7月1日出版。

[20]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二款是根據(jù)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5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主席令第64號公布,2001年12月29日起施行)而修改;原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二款內(nèi)容為:“非法買賣、運輸核材料的,依照前款的規(guī)定處罰。”

[21]《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由1996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0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72號公布,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據(jù)2009年8月27日第11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0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修正,主席令第18號公布施行。

[22]1.本表略去了其英文名稱。
2.有觀點認為,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規(guī)定的毒害性危險物質(zhì),應僅限于本表所列的五類劇毒化學品;但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意見對此作了擴大解釋,認為根據(jù)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刑法室編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guī)定》,我國刑法中規(guī)定的毒害性物質(zhì)是指從社會危害性角度出發(fā),能對人或者動物產(chǎn)生毒害的有毒物質(zhì),包括化學性毒物、生物性毒物和微生物類毒物等。所以一切可能對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毒害性物品,甚至包括國家安全生產(chǎn)監(jiān)督管理局、公安部、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衛(wèi)生部、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鐵道部、交通部和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確定的《劇毒化學品目錄》(2002年版,2003年6月24日公告,2003年12月30日安監(jiān)管危化字[2003]196號補充和修正)中沒有被列入的有毒化學品(如磷化鋁等),都屬于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規(guī)定的毒害性危險物質(zhì)。[見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編撰的《司法研究與指導》(總第1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5月1日出版,第194頁。]

[23]該《解釋》由2001年5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第1174次會議通過,原文號“法釋[2001]15號”;2009年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第1476次會議修正,新文號為“法釋[2009]18號”,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24]公安部2001年8月17日印發(fā)的《公安機關涉案槍支彈藥性能鑒定工作規(guī)定》(公通字[2001]68號)于被修訂,2010年12月7日重新發(fā)布,新文號為“公通字[2010]67號”。

[25]《槍支致傷力的法庭科學鑒定判據(jù)》(GA/T718-2007)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于2007年10月29日發(fā)布、2008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安全行業(yè)標準,規(guī)定了槍支致傷力的法庭科學鑒定判據(jù)閾值。該標準由全國刑事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179)提出,由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學、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起草。

[26]注:《公安機關涉案槍支彈藥性能鑒定工作規(guī)定》(公通字[2001]68號,公安部2001年8月17日印發(fā))已經(jīng)被《公安機關涉案槍支彈藥性能鑒定工作規(guī)定》(公通字[2010]67號,公安部2010年12月7日印發(fā))廢止。

[27]本案例來源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發(fā)布第四批指導性案例的通知》(法[2013]24號,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2013年1月31日發(fā)布)指導案例13號,詳見本書附錄四。

[28]第一百二十七條是根據(jù)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5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主席令第64號公布,2001年12月29日起施行)而修改;原條文內(nèi)容為:“盜竊、搶奪槍支、彈藥、爆炸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jié)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搶劫槍支、彈藥、爆炸物或者盜竊、搶奪國家機關、軍警人員、民兵的槍支、彈藥、爆炸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29]《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由1996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0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72號公布,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據(jù)2009年8月27日第11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0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修正,主席令第18號公布施行;根據(jù)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4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等七部法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修改了第七條),主席令第23號公布施行。

[30]《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由1996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0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72號公布,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據(jù)2009年8月27日第11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0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修正,主席令第18號公布施行;根據(jù)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4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等七部法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修改了第七條),主席令第23號公布施行。

[31]《對部分刀具實行管制的暫行規(guī)定》“[83]公發(fā)(治)31號”由國務院批準、公安部1983年3月12日發(fā)布。

[32]《管制刀具認定標準》(公通字[2007]2號)由公安部2007年1月14日印發(fā)。

[33]注:對于出租車是否算作第一百三十條規(guī)定的“公共交通工具”,法律沒有明確界定。

[34]《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由1996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0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72號公布,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據(jù)2009年8月27日第11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0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修正,主席令第18號公布施行;根據(jù)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4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等七部法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修改了第七條),主席令第23號公布施行。

[35]根據(jù)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6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廢止有關勞動教養(yǎng)法律規(guī)定的決定》,我國已經(jīng)廢除勞動教養(yǎng)制度。

[36]《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由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6次會議審議通過,主席令第56號公布,1996年3月1日起施行;根據(jù)2009年8月27日第11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0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修正,主席令第18號公布施行;根據(jù)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4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等五部法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主席令第26號公布施行。

[37]《中國民用航空危險品運輸管理規(guī)定》(CCAR-276-R1)由2012年12月24日中國民用航空局局務會議通過,2013年9月22日公布,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38]《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由1990年9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5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32號公布,1991年5月1日起施行;根據(jù)2009年8月27日第11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0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修正,主席令第18號公布施行;根據(jù)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4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五部法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主席令第25號公布施行。

[39]《鐵路安全管理條例》已經(jīng)2013年7月24日國務院第18次常務會議通過,2013年8月17日國務院令第639號公布,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同時廢止2004年12月22日國務院第74次常務會議通過、2004年12月27日國務院令第430號公布、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的《鐵路運輸安全保護條例》。

[40]《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由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5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8號公布,2004年5月1日起施行;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第一次修正,主席令第81號公布,2008年5月1日起施行;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第二次修正,主席令第47號公布,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由2004年4月28日國務院第49次常務會議通過,2004年4月30日國務院令第405號公布,2004年5月1日起施行;根據(jù)2012年11月9日《國務院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guī)的決定》修訂,2012年11月9日由國務院令第628號公布。

[41]《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由2004年4月14日國務院第48次常務會議通過,2004年4月30日國務院令第406號公布,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4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由1983年9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7號公布,1984年1月1日起施行。

[43]《中華人民共和國內(nèi)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由2002年6月19日國務院第60次常務會議通過,國務院令第355號公布,2002年8月1日起施行;于2011年1月8日修訂,國務院令第588號公布。

[44]《國內(nèi)水路運輸管理條例》由2012年9月26日國務院第218次常務會議通過,國務院令第625號公布,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45]《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由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起草,對《人體輕微傷鑒定標準》、《人體輕傷鑒定標準(試行)》、《人體重傷鑒定標準》進行歸納和補充,將損傷程度由重到輕分為重傷一級、重傷二級、輕傷一級、輕傷二級和輕微傷等5個級別,并于2004年4月21日發(fā)布“草案”,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司法部公告[2004]第30號),歷經(jīng)九年多的時間,終于于2013年8月3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lián)合發(fā)布(司發(fā)通[2013]146號),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并同時廢止《人體重傷鑒定標準》(司發(fā)[1990]070號)、《人體輕傷鑒定標準(試行)》〔法(司)發(fā)[1990]6號〕和《人體輕微傷的鑒定》(GA/T146-1996)。

[46]《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GB/T18667-2002)為強制性標準,由公安部提出,重慶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起草,在公共安全行業(yè)標準《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GA35-1992,公安部發(fā)布)的基礎上修訂而成,于2002年3月11日由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發(fā)布,2002年12月1日實施。

[47]根據(jù)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適用于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

[48]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編:《司法研究與指導》(總第2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9月1日出版,第99頁。

[49]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編:《司法研究與指導》(總第2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9月1日出版,第102頁。

[50]相比于2010年10月1日試行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法發(fā)[2010]36號,2014年1月1日起廢止),本情形的量刑幅度由“六個月至二年有期徒刑”改為“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51]相比于2010年10月1日試行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法發(fā)[2010]36號,2014年1月1日起廢止),本情形的量刑幅度由“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改為“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

[52]相比于2010年10月1日試行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法發(fā)[2010]36號,2014年1月1日起廢止),本情形的量刑幅度由“七年至八年有期徒刑”改為“七年至十年有期徒刑”。

[53]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是根據(jù)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主席令第41號公布,2011年5月1日起施行)而增設;其中第一款的第(三)項和第(四)項內(nèi)容以及第二款規(guī)定,是根據(jù)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6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主席令第30號公布,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而增設。

[54]《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由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5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8號公布,2004年5月1日起施行;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第一次修正,主席令第81號公布,2008年5月1日起施行;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第二次修正,主席令第47號公布,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55]《車輛駕駛人員血液、呼氣酒精含量閾值與檢驗》國家標準由公安部提出,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2004年5月31日首次發(fā)布實施(GB19522-2004);2010年2月通過了修訂審查,修訂后的國家標準(GB/T19522-2010)由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11年1月4日發(fā)布,2011年7月1日起實施。

[56]《校車安全管理條例》由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第197次常務會議通過,2012年4月5日國務院令第617號公布施行。

[57]《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由2004年4月14日國務院第48次常務會議通過,2004年4月30日國務院令第406號公布,2004年7月1日起施行;2012年11月9日國務院令第628號修正,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58]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由2002年1月26日國務院令第344號公布;2011年2月16日國務院第144次常務會議修訂,2011年12月1日國務院令第591號公布施行;根據(jù)2013年12月4日國務院第32次常務會議通過的《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guī)的決定》(2013年12月7日國務院令第645號)修正。

[59]本案例來源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發(fā)布第八批指導性案例的通知》(法[2014]327號,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2014年12月18日發(fā)布)指導案例32號,詳見本書附錄四。

[60]第一百三十四條是根據(jù)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2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主席令第51號公布,2006年6月29日起施行)而修改;原第一百三十四條內(nèi)容為:“工廠、礦山、林場、建筑企業(yè)或者其他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職工,由于不服管理、違反規(guī)章制度,或者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yè),因而發(fā)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jié)特別惡劣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61]第一百三十五條是根據(jù)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2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主席令第51號公布,2006年6月29日起施行)而修改;原第一百三十五條內(nèi)容為:“工廠、礦山、林場、建筑企業(yè)或者其他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勞動安全設施不符合國家規(guī)定,經(jīng)有關部門或者單位職工提出后,對事故隱患仍不采取措施,因而發(fā)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jié)特別惡劣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62]《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chǎn)法》由2002年6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8次會議通過,主席令70號公布,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根據(jù)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于《關于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第一次修正(將第九十四條規(guī)定中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修改為“治安管理處罰法”)根據(jù)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chǎn)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63]《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由2007年8月30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9次會議通過,主席令69號公布,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64]《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由2002年1月26日國務院令第344號公布;2011年2月16日國務院第144次常務會議修訂,國務院令第591號公布,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于2013年12月7日再次修改。

[65]《特種設備安全監(jiān)察條例》由2003年3月11日國務院令第373號公布,2003年6月1日起施行;2009年1月14日國務院第46次常務會議修訂,2009年1月24日國務院令第549號公布,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66]關于職工工傷傷情的鑒定,參見《職工工傷與職業(yè)病致殘程度鑒定》(國家標準GB/T16180-1996)和《職工非因工傷殘或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程度鑒定標準(試行)》(勞社部發(fā)[2002]8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2年4月5日印發(fā))。

[6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11年4月第5版,第168頁。

[68]第一百三十五條之一是根據(jù)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2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主席令第51號公布,2006年6月29日起施行)而增設。

[69]《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由2007年8月29日國務院第190次常務會議通過,2007年9月14日國務院令第505號公布,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70]《營業(yè)性演出管理條例》由2005年3月23日國務院第84次常務會議通過,2005年7月7日國務院令第439號公布,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7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11年4月第5版,第177頁。

[72]1991年3月30日建設部、勞動部、公安部令第10號發(fā)布的《城市燃氣安全管理規(guī)定》和1997年12月23日建設部令第62號發(fā)布的《城市燃氣管理辦法》已經(jīng)于2011年9月7日(經(jīng)商國家安全生產(chǎn)監(jiān)督管理總局、公安部同意)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令第10號廢止。

[73]《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由1998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4號公布,1998年9月1日起施行;由2008年10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5次會議修訂,主席令第6號公布,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國務院曾于2009年8月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實施條例》(征求意見稿),但目前尚未正式頒發(fā)施行。

[74]《城市消防規(guī)劃建設管理規(guī)定》〔[89]公(消)字70號〕由公安部、建設部、國家計劃委員會、財政部于1989年9月1日發(fā)布。公安部曾對該《規(guī)定》進行了修訂,并于2005年4月公布了《城鎮(zhèn)消防規(guī)劃建設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但目前尚未正式頒發(fā)施行。

[75]《建設工程消防監(jiān)督管理規(guī)定》于2009年4月30日公安部部長辦公會議第一次修訂,2009年4月30日公安部令第106號發(fā)布,2009年5月1日起施行;2012年7月6日公安部部長辦公會議第二次修訂,2012年7月17日公安部令第119號發(fā)布,2012年11月1日起施行。

[76]根據(jù)國家林業(yè)局2003年4月制定的《森林資源規(guī)劃設計調(diào)查主要技術規(guī)定》(林資發(fā)[2003]號,2004年5月30日印發(fā))和2009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林業(yè)分類標準》(LY/T1812-2009,國家林業(yè)局調(diào)查規(guī)劃設計院起草,國家林業(yè)局森林資源管理司歸口),林地的類型及其定義如下:
1.有林地:連續(xù)面積大于0.067hm2、郁閉度0.20以上、附著有森林植被的林地,包括喬木林、紅樹林和竹林。
2.疏林地:附著有喬木樹種,連續(xù)面積大于0.067hm2、郁閉度在0.10~0.19之間的林地。
3.灌木林地:附著有灌木樹種或因生境惡劣矮化成灌木型的喬木樹種以及胸徑小于2cm的小雜竹叢,以經(jīng)營灌木林為目的或起防護作用,連續(xù)面積大于0.067hm2、覆蓋度在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帶行數(shù)應在2行以上且行距≤2m;當林帶的缺損長度超過林帶寬度3倍時,應視為兩條林帶;兩平行灌木林帶的帶距≤4m時按片狀灌木林調(diào)查。
4.未成林造林地:采取人工造林(包括植苗、穴播或條播、分殖造林)、飛播造林(包括模擬飛播)、封山育林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后,不到成林年限但造林成效達到合格標準,尚未郁閉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5.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樹林、種子園、采穗圃、種質(zhì)基地等種子、種條生產(chǎn)用地以及種子加工、儲藏等設施用地。
6.無立木林地:生長的活木達不到疏林地標準、尚未人工更新或者天然更新達不到中等等級的林地。包括采伐跡地、火燒跡地、造林后成林年限前達不到未成林造林地標準或成林年限后未達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標準的林地。
7.宜林地:經(jīng)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guī)劃為林地的土地。
8.輔助生產(chǎn)林地:直接為林業(yè)生產(chǎn)服務的工程設施與配套設施用地和其它有林地權屬證明的土地。

[77]第一百三十九條之一是根據(jù)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2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主席令第51號公布,2006年6月29日起施行)而增設。

[78]現(xiàn)已失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江| 龙口市| 新竹市| 房山区| 康马县| 台中市| 桑日县| 宜丰县| 边坝县| 即墨市| 青海省| 古丈县| 阜平县| 瑞昌市| 玉树县| 涪陵区| 包头市| 东阳市| 益阳市| 民和| 同心县| 柞水县| 江北区| 炎陵县| 南溪县| 资阳市| 甘孜县| 阿克陶县| 潢川县| 玛纳斯县| 延长县| 邯郸市| 安庆市| 岳普湖县| 莲花县| 巫溪县| 库尔勒市| 柘城县| 新巴尔虎右旗| 唐山市| 屏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