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
茅盾等研究者認為,此處西王母的形象“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比《穆天子傳》《漢武內傳》里面西王母的形象都更原始和古老,也說明了《山海經》成書較早,為我國最古老的典籍之一。
上古時人類生產力尚且不發達,在古人的心目中,動物比自己強大,所以他們想象中的神靈都是動物的形象。《山海經》當中的西王母“其狀如人”卻還不是人,表現出的是從動物向人類過渡的形象。
關于“司天之厲及五殘”一句,由于東晉郭璞將其解釋為“主知災厲、五刑殘殺之氣也”,后世多把西王母看作兇神。郭璞把五殘解釋為五刑殘殺,是運用了漢以后出現的五行觀念,把西方視作刑殺之氣。
清代的郝懿行糾正了郭璞以來的上述傳統看法,指出“厲及五殘,皆星名也”。《史記》記述:“五殘星,出正東東方之野。”這顆星一出現,就預示人間要發生災難。
厲星本未見古籍記載,郝懿行根據《月令》推論它就是大陵星當中的積尸星。大陵星決定著厲鬼的活動,而西王母是通過司管大陵星來掌管厲鬼的。但有人認為郝懿行關于厲星的解釋有些牽強,認為直接把“厲”解釋為厲鬼就可以了。
西王母掌管厲鬼和災星,頗有些兇戾、不吉祥,但是有研究者指出,西王母掌管厲鬼令其待在大陵星里不出來(據說星氣一旦散逸,厲鬼就會出現),并且能夠預告災難,均是正面的。另外,西王母所居的玉山上有預示豐收的怪獸“狡”和預告水災的怪鳥“勝”,所以《山海經》當中的西王母應該是一位消災禳禍、造福人間、充滿威儀的正面的神。這與后世對西王母這一神話形象的演繹也是一致的。
西王母是《山海經》神祇中頗為重要的一個。陶淵明在《讀〈山海經〉十三首》中多次歌詠西王母的動人形象,如在第二首中贊頌了西王母的美麗、長壽,居住在各山離宮別館的逍遙生活及宴會上非同凡俗的高談闊論。
玉臺凌霞秀,王母怡妙顏。天地共俱生,不知幾何年。靈化無窮已,館宇非一山。高酣發新謠,寧效俗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