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典型案例

1.因親屬隨平臺墜亡,馬青等訴古南都酒店等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18]

問題提示

房屋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應盡多大范圍的安全保障義務?

【案情】

原告:馬青

原告:錢南雁

原告:錢南鵬

被告:江蘇展覽館

被告:南京古南都明基酒店有限責任公司

被告:信泰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南京玄武門證券營業部

被告:信泰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原告馬青、錢南雁、錢南鵬訴稱:被告信泰證券營業部在南京市玄武區玄武門22號二樓207房間(以下簡稱207室)開設了大戶室。原告方的親屬錢進在該室炒股期間,到室外的陽臺上撿拾掉落在那里的鞋墊。由于陽臺底板突然塌落,導致錢進墜樓身亡。事后查明,該陽臺雖然外觀上與其他陽臺無任何區別,但底部僅是一層薄薄的石膏板,沒有承重能力,且無人在這個陽臺上設置不能進入的警示。作為事故房屋的所有人和經營管理者,被告江蘇展覽館、古南都酒店、信泰證券公司、信泰證券營業部對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陽臺均未盡高度警示和預防義務,均應對錢進的墜樓身亡承擔相應民事責任。請求判令四被告連帶給原告賠償死亡賠償金232040元、被扶養人生活費10437.50元、喪葬費11090元、精神損害撫慰金5萬元,合計303567.50元。

被告江蘇展覽館辯稱:我方只建造了事故樓房的框架,其他部分由被告古南都酒店投資裝修。我方對錢進死亡一事沒有過錯。原告要求我方承擔民事責任,沒有法律依據,其訴訟請求應當駁回。

被告古南都酒店辯稱:事故樓房建成后,根據地方政府提出的地區環境綜合整治要求,我方在該樓房外墻面安裝了放置空調室外機的平臺。為防止發生事故,我方在樓內每扇窗戶上都安裝了限位器,限制樓內人員開啟窗戶誤入這個平臺。即便是工人到這個平臺上去作業,也都必須具備防護輔助措施。錢進私自用工具破壞了窗戶上的限位器,打開窗戶進入207室窗外的平臺,以致墜樓身亡。我方已經盡到了安全保障義務,不應由我方對錢進的墜樓身亡承擔責任,原告對我方提出的訴訟請求應當駁回。

被告信泰證券營業部、信泰證券公司辯稱:我公司于2005年7月底開始承租古南都酒店的一、二樓開辦證券營業室,當時該樓房外墻面已經存在放置空調室外機的平臺,并非原告方所稱的“陽臺”。錢進無視翻窗的危險,私自用螺絲刀擰開207室窗戶上的限位器翻出窗戶,以至造成意外死亡。錢進是一個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錢進畢竟是在我公司營業室內活動期間墜樓死亡,對此我公司深表同情,已經出于人道主義給原告錢南鵬借款8000元,用于處理錢進的喪事。但對我公司來說,這起事故是不可能預知和防范的。我公司已在合理限度范圍內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因此對錢進的死亡不應承擔賠償責任。原告對我公司提出的訴訟請求應當駁回。

【審判】

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法院受理本案后,依職權向南京市公安局玄武門派出所調取了該派出所拍攝的涉案照片,以及對證人程家楣、王立群、侯廣盛制作了詢問筆錄。涉案照片反映,207室窗戶上安裝著限位器,窗臺上留有一把螺絲刀。證人程家楣稱,當天在207室炒股的,有他和錢進、王立群共三人;他看見錢進站在窗外,手扶著外面的窗戶,面朝里在窗臺上慢慢移動,過了一會兒再看,人已掉了下去;他和王立群就到窗邊,看到平臺上有一個洞,平臺下負一樓的地面上躺著一個人,從衣著上判斷是錢進。證人王立群稱,當天上午10時左右他在207室看股票時,突然聽到外面一聲驚叫,從窗戶伸頭出去,看到樓下有人躺著;窗臺上有一把螺絲刀,前一天沒有發現,應該是錢進帶來的;這扇窗戶他以前開過,不能開大,人是不能出去的。證人侯廣盛稱,當日早上他從證券公司那里經過,看到一個人在二樓外面的一個平臺上,之后看到那人從平臺上掉了下來。

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

南京市玄武區玄武門22號樓房,為被告江蘇展覽館所有,由被告古南都酒店承租。該樓房二樓207室的窗戶上安裝著限位器,窗外裝有空調室外機,空調室外機下方有一個平臺,窗戶及窗外平臺均由古南都酒店建造和安裝。2005年7月22日,江蘇展覽館作為房屋產權人,古南都酒店作為房屋出租人,被告信泰證券公司下屬的分支機構被告信泰證券營業部作為承租人,三方簽訂了一份《房屋租賃協議》,約定信泰證券營業部承租該房屋第一層部分區域及第二層全部區域,作為開展證券業務的場所,承租期為2005年7月21日至2007年9月21日。

2005年11月1日,原告馬青之子錢進(系原告錢南雁、錢南鵬之父)在被告信泰證券營業部的207室內進行股票交易。上午10時許,因晾曬在窗臺上的鞋墊落到窗外平臺,錢進卸開207室窗戶上的限位器,翻窗到窗外平臺上欲撿回鞋墊,因平臺底板塌落而墜樓,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事發后,被告信泰證券營業部于2005年11月5日借給原告錢南鵬8000元,用于處理錢進的喪事,并表示待喪事處理完畢后另行協商借款的處理。

以上事實,有原告方提供的接處警登記表、照片,被告古南都酒店提供的《房屋租賃協議》、被告信泰證券公司提供的借據、照片,法院調取的照片、詢問筆錄,以及雙方當事人的當庭陳述等證據證實。

本案爭議焦點是:一、207室外的平臺是否為陽臺?二、各被告是否應對錢進的死亡承擔民事責任?

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法院認為:

一、樓房的陽臺,是一個連接室內與室外空間,可供人們在上面踩踏,進行乘涼、曬太陽或者遠望等活動的平臺。正因為陽臺必須有這樣的功能,因此設陽臺的樓房房間內,必然有通往陽臺的門。只有通過門,人們才可以正常到達陽臺,并在陽臺上活動。本案事實證明,207室外雖有一個平臺,但卻沒有通往該平臺的門,只能從窗戶上看到該平臺。因此,該平臺不是供人們在上活動的陽臺。原告將207室外的平臺稱為陽臺,該觀點不予采納。

二、《民法通則》第126條規定,建筑物發生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8條規定:“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也規定:“對于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根據上述規定,建筑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應當保證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對因建筑物墜落而給他人造成的損害,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只有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才可不承擔責任。在該建筑物內從事經營活動的經營者,對在此接受其服務的公眾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如果經營者不盡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人身損害,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但是,經營者只是在合理限度范圍內履行安全保障義務,這個合理限度應當根據一般常識來確定。

被告古南都酒店在對南京市玄武門22號樓房進行裝修時,為美觀需要,根據地方政府關于環境綜合整治的要求,在該樓房外墻壁的靠窗戶處,修建了放置空調室外機的平臺。一個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應當從室內沒有通往平臺的門這一事實上,認識到窗外的平臺并非陽臺。考慮到窗戶雖然不是人行通道,但為了避免不了解內情的人翻越窗戶到達不具備承重能力的平臺上,古南都酒店還將窗戶加裝了限位器,限制窗戶開啟的幅度,使人不能從窗戶進出,客觀上消除了室內人員翻越窗戶到達平臺的可能。被告信泰證券營業部在承租該房屋作為自己的經營場所后,保留了窗上加裝的限位器。錢進是基于自己對平臺性質作出的錯誤判斷,以自己攜帶的螺絲刀,擅自卸開207室窗戶上的限位器,翻越窗戶到達窗外平臺,以至墜樓身亡。無論是被告江蘇展覽館還是古南都酒店,都已用事實證明,作為該建筑物的所有人、管理人,其已保證了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對錢進的墜樓死亡沒有過錯。無論是被告信泰證券公司還是信泰證券營業部,也都以事實證明,其已在合理限度內履行了安全保障義務,對錢進的墜樓死亡不應當承擔責任。事實上,不是該建筑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沒有消除207室窗外平臺存在的安全隱患,也不是在該建筑物內從事經營活動的經營者沒有履行安全保障義務,而是錢進自己破壞了管理人設置的安全保障設施,從而置身于險地。作為一個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錢進應當對自己的過錯造成的后果承擔責任。在已經給窗戶安裝了限位器的情形下,要求該建筑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在該建筑物內從事經營活動的經營者還要預料室內人員會用工具擰開限位器翻越窗戶,從而還要對實施這種行為的人發出危險警示,已經超出人的正常認知水平,超出了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合理限度。

綜上,原告方以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為由,要求被告方對錢進墜樓身亡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沒有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不予支持。據此,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法院于2006年5月15日判決:

駁回原告馬青、錢南雁、錢南鵬的訴訟請求。

訴訟費2060元,由原告馬青、錢南雁、錢南鵬負擔。

馬青、錢南鵬、錢南雁不服一審判決,向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理由是:207室窗外存在一個看似堅固的平臺,被上訴人古南都酒店、信泰證券公司、信泰證券營業部就有義務警示人們不要到該平臺上活動。古南都酒店、信泰證券公司、信泰證券營業部未盡此項義務,應當對錢進墜樓身亡的后果承擔相應責任。

被上訴人古南都酒店、信泰證券公司、信泰證券營業部答辯同意一審判決。

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確認了一審法院查明的事實。

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

被上訴人古南都酒店作為涉案房屋的出租人、管理者,被上訴人信泰證券公司、信泰玄武門營業部作為在該房屋內經營證券業務的經營者,其安全保障義務只能在合理限度內履行。涉案房屋內沒有通向平臺的門,常人據此應當能判斷窗外平臺是不允許進入的。加之207室的窗戶還有限位器限制窗戶開啟的幅度,正常情況下人們不可能通過窗口到達平臺。就正常認知水平而言,無論是古南都酒店還是信泰證券公司、信泰證券營業部,都無法預料室內人員會動用工具卸開限位器翻窗到達平臺。因此,要求古南都酒店、信泰證券公司、信泰證券營業部對207室窗外平臺的危險性再予警示,超出了安全保障義務的合理限度。一審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當維持。上訴人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應當駁回。據此,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53條第1款第(一)項規定,于2006年7月31日判決: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2.臨時做工期間被臺風刮倒的工棚所傷,羅倩訴奧士達公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19]

問題提示

對作為免責事由之一的不可抗力,應當如何進行界定?

【案情】

原告:羅倩

被告:浙江黃巖奧士達工貿有限公司

原告羅倩訴稱:原告的母親吳玉荷是被告奧士達公司的職工。被告因外銷業務緊張,一直雇傭臨時人員從事產品包裝工作。自2001年開始,原告就利用學校放寒、暑假時間在被告處從事包裝工作。2004年8月11日起,14號(云娜)臺風開始影響黃巖市。被告為了外貿合約能按時履行,無視臺風過境的危險,在8月12日仍組織全公司職工上班。受臺風的影響,當日下午4時許,原告所在的工棚在風雨中突然倒塌,原告和母親吳玉荷、妹妹羅素素等人被壓在鋼架工棚下。該事故造成一人死亡、六人受傷的結果。原告因此次事故受傷后住院治療71天,住院期間連續二人陪護。經臺州市勞動鑒定委員會鑒定,原告的傷情構成八級傷殘。故請求判令被告賠償原告醫療費8872.50元、誤工費6346.93元、護理費1420元、交通費100元、住院伙食補助費1065元、營養費1000元、殘疾賠償金79080元、后續治療費30000元、精神損害撫慰金25000元。以上合計152884.43元。

原告羅倩提交以下證據:

1.臺州市黃巖區人事勞動社會保障局函文一份,用以證明原告已經先行向勞動部門申請工傷認定,勞動部門經審查認為認定工傷的依據不足,建議原告向法院起訴;

2.調解協議書和仲裁調解書各一份,用以證明和原告同時受傷的原告母親吳玉荷及在此次事故中死亡的原告妹妹羅素素的民事賠償事宜已處理結案;

3.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收據一份(復印件)、輸血押金收據二份、剃頭費領條一份,用以證明原告受傷后住院發生醫療費59721.59元、輸血費2300元、剃頭費120元;

4.14號(云娜)臺風受災住院特困醫療補助申請表一份,用以證明人民政府向原告補助住院醫療費53269.09元;

5.醫療診斷證明書四份,用以證明原告病情以及原告住院期間需要一人護理,出院后應休息4個月的事實;

6.臺州市勞動鑒定委員會傷殘職工勞動能力鑒定結論一份,用以證明經鑒定,原告傷情構成八級傷殘;

7.臺州市黃巖區人事勞動社會保障局對汪奇富、張品梅、黃義海所作調查筆錄各一份,汪奇富筆錄的主要內容是證明原告在被告廠房內因廠房倒塌致傷;張品梅、黃義海筆錄的主要內容是證明原告在節假日期間在被告奧士達公司從事包裝工作。

一審期間,2005年7月25日,原告羅倩因拆除右踝骨鋼板再次在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治療(共住院8天),用去醫療費4011.61元。原告向法院申請增加訴訟請求,其中醫療費增加為12884.11元,誤工費增加為8505.95元,并要求被告奧士達公司賠償假肢安裝費58850元。殘疾賠償金增加為87276元,總賠償額增加至226401.06元。

原告羅倩申請增加訴訟請求后,補充提交了以下證據:

8.醫療費收據二份、出院記錄一份、醫療費清單一份,用以證明原告因拆除鋼板用去醫療費4011.61元;

9.醫療診斷證明書一份,用以證明原告拆除鋼板后需要休息二個月;

10.醫療診斷說明書一份、上海精博假肢矯形器有限公司證明一份、交通費發票四張、住宿費發票二張,用以證明原告因本案事故受傷導致右小指壞死,需要安裝假肢。原告到上海安裝美容手指,用去車費580元、住宿費220元,安裝的美容手指價格為1100元,使用壽命為1至2年。

被告奧士達公司辯稱:原告羅倩與被告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造成原告受傷的是百年不遇的臺風,屬于不可抗力,不應由被告承擔賠償責任。請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奧士達公司提交以下證據:

1.黃巖南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蔡健出具的情況說明一份,用以證明原告羅倩的妹妹羅素素在本案事故中死亡后,經有關部門調解,被告對死者親屬給予了一定補助;

2.母仕君、鄭宏兵證言,用以證明原、被告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

經質證,被告奧士達公司對原告羅倩提供的證據3有異議,認為原告僅提供住院收據復印件,未提供正式發票,真實性不足;對原告提供的證據7有異議,認為張品梅、黃義海的證言真實性不足;對原告提供的證據8、9、10均有異議,認為上述證據系在舉證期限屆滿后提出,不應認定。法院認為,原告提供的證據3中,雖然住院收據確系復印件,但該收據復印件和證據4能互相印證,故應予確認。被告對原告提供的證據7中張品梅、黃義海的證言有異議,但未能提交充分證據予以反駁,故對原告提供的證據7予以確認。原告提供的證據8、9雖系在舉證期限屆滿后提出,但系舉證期限屆滿后新發現的證據,屬于新證據,且符合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的要求,故應予確認。原告提供的證據10未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被告不同意質證,故不予認定。

原告羅倩對被告奧士達公司提供的證據均有異議,認為被告提供的證據1涉及的證人未到庭作證,被告提供的證據2涉及的證人均系被告單位職工,與被告有利害關系。法院認為,被告提供的證據1涉及的證人未到庭作證,證據形式要件不足,被告提供的證據2涉及的證人系被告單位職工,與被告有利害關系,且上述證據內容與本案爭議事實關聯性不足,故均不予認定。

【審判】

臺州市黃巖區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原告羅倩之母吳玉荷系被告奧士達公司職工,從事產品包裝工作。原告及其妹妹羅素素經常利用寒、暑假及休息日到被告單位和吳玉荷一起從事產品包裝工作。因被告單位實行產品包裝按件計酬,原告及羅素素所完成的工作量均記錄在吳玉荷的工資單上。14號(云娜)臺風于2004年8月11日影響臺州市,同月12日下午4時許,14號(云娜)臺風登陸臺州市,原告及吳玉荷、羅素素等人正在被告單位工棚內從事包裝工作,因受臺風襲擊,該工棚突然倒塌,造成羅素素死亡、原告及其母親受傷。原告傷后到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治療,被診斷為腦挫裂傷、右內外踝骨骨折、右小指末節壞死、全身多處挫傷等。原告住院期間,共發生醫療費59721.59元(該費用已由人民政府以特困醫療補助方式向原告補助53269.09元)、輸血費2300元、剃頭費120元。2005年5月22日、23日,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先后出具二份醫療診斷證明書,載明原告在住院期間需要1人陪護護理。2005年3月9日,臺州市勞動鑒定委員會對原告的傷情作出臺勞鑒(2005)2-212號臺州市傷殘職工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為:原告的傷情為八級傷殘。2005年7月25日,原告因拆除右踝骨鋼板再次在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治療(共住院8天),發生醫療費4011.61元。2005年8月25日,臺州市黃巖區人事勞動社會保障局致函原告,稱由于原告與被告之間的勞動關系不清,認定工傷依據不足,建議原告就賠償事宜向法院起訴。

本案的爭議焦點是:1.原告羅倩與被告奧士達公司之間是否形成勞動法律關系;2.原、被告之間如果不存在勞動法律關系,被告是否應當就原告受傷一事承擔民事責任。

臺州市黃巖區人民法院認為:

關于第一個爭議焦點。勞動關系是指在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分別歸屬于不同所有人的情況下,勞動力所有者按生產資料所有者的指示工作,勞動產品歸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所有,由生產資料所有者向勞動力所有者支付報酬,從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勞動法律關系是指相關法律規范在調整勞動關系過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勞動權利和勞動義務關系,是勞動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是當事人之間發生的符合勞動法律規范、具有權利義務內容的關系。勞動法律關系中的用人單位一方,依法享有接受勞動者工作、分配任務和要求勞動者遵照單位內部勞動規章進行勞動的權利,同時,必須承擔支付職工勞動報酬、提供勞動條件和實現勞動保護的義務。而勞動法律關系中的勞動者一方,依法享有按勞取酬、享受勞動保護的權利,同時負有必須遵守勞動紀律的義務。本案中,原告羅倩的母親吳玉荷系被告奧士達公司的職工,該公司實行產品包裝按件計酬制。原告及其妹妹羅素素利用寒、暑假及休息日到被告處和母親吳玉荷一起從事產品包裝工作,她們所完成的工作量均記錄在吳玉荷的工資單上,被告按照工資單上記載的工作量發給吳玉荷報酬。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原、被告雙方沒有訂立正式的勞動合同。羅倩和羅素素的工作,在客觀上提高了被告正式職工吳玉荷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被告的利益,因此被告對于羅倩以及羅素素進廠幫助其母工作的行為,沒有加以制止,而實際采取了默許的態度。但是,被告并不直接給羅倩及羅素素分配工作任務,也不直接給其發放報酬。羅倩及羅素素是在其母吳玉荷的指示下進行勞動的,其勞動成果的價值,是通過將其完成的工作量計入其母吳玉荷的工資單,算作吳玉荷完成的工作量,最終由被告給吳玉荷發放報酬而實現的。羅倩及羅素素并不受被告單位工作時間的約束,只是利用寒、暑假及休息日等時間臨時到被告處工作,能夠自由支配自己到被告處工作的時間。綜上,雖然原告的工作在客觀上增加了被告的利益,被告也默許了原告的行為,但是原、被告雙方沒有訂立正式的勞動合同,同時,雙方權利義務的內容也不符合勞動法律關系的特征,故原告與被告之間并未形成勞動法律關系。

關于第二個爭議焦點。原告羅倩與被告奧士達公司之間雖未形成勞動法律關系,但是,對于原告在本案事故中受傷這一事實,被告仍然需要承擔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從事一定社會活動的民事主體,如果其從事的活動具有損害他人的危險,那么該民事主體就負有在合理限度內防止他人遭受損害的義務,這個義務即屬于民法通則上述規定中的“其他義務”,如果行為人不履行這項義務,就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被告奧士達公司是從事生產經營性活動的法人,有義務在合理限度內為在其生產經營場所內的人員提供安全保障。在本案中,被告對于原告羅倩及妹妹羅素素利用寒、暑假及休息日到被告工廠和其母、被告正式職工吳玉荷一起從事產品包裝工作這一事實是明知的,但由于原告等人的行為客觀上增加了被告的利益,故被告對原告的行為采取了默許的態度,否則作為工作區域的實際控制人,被告完全有權、也完全能夠拒絕原告的行為。因此,被告與原告之間雖然沒有形成正式的勞動法律關系,但被告對原告仍然負有合理限度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被告在臺風來臨之際,不但沒有停止工作、疏散工作場所內的人員,反而為了單純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不顧安全問題,仍然組織工人到工棚這一相對危險的工作場所進行勞動。無論是對吳玉荷等正式職工,還是對原告等進入被告工作場所的臨時人員,被告都沒有盡到其應盡的安全保障義務。被告雖以造成原告受傷的原因是百年不遇的臺風屬于不可抗力為由進行抗辯,但其抗辯不能成立。《民法通則》第153條規定:“本法所稱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臺風作為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確實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在氣象等相關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臺風是可以預見的,通過采取適當的措施,臺風過境造成的影響也是能夠減小到最低程度的。本案中,政府已經對14號(云娜)臺風即將登陸發出了通告,且臺風在登陸前就已經對臺州市產生影響,奧士達公司對臺風即將登陸這一事實是明知的。因此,被告對于受臺風襲擊致工棚倒塌,造成一死六傷這一惡性事故,并非不能預見、不能避免,被告完全有條件在臺風登陸前停止生產,疏散人員,或者安排工人到相對安全的地點工作。但是在臺風登陸的當日,被告為了自己的利益還組織工人到工棚工作,致使在工棚這個在臺風過境時相當危險的工作場所內的所有人員身處險境,最終導致工棚倒塌一死六傷慘劇的發生。因此,被告關于本案事故發生系因不可抗力的抗辯理由,沒有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不予支持。

《民法通則》第119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原告羅倩因此次事故遭受的實際損失為:第一次住院費用59721.59元加第二次住院費用4011.61元加輸血費用2300元加剃頭費用120元,減去政府補助費用53269.09元,以上合計醫療費用12884.11元;護理費按照每天20元計算71天,為1420元;交通費100元;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每天15元計算71天,為1065元;營養費1000元;殘疾賠償金按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6元計算6年,為87276元。以上各項損失共計103745.11元。《民法通則》第131條規定:“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原告沒有和被告奧士達公司建立勞動合同關系,不受被告單位勞動紀律(如上下班制度)的約束,但其缺乏自我防范意識,在臺風過境之時,仍到被告單位工棚中從事產品包裝工作,自身亦有一定過錯。綜合以上因素酌定由被告承擔80%的賠償責任,原告自負20%,被告應支付原告賠償款82996.01元。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第2款規定:“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該解釋第11條規定:“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后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綜上,原告羅倩主張被告奧士達公司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應予支持,但根據損害事實和后果,并綜合考慮雙方的過錯程度等多種因素,酌定由被告賠償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15000元。

原告羅倩主張的后續治療費沒有實際發生,原告可待實際發生后另行起訴;原告主張的誤工費,因原告系在校學生,主張誤工損失依據不足;原告主張的假肢安裝費,依據不足,對原告上述主張均不予采納。

據此,臺州市黃巖區人民法院于2006年5月25日判決:

一、被告奧士達公司于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賠償原告羅倩因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82996.01元、精神損害撫慰金15000元,以上共計97996.01元;

二、駁回原告羅倩其他訴訟請求。

一審宣判后,雙方當事人均未提起上訴,一審判決發生法律效力。

3.因幫工受傷,朱永勝訴世平公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20]

問題提示

因幫工受傷,受益人是否應當進行賠償?

【案情】

原告:朱永勝

被告:安徽省東至縣世平液化氣有限責任公司

原告朱永勝訴稱:原告系被告世平公司的雇工。2003年8月5日,世平公司客戶錢月英家液化氣打不著火,要求被告下屬的土地局換氣點派人前來維修。當時原告正在該換氣點,聽說此事后,便說該客戶家的液化氣罐是原告檢測的。該換氣點負責人沈革聯當即說:“你檢測的,就應該由你去。”因此原告趕往客戶錢月英家維修。在維修過程中不慎發生燃燒事故,致原告受傷,經鑒定為9級傷殘。原告受被告雇請在工作中受傷,請求判令被告賠償原告的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費共計9717.90元,并賠償原告傷殘補助費17250.84元。

原告朱永勝提供了以下證據:

1.2001年7月1日核發的液化石油氣換氣點許可證和2002年7月24日核發的消防安全培訓合格證。用以證明富邦換氣點是被告世平公司設立的,原告參加了消防安全培訓,系富邦換氣點負責人。

2.2003年8月6日沈革聯作出的情況說明。用以證明原告去客戶錢月英家維修是受其指派的,在此次維修中發生了燃燒事故。

3.孫杰鑫、李茁、劉國大出具的證明二份。用以證明富邦換氣點是世平公司的換氣點,原告是世平公司的職工。

4.楊金花、周平、鄧凡琴、方慶出具的情況說明三份。用以證明錢月英系被告的客戶,亦在此次液化氣修理過程中被燒傷。

5.公司設立登記審核表一份。用以證明被告有維修業務。

6.錄像帶、錄音帶兩盤。用以證明沈革聯指派原告去錢月英家維修的事實,以及土地局換氣點和堯糧門市部換氣點的安全責任由被告承擔。

7.醫藥費收據兩張及出院小結一份。用以證明原告因傷花去醫藥費5952.90元。

8.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04)池民一終字第81號民事判決書、(2004)池法鑒字第95號司法技術鑒定書。用以證明錢月英在維修液化氣過程中受傷,被告對此承擔賠償責任。同時證明原告的傷情構成9級傷殘。

9.東至縣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通知書一份。證明原告已申請仲裁,但未被仲裁機構受理。

被告世平公司辯稱:原告朱永勝不是被告的職工,也不是被告雇員。另外,原告的醫療費未經審核,誤工、賠償標準計算不準確。

被告世平公司提供了如下證據:

1.液化石油氣換氣點許可證一份。用以證明富邦換氣點已于2002年底停止經營。

2.東至縣建設局證明一份。用以證明富邦換氣點負責人為李茁。

為查明事實,東至縣人民法院調取以下材料:

1.被告世平公司2001年4月至2003年8月份工資發放花名冊一份。證明原告朱永勝的姓名不在工資花名冊上。

2.東至縣公安消防大隊證明一份。證明原告于2002年6月5日以東至縣富邦液化氣換氣點從業人員的身份報名參加培訓。

經東至縣人民法院組織質證,雙方當事人對原告朱永勝提供的證據5、7、8、9及法院調取的證據2無異議,法院予以確認。對原告提供的證據1,被告世平公司有異議,認為富邦換氣點的許可證是2001年核發的,因2002年未參加年審,當年底該換氣點便已停業,且該換氣點與被告訂立的合同年限是一年,早已過期。對于原告于2002年以富邦換氣點從業人員的名義報名參加培訓一事,被告并不知曉。法院認為,鑒于雙方當事人對法院調取的證據2無異議,故可以認定2002年6月6日朱永勝以世平公司富邦換氣點從業人員的身份參加了池州市消防支隊在東至縣舉辦的從業人員培訓班。富邦換氣點因未參加年檢、變更負責人亦未向主管部門申請批準等原因,于2002年底停止經營。對原告提供的證據2、6,被告有異議,認為沈革聯無權指派、事實上也從未指派原告去錢月英家維修,沈革聯當時僅僅是接原告的話隨口說“是你檢測的你就去”。法院認為,被告下屬的土地局換氣點設有維修業務,接到客戶提出的維修請求后是否派人前去維修,作為該換氣點的負責人,沈革聯有權作出決定。原告在該換氣點得知錢月英家液化氣打不著火需要維修這一事實后,便稱錢月英家的液化氣瓶是他檢測的。當時無其他維修人員在場,沈革聯隨即說“是你檢測的你就去”。對于上述事實雙方并無異議,因此對原告提供的這兩份證據予以確認。對原告提供的證據4,被告有異議,認為錢月英是原告個人的客戶,并非被告的客戶。法院認為,被告沒有提供證據證明錢月英是原告個人的客戶,同時該證據是幾位證人出具的證明,且與其他證據互相印證,故予以采信。對原告提供的證據3,被告有異議,認為該證據證明力不足,不能充分證明原告是被告的職工。法院認為,該證人證言不能充分證明原告是被告職工,原告也沒有提供其他證據予以佐證。被告異議成立,對該證據不予采信。對法院調取的證據1,原告有異議,認為被告有可能對工資表作了變動處理。法院認為,該證據系法院依法取得,原告未能提供相反的證據來推翻該證據,故原告異議不成立。

【審判】

東至縣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2002年6月6日,原告朱永勝以被告世平公司下屬富邦換氣點從業人員的身份參加了池州市消防支隊在東至縣舉辦的液化氣從業人員消防培訓班。2002年底,富邦換氣點因未參加年檢、變更負責人亦未向主管部門申請批準等原因而停止經營。此后,原告一直從事為客戶接送液化氣罐等業務而獲取報酬。2003年8月5日,原告在被告下屬土地局換氣點等候業務時,被告的客戶錢月英來到該換氣點,稱其家液化氣打不著火,要求派人維修。原告得知后便稱該客戶家的液化氣瓶是他檢測的,該換氣點負責人沈革聯當即表示:“是你檢測的,那你就去。”原告故前往該客戶家進行維修。在維修中不慎發生燃燒事故,原告及錢月英均被燒傷。經鑒定原告傷情為9級傷殘,原告因此花去藥費5952.90元。

本案的爭議焦點是:1.原告朱永勝與被告世平公司之間是雇傭關系還是幫工關系;2.被告應否對原告遭受的人身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東至縣人民法院認為:

關于原告朱永勝與被告世平公司之間是雇傭關系還是幫工關系的問題。首先,幫工關系是指幫工人無償為他人處理事務從而與他人形成的法律關系。雇傭關系則是指根據當事人的約定,一方定期或不定期的為對方提供勞務,由對方給付報酬的法律關系。由此可見,幫工關系與雇傭關系存在明顯不同:一方面,雇傭關系具有有償性,幫工關系具有無償性;另一方面,在雇傭關系中,被雇用人是在特定的工作時間內、在雇用人的監督和控制下進行勞務活動,而在幫工關系中,幫工人進行勞務活動時具有自主性。本案中,無任何證據證明原告系被告的職工。原告主要依靠為液化氣客戶接送氣瓶獲取勞動收入。案發前,原告在被告下屬的土地局換氣點等候個人業務,不是為被告提供勞務,被告既不向其支付報酬,也不對其進行控制、指揮和監督。原告稱其與被告之間構成雇傭關系,但沒有提供充分有力的證據予以證明,故不予認定。其次,原告與被告之間構成幫工關系。成立幫工關系是構成幫工風險責任的基礎。本案原告與被告之間的幫工關系是基于特殊的要約承諾方式形成的。被告下屬的土地局換氣點設有維修業務,當有客戶提出維修要求時,該換氣點的負責人沈革聯有權決定是否上門維修、由誰去維修。當時該換氣點的維修人員不在現場,等候業務的原告聽說后表示客戶錢月英家的液化氣瓶是他檢測的,沈革聯當即表示“是你檢測的,那你就去”。原告遂前去錢月英家維修。原告提出客戶錢月英家的液化氣瓶是他檢測的,這句話本身只是對客觀事實的敘述,并沒有明確表示原告要求負責上門維修,不屬于具有幫工意愿的要約。但沈革聯隨后作出的讓原告上門負責維修的表示,則是以請求原告為其處理事務為內容的要約。原告并非被告雇員,沈革聯讓原告去維修,實際上是請求原告幫工。原告隨后前往客戶家維修的行為,可以認定是以實際行動對該要約作出的承諾,且沈革聯對于原告的承諾行為沒有作出明確的拒絕。因此,原告與被告之間形成了幫工關系。

關于被告世平公司應否對原告朱永勝因幫工遭受的人身損害承擔賠償責任的問題。根據《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14條的規定,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根據本案事實,原告確實是在為被告的客戶進行維修的過程中,因發生液化氣燃燒事故而受傷,即原告遭受人身損害與為被告幫工具有因果關系。因此,被告應當對原告因幫工遭受的人身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關于被告世平公司承擔賠償責任的數額問題。根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2條的規定,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原告朱永勝在維修過程中,操作不當而引發了液化氣燃燒事故,自身具有過失,可以減輕被告的賠償責任。根據本案的案情,被告應承擔的賠償責任酌定為原告全部損失的50%,原告要求被告對其全部損失承擔賠償責任的請求不予支持。原告遭受的損失包含以下內容:1.醫藥費。根據原告提供證據7,醫藥費金額為5952.90元。被告雖然辯稱該醫療費未審核,但質證時沒有提供證據進行反駁,故予以確認。2.誤工費。按每天50元計算7天,共350元。3.護理費。按每天7元計算20天,共140元。4.交通費50元。5.住院伙食補助費。按每人每天10元,以20天2人計算,共400元。6.營養費300元。7.傷殘補助費8508元。以上費用合計15700.9元,被告應對此承擔50%的賠償責任,即應賠償原告7850.45元。

綜上,東至縣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19條、第131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第14條之規定,于2005年7月21日判決如下:

一、被告世平公司賠償原告朱永勝7850.45元;

二、駁回原告朱永勝其他訴訟請求。一審宣判后,雙方當事人均未上訴,一審判決發生法律效力。

4.因不知死者內臟被銷毀,家屬章某等訴寧波市第一醫院等尸檢糾紛案[21]

問題提示

死者尸體受到侵犯或損壞,家屬可否要求精神撫慰金?

【案情】

原告:章某等

被告:寧波市第一醫院、寧海縣公安局、寧海縣衛生局、王某

原告章某是死者周某的妻子。2001年10月18日上午周某在前童鎮童曉春診所掛了營養針一瓶,同月20日上午因病情加重,原告章某陪同周某又到該診所。童曉春見病情嚴重,即由其丈夫陪同原告章某將周某送到寧海第一醫院搶救。同日下午15時30分經搶救無效死亡。為了查明死因,原告向有關部門提出尸檢申請,2001年10月21日寧海縣公安局法醫收取原告1000元尸檢費。同月22日被告寧海縣衛生局邀請寧波市病理專家即被告王某進行尸體解剖,被告寧海縣公安局法醫予以協助解剖。被告王某提取了死者內臟作病理切片及鑒定之用。同月30日寧波市臨床病理質控中心作出了尸體檢查報告單,認定死亡原因為:兩肺廣泛出血,氣管、支氣管內充滿血液而致窒息。10月31日寧海縣公案局法醫將該解剖尸檢費1000元轉交給了被告王某。2002年1月22日寧海縣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作出了不屬醫療事故的鑒定結論。2002年12月5日浙江省病理尸體解剖中心針對寧海縣衛生局所送的死者周某的組織切塊作出了尸體檢查報告,病理診斷為:(兩)肺出血、水腫;風濕性心肌炎;慢性心瓣膜病(主動脈瓣和二尖瓣):纖維化、鈣化伴血栓形成;肝間質纖維化。事后被告王某將臟器標本銷毀。其銷毀期間原告為醫療事故的鑒定問題和醫療賠償問題多次向有關單位申請、申訴、起訴。2004年11月30日原告得到醫療賠償金16萬元。

另查明,寧波市臨床病理質控中心無獨立的財產和組織機構,掛靠在被告寧波市第一醫院。被告王某是被告寧波市第一醫院聘請的病理專家,當時任寧波市臨床病理質控中心副主任。

原告認為,被告收受了原告的尸檢費用,不履行尸檢義務,提供尸檢報告,應承擔責任;被告拒不歸還死者內臟,侵犯了原告方的人身權益。起訴要求四被告履行尸檢義務,提供尸檢報告;要求四被告歸還死者內臟。經法院析明后,原告才明確得知死者內臟已被銷毀,但在銷毀前他們從未通知原告,因此變更訴訟請求為:1.要求四被告履行尸檢義務,提供尸檢報告。2.要求四被告賠償原告損失70萬元,并承擔連帶責任。

被告寧海縣公安局辯稱:1.本被告無需履行周某尸檢義務、提供尸檢報告。2.本被告沒有受理過周祖現尸檢一事的委托,不存在歸還死者內臟的職責。3.原告起訴已超過訴訟時效。綜上所述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寧海縣衛生局辯稱:首先,作為接受尸檢一方已經履行了應盡尸檢義務,不存在再履行尸檢、提供尸檢報告的義務;其次,根據法律規定,尸檢當中提取的內臟,屬于病理廢物,不能返還給受害人家屬,因此原告要求歸還死者內臟、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第三,訴訟已經超過訴訟時效。綜上,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王某辯稱:1.本被告受寧海縣衛生局委托,由寧波市第一醫院、寧波市臨床病理質控中心派遣到寧海對死者周祖現的尸體進行解剖,屬于職務行為,不應作為被告。2.原告訴稱的未履行尸檢義務、提供尸檢報告的情形與事實不符。3.按有關法律規定,將臟器標本返還尸體較為困難,應當允許實施尸體解剖單位按慣例自行處理,因此對該臟器的處理是恰當的。4.起訴已超過訴訟時效。

被告寧波市第一醫院辯稱:1.寧波市臨床病理質控中心只是寧波市衛生局設在寧波市第一醫院的一個辦分室,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法院追加寧波市第一醫院為本案被告顯屬主體錯誤。2.根據1993年9月28日衛生部對“關于處理尸解臟器標本問題的請示”的復函和2003年10月10日衛生部、國家環保總局《關于印發〈醫療廢物分類目錄〉的通知》的規定,實施尸體解剖單位有權按慣例自行處理臟器,因此原告要求返還內臟及賠償損失的訴請缺乏法律依據。綜上所述,請求法院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審判】

一審法院歸納本案爭議的問題為:擅自處理臟器是否構成侵權的問題;民事賠償的問題;訴訟時效的問題。

關于本案爭議的問題(一)

身體權是以自然人保持其身體器官的完整性為內容的權利,它是人格權的一種,與生命權、健康權合稱為“物質性人格權”,是其他人格權賴以存在的前提和物質基礎。人的生命一旦結束,尸體就轉化成一種純自然的物,包括從尸體上分離出來的臟器、血液、毛發及至尸體火化后的骨灰,具有精神價值。死者家屬在不違背患者生前真實意愿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有權對其進行處分。被告以衛生部對“關于處理尸解臟器標本問題的請示”復函所規定的內容,說明被告王某按慣例自行處理臟器,不存在過錯;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廢物分類目錄》和衛生部《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規定,說明死者內臟是病理性廢物,應由職權機構統一處理,原告無權要求歸還的抗辯理由,雖然符合自行處理臟器的慣例,但應當履行告知原告義務。被告王某未履行告知義務而銷毀臟器,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權利。

關于本案爭議的問題(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刑事技術鑒定規則》、《司法鑒定程序通則》的規定和查明的相關事實,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2005)甬行終字第150號行政裁定書已經認定被告寧海縣公安局不具有對周某尸體作出檢查報告的法定行政職責,因此本案對該事實應予采信。被告寧海縣公安局作為協助尸檢的單位,已經履行了尸體檢查的義務,并已將收取的解剖尸檢費1000元轉交給被告王某,履行了相關的協助義務。因此,被告寧海縣公安局不存在返還臟器及賠償損失的責任。被告寧海縣衛生局在處理死者周某醫療糾紛過程中,邀請委托寧波市臨床病理質控中心病理專家即被告王某進行尸檢,雖履行了作為行政主管機關的職責,但事后被告王某未告知原告即按慣例自行將死者周某的臟器予以銷毀,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權利,造成原告精神上損害的責任應由其承擔,因此被告寧海縣衛生局應對原告的損失承擔相應賠償責任。寧波市臨床病理質控中心是被告王某的工作單位,其無獨立的財產和組織機構,不具備訴訟的主體;被告寧波市第一醫院作為寧波市臨床病理質控中心的掛靠單位及被告王某的聘用單位,其沒有獲得尸檢費及其他利益,因此不承擔民事責任。

關于本案爭議的問題(三)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本案雖然是在2001年10月30日作出尸體檢查報告單的,但是死者臟器何時應予返還,原告是不知情的。被告王某在處理死者臟器時未告知任何人,事后其他被告也未通知原告,因此原告現在起訴并未超過訴訟時效。

綜上,一審法院認為,本案侵害的是尸檢臟器標本,不同于生命權和健康權,應減輕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原告要求賠償70萬元的數額,明顯偏高。原告要求被告履行尸檢義務,提供尸檢報告缺乏事實依據,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43條、第76條、第137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第1款第(三)項、第10條的規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寧海縣衛生局應賠償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10000元,限本判決生效后10日內付清。

二、駁回原告其他的訴訟請求。

本案受理費12000元,由原告負擔10000元,被告寧海縣衛生局負擔2000元。

宣判后,原審原告不服,向寧波中院提起上訴。上訴稱:一、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二、原審法院對上訴人提交的照片一組,只認定真實性,不認定關聯性是錯誤的。對尸體檢查報告單的認定也是錯誤的。三、原審判決賠償主體責任免除嚴重違法。四、原審實體判決嚴重不公。請求二審依法撤銷原審判決,依法改判,支持上訴人的訴訟請求。

二審查明的事實與原審認定的事實一致。

二審法院認為,原審法院認定事實清楚,實體判決妥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53條第1款第(一)項的規定,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5.浙江省德清縣上武汽車修理廠訴董艷峰損害賠償糾紛案[22]

問題提示

如何正確認定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案情】

案由是當事人訴訟請求所指向的法律關系。在案件中存在多個法律關系時,只有與訴訟請求在法律上、事實上直接關聯的法律關系才是案由。

在侵權法律關系中,承擔侵權責任的條件之一是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否則侵權行為不能成立,行為人對損害后果不承擔法律責任。

原告:浙江省德清縣上武汽車修理廠。

被告:董艷峰。

原告浙江省德清縣上武汽車修理廠(以下簡稱上武汽修廠)因與被告董艷峰發生損害賠償糾紛,向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原告上武汽修廠訴稱:2009年3月13日,被告董艷峰的雇員魏玉峰駕駛被告所有的歐曼重型半掛牽引車(車牌號為魯H73508)及牽引紅旗重型普通半掛車(車牌號為魯H-D555掛),行駛至杭寧高速公路58KM+600M處時(湖州市吳興區青山地帶),因嚴重超載導致該車輪胎發生故障,為此魏玉峰向浙江省公安廳高速公路交通警察中隊湖州支隊第二大隊求助,原告接到該大隊的指令,派原告雇員梅建武、沈英浩前往事故地搶修,在拆卸汽車外擋輪胎時,內擋輪胎內胎發生爆破,造成梅建武死亡的重大事故。后經有關部門鑒定,系被告汽車由于長時間超載,輪胎輪輞不合格,不能承受輪胎內的氣壓而爆炸,事故發生后,原告已對死者梅建武家屬給予足額補償。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請求法院判令:1.被告立即賠償原告359567元;2.本案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

原告上武汽修廠為支持其主張,提交了如下證據:

1.駕駛員簡要信息,證明被告董艷峰雇傭駕駛員身份情況。

2.機動車行駛證,證明被告董艷峰所有車輛信息。

3.尸體檢驗報告及死亡醫學證明書,證明梅建武死亡原因及梅建武死亡的事實。

4.賠償協議,證明原告上武汽修廠對其雇員梅建武進行了賠償,賠償金額為39萬元。

5.身份信息情況,證明梅建武父母的情況以計算被撫養人生活費的依據。

6.調查結論,證明事故發生的經過及被告董艷峰車輛超載的事實。

7.鑒定報告,被告董艷峰車輛自身存在多項不符合國家強制標準,被告車輛輪胎氣壓過高導致爆炸,鑒定結論也予以證明,被告對梅建武的死亡承擔主要責任。

8.鑒定費發票,證明為鑒定事故輪胎所支付的鑒定費用。

被告董艷峰答辯稱:1.本案應為承攬合同糾紛,原告上武汽修廠提起訴訟的事實基礎是承攬合同關系,原告雇員的死亡是承攬合同關系下一個不幸的結果。2.原告存在過錯。梅建武在沒有經專業培訓的情況下從事汽車維修業務,系無證上崗,原告亦沒有提供與梅建武簽訂勞動合同并繳納保險費用的證明,也未為其投保意外傷害保險,不能證明梅建武系原告雇員,因此原告無訴訟主體資格;被告的駕駛員曾告知梅建武輪胎卡槽處有裂痕,梅建武在沒有放氣減壓的情況下對該車輛進行操作,嚴重違反操作規則,存在過錯。3.被告不應承擔賠償責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的規定,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或選任有過失的,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就本案而言,被告亦不存在定作、指示、選任方面的過失;梅建武在沒有具備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將未減壓放氣的事故輪胎拆卸下來,是造成本次事故的根本原因,非被告原因引起,故被告不應承擔責任。4.車輛超載與事故發生無因果關系。從交警隊的詢問筆錄上看,輪胎是在梅建武用千斤頂將輪胎頂起后發生爆炸的,已頂離地面的輪胎不再承受車載重量,故與該車的超載沒有任何關系。5.原告沒有相應證據證明已將賠償款支付給梅建武家屬,原告僅提供了賠償協議,但未提供梅建武家屬受到該賠償款的證據,不能證明其已經履行了賠償義務。6.原告的賠償計算依據混亂。綜上,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董艷峰為支持其答辯意見,提交了如下證據:

1.原告上武汽修廠另一名雇員沈英浩的詢問筆錄,證明實施救助是因接到求救電話,說明雙方是修理合同關系;證明被告董艷峰的駕駛員已告知原告方的維修人員鋼圈裂了需要更換輪胎,被告方已經盡了故障告知義務;當時原告的修理人員已經用千斤頂將車頂起來,證明是否超載與事故的發生已經沒有關系;原告方的施救人員在未放氣減壓的情況下卸下輪胎的螺絲,導致事故發生,原告方人員存在明顯過錯。

2.德清縣社會保險部門證明書,證明梅建武無社會保險記錄,不確定梅建武確為原告公司員工。

3.收款收據,證明發生事故后車輛停靠在原告上武汽修廠的停車場。

湖州市吳興區人民法院一審查明:

2009年3月13日被告董艷峰的歐曼重型半掛牽引車(車牌號H73508)在高速公路上出現故障,原告上武汽修廠接到交警隊指令遂派其雇員梅建武、沈英浩前去修理,在修理過程中輪胎發生爆炸,導致原告雇員梅建武死亡。事后,原告與死者梅建武的家屬達成了賠償協議。根據交警部門出具的詢問筆錄認定,梅建武未對故障輪胎進行放氣減壓,致使輪胎爆炸,直接導致梅建武死亡。后經浙江出入境檢驗檢疫鑒定所鑒定,鑒定意見為車輛使用維護不當、嚴重超載、輪胎氣壓過高以及維修操作不當是造成輪胎爆炸的主要原因。

本案一審的爭議焦點是:一、本案的案由是承攬合同糾紛還是雇員損害賠償糾紛,二、如何認定原被告雙方在本案事故中的過錯責任。

湖州市吳興區人民法院一審認為:

承攬合同糾紛作為合同糾紛的一種,主要追究當事人的違約責任,而雇員受害賠償追償糾紛屬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主要追究當事人的侵權責任,兩者各自隸屬不同的責任性質。原告上武汽修廠員工為被告董艷峰車輛更換輪胎系修理合同法律關系,屬于承攬合同法律關系。原告員工在修理過程中意外死亡,原告向其家屬賠償,屬雇員受害賠償性質,現向被告追償,系雇員受害損害賠償糾紛,隸屬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不能以提起訴訟的前提是承攬合同,便認定該案為承攬合同糾紛。故本案案由為雇員受害賠償追償糾紛,被告認定本案案由應為承攬合同的意見不予采納。

關于原被告在事故中過錯責任的認定,法院認為,首先,本案中輪胎爆炸與車輛超載無因果關系,車輛裝載的貨物重量經車輛的輪胎傳至地面,當千斤頂在地上將輪胎頂離地面時,該輪胎所承受的重量已經由千斤頂負載傳至地面,已頂離地面的輪胎不再承受車載重量,因此,原告上武汽修廠員工在為已頂離地面的輪胎擰松固定螺母時發生的輪胎爆炸致死,與被告董艷峰車輛裝載的重量無因果關系。其次,更換受損車輛輪胎,只有先行對受損輪胎放氣減壓,才能拆卸輪胎并進行更換,上武汽修廠員工在明知輪胎損傷的情況下,未先行對輪胎放氣減壓,即擰松輪胎固定螺母進行拆卸,當最后一顆輪胎固定螺母被擰松時,受內側輪胎內高氣壓的擠壓,易破碎的輪胎鋼圈不能承受其壓力,遂發生輪胎爆炸。原告方員工未先行對受損輪胎放氣減壓即拆卸,是發生輪胎爆炸的原因,其行為顯屬違法操作程序,具有過錯。董艷峰雇傭的駕駛員,對內側輪胎鋼圈破碎發生輪胎爆炸沒有過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的規定“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或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本案中董艷峰無定作、指示或選任的過失,車輛是否超載與本案的輪胎爆炸不具有關聯性,上武汽修廠以車輛超載、董艷峰所雇駕駛員有過錯為由,要求董艷峰賠償的請求法院不予支持。

據此,湖州市吳興區人民法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第十一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之規定,于2009年12月25日判決:

駁回原告上武汽修廠的訴訟請求。

上武汽修廠不服一審判決,向浙江省湖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主要理由是:一審認定事實錯誤,因而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決。一審法院在認定涉案事故發生原因時是根據浙江省出入境檢驗檢疫鑒定所的鑒定報告,該鑒定報告對事故因果的分析相當明確,涉案車輛使用不當是前因亦是主要原因,同時該車輛有多項性能不符合國家強制標準,這些都是涉案事故發生的原因。該鑒定報告的結論是輪胎爆破原因是因為標的物車輛使用維護不當。而一審法院卻將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套在上訴人身上,錯誤的判決上訴人承擔本案的主要責任;即使退一步講,如果錯誤的認定上訴人為主要責任,那么被上訴人董艷峰仍需要承擔本案的次要責任并賠償損失。一審判決適用法律錯誤,依照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雇主承擔賠償責任。雇主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本案中因被上訴人車輛本身存在輪胎爆炸的隱患,且該爆炸風險經鑒定其主要原因在被上訴人一方,是上訴人雇員作業以外的原因發生的事故,造成上訴人雇員的死亡,被上訴人應承擔賠償責任。綜上,上武汽修廠認為一審判決認定主要事實錯誤,適用法律不當,請求撤銷一審判決,改判支持上訴人的訴訟請求。

被上訴人董艷峰答辯稱:上訴人上武汽修廠認為一審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是沒有依據的,涉案事故發生原因的認定是嚴格按照鑒定報告作出的,雙方對于鑒定報告的真實性及合法性都沒有異議,根據該鑒定報告分析可知本次事故是維修工操作不當造成,鑒定報告已經明確如果處置得當就可以避免人身傷亡事故,而本案恰恰是因為受害人沒有上崗證,在操作時間沒有按照操作規范操作才導致事故的發生。被上訴人的駕駛員已經將危險的情況告知受害人,并且在換輪胎之前用千斤頂把車輛頂離地面,此時氣壓的影響、車輛是否超載與事故的發生不具有關聯性。綜上,被上訴人認為其在本次事故中不存在過錯。一審判決認定主要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上武汽修廠的上訴理由不成立,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中,上訴人上武汽修廠、被上訴人董艷峰均未提交新的證據。

湖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經二審,確認了一審查明的事實。

湖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的規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雇主承擔賠償責任。雇主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本案中上訴人上武汽修廠指派雇員梅建武、沈英浩前往高速公路對被上訴人董艷峰的車輛進行維修,在修理過程中因輪胎爆炸致梅建武死亡。現上武汽修廠向董艷峰追償,應以確定雇員所受的人身損害是否因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為基礎,因此需對涉案事故的原因進行認定。對于涉案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根據浙江出入境檢驗檢疫鑒定所出具的鑒定報告,“維修操作不當造成人身傷亡是后果亦是關鍵因素”。同時,在本案中,董艷峰所雇傭的駕駛員魏玉峰在發現車輛故障后向浙江省公安廳高速公路交通警察部門求助,上武汽修廠雇員梅建武、沈英浩在修理時已明確輪胎損傷,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的規定“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

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或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董艷峰所雇傭的駕駛員魏玉峰已經盡到了妥善處理事故車輛、及時聯系公安交警大隊維修以及告知輪胎損傷的義務,不存在定作、指示或者選任上的過失。上武汽修廠主張輪胎爆炸系因涉案車輛使用不當且存在多處不符合國家相關強制標準導致,對此,法院認為,涉案車輛發生故障后,董艷峰雇傭的駕駛員魏玉峰停車尋求幫助,并采取適當措施予以預防,而上武汽修廠派員前往修理也是為了解決車輛故障,在其修理過程中,應查清原因,查勘故障狀況,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修理過程中發生意外。現事故的發生與處置不當直接關聯,與車輛受損原因無關。一審法院據此認定車輛是否超載與本案輪胎的爆炸不具有直接關聯性,并無不當。對上武汽修廠的上訴主張,不予采信。

據此,湖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于2010年3月25日判決: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相關案例索引

1.李萍、龔念訴五月花公司人身傷害賠償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2年第2期)

案件要點: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57條中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可以責令對方或者受益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根據這一規定,商家雖未違約或侵權,但受害人是在實施有利于商家獲利的行為時使自己的生存權益受損,可酌情由商家補償受害人部分經濟損失。

2.王德欽訴楊德勝、瀘州市汽車二隊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6年第3期)

案件要點:《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的“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既包括死者生前實際扶養的人,也包括應當由死者撫養,但因為死亡事故發生,死者尚未撫養的子女。

3.王春生訴張開峰、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行、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中心侵權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8年第10期)

案件要點:(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的規定,姓名權是指公民自由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并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自己姓名的一項民事權利。未經他人同意,盜用他人身份證、以他人的姓名申辦信用卡的行為,即屬于盜用、假冒他人姓名,侵犯他人姓名權的民事侵權行為。以上述方式辦理信用卡后透支消費,導致他人姓名被銀行列入不良信用記錄,給他人造成名譽損失的,屬于侵犯他人姓名權行為造成的損害后果,不屬于侵犯他人名譽權的行為。

(2)當事人因他人盜用、冒用自己姓名申辦信用卡并透支消費的侵犯姓名權行為,導致其在銀行征信系統存有不良信用紀錄,對當事人從事商業活動及其他社會、經濟活動具有重大不良影響,給當事人實際造成精神痛苦,妨礙其內心安寧,降低其社會評價,當事人就此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4.周慶安訴王家元、李淑榮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2年第5期)

案件要點: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因緊急避險采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炎陵县| 海城市| 安阳市| 西平县| 若羌县| 南城县| 固原市| 兴国县| 天柱县| 梁河县| 鄂托克前旗| 江川县| 同德县| 旅游| 富裕县| 交城县| 鄂伦春自治旗| 甘洛县| 府谷县| 观塘区| 宁武县| 乌兰察布市| 额敏县| 门源| 肇东市| 龙游县| 西乌珠穆沁旗| 平罗县| 始兴县| 丰原市| 屏东市| 岳阳县| 中宁县| 苏尼特右旗| 台东市| 新丰县| 博湖县| 肃宁县| 松滋市| 渑池县| 呼图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