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可憐的女兒,就這樣被蹉跎致死,我心痛啊”
“我偌大的林府就這樣沒了,我心不甘啊”
這是來自于一對夫妻的怨念和不甘。
“我們想要你護住我的女兒,不要讓她再這樣下去,我們要她一生平安喜樂”
“如你所愿”
林如海夫妻一生就得了林黛玉這么一個女兒,可偏偏,賈敏過世太早,林如海將女兒養的不知世事,過于天真,乃至于最后林黛玉在賈府香消玉殞。
“玉兒呢?”林如海見了林殊問到。
“妹妹在母親房里,母親……哎”姝談了口氣。
姝為了完成兩人的心愿,投身成為兩人的兒子,名為林殊。
“你母親越來越不好了,如今怕是更不好了”林如海談了口氣。
賈敏纏綿病榻一個月后,還是去了,林黛玉為了母親的死,哭的很是傷心,以至于昏厥在了賈敏靈前。
林殊也很是無奈,自己雖說強迫林黛玉修煉,可到底時間短,林黛玉身子還是很弱。
至于賈敏,她是凡人,無法修煉,即使林殊日日照料,也不過是多活了一個月罷了。
賈敏一去,林如海整個人都垮了下來,要不是還有著兩個孩子,他怕是也跟著去了。
時年黛玉六歲,林殊也不過才堪堪八歲,賈敏一去,林如海整個人都頹唐了,要不是為了兩個孩子,林如海可能也就跟著去了。
賈敏一去,林如海也無心再娶,只一心照顧兩個孩子,又考慮到兩個孩子年幼喪母,恐自己照顧不好,況且自己身邊事多,心里有了別的打算。
“殊兒,你外祖母來信說想接你和玉兒去賈府,你怎么看?”林如海知道自己這個兒子一向有主意,索性詢問。
“父親,兒子和玉兒本是不愿離開父親的,但兒子知道父親這幾年定然事多,對兒子和玉兒有心無力”林殊略一思索“既然外祖母想念,兒子和玉兒自然要替母親盡孝心了”
“殊兒怎么知道為父艱難?”林如海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竟然這么厲害。
如今奪嫡之爭到了白熱化階段,林如海受到各方拉攏,同時也被各方所忌憚,看似鮮花著錦,實則險象環生。
林殊之所以同意離開林府,前往賈家,也是考慮到不因自己和玉兒而使林如海受到威脅。
“兒子雖年紀不大,但對于父親的政事還是有見解的”
“如此,我也能放心你和玉兒遠赴賈府了”
“只是父親,兒子與玉兒雖說要去賈府,但也沒有日日住在賈府的道理”
“是為父疏忽了,你們且帶上林福,他會替你們打理京城的宅子”
“兒子知道了,兒子會照顧好玉兒和自己的,父親也要照顧好自己才是”
“為父知道”
有了林殊提醒,林如海也意識到自己的疏忽,于是將本要悉數帶給賈家的奇珍異寶,只取一部分送給賈家,其余大多數留下帶到京城宅子。
林福是林家的老人了,跟著林如海輾轉各地,也是一個可以信任的人。
林如海的地位就注定與目前的奪嫡之爭脫離不了,哪怕林如海是堅定的保皇黨,但依舊有著很多皇子拉攏,林如海為了兩個孩子的安全,只能將他們送到賈府。
林殊去年就參與童試,得了一個案首,本就該再悉心讀幾年書,不想一朝喪母,不得不守孝。
林殊帶著黛玉,以及林福等人,隨著賈府的人一同前往京城,因著走水路,黛玉有些不適,一直在船艙沒有出來過。
“少爺,小姐一直在船艙里會不會太悶了點?”林福心疼黛玉。
“林伯說的也是,要不然就在附近停船,好好整頓一番,也好繼續上路”林殊也能理解大家的不容易。
“聽少爺的”林福恭敬道。
眾人靠岸停船,得以稍作休息,黛玉也在丫鬟的攙扶下出來了。
“哥哥,這是怎么了,怎么突然停了?”
“大家這幾日趕路,如今也不遠了,就稍作休息,再者說,行水路,大家也都不適應”林殊解釋道。
“還是哥哥思慮周全”黛玉小小年紀也很是懂事。
一行人稍作休整,又繼續前往賈府。
而在賈府,賈母在府中日日盼望林殊和黛玉二人的到來,日日和身邊人念叨,念叨早逝的女兒,思念即將到來的外孫和外孫女。
王夫人卻并不希望兩人的到了,一則擔心兩人到來會妨礙到老祖宗對寶玉的寵愛,二則是介意兩人是賈敏的孩子。
賈敏一直都是天之驕女,除了早逝,一切都遠遠把王夫人比了下去。
年少時,王夫人就不喜賈敏,只因賈敏注定外嫁,又有賈敏寵愛,王夫人也無法做什么,只是一直不喜歡賈敏,當然,賈敏也不喜歡自己這個嫂子,兩人向來不和。
賈敏出嫁后,王夫人依舊不喜賈敏,甚至在心里其實是嫉妒賈敏的。
賈敏嫁給探花郎林如海,林如海是鐘鼎之家,又是書香之族,自己又努力,少不了讓人羨慕,更重要的是,林如海愛妻,不像自己,有姨娘天天礙自己眼。
且不說賈家如何,只說林殊一行人,幾人已經到了京城。
棄舟登岸時,便有榮國府打發了轎子并拉行李的車輛久候了。
“林伯且帶人去整頓林家舊宅吧,我與玉兒帶兩個貼身伺候的就夠了”林殊安排道,隨即帶著人就去見賈府之人了。
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他近日所見的這幾個三等仆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況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自上了轎,進入城中,從紗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華,人煙之阜盛,自與別處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卻不開,只有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大書“敕造寧國府”五個大字。黛玉想道:這必是外祖之長房了。想著,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原著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