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功成名就,掛六國相印,總攬合縱大計,六國君臣,皆以他馬首是瞻。一時之間,名望權勢,天下不做第二人想。
按說以蘇秦這等頂級的情商智商,待人接物,一定是令人如沐春風,心情暢快,事實上,他也是如此。只是,他初任趙相,在HD時候,曾經有過流言,說他的同學張儀曾經來尋,卻受到了羞辱,大怒而去。
蘇秦張儀同在鬼谷門下學習,兩人關系好得像一個人一樣。臨別之際還互相勉勵,但有一人得勢,必定不忘對方。怎么蘇秦一得勢,卻又是這番嘴臉呢?
換句話說,蘇秦若是這樣的人,又豈能令天下君主聞其言而折服,同樣的話,他說出來大家就都信服呢?而且蘇秦得勢后,便是幫助他的客棧老板,他都要報之以百金。何況還是曾經朝夕相處的同學好友?
這中間,定有蹊蹺。這個蹊蹺,說來話長,等我從頭講起。
當年張儀和蘇秦分手后,蘇秦回洛陽,張儀去魏國回到大梁城。此時的魏國,早已不復魏文侯、魏武侯時候的強盛氣象了。自從吳起被逼離開,幾十年來,魏國每況愈下,國內小人當道,國外被秦、齊、楚擠兌,在戰場上,連連吃了幾個大敗仗,吳起建立的威震天下的魏武卒,被消滅殆盡。原本是第一強國的大魏,淪落到要看秦王臉色的地步。
國家衰弱了,官府里的蛀蟲們卻異常繁榮發達起來。在魏國,一個人,沒有強力背景,沒有過硬關系,沒有錢財開道,沒有奴顏媚骨,卻想著憑借才學謀略當個官、為國效力,簡直就是癡人做夢。人才?有背景就是人才!有錢就是人才!有關系就是人才。
張儀既沒有背景,也沒有關系,更沒有錢財,偏還生就一副傲骨,在魏國的處境可想而知。就這樣,他廝混了幾年,毫無所得。
后來,有位朋友去了楚國,混得還可以,就寫信給張儀,邀請他來楚國,說這邊能夠幫他找個待遇好的工作。張儀就帶著妻子南行,來到楚國。
在朋友的安排下,他去楚國令尹昭陽府上,做了個門客,算是有了個安身之處。只是他囊中羞澀,常被人小看,張儀也無所謂,常常一笑了之。
張儀記得老師鬼谷子曾經說過,自己和蘇秦都有大富貴在身,蘇秦先發達,自己會靠后一些。這些年,聽說蘇秦也是到處碰壁,一直不得志,所以他也不著急,安心做起了門客。心下思量,且等蘇秦發達后,自己再尋機會。
實際上,張儀在楚,對于楚國來講,是極其珍貴的一個機會啊!昭陽有緣能收張儀為門客,若是能重用推薦于楚王,那么楚國的歷史想必是另一個版本。退一萬步講,即便不重用,也犯不著得罪張儀!得罪了張儀這樣不世出的英才,遲早會面臨張儀的報復。這個報復,即便是楚國,也承受不起啊。
只是,人世間的事,一飲一啄,都有定數。楚國注定沒有這個運氣,令尹昭陽也一樣。昭陽并非庸才,但識人于微末之時,還需要胸懷、運氣、眼光,昭陽這三樣都欠缺。
話說昭陽因為立了大功,楚王賞賜和氏璧給他。和氏璧是楚國國寶,昭陽非常喜愛,走哪里帶到哪里,須臾不分離。
楚國有一名勝赤山,山中有深潭,潭旁有酒樓,是楚國著名的宴客之所。這日,昭陽在赤山酒樓宴請賓客,大家酒喝到高潮,熱情高漲,說起了和氏璧,紛紛表示,想見識一下。
昭陽本不想拿出來,但是賓客都是楚國的貴人,也不好意思拒絕,就讓人拿出一個精美的寶匣,從中取出和氏璧給大家看。
和氏璧真是異寶,賓客們互相傳看,嘖嘖稱奇。正在此時,樓下深潭中突然躍起一尾大魚,大魚跳的太高了,高到超過了酒樓欄桿,仿佛它也想看一眼著名的和氏璧。
眾人的注意力被大魚吸引,紛紛涌到窗口、欄桿處觀望。對和氏璧的驚嘆全部被大魚吸引走了。這突如其來的插曲,告一段落的時候,人們發現:和氏璧,居然不見了。
昭陽又急又怒,只是赴宴的賓客都是貴人,總不能當場發作,賴到他們身上。
好容易等到賓客離去,昭陽便下令,把當時在場的人全部召集起來,一定要查出寶玉的下落。一群人在酒樓內,個個自證清白,人人過關,喧鬧了半天,連個和氏璧的影子都沒有找到。和氏璧就這么神秘地失蹤了。
昭陽得報,大怒道:“難道和氏璧長了腳,自己跑了?豈有此理!一定是有人藏匿,必須給我找出來!找不出來,你們誰都沒有好果子吃!”
看到昭陽真怒了,眾人知道,這一定得有個替罪羊,方才能過關。于是,張儀便倒霉了,因為他家境貧寒,平日里又不注意維護人際關系,這種情況下,大家就指責一定是他拿了。
張儀雖窮,但這么個東西還不會放在眼里,當然矢口否認。昭陽也是真急了,便令人狠狠責打。張儀被打得遍體鱗傷,體無完膚,差一口氣就沒命了,依然絕不承認。
打到后來,昭陽氣消了,見張儀抵死不認,也有些疑惑。他看著奄奄一息的張儀,心道總不能因為個寶玉,就把人打死吧!無奈之下,只好放了張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