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蕊回來之后,姝也受到了天庭傳喚,姝只能放棄凡間的人身了,恰巧如泱公主也在前幾日病逝了,如今姝一去,家里就只剩兩個孩子了,也因此,兩個孩子得到了皇帝的大肆寵愛,也算不上是好是壞了。
“玉帝此番傳召我回去不知道又是為了什么事?”
“景之啊,玉帝傳喚肯定是大事,趕快回去吧”太白不明白這些彎彎道道,只知道對姝有好處。
姝心里明白,無外乎是陪三藏取經罷了。
見了玉帝,果然不出姝所料,玉帝命姝跟隨唐三彩西天取經,姝無所謂的應了,反正于姝而言,去是肯定的,但路上怎么走就是他的事了。
姝不愿在玉帝規定的地方等待,于是隱身跟上了三藏。
卻說太宗設午朝,著魏征赍旨,宣玄奘入朝。那法師正聚眾登壇,諷經誦偈,一聞有旨,隨下壇整衣,與魏征同往見駕。
太宗道:“求證善事,有勞法師,無物酬謝。早間蕭-迎著二僧,愿送錦-異寶袈裟一件,九環錫杖一條。今特召法師領去受用。”玄奘叩頭謝恩。太宗道:“法師如不棄,可穿上與朕看看。”
長老遂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錫杖,侍立階前。君臣個個欣然。誠為如來佛子,你看他:凜凜威顏多雅秀,佛衣可體如裁就。輝光艷艷滿乾坤,結彩紛紛凝宇宙。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后。兜羅四面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繡。八寶妝花縛鈕絲,金環束領攀絨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玄奘法師大有緣,現前此物堪承受。渾如極樂活羅漢,賽過西方真覺秀。錫杖叮-斗九環,毗盧帽映多豐厚。誠為佛子不虛傳,勝似菩提無詐謬。當時文武階前喝采,太宗喜之不勝,即著法師穿了袈裟,持了寶杖,又賜兩隊儀從,著多官送出朝門,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狀元夸官的一般。這位玄奘再拜謝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轟轟,搖搖擺擺。你看那長安城里,行商坐賈、公子王孫、墨客文人、大男小女,無不爭看夸獎,俱道:“好個法師!真是個活羅漢下降,活菩薩臨凡。”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來迎。一見他披此袈裟,執此錫杖,都道是地藏王來了,各各歸依,侍于左右。玄奘上殿,炷香禮佛,又對眾感述圣恩已畢,各歸禪座。又不覺紅輪西墜,正是那:日落煙迷草樹,帝都鐘鼓初鳴。叮叮三響斷人行,前后御前寂靜。上剎輝煌燈火,孤村冷落無聲。禪僧入定理殘經,正好煉魔養性。光陰拈指,卻當七日正會,玄奘又具表,請唐王拈香。此時善聲遍滿天下。太宗即排駕,率文武多官、后妃國戚,早赴寺里。那一城人,無論大小尊卑,俱詣寺聽講。當有菩薩與木叉道:“今日是水陸正會,以一七繼七七,可矣了。我和你雜在眾人叢中,一則看他那會何如,二則看金蟬子可有福穿我的寶貝,三則也聽他講的是那一門經法。”兩人隨投寺里。正是有緣得遇舊相識,般若還歸本道場。入到寺里觀看,真個是天朝大國,果勝裟婆,賽過-園舍衛,也不亞上剎招提。那一派仙音響亮,佛號喧嘩。這菩薩直至多寶臺邊,果然是明智金蟬之相。詩曰:萬象澄明絕點埃,大典玄奘坐高臺。超生孤魂暗中到,聽法高流市上來。施物應機心路遠,出生隨意藏門開。對看講出無量法,老幼人人放喜懷。又詩曰:因游法界講堂中,逢見相知不俗同。盡說目前千萬事,又談塵劫許多功。法云容曳舒群岳,教網張羅滿太空。檢點人生歸善念,紛紛天雨落花紅。那法師在臺上,念一會《受生度亡經》,談一會《安邦天寶篆》,又宣一會《勸修功卷》。這菩薩近前來,拍著寶臺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么?”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臺來,對菩薩起手道:“老師父,弟子失瞻,多罪。見前的蓋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薩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正講處,有那司香巡堂官急奏唐王道:“法師正講談妙法,被兩個疥癩游僧,扯下來亂說胡話。”王令擒來,只見許多人將二僧推擁進后法堂。見了太宗,那僧人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面道:“陛下問我何事?”唐王卻認得他,道:“你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菩薩道:“正是。”太宗道:“你既來此處聽講,只該吃些齋便了,為何與我法師亂講,擾亂經堂,誤我佛事?”菩薩道:“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處?”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太宗道:“你可記得么?”菩薩道:“我記得。”太宗大喜道:“教法師引去,請上臺開講。”
那菩薩帶了木叉,飛上高臺,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現出救苦原身,托了凈瓶楊柳。左邊是木叉惠岸,執著棍,抖擻精神。
看著菩薩幾人做戲哄騙皇帝,姝只覺得沒臉看,索性離開,回到了玉帝要求的地方等待,直到玄奘到來。
不知過了多久,玄奘在菩薩暗中指引下來到了姝所在的地方。
“大師且慢”姝看到玄奘路過,立刻上前道“敢問大師可是玄奘大師”
“貧僧法號卻是玄奘,只不過當不得施主一聲大師”玄奘倒很是謙虛。
看著眼前不知情,且懵懂無知的玄奘,姝開始了他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