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社交中的心理效應與定律(2)
- 社交要讀心理學大全集(超值金版)
- 牧之
- 5534字
- 2014-06-25 15:35:42
管寧看完了,就回到原處繼續讀書。華歆卻完全被這種張揚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書也不讀了,跑到街上去看個仔細。
管寧看到華歆的行為很失望。等華歆回來后,管寧拿出刀子把他們共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地宣布:“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后,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席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所謂“道不同者不相為謀”,志向不同,就像兩股道上跑的車,怎么也走不到一塊去。所以真是沒有必要在一起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梢钥吹?,人生觀、宗教信仰、對社會時事看法比較一致的人,更容易談得來,感情融洽。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如態度、信念、興趣、愛好和價值觀等。同年齡、同性別、同學歷和相同經歷的人容易相處;行為動機、立場觀點、處世態度、追求目標一致的人更容易相互扶持……
那么人為什么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呢?
首先,人們與和自己持有相似觀點的人交往時,能夠得到對方的肯定,彼此之間發生爭辯的機會較少,比較容易有安全感。
比如,有兩個素不相識的酒鬼因喝醉了酒,同在一輛電車中睡著了。他們一直坐到郊外的終點站。當時又沒有返程電車,于是這兩個醉鬼之間同病相憐,產生了友情,一起尋找出租汽車,車費兩人對半負擔。他們愉快地聊著,踏上了歸途。這兩個酒鬼也許不被別人理解,可是他們之間卻同病相憐,惺惺相惜,或者說臭味相投。
其次,相似的人容易組成一個群體。人們試圖通過建立相似性的群體,以增強對外界反應的能力,保證反應的正確性。人在一個與自己相似的團體中活動,阻力會比較小,活動更容易進行。
互補定律
——我們會喜歡與自己形成互補的人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僅特征相似的人會相互吸引,而且彼此之間差異較大的人,也能夠建立較為親密的關系。在需要、興趣、氣質、性格、能力、特長和思想觀念等方面,如果存在差異,而雙方的需要和滿足途徑又正好成為互補關系,就可以產生相互吸引的關系。這證明人不僅有認同的需要,也有從對方獲的自己所缺乏的東西的需要。
那么互補和相似定律是否矛盾呢?它們并不矛盾,因為差異并不一定都能形成互補?;パa性的前提是,交往雙方都得到滿足。如果不能滿足這一要求,那么相反的特性就不能夠產生互補,甚至還產生厭惡和排斥。比如高雅和庸俗、莊重和輕浮、真誠和虛偽等等,這些就只能造成“道不同者不相為謀”。
或者說,形成相似的那些條件,往往是大的方面,比如人生觀、做人處世原則、人生追求等等。這些如果不同,就難以理解,不容易吸引。而形成互補的,往往是相對較小的方面,比較具體的特征。就像人們常說的:“該相似的地方相似,該互補的地方互補。”
互補一般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交往中的一方能滿足另一方的某種需要,或者彌補某種短處,那么前者就會對后者產生吸引力。如能力強、有某種特長、思維活躍的人,對能力差、無特長、思維遲緩的人來說,就具有吸引力;依賴性特別強的人愿意和獨立的人在一起;脾氣暴躁的人和脾氣溫和的人能夠成為好朋友;支配型的人和服從型的人能夠結為秦晉之好。試想,如果兩個都是支配性的人結為夫妻,那家中還能有太平嗎?
互補的另一種情況是:因為別人的某一特點滿足了你的理想,而增加了你對他的喜歡程度。比如,一個看重學歷的人,自己又沒有拿高學歷的機會,會很看重高學歷的朋友等等。
任何人都與生俱來地具有一些缺點,而且性格不是那么容易改變。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我們往往在尋求生活伴侶和事業伙伴時,注意尋找能彌補自己缺點的人。比如,小張是一個好與人爭辯道理且十分任性的人,他找的是一個大大咧咧的老婆。小張之所以喜歡她,是因為她能夠讓小張從容地依照自己的步調行事,不和他較真,讓他很安心。
在事業的合作上,尋找和自己互補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比爾·蓋茨原來自己經營微軟公司,時間長了,逐漸發現自己在管理方面能力的某種欠缺。而且他自己真正的興趣是在軟件開發上,所以逐漸感到分身乏術,力不從心,工作興趣也下降了。他逐漸認識到管理方面需要有專門的人才來為他打理,后來就找到了大學時的同學鮑爾默。而鮑爾默恰恰是個管理方面的天才。他熱情萬丈,善于影響別人,善于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對于比爾·蓋茨來說煩瑣乏味的管理工作,對于他來說則樂趣無窮。這就形成了很好的互補關系,強強聯合,締造了輝煌的成功。
相互吸引定律
——我們通常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
人大概都有一些自戀,也就是喜歡自己。這個世界上,你最愛的人是誰?恐怕大部分人都會回答是自己。人們都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自己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這種情況一點也不奇怪,符合人的自我中心的本性。比如,如果別人喜歡我們,就比較容易贏得我們的喜歡,而不管他客觀上是怎樣的人。當然,我們說的是大多數人的情況,而不是所有人。
看看你身邊的人,你想過你喜歡的人通常具有哪些特征嗎?你喜歡他們,是因為他們漂亮?還是因為他們聰明?或者是因為他們有社會地位?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我們通常喜歡的人,是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他們不一定很漂亮,很聰明,或者很有社會地位,僅僅是因為他們很喜歡我們,我們也就很喜歡他們。這個規律叫做相互吸引定律。
那么,我們為什么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呢?因為喜歡我們的人使我們體驗到了愉快的情緒,一想起他們,就會想起和他們交往時所擁有的快樂,自然就有了好心情。而且,那些喜歡我們的人使我們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因為他人對自己的喜歡,是對自己的肯定、賞識,表明自己對他人或者對社會是有價值的。
有這樣一句話:“什么是好人?——對我好的就是好人。”其實這種觀點是很有代表性的。人們大多是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周圍的人的。
有些人很善于利用這個心理定律贏得別人的好感。那就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就表現出喜歡對方的樣子。比如推銷員,他每天要面對許多從未謀面的人,他也許并不了解那些人,但是,他必須表現出對對方的喜歡,這是為了讓對方也喜歡他、接受他,他的生意才好做。
可以說,這個規律在社交場合很具有實用價值。這是贏得別人好感的捷徑。你可以經常表現出對別人的興趣,這就表明對對方有好感,就很容易贏得對方同樣的情感回報。
為什么說這條定律是來源于人的自戀心理呢?因為當人們發現一個人喜歡自己,不管對方客觀情況是怎樣,是否具有讓自己喜歡的特點,也會無條件地喜歡對方。人們大概是想象,既然對方喜歡自己,那么一定是他在某些方面和自己相似,認可自己的為人和某些特點,那么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同樣喜歡對方呢?
這種心理規律,在某種程度上,也和人們的自信缺乏有關。
一個人如果自我尊重程度較強,較為自信,那么別人表示出來的對他的喜歡和贊揚,對他的影響就不是很大,人際吸引的相互性原則對他的作用也就不是很大。而那些具有較低自我尊重的人,往往不喜歡那些給他們否定性評價的人,因為他們極不自信,所以特別需要別人的肯定,特別看重別人表達的對自己的喜歡。
在實際生活中,嚴格地講,沒有人是完全自信的,因此大多數人都特別需要別人對自己的肯定。
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就是兩個人的相互喜歡是由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單方面喜歡開始的。比如,一個女孩開始時對一個男孩并沒有多少好感,但是這個男孩子表現出了對她特別喜歡的態度,使這個女孩久而久之,也對這個男孩動心了,最后接受了他的追求。
當然,這個規律也不是絕對的。有時我們喜歡某個并不喜歡我們的人,相反,我們不喜歡的人有時卻很喜歡我們。我們只能說在其他一切方面都相同的情況下,人有一種很強的傾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即使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都與我們不同。
皮格馬利翁定律
——熱切期望的事總會發生
古希臘有一個有名的神話故事。一位年輕的王子名叫皮格馬利翁。他很喜歡雕塑。有一天,他得到了一塊潔白無瑕的象牙,就用它雕刻了一個美麗的少女。這個雕塑太美了,以至于王子愛上了這個雕塑,熱切地希望“她”成為一個真正的少女。后來王子的誠心感動了天神,天神就使這個雕像真的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少女,和王子生活在一起。
心理學上用這個故事命名了一個心理定律——皮格馬利翁定律。意思是,熱切的期望能使被期望的人達到期望者的要求。
發明大王愛迪生小時候只上了三個月的學就被開除了。老師說他太笨了,但他的母親卻堅信自己的孩子決不笨。她經常對愛迪生說:“你肯定要比別人聰明,這一點我是堅信不疑的,所以你要堅持自己讀書?!辈⑶矣H自輔導愛迪生的學習。在母親的鼓勵和教導下,愛迪生經過不懈努力,成為偉大的發明家。
愛迪生的母親就像皮格馬利翁,愛迪生就像那個雕像。在母親的熱切期望下,愛迪生真的成了母親熱切期望的人才。
那么,這種神奇作用是如何發生的呢?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認為,這是通過對對方的心理暗示實現的。在愛迪生的例子中,他的母親對他施行了一種心理暗示,就是“你很聰明”,“你一定會通過自學成才”。這種暗示很強烈,讓幼小的愛迪生深信不疑,從而在學習中發揮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
對別人的心理暗示有時作用是很大的。這在教育領域里經??梢砸姷健C绹睦韺W家羅森塔爾和雅可布森曾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他們在一所小學里,針對一至六年級的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次所謂的“發展測驗”。測驗結束后,他們給每個班級的教師發了一份學生名單,并告訴教師說,這名單上列出來的這20%的學生是班上最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
八個月以后,心理學家們又來到了這所學校,對18個班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了追蹤檢測。結果發現他們提供給教師的名單上的那20%的學生,學業成績有了顯著的進步。教師們連連點頭說,兩位心理學家的測驗可真準。
其實,各個班級的這20%的所謂更有發展可能的學生,是心理學家們隨機抽取出來的。
為什么這種期待心理可以產生如此之大的作用呢?因為信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一種對人格的積極肯定與評價。每個人都有被別人所信任的需要,而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鼓舞和振奮,就容易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人們通常這樣形象地說明皮格馬利翁定律:“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
當我們希望別人成為我們希望的人時,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信息,告訴他可以成為這樣的人。
作為老師和家長,如果希望孩子變得更好,就要盡量鼓勵他們,夸獎他們,告訴他們行。如果總是批評他們,暗示他們“馬尾穿豆腐——提不起來”,“朽木不可雕”,那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真的不行,就會自暴自棄,不求進取,就真的會墮落下去了。
在管理過程中,也存在這個定律。古人說“用人不疑”。任用別人,就應該相信別人的能力,給別人傳達一種積極的期望。要想使你的員工發展更好,作為一個好的管理者就應該給他們傳遞積極的期望。當然,如果一個管理者認為自己的下屬都是飯桶,一無是處,并經常批評指責他們,那么他們也可能真的變得一無是處。
這個定律對夫妻之間的融洽相處也有影響。我們在結婚前想象自己的另一半應該是什么樣什么樣,但是結了婚才發現對方還是個“毛坯”,離我們理想中的還有相當的距離。那怎么辦?就該由我們把對方改造成“成品”,成為適合婚姻的成熟的丈夫或妻子。為達到這個目的,最好的方法不是批評和指責,而是暗示,就是用自己的期望去影響對方。你要鼓勵對方做你希望他(她)做的事,當他(她)做到了,你就說他(她)做的太好了,真是個好老公(老婆)。天長日久,他(她)就被你改造過來了。總之,你不能要求對方一開始就什么都懂,畢竟大家都是在婚姻這個學校里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和成熟起來的。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期望讓對方知道,并讓對方感到你相信他(她)可以做到。
攀比定律
——人們喜歡模仿和攀比別人
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最出色的美女,名叫西施。她長得非常漂亮,據說有沉魚落雁之貌。她無論怎樣打扮,一舉一動都是美麗動人的。西施有個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時候,總是用手按著胸口,皺緊眉頭。她這犯病的形態,在別人眼里顯得更加嫵媚可愛了。
有一天,她正在村里走著,突然,胸口疼痛起來。她緊皺眉頭,不知不覺地用手按住胸口。這時正巧迎面走來一位東村的丑姑娘。因為她住在東村,故稱東施。東施面貌很丑,她看見西施皺著眉頭,用手按著胸口,覺得樣子十分好看。于是,東施姑娘就照樣模仿起來。她也用手按住胸口,把眉頭緊皺起來,自以為這樣就美麗了。村民們看到她一反常態的樣子,便莫名其妙地多看了她兩眼。她卻以為人家喜歡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緊皺眉頭,這一下,把別人都給嚇跑了。
東施效顰,其結果不但不美,反而更丑了。這個故事用來比喻不了解對方的長處而胡亂學樣、生搬硬套的行為。
東施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叫做模仿。模仿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機制,是指有意和無意的效仿和再現與他人類似行為的活動。模仿是學習的基礎。人們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都離不開模仿。而我們這里說的是日常生活中作為社會行為的模仿。
當我們看到別人有比我們好的條件或東西,我們就傾向于模仿別人。因為“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都想變得更好,那么比我們強的人,就成了我們模仿的榜樣。
生活中模仿很常見。比如,看見別人留長發,自己也留長發;看見別人穿牛仔褲,自己也穿牛仔褲;看見別人家里怎樣裝修,自己也怎樣裝修,等等。但是有的模仿因為差距太大,而顯得可笑,比如東施對西施的模仿就是如此。
法國劇作家莫里哀曾塑造了一個文學形象——“茹爾丹先生”。這個“茹爾丹先生”是個模仿迷。他得知別人家在舉辦家庭音樂欣賞會,“那么我家也應該有”,于是趕忙去請音樂教師到家里來。服飾穿戴,茹爾丹也處處向“上等人”看齊,卻又模仿的很不得體。大白天,他要穿一件據說是“上等人”才有的睡衣;裁縫給他裁錯了衣服,編瞎話哄他,他居然也信以為真了。結果,盡管衣服上的“花朵都是頭朝下”的,但他只要聽說是模仿而致,“那么行啦”,就這樣干。
這個形象或許有點夸張,但他之所以成為文學上的經典形象,正是因為它來源于現實生活,非常有代表性。讓我們看看周圍的“茹爾丹先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