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活在當下
- 中唐野小子
- 南山余人
- 3540字
- 2021-05-17 18:12:33
海風徐徐吹拂,重生到大唐的第八個秋分的清晨。
陳東野又一次從夢中驚醒,眼角滿是淚痕,睜開雙眼看到這無比真實的世界,卻在腦海中讓自己產生無比虛幻的感覺。
想起夢中前世的妻子和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一股揪心的痛感再一次襲來。
緩了一緩,陳東野起身無奈的搖了搖頭,像是自我寬慰的低聲自吟道:“個中三業身,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無有真實相。是諸個物者,眾生悉如之。以寔諸有故,遂隨起滅中。我今於諸有,不起空華見,普愿同一切,常作如是觀。”
小桃在外屋聽到聲響急忙跑了進來,看見陳東野又滿臉淚痕未干的醒來,有些心痛的抱住陳東野的頭,嘴里不停得說著安慰的話。
陳東野看著自小陪自己長大的小桃,睡眼朦朧的著急樣子,盡量用平和的語氣的說道:“小桃,沒事了,我只是又作那個夢了。”
吃過早餐,陳東野情緒還是平靜不下來。
今天是旬休日,陳東野不打算回陳氏大宅,帶上小桃去到蓮花峰峰東側海灘撿貝殼。
沙白水潔,撿累了便半躺在竹制的沙灘椅上,望向蔚藍的大海和一望無際的藍天白云,放空自己或任由思緒隨意飄蕩,只做旁觀,不起心動念。
放空的狀態下,前世看過的一些心理建設的文字段落,在陳東野的腦海中逐一浮現。
“活在這珍貴的人世間,水波溫柔,陽光強烈,看清這個世界,然后愛它。”
“是有多堅強才敢念念不忘,想念是一種儀式,孤獨的記憶與生俱來,一切不過是一個花開的歷程。”
“原來真正的寂寞是很真實的。,有一些過去,過去了就永遠回不來......”
內心郁結可以自主通過某些適當儀式過渡緩解。陳東野對做心里建設還是挺有經驗的。
不過分放大自己的情緒,也不壓抑自己的情感,不自己為難自己。
多愁善感的情緒排遣過后,陳東野的頭腦變得清醒,在一陣陣的海浪聲中,冷靜得思考眼下身處的時代。
活于當下,或許才是陳東野最理智最佳選擇。
這些年隨著陳東野逐漸長大,從多個渠道獲得這個時代的信息,隨著對這個世界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再結合后世的一些記憶,陳東野心中有些疑團,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安史之亂后,唐朝還有不少的忠臣良將,可為什么就是無法復興呢?
安史之亂之后,唐朝至少南方還未受戰亂波及,朝廷中還有郭子儀、李泌這些忠臣良將,可為什么不能像西漢的七國之亂之后,迅速恢復到開元盛世之前的狀態呢?
唐朝經歷安史之亂其中最有希望復興的當屬唐德宗,但是唐德宗卻因為個人原因浪費了中興最后時間,造成了不該出現在歷史上的的涇源兵變,浪費了大好時間。
在當時啊,有很多能征善戰的大將軍可以完成復興的大任,比如郭子儀,李晟韋皋等文武雙全的名將。如果當時唐德宗能夠迅速集結部隊,制定戰略方針,命郭子儀等大將領兵出征收復河山,唐朝復興其實并不難。
但是等時間到了唐憲宗時期,能征善戰的名將就沒有那么多了,雖然沒有太多名將,但回顧歷史而言,唐憲宗時期唐朝的內外治理的也頗有成績。倘若歷史讓他多活幾年,唐朝基本就可以說復興了。奈何天要亡唐,唐憲宗壽命太短,而后來的武宗宣宗亦是如此,短命。導致安撫好國內治理之后,想進行下一步復興唐朝,卻都因命太短,駕鶴西去。從而導致新皇帝上位又得重新治理內部,周而復始,無法根除藩鎮軍這樣的大禍患。
其中最遺憾的事情是唐憲宗曾經做了周全的準備,目的是想收復安西四鎮,奈何蒼天繞過誰,唐憲宗短命早死。以至于錯過了這個大好的機會,后來的幾位皇帝在位時,遭遇了吐蕃大舉犯境,大大的削弱唐憲宗在位時籌備的國力,而另一方面唐朝還要防蕃鎮軍的異動。內憂外患導致兵力無法集中,分身乏術。
而為什么藩鎮如此厲害,藩鎮的禍患讓唐朝皇帝如此頭疼久久無法解決。首先說說安史之亂,在安史之亂時,唐朝都城輕易的被安祿山攻破,導致唐朝大亂。這讓各藩鎮勢力發現,呵,原來唐帝國其實也不過如此。其次,藩鎮勢力大都勾結朝廷大臣,宦官暗中把持朝政,藩鎮勢力擁有強力的藩鎮結盟,倘若唐朝攻打其中一個,結盟的其他藩鎮都會來支援,甚至在其他地區作亂。
內有藩鎮禍亂,宦官干政,外有吐蕃犯境,內憂外患壓身,唐朝如何復興?
唐朝后期有三大頑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朝臣黨爭。
這三大頑疾無法除掉,故而導致唐朝一直無法真正復興。
而此三大頑疾也恰恰是由安史之亂引發,并且環環相扣,愈演愈盛。
在安史之亂前,縱使有如高力士那樣一兩個有權勢的宦官,最多也是賣官鬻爵,在皇帝邊上打打小報告而已。
但是由于安史之亂的爆發,兵權落在藩鎮將領手中,肅宗李亨信不過將領,便強化了玄宗年間就有的宦官監軍制度,將原本用來監視武將的監軍宦官提升為觀軍容使直接調度各路軍馬進行平叛。
如鄴城之戰就由宦官魚朝恩直接調度九大節度使六十萬大軍。
而在朝中更是任命宦官李輔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府司馬(大元帥由皇子掛虛銜),直接執掌全國兵權。
而皇帝最親近的禁軍更是由李輔國直接掌管。李輔國手握兵權,一步步擴大權勢,至權侵朝野,只要他想,最后連宰相也做上了。而各大要職早已被這些宦官的徒子徒孫們占據。
最后即使皇帝看不順眼這個宦官,也只能依靠其他宦官來除掉他,繼續由那個宦官掌權。
由于安史之亂延續多年,此后叛亂雖平息,卻還有各地的藩鎮不理朝廷號令,時常爆發小規模叛亂,軍事行動不斷,所以宦官兵權從不脫手。
甚至連京師長安也幾次遇險,宦官們更能永掌禁軍兵權。最終,宦官甚至可以發動政變,廢立乃至謀殺皇帝。
至唐滅亡也再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隨著宦官在朝中專權,藩鎮在邊疆為患,宰相的權力再沒有盛唐之前那么大,逐漸淪落為宦官或藩鎮的附庸。
因為背后的派系不同,朝臣往往也就相互對立,互相攻擊。
如中晚唐一直不斷的牛李黨爭,雙方為爭權奪勢,你死我活。
經常出現諸如牛黨首領依附權宦將李黨首領外放地方;李黨首領再在邊關擴充勢力聯合各藩鎮反逼走牛黨重新入相;牛黨黨羽再以各種陰謀給李黨首領治罪迎回牛黨首領;李黨黨羽再求助宦官也給牛黨治罪等等,循環往復,朝局一片混亂。
正是這三者相互作用,唐朝根本沒有復興的希望。
因為如果要鏟除權宦就要依靠朝臣,而朝臣本身就是宦官的附庸,如果要打藩鎮就要依靠宦官,因為宦官都手握兵權。
如果要解決黨爭還是會導致宦官或者藩鎮擁有更大的勢力,于事無補。
每一方面都已經牽一發動全身,而任何一方的此消彼長都可能導致更大的戰亂、政變、朝局動蕩、無人可用。所以,唐朝真的無力回天
回想著后世眾多歷史學家和學者的觀點,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的制度優越在開元盛世達到頂點達到最輝煌的時刻,歷史在這里拐了個彎。
從安史之亂后中央專權的帝制的弊病也足以顯露,此后歷代王朝更替,在制度上也只在這個范圍了不斷循環,各種補缺補漏的改革都只能起到一時之效,皆未能使中華文明得到進一步躍遷。自主推動進入社會發展的新階段。
釋、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學派,支撐中華民族走過了兩千多年的文明歷程,是偉大的文明。但是諸家學說以皇恩浩蕩為先決條件,講的是皆空、無為、中庸的理,以抑制個性而求生求解,陷入在傳統和傳承的死循環僵局中無解。
而要打破這種循環,需要新的思想啟蒙和文化變革。這個思想不是外來傳入的佛教因果邏輯和辯證唯心思想,也不是韓柳古文運動所倡導的尊孔復古的儒家思想,更不是后世的朱程理學和陽明心學。而應該是......
想到這里陳東野覺得自己一個高中化學老師的歷史政治素養不足以再更深入的研究如此深奧和深遠的政治哲學論題。
自從秦末陳勝起義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煽動性極強的口號后,歷朝歷代凡有實力和機會,人人皆想稱王稱霸。對于有千年造反思想傳承的陳氏陳東野,這個令所有男人都血脈噴張的爭霸天下的權力游戲自然也想插一腳,而且想當主角和最終的贏家。
立足當下,唐安史之亂后,不受中央直接控制的軍政合一的節度使制度是最適宜自己家族起步的發展路徑。
如果按照原來歷史的進程大唐還有將近一百年的國運,不過三十年后大唐的皇帝將逐漸成為神臺上的吉祥物,各方實力強大的節度使才是歷史舞臺的主角。
陳氏欲實現千年夙愿一統天下,接下來三十年最好的選擇是先成為嶺南節度使,進而成為帝國東南最強的節度使,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
追逐至高權力的誘惑果然比美色和毒品還要勾人心魄。
經過一番思想意淫,陳東野暫時擺脫了一直困擾自己的存在虛無主義消極情緒。
心想這時要是有一壺酒,三兩知己好友,大家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無所顧忌,天馬行空,暢所欲言該有多好,自己好想快快長大!
小桃在一邊看著陳東野先是神情放松,后又逐漸眉頭緊鎖深思的樣子,覺得少爺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那么賞心悅目。少女情懷總是詩,小桃癡癡看著陳東野浮想聯翩。
這時,突然一聲響雷,轟的一下驚醒兩人。
陳東野看到遠處的天空突然烏云密布,雷聲轟響,大風吹起巨浪往岸邊拍打過來,暗道不妙,這該死的亞熱季風氣候,一年一度的大臺風又來了,這次又不知要摧毀多少農田,多少民房,造成多少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陳東野來不及多想,拉起小桃的手,想著趕緊趁著臺風正式登岸前趕回陳氏大宅,讓大家做好抗臺風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