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皇
鳳皇,亦作鳳凰。《南山經》中,記述鳳凰鳥的有兩處,另一處記載為: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輒入,夏乃出,冬則閉。佐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海,有鳳皇、鹓(音淵)雛。
【譯】
再往東五百八十里,有座南禺山。山上有很多金屬礦石和玉石,山下有很多水域。有一個洞穴,水在春天的時候流入,夏天流出,冬天則不流動。佐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南流淌注入大海,這里有鳳皇、鹓雛。
兩處文字相去不遠,一處為丹穴山,一處為南禺山。
鳳凰在后世的傳說中,是一種擁有至高美德的祥瑞之鳥,代表納福迎祥;鳳凰也為百鳥之王,地位是至尊無上的。丹穴山的鳳凰,身上滿是代表美德的文字圖形,飲食從容不迫,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即符合這種吉祥圓滿的形象。《山海經》中的鳳凰,外形像雞,身上帶有五彩之文,樣貌實為高雅尊貴,絢麗美好。而它的種種品性,后世有人認為,非常符合孔雀的習性。
傳說中鳳凰的理想形象與現實中孔雀的美麗相結合,使鳳凰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理想的象征。這個藝術形象在當今的文藝作品和社會公共活動中仍不斷傳達著最美好的祝福。
南禺山中的鹓雛,在古代神話傳說中,乃為鳳凰、鸞鳥的同類。同樣有鳳凰棲居的南禺山春入夏出的水文循環,也透露出一種綿柔延展、生生不息的生機。
陶淵明在《讀〈山海經〉十三首》的第七首中,在描述了三珠樹、桂樹之后,歌詠了鳳凰與鸞鳥的仙姿美音,稱贊它們是被西王母所愛的仙境之物。
粲粲三珠樹,寄生赤水陰。亭亭凌風桂,八榦共成林。靈鳳撫云舞,神鸞調玉音。雖非世上寶,爰得王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