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青少年法律知識學習手冊作者名: 七五普法圖書中心本章字數: 1577字更新時間: 2021-05-12 17:51:04
祖父母對喪失親生父母的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嗎?
案例分析
洋洋今年5歲了,不久前洋洋的父母遭遇了車禍雙雙去世。洋洋的祖父母因見洋洋無人照顧便將其接回自己家中撫養。但是洋洋的祖父母年老體弱也沒有固定的收入,不能夠長期撫養洋洋。經商議后他們決定將洋洋送給別人撫養。那么,洋洋祖父母的做法對嗎?
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子女時,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如有負擔能力,應履行撫養的義務。對此,我國《婚姻法》是有明確規定的。《婚姻法》第二十八條規定:“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于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因此,洋洋的父母死亡后,洋洋的祖父母應當履行撫養孫兒的義務,但是因為洋洋的祖父母無力長期撫養洋洋,而洋洋也沒有外祖父母,所以他們將洋洋送養的做法是無可厚非的。
法律條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二十八條 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于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
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于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十六條第二款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一) 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 兄、姐;
……
深度解析
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撫養能力時,未成年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作為他們血緣上最親近的親屬,依法應當履行相應的撫養義務。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孫子女、外孫子女履行撫養義務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祖父母、外祖父母必須有負擔能力。如果他們沒有一定的撫養能力,那么就不能再要求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二,孫子女、外孫子女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通常情形下,只有孩子的父母才有權利撫養孩子,但是,法律從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方面考慮到,如果孩子的父母已經無法對孩子盡到撫養和教育的義務,在這種情形下,為孩子選擇新的監護人是有必要的;第三,孫子女、外孫子女是未成年的。從我國法律的規定來看,父母對子女撫養和教育的義務是對于未成年的子女而言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孫子女、外孫子女的撫養和教育義務也是對于未成年的孫子女和外孫子女而言的。
離婚后,沒有撫養權的一方可以就此不管自己的子女了嗎?
案例分析
月琳的父親張某和母親劉某很早就離婚了,父母離婚后月琳一直跟隨父親張某生活,但是去年張某生了場大病,花去了家中大部分存款,從此爺倆生活變得很拮據。前不久月琳接到某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張某看著月琳的錄取通知書替她感到高興,但是張某也為月琳的學費犯了愁,無奈的張某只好找到劉某求助,要求劉某承擔月琳的部分學費。那么,張某的做法對嗎?
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會因為父母的離婚而消除;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也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不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仍然負有對子女撫養的義務,應當承擔子女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本案中劉某與月琳是母子關系,張某當然可以要求劉某與其共同承擔月琳的學費。
法律條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三十七條 離婚后,一方撫養的子女,另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關于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的協議或判決,不妨礙子女在必要時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過協議或判決原定數額的合理要求。
深度解析
夫妻離婚后,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父母對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因此,離婚后的夫妻雙方都有平等地負擔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的經濟責任。這是法律規定的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和撫育費負擔的強制性的、無條件的、雙方平等的義務,當事人都應當自覺遵照執行。至于其經濟負擔數額和期限等問題,應從子女的實際需要和父母雙方所能負擔的能力量力而定,合理解決。雙方無法達成協議時,可以由人民法院依法判決確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最新修訂本)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注解與配套(第三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法律法規全書(含土地、礦產、海洋資源)(2021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律法規匯編
- 澳門刑法總論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間借貸法典(2013年版)
- 法律一本通: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一本通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最新修正本)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法律知識問答及案例解讀
- 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最新修正本)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
- 干部法律知識學習手冊(全國“七五”普法學習讀本系列)
-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