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君子文化價值與當代社會發展
- 君子文化的當代價值:第二屆君子文化論壇論文集
- 錢念孫 胡發貴主編
- 6567字
- 2021-05-08 14:49:22
君子形象的當代價值
何澤華
(浙江大學君子文化研究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超越時空、跨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君子形象、君子精神和君子文化正是這種需要弘揚并使之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
一、民族文化的獨特標識
君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君子人格是中華兒女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是中國人的代表形象;君子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君子形象所體現的高貴品質和傳統美德,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民族文化的遺傳基因。《周易》有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卦·彖傳》)君子形象就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人文化成的結晶。中華君子優秀的道德品質、深厚的家國情懷、積極的文化擔當、嚴格的自我修養,凝煉成入世有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文質彬彬的高尚品格,成為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她是中國人民的集體創造,是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獨特資源,是中華文明特有的文化標識。
做人做君子是中國人數千年形成的共同價值追求,也是中華兒女獨有的人生理念。西方人講貴族精神、紳士風度、牛仔形象,日本講武士道,中國人則講君子。君子的形象更真實、鮮活、可愛,亦更長久。
西方有貴族精神,崇尚高貴,獨立擔當;中國則有君子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貴族精神有三大支柱,即獨立的意志、責任的擔當和文化的教養,還有高貴的地位和高傲的心靈。中華君子也源自貴族,早期的君子文化也是貴族文化,因而君子文化與貴族文化有許多相同、相通之處。君子也十分看重人格的獨立、社會的責任,更講究文質彬彬。在被孔子轉型后的君子文化中,君子更追求道德的高尚而不看重地位的尊貴;更注重仁愛之心而不強調心靈的高傲;更注重彬彬有禮而沒有貴族那種傲慢的做派。同時,西方社會隨著貴族的消亡,貴族精神也日漸式微,并被資本主義精神所替代,而中華君子在貴族衰落之際則轉變為士人君子、精英君子,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并延續至今。
英國人講紳士風度,彬彬有禮,文明優雅;中國人則講君子風范,謙和有禮,溫文爾雅。由充滿俠氣與英雄氣概的“騎士”發展而來的紳士是西方特別是英國人的人格形象,紳士以風度為最顯著的特點,紳士風度是英國民族文化的外化,其衣冠得體,談吐高雅,彬彬有禮,知識淵博,舉止優雅,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貴族文化精神,體現了自重自愛、尊重他人的人格之美。中國也有士紳、鄉紳一說,但最有代表性的還是君子。君子與紳士一樣,注重自身形象,溫文爾雅,注重禮儀,但君子更加注重仁義道德,注重人格形象,強調“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相對于偏重風度儀表的紳士,中華君子更看重道德修養和彬彬有禮的統一,注重人格的完善之美。
美國人崇尚牛仔形象,自我奮斗,勇于創新;中國的君子形象則是陽剛勁健,厚德載物,堅韌不拔。代表美國精神的牛仔形象體現的是一種年輕的文化,其主要特征是崇尚自由、張揚個性,展現為自我奮斗、勇于冒險、敢于創新的精神,在某種程度上彰顯了美國文化的特質。中華君子自強不息、奮發進取、載物擔當的品質完全可以與之相媲美。但與“牛仔”相比,我們的“君子”多了一份涵養、隱忍、謙和、仁愛的素養,也少一點“唯我”、張揚、我行我素的霸氣。
日本人重武士之道,忠誠俠義,勇敢尚武;中國人則有君子之道,仁義道德,貴和尚文。體現日本民族品性的武士之道,內有忠誠、廉恥的涵義,外揚尚武、俠氣的個性,崇尚信義、勇敢、名譽,代表了日本的文化精神。中國早期的君子也崇尚文武雙全,武士中亦有君子,但在孔子實現君子文化轉型后,士君子成了君子文化的主體,尚文成了君子的文化色彩。日本武士道有兩個根本性不足,一是沒有絕對價值的概念,其忠誠、信義是在對絕對效忠相應的武士集團的前提下,既沒有中華君子的道義價值觀,也沒有中華君子的家國天下情懷;二是日本武士無法承受失敗,以剖腹來逃避現實,體現其內心的脆弱,這與中華君子以身取義、以身殉道的本質不同。從更深層次看,武士道中無恕道,狂暴、殘忍是其人性的本質,這與中華君子的仁愛之心、忠恕之道更有天壤之別。
有比較才有鑒別。可以說,中華君子涵蓋了人類的美好品德和文明風范,并且獨具特色。比如說,貴族、紳士、武士乃至牛仔所體現的文化僅僅是一部分人或一段時期的文化現象,中華君子的形象穿越千年、生生不息,已成為中國人的集體人格。君子精神一以貫之,君子品質與時俱進。再比如說,西方的貴族、紳士所崇尚的自由、平等、博愛是建立在上帝的基礎之上而形于外的,中華君子的仁義禮智則是根于心而發于內的;美、日的牛仔、武士的勇敢、奮斗的本質是尚武、張揚而富有排他性,中華君子的厚德仁愛的特征是尚文、貴和而富有包容性,中華君子這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崇尚和平、和而不同的人格特征,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品格,成為民族文化的獨特標識,成為中華文明的軟實力。
二、文化自信的主體形象
以中華文明優秀傳統為主體的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深厚而堅固的底色,也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因為有悠久的歷史積淀,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還在于有一個具有永恒魅力的主體形象——君子。君子人格是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是中國人的集體形象,它集中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精神,體現了中國人的價值追求,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雖然傳統君子具有精英文化的特質,但其體現的人文精神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并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同,做君子是中國人共有的人生理念和價值追求。今天,我們的文化主體是人民,當代君子的形象代表的是中國人民的集體形象。君子人格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品格,體現的是當代中國人民的集體品格。做人做君子仍然是最廣泛的社會共識,說明當代君子這個文化自信的主體形象既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又有廣泛的人心底蘊,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鮮明的時代特征。
君子形象具有獨步中外的特有優勢。文化自信是在中外文化對比的基礎上形成的。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主體形象,君子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形象。如前所述,與西方及日本的人文形象相比,我們的君子形象不僅毫不遜色,而且更勝一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君子形象是中國文化能夠拿得出手且很有生命力、競爭力的主體形象。當今,面對多種文明的激蕩交鋒,特別是西方文明咄咄逼人的浸淫,以君子形象為標識的君子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競爭中站穩腳跟的基石和蓄能發力的利器。君子形象不僅有生命力而且有競爭力,面對各種西方文化,她具有強大的包容能力、消化能力和同化能力。君子形象源于中國已在中華文化圈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力。在世界文化競爭中,君子形象不僅能守住主體地位,而且這個主體形象必將通過孔子學院等渠道載體走向世界,創新人類的價值形象,為世界文明做出新的貢獻。
君子形象具有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君子形象逾千年不亡,至今仍神采奕奕、魅力無窮。首先,君子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文化即君子文化,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中國的禮儀之邦,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中國的精英文化,集中體現在君子文化之中,乃至中華民族崇尚文明、崇尚道德、崇尚禮儀、崇尚精英的民族性格,都與崇尚君子的優秀傳統密切相關。其次,君子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君子品質是民族倫理的基本要素,君子文化也是幾千年來推動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主旋律和正能量。君子形象所代表的仁愛、正義、禮儀、誠信、寬容、恭敬、廉恥等傳統美德,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血液,流淌在每個中國人體內,已成為中華文明的遺傳基因。最后,君子文化雖然是精英文化,亦有相應的時代局限性,但由于幾千年來的積淀、浸淫和傳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眾,已成為大眾文化。君子概念婦孺皆知,君子言論大眾耳熟能詳,君子形象深入人心,君子精神影響深遠。盡管人人知道君子而又說不清什么是君子,但君子之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幾千年來,中國人都受到君子的影響,這又是不爭的事實。君子精神激勵人,君子形象影響人,君子人格感召人,君子文化改變中國人,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化自信的精髓所在。
君子形象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特征。君子形象之所以能夠獨步中外,穿越時空,之所以富有永恒魅力,根本在于君子的與時俱進品質。君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輝光日新、與時偕行。君子形象歷久彌新、永葆青春,就在于具有日新自新、自我更新的優秀品質。最初的君子是貴族成員,是身份高貴的精英。春秋戰國時期,貴族階級分化、沒落,孔子實現了君子文化的轉型,由貴族君子轉變為士人君子,由重身份轉變為重道德,從高貴人格嬗變為高尚人格,并形成了系統的君子理論。此后,不同時期的君子亦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反映了相應時代的時代精神。兩漢君子厚重高遠的風格、魏晉南北朝君子清俊率性的氣度、大唐君子飄逸瀟灑的氣象、兩宋君子雄厚偉岸的深遠、明清君子窮理明心的修煉、近代新儒家君子憂國憂民的探索,乃至當代君子為民族解放、復興的奮斗,各個時代的君子無一不代表相應時代的精神和風貌,而一以貫之的則是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高尚品質和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
在當代,君子文化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抓手。君子形象所體現的傳統美德和人格魅力,仍是解決當今多種社會問題的良方,它可以很大程度上根治當今社會面臨的道德滑坡、誠信缺失、行為失范、戾氣蔓延、物欲橫流等社會痼疾。君子文化既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又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象載體和重要抓手。當今社會亟須一面兼具時代精神和民族特征的人格文化旗幟。君子則是這樣的人格旗幟,君子文化當堪此大任。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君子人格之神韻與核心價值觀之精神相融合,君子形象將更加生機勃勃;君子文化之根與時代精神之干相嫁接,既可使君子文化這株千年大樹開出新的時代花朵,也可以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了形象載體而形成最廣泛的價值共識,引發中華民族的精神共鳴。
三、輝光日新的人格形象
當今,我們處于一個多元共生、包容發展的社會。面對世界一體化的歷史趨勢,面對市場經濟大潮的蕩滌裹挾,面對西方文化思潮的沖擊挑戰,各種社會現象錯綜復雜、亂象環生、沉滓泛起。道德水準的滑坡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時代在呼喚、社會在呼喚!急需一種既具中國特色又兼備人類優秀品格、既有深厚人文涵養又彰顯時代精神的人格形象來導引社會風尚,重塑國人形象。當代君子呼之欲出,當之無愧!這,既是弘揚君子文化的現實意義,也是君子人格形象的當代價值。
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當今我們面臨的是物質層面現代化的高歌猛進與精神文化層面的迷惘低落的劇烈反差形成的激烈矛盾。很多人富起來了,但有的人則是富而不貴、富而不仁、富而不義、富而無禮,物質上的富有和精神上的貧窮共存成為其人性異化、人格低下的主要表征;很多人走出去了,但有的人把歷史上的陳規陋習和近年形成的不良嗜好也帶出去了,破壞了中國人的整體形象;我們的國力強起來了,但我們的文化軟實力還沒有跟上去,如果硬的更硬、軟的更軟則更加令人擔憂;我們的對外開放有聲有色,但我們的文化免疫力也應該增強,中華文化的主體形象不能丟、不能弱。
以當代君子的人格形象來導引社會風尚,有很強的現實需求,也有廣泛的社會共識。君子是自古以來形成的民族人格,至今仍被絕大多數國人認可,做君子不做小人可以說是覆蓋最廣大人群的“最大公約數”。以時代精神塑造的當代君子,可以是市場大海搏擊者眼中的燈塔,是現代競爭中立身處世的人格坐標,是社會轉型中道德行為的典型范式,是中外文化競爭中無往不勝的主體形象。同時也要看到,我們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轉型必然包含文化的轉型。因而,君子形象當代價值的實現,必須實現君子文化的傳承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這應作為君子文化傳承創新、實現當代價值的根本性指導思想。
提煉新標識,重塑新形象。每一種文化形象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每一種文化的發展都要體現時代的變化、展現時代的精神。千年君子,必有其長生不老的生命基因,但千年風霜也必然會使其老態龍鐘、步履蹣跚,這就需要來一番強身健體的有氧運動,以時代陽光壯骨補鈣,用時代精神活血化瘀,讓傳統君子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因而,傳統君子要在保持優秀品質的前提下,堅持與時俱進,從書齋中走出來,走進廣闊的社會生活;從半空中落下來,投身火熱的社會實踐;從精英的象牙塔中脫開來,融入最廣泛的社會大眾,成為朝氣蓬勃、真實鮮活的當代君子,成為有德、有能、有為且有格的全面發展、自我完善的人格形象。這樣的君子才會接地氣、有人氣、長生氣;這樣的君子形象才會可望亦可即、可信亦可愛、可敬亦可做;這樣的君子文化才會風生水起,展現時代風貌。
堅守好傳統,彰顯新內涵。中華君子“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君子的品格篤信誠實,行為剛正健進,每日都在輝耀其光芒以使其品德更新。君子這種日新自新、與時俱進的品格特征,體現為優良傳統的堅守和時代精神的弘揚。君子文化是有根的文化,實現君子形象、君子文化的創新,并不是刨根斷底,也不可傷筋動骨,而是要固本培元、深耕厚植。中華君子與時俱進的品質要堅守,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要發揚,講仁愛、尚道義、重禮儀、崇智慧、守誠信的美德要光大,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的形象要煥發。與傳統君子相比,當代君子生活于全新的時代,君子文化之根必然吸收時代土壤的滋養,當代君子必然具有時代精神的豐富內涵。比如,君子要弘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自強精神在當代就是要體現獨立自尊、自我超越的精神,投身改革、體現人生價值的精神,創業、創新、創造的精神;載物精神在當下就是要體現為包容萬物的寬廣胸懷、知曉萬物的廣闊視野、承載萬物的責任擔當,還要有消受萬物的役物能力;厚德精神則可體現為光大勤勉奮發的勞德,弘揚寬厚包容的恕德,增厚虛己受人的謙德,踐行誠實守諾的信德,發揚仁濟眾生的善德,提倡當代文明的公德,樹立敬畏天地的仁德。這些,都是當代君子精神的新內涵。
直面新問題,創建新學科。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君子學就是這樣的“絕學”,創建一門君子學科就適逢其時、很有必要。在中國,君子概念婦孺皆知,君子形象世人景仰,君子文獻汗牛充棟,君子言論俯拾即是,但君子理論的系統探討、君子學術的專門研究、君子文化的深入挖掘,仍是一個學術空檔、學科空白。時代需要一門具有深厚歷史積淀、積極文化傳承和鮮明時代色彩的君子學,君子文化應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乃至當代文化的一個專門學科。
當代君子要以嶄新的時代風貌展現其人格魅力來引領社會風尚,君子文化研究就要堅持經世致用的發展方向,直面現實問題,從問題開始堅持理論創新,“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實現君子形象的傳承創新,有許多與現實密切關聯的問題需要研究、解決。比如,做人與“成人”:生而為人之人還是成長為人之人,即君子是什么樣的人?道德與人格:道德君子與人格君子的異同;傳統與現代:君子傳統與時代精神的關系;德性與德行:君子的道德修養與道德實踐問題;精英與群英:君子與社會大眾的關系;欲望與道德:當今時代如何對待欲望;利益與道義:如今什么是正確的義利觀;競爭與和諧:競爭社會爭不爭、如何爭?品質與風范:當下什么是君子的文質彬彬;善其身與濟天下:獨善其身的現代含義;等等。這些問題是我們研究當代君子無法回避的問題,同時也說明創建君子學科既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又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然,傳承“絕學”、爆熱“冷門”,創建新的學科絕非易事,更不可一蹴而就。但我們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致力于復興中華君子的優秀傳統,一定會有益于偉大的時代,也有益于自我的人生。當前我們能夠做的也應該做的,就是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開好頭、起好步。為此,堅持兩個回歸是必要的,就是回歸經典,回歸實踐。回歸經典,就是要回歸傳統經典作品,深刻、準確地把握古代圣賢的本初意蘊,并以此為基礎,回歸社會實踐,這就是要高揚時代精神,走進生活實際,貼近社會大眾,直面現實問題,概括出當代君子的新實踐,提煉當代君子的新內涵,實現君子文化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