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如何看到不可見,做到不可
- (美)丹尼爾·伯勒斯 約翰·戴維·曼
- 1730字
- 2021-05-08 14:25:30
第 3 章 變革
早在 1996 年,有一家創新的小公司雖然經營有成,但是在其他人眼中看來是注定要失敗的。《紐約時報》為其寫下墓志銘:“不管是茍延殘喘,還是被收購,這家公司大勢已去。它是一個經典,也是一個悲劇。”《時代周刊》評論道:“該公司亂得一塌糊涂且沒有戰略眼光,當然也沒有未來可言。”《財富》雜志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當你讀到這個故事時,這家引領風尚的公司……恐怕即將讓出經營權。”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年半后這家公司還在呼吸,但肯定時日不多了。畢竟,根據《金融時報》的說法,“他們要……打出一個很大的全壘打……根本就是妄想”1。
但是,人們都看走了眼,全壘打也不是妄想。這家被所有專家唱衰的公司就是蘋果公司。而專家們之所以大錯特錯,全部因為一個小玩意:iPod 。2001 年被認為“遲早會消失”“妄想”“肯定沒有未來”的蘋果公司,殺出重圍,主宰了一個全新的市場。2001 年 iPod 推出的時候,MP3 播放器僅僅是一個 5000 萬美元的市場。五年后,這個市場的銷售額已經超過了 20 億美元。截至 2009 年底,蘋果已經售出近 2.5 億臺 iPod。而且在此之后不到半年,蘋果公司就超過微軟,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科技公司。2
到底蘋果公司是如何創造這個奇跡的?答案就在于他們預見了未來的變化。
蘋果 iPod 的成功是許多因素造成的,包括在企業文化中將持續創新作為最高價值。但成功的核心可以歸結為具有遠見力:蘋果公司看到了技術的垂直化趨勢。換句話說,他們看到了運算處理能力、帶寬和存儲容量這三大數字油門將帶領科技去往的方向,因此他們也看到了從中獲利的機會。
蘋果不只是在音樂唱片領域占有了一小部分市場,它還改變了整個行業,并將唱片業的現狀推入混亂。幾十年來,從貓王、披頭士到迪倫,唱片業經歷了繁榮的發展,因為他們滿足了嬰兒潮一代的需求。就像三大汽車制造商一樣,四大唱片公司——索尼、環球、EMI 和華納以巨大的利潤空間建立了大規模組織,他們控制了超過四分之三的音樂唱片市場。然而,好景不長,到 2005 年,他們已經失去了市場份額的 25% ,并持續下降。
鑒于點對點(P2P)文件共享和免費的 MP3 下載量的增長,對下載音樂收費的想法在大多數公司看來似乎是不可能的,但蘋果公司卻實現了收費下載。蘋果在線音樂商店 iTunes 自 2003 年 4 月投入運營,就迅速成為音樂傳播的重要力量。到 2005 年年中,它已累積了 5 億下載量。2006 年 2 月 23 日,英國流行樂隊酷玩樂隊(Coldplay)的歌曲《聲音的速度》(The Speed of Sound)為 iTunes 貢獻了第 10 億次下載,它標志著音樂行業翻天覆地的轉變,是錄音唱片行業的轉折點。2007 年,蘋果公司的虛擬音樂商店已經成為全美第三大音樂零售商。2008 年初,它超越沃爾瑪,成為美國最大的音樂銷售商。3
這期間發生了什么?一場科技海嘯。帶寬、處理和存儲能力的迅猛發展,讓通過虛擬方式購買、存儲、檢索音樂并享受高品質的家用立體聲效果成為可能。四大唱片公司并沒有看到這一趨勢的到來。從黑膠唱片、盒式磁帶再到 CD,銷售實體產品曾經是這個行業的基礎,并且這些實體產品為這個行業創造了至少 90% 的純利潤。這種情況下,如果音樂媒介從實體變成虛擬將會發生什么?整個行業都將崩塌。音樂唱片行業于是被我們前文討論的技術進步的第一條路徑——去物質化給擊垮了。
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決定投資 iTunes 和 iPod 時,他是在帶領蘋果領跑時代,領先技術曲線。2007 年,蘋果公司成為美國第三大 PC 制造商;2008 年初,雖然大部分市場正在進入低迷期,蘋果公司的增長速度卻超過了 PC 行業的其他公司,并且拉開了將近三年半的距離。有趣的是,蘋果公司還清楚地看到了其中去物質化、移動化、網絡化以及匯聚化的硬趨勢,這讓他們看到了客戶和公司的未來。因此他們沒有用“計算機”點綴公司的名字,而是簡單地稱為“蘋果公司”,不久之后他們推出了 iPhone,成為又一個歷史性的革命。
iPod 借力于存儲容量的不斷增加,也即三大數字化油門之油門 3。
iTunes 商店利用的是帶寬的不斷增加,即三大數字化油門之油門 2。
可以預見,四大電視網絡也將面臨與四大唱片公司完全一致的危機。到 2008 年,美國人每天在 YouTube 上觀看視頻的時間比排名前十的電視節目都多。就像 iPod 一樣,突然出現的 YouTube 統治了一個幾乎沒有人意識到的領域,成為一家價值十億美元的公司。于是,就跟唱片巨頭們一樣,電視巨頭們措手不及。這并不是說,他們沒有想到事情發生變化。他們知道事情會改變。
但市場經歷的不只是變化,而是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