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貓眼看日本》:戰時兒童疏散政策
- 從哆啦A夢看日本
- 櫻雪丸
- 3626字
- 2021-04-30 14:41:08
出處:第三卷 百合般的女孩
那個女孩,打個比方的話,就像一朵白百合,皮膚雪白,頭發長長,大大亮亮的眼睛。
那時日本的城市差不多每天都要遭到空襲,所以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離開家人到遙遠的鄉下去避難,和老師,同學住在一起,這稱之為小學生疏散。
當時幾乎沒什么學習環境,盡讓我們干一些挖防空洞啊耕地之類的事情,肚子老是餓著,沒有食物的痛苦你們這一代是難以理解的。
有一天,我遇見了那個女孩,那是在傍晚的河邊,我們一句話也沒說,可是,從她的眼神里我找到了她給我的安慰,少女給了我一塊巧克力后,便消失在了暮靄之中。
某天吃過飯,大雄他爹野比大助心血來潮,給大雄跟哆啦A夢講了這么一個凄美絕倫的故事,時間是昭和二十年(1945)的6月20日,從大叔那一臉回味無窮的表情以及被老婆知曉后那尷尬的反應來看,故事中的少女,應該是他的初戀情人無誤了。
于是大雄八卦精神頓起,坐著時光機和哆啦A夢一起來到了回憶的當天,想親眼見一見那位百合般的少女。
結果美女沒見著,霉運倒是遭了一堆,先是他爹的老師把大雄當成了大助,不僅逼著那倒霉孩子去種地,還飽以老拳地迫使大雄給自己理了個難看的光頭,可憐的他這輩子就沒干過這種差事,忍無可忍之下不得已丟下鋤頭逃走,不曾想慌亂中又掉進了糞坑,這可忙壞了哆啦A夢,又是給大雄找小河洗澡除臭,又是幫他去農家偷衣服,順便還摸出了22世紀最新生發靈,倒在了他的頭上。
美中不足的是,因為附近似乎沒有住男孩子,所以只偷來了一套姑娘穿的連衣裙,而那瓶生發劑的效果倒是出奇的好,大雄不但長出了頭發,還長成了一頭靚麗多彩的黑長直。
與此同時,大雄和哆啦A夢哥倆也在一條小河邊看見了情緒極度低落,餓著肚子還想著媽媽并正懷著自殺沖動的野比大助,正在大雄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時候,哆啦A夢突然驚叫了起來:
“百……百合美少女!”
是的,天生麗質(和小夫跟胖虎相比)的大雄外加一頭長發和一身連衣裙,儼然一副動人少女的模樣。
于是偽娘大雄頓時明白了一切,他拿過哆啦A夢遞來的巧克力,懷著復雜的心情和眼神,一步一步走向了大助……
這集總結起來就是說,大雄他爹的初戀情人,其實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現在回想起來這是多么重口味的鬼畜一幕啊。
OK,猥瑣的展開到此為止,本章作為歷史部分的第一章,要說的主題顯然不是那么毀童年的東西,而是那道把小學生都弄到鄉下去的著名政令,正確的全稱是戰時學童疏開政策。
所謂疏開,實際上是二戰時期日本的軍隊用語,意思是拉開間隔,保持距離,說得難聽點,就是分散撤退。
且說昭和十六年(1941)十二月,因日本吃飽了撐著發動了震驚世界的珍珠港襲擊,以至終于將一直在圍觀二戰態勢的美國給拖下了水,從而引爆了太平洋戰爭,在那之后,傳說中的大日本帝國便這么深陷在了美帝國主義飛機炸彈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僅戰場連連失利,就連國家本土也未能幸免,美日交戰不過數月之后,美國的轟炸機就光臨了日本列島,先是在工業區和繁華的商業街道丟炸彈,之后連居民區也不放過,反正是只有能炸的地方就往死了炸。
面對這種情況,當時的日本政府一開始提出的對策叫本土決戰,具體的操作手法是把婦女兒童組織起來,一人發一根竹槍,讓他們進行訓練,同時聲稱只要精神在,竹槍也能捅飛機。
知道什么叫竹槍吧?對,就是削尖了的竹子。
拿著被小刀片削過兩三刀的晾衣桿當然不可能打贏飛機大炮,所謂的本土決戰導致的后果只能是一億玉碎,所以很快政府就明白不能這么搞下去了,硬抗是肯定不行的,只能躲著走,也就是要疏開了。
在剛開始,疏開僅僅不過是普通的民防行動,就是讓老百姓鉆防空洞一類,后來隨著美軍的空襲威力日漸上升,一來是沒那么多防空洞可鉆二來是很多時候空襲來得太突然來不及鉆,往往就會造成很大的傷亡,在這傷亡中,反應慢,運動差的兒童占了絕大多數,于是就有人提出,孩子是未來,為了保障我大日本帝國的未來,不如把城市里的孩子送鄉下去避難吧?
這顯然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當時只能是這個辦法了,所以在昭和十八年(1943),日本首都東京率先出臺了相關文件,要求組織在校兒童離開城市,躲往鄉下,次年(1944)7月,正式開始實行,即學童疏開政策,之后,被全國推廣。
當時的疏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集團疏開,另一種叫緣故疏開。
集團疏開,指以學校為單位,或一個或幾個地這么集體轉移去鄉下,然后再由學校統一安排衣食住行,每月生活費在10日元(當時教師月工資大約300日元)左右,住在一個叫學寮的地方;緣故疏開就是說這孩子在鄉下有親戚,可以自己過去避難不用跟著學校走,放今天實際上也就是住校生跟走讀生的區別。
根據統計,昭和十九年(1944),僅東京一地,符合疏開條件的兒童有42萬多,其中超過30萬被疏開;昭和二十年(1945),也就是大雄他爹回憶中的那年,登記在冊需要疏開的孩子有96萬,其中超過60萬被送去了鄉下。
留下來的孩子大多是以家庭條件不好(那一個月的十塊錢是要自己出的)或者身體不太健康等原因不去的,雖說是這樣那樣的緣由,但卻清一色被認為是膽小的,卑怯的,普遍遭到來自各界的歧視,甚至還有被留守學校的老師加以體罰的現象發生。
那么,那些下鄉的孩子,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因為緣故疏開等于是在親戚家過寒暑假,生活相對比較自由而且多彩多樣,所以在此忽略,我們要說的,是集團疏開,也就是大雄他爹過的生活。
首先第一個關鍵詞,叫早請示晚匯報。
每一個疏開孩子在宿舍起床的第一件事不是刷牙不是洗臉更不是吃早飯,而是唱歌,歌詞主要有四句:
“我們是大日本的少國民,大東亞戰爭一定會勝利。”
“我們是軍國的孩子,從心底里感謝前線士兵們的恩情。”
“我們是戰火中的孩子,將為自己的祖國盡忠盡力。”
“我們是XX(學校名)的孩子,不管發生什么做什么,都有舍身成仁的覺悟。”
唱完,那就去洗漱,去吃飯了。
不過吃飯歸吃飯,表忠心還是不能忘的,話不多,兩句,飯前飯后各一句:
“感謝大君(天皇)賜予我食物,讓我有了強健的體魄和力量。”
“感謝大君賜予我食物,給我的靈魂注入了榮養。”
這話說的真叫一個豪邁沖天,仿佛吃了這頓直接就能變成超級賽亞人然后趕前線完爆英美鬼畜了,但實際上給予孩子們強健體魄和力量的食物,不過是一些地瓜湯,而且數量相當少,有時候甚至一頓飯每人只發三四顆大豆。
這也就引生出了第二個關鍵詞:饑餓。
由于大君賜予的東西實在有限,所以只能自己動手,雖說豐衣足食是不敢期待的,但要求個別餓死荒野,還是問題不大的,畢竟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嘛。
集團疏開的那些孩子們盡管有老師跟著,但讀書學習是肯定不能夠了,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他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剩下的時間就是為了食物而奔波。
小一點的孩子上山去撿柴,大一點的則幫忙種地,這是明面上朝九晚五的工作,可畢竟種瓜即便得瓜卻也不能立竿見影,為了能有效的,速度的填飽肚皮,學生們在種地之余,還會到山林里去尋找一切能吃進嘴里的東西——蛇,青蛙,甚至是老鼠。
即便是這些東西,也不是人人都能享用的,而是大孩子們的專利,年幼體弱的小朋友,只能摘點野果,挖點山菜了。
雖然我真心覺得后面的比較好吃。
除了饑餓之外,生活環境也相當成問題,也就是第三個關鍵詞:骯臟。
現在的日本人給我們留下的印象通常是很愛干凈的,每天必洗一次澡什么的,但這套生活方式在學寮里顯然是行不通的,非但沒什么洗澡的機會,而且連個人清潔也很難展開,所以那地方往往是老鼠虱子叢生,一到休息天,所有的孩子都會把被子拿到屋外抓虱子,同時為了方便起見,男生清一色都是光頭,在極端一點的學校里頭,連女孩子也得當尼姑。
不過以上這些還不是最要命的,對于那些被疏開的孩子們而言,真正糟糕的是第四個關鍵詞:恐懼。
盡管孩子們都身在鄉下,但心里想的卻是東京的父母家人,本來在一開始的時候每星期還能收到那么幾封信甚至幾包糖的,但后來隨著戰爭的深入敗局的擴大,郵政系統也被打的半殘了,所以等于是和東京切斷了聯絡,被隔絕在了荒山野外,同時,各種謠言也不脛自走,比如說什么日本戰敗了啊,誰誰誰家的小區被炸了啊,誰誰誰的爹媽被炸死了啊等等,即便是毫無根據,可架不住說得有鼻子有眼,更何況聽這話的又都是小孩,那當然會信以為真。
也難怪大雄他爹到最后想跳河,這種生活誰過了都得崩潰。
昭和二十年(1945)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戰爭終于結束了,但這些在鄉下疏開的孩子們,卻依然無法回家。
原因很簡單,美國人連居民小區都不吝炸彈,更何況鐵道公路乎?
所以絕大多數集團疏開的孩子一直到了當年的11月才得以踏上回家路,最晚的,則一直到昭和二十四年(1949)冬天,都還在鄉下啃地瓜。
而回到城市里的孩子,也不是說就從此過上幸福和平的生活了,迎接他們的是已經快被炸成廢墟了的滿目瘡痍和或死于空襲或亡命戰場的親人骨灰。
當時的日本,有將近4萬疏開兒童在回到家鄉后成為了孤兒,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淪為了街頭的流浪兒。
此時此刻,這些孩子已經再也不是什么為了大東亞圣戰一心奉公的少國民了,而是成了警察驅逐,大人們唾棄的垃圾。他們的死活,沒有人會放在心上。
“需要人們為他去死的國家,還是滅亡了的好。”
有時候想想,這話說的真心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