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共生:企業數字化轉型之道
-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編著
- 2348字
- 2021-04-30 21:41:56
2.1 發展機理
當前產業界普遍認為,我們正進入一個不確定性的時代,產業發展的規律性減弱趨勢明顯,復雜性、隨機性、不可預測性問題增多,企業面臨來自技術演進、政策調整、市場競爭、需求變化等多個方面的挑戰,如何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是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根本動因。
2.1.1 新技術賦能企業加速轉型
伴隨著技術革命的創新驅動,互聯網通過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高速連接,促進信息的自由流動,提高交易效率和生產效率,催生新模式新業態,幫助企業創造新價值。同時,互聯網賦予企業配置全球范圍內研發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能力,使基于網絡的協作式分工成為可能,推動生產關系產生變革。數據作為獨立的生產要素在價值創造過程中被加速流動和利用,促進以物質生產、物質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向以信息生產、信息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加速轉變,從而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根據研究顯示,以“數據驅動型決策”模式運營的企業,其生產力普遍可以提高5%~10%[1]。隨著數據、算法、算力三大因素的升級迭代,人工智能的發展行穩致遠。企業通過對大量蘊含在生產、交換、消費中隱性數據的顯性化和技術、技能、經驗等隱性知識的顯性化,推動形成“描述—診斷—預測—決策”的數據閉環,實現數據的自動流動,形成智能數據,從根本上解決了企業生產過程的不確定性、多樣性和復雜性問題,形成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
2.1.2 個性化需求驅動企業快速響應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不斷升級,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競爭更趨激烈,企業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過去的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客戶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對產品時尚性和獨特性有強烈的追求,客戶需求變得不確定;再加上客戶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也日趨便捷,客戶感知價值發生了變化,他們希望能夠隨時隨地、以他們選擇的方式、在他們選擇的設備上獲取信息、參與產品和服務的設計,對產品外觀、功能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意味著將出現更加頻繁的小額交易、更快的物流期待、更復雜多樣的工序模塊、更多的小眾客戶。另一方面,技術更新加快,產品開發周期、生命周期縮短,市場不確定性大大增強,所有這一切動搖了以前生產模式賴以生存的基礎。在這樣的形勢下,企業應用數字技術的目的從提高生產制造能力和運行效率轉向為客戶提供更高滿意度的商品和全方位體驗服務上來,全渠道、多觸點的客戶體驗成為設計數字產品和服務、優化業務流程、重塑組織模式的主要出發點。企業的關注點從后端供應鏈延伸至前端的需求鏈,實現企業內部業務與外部客戶緊密連接。企業需要重新定義以用戶為核心的產品邏輯、業務邏輯和供需關系,快速、精準響應客戶對低成本、高質量、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的渴求。
2.1.3 價值追求驅動企業加速變革
近10年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產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但與主要工業發達國家水平和制造強國建設目標相比,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特征還很明顯,制造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制造成本上,并且制造業主要還集中在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數字經濟時代,與數字原生企業比較,工業化時代傳統企業所處的外部市場條件諸如運行成本已發生深刻變化,勞動力成本上升已成為大多數企業面臨的頭號挑戰。原材料投入成本上升,大大壓縮了企業的盈利空間,這使得我國大量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正在失去競爭優勢,倒逼傳統企業變革創新。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5月反映資金緊張的企業比重為40.1%,這一比重連續三個月上升。同時,反映原材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高的企業比重均持續超過四成,成本壓力較大依然是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主要問題之一。而以往通過企業臨時裁員、兼并重組轉向高利潤業務、上市融資等老辦法無法根治對市場響應遲緩和內部交易成本攀升等問題。在此背景下,很多企業將技術升級作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的首選策略,更多地依靠信息、技術和知識等新要素來獲取利潤,依靠創新來打造核心競爭力。一些企業通過部署新型傳感器、工業軟件、工業云平臺、CPS、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通企業內部信息孤島,提高對供應鏈資源和服務的動態分析與柔性配置水平,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追溯,大大縮短產品上市時間、提高生產效率和靈活性,幫助企業保持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2.1.4 新冠肺炎疫情觸發主動式轉型機制
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一直沒有中斷過,它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否接受,數字化轉型都或多或少地在影響著企業的生產運營。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給高速發展的經濟按下了暫停鍵,也對制造業企業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探索數字化、信息化的經營管理模式是未來企業發展的趨勢,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給企業復工復產帶來挑戰的同時更帶來了機遇。企業需要結合自己的業務特點,與5G、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服務提供商合作,將自身企業的資源以網絡化形式融入整個產業集群當中,擴大產業集群內企業間的協同效應,實現技術、產能與訂單等資源的共享,拓展線上服務,提升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強企業競爭力。例如,傳統制造業的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可采用企業數字化制造、行業平臺化服務的策略,一方面利用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制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MES)、客戶關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等信息管理系統,借助大數據打造智能化的生產線和車間,提升企業的數字化制造水平;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實現技術、產能與訂單在產業集群內互聯互享和數據開放共享,如借助工業互聯網打造同產業集群內企業的云平臺,把企業間的生產、倉儲、產品、供應商、客戶等信息緊密連接起來,優化要素資源的配置,利用網絡化協作優勢提升單個企業生產的效能。企業主動推動數字化轉型,不僅能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賦能下提升經營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還能緊跟互聯網時代大勢,不斷將自己的產品和商業模式推陳出新,為企業發展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