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不承擔責任和減輕責任的情形

第二十六條 過失相抵

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fā)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6]

關聯(lián)依據

1.《民法通則》( 2009年8月27日)

第131條 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fā)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

2.《道路交通安全法》( 2011年4月22日)

第76條第1款第2項 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guī)定承擔賠償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

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3.《水污染防治法》( 2008年2月28日)

第85條第3款 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擔賠償責任。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減輕排污方的賠償責任。

4.《電力法》( 2009年8月27日)

第60條 因電力運行事故給用戶或者第三人造成損害的,電力企業(yè)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電力運行事故由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電力企業(yè)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不可抗力;

(二)用戶自身的過錯。

因用戶或者第三人的過錯給電力企業(yè)或者其他用戶造成損害的,該用戶或者第三人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3年12月26日 法釋〔2003〕29號)

第2條 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fā)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guī)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guī)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于“過失相抵”或者“與有過失”的規(guī)定。被侵權人對于損害的發(fā)生也有過錯的,讓侵權人承擔全部賠償責任,有失公允。因此,侵權人可以被侵權人的過錯為由進行抗辯,要求減輕自己的侵權責任,主要是減少損害賠償的數額。

需要注意的是,過失相抵主要適用于過錯責任,其在無過錯責任中的適用應依據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從本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形來看,過失相抵的適用情況主要有以下三種:

1.法律規(guī)定的免責事由不包括對過失相抵進行抗辯。按照本法第70條規(guī)定,民用核設施的經營人在發(fā)生核事故的情況下造成他人損害的,只有能夠證明損害是因戰(zhàn)爭等情形或者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前提下,才能免除責任。如果損害是由受害人的過失,哪怕是重大過失造成的,也不能減輕民用核設施經營人的責任。

2.法律規(guī)定只能以受害人的重大過失進行抗辯。承擔無過錯責任的主體只有能夠證明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fā)生有重大過失的前提下,才能對受害人進行抗辯,即要求減輕自己的責任。例如: ( 1)按照本法第72條規(guī)定,占有或者使用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險物的占有人、使用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只有能夠證明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fā)生有重大過失的,才可以減輕占有人或者使用人的責任。( 2)按照本法第78條規(guī)定,飼養(yǎng)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yǎng)人或者管理人只有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的重大過失造成的,才可以減輕責任。( 3)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第85條第3款規(guī)定,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減輕排污方的賠償責任。

3.法律規(guī)定可以受害人的與有過失進行抗辯。( 1)按照《民用航空法》第157條和第161條的規(guī)定,飛行中的民用航空器或者從飛行中的民用航空器落下的人或者物,造成地面上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害的,民用航空器的經營人能夠證明損害是部分由于受害人的過錯造成的,相應減輕其賠償責任。( 2)按照本法第73條規(guī)定,從事高空、高壓、地下挖掘活動,使用高速軌道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經營人能夠證明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fā)生有過失的,可以減輕經營人的責任。

[過失相抵與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關系?]

如果損害完全是由于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即損害發(fā)生的唯一原因是受害人的故意,應適用本法第27條的規(guī)定,完全免除行為人的責任。但如果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fā)生存在故意,而侵權人對于損害的發(fā)生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則屬于減輕侵權人責任的問題。例如,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機動車駕駛人酒后且嚴重超速度行駛的,對機動車駕駛人也不能免除責任,而只能是減輕責任。

[本條規(guī)定是否適宜于精神損害賠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此予以確認,該法第11條規(guī)定:“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后果的發(fā)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即在司法實踐中,應考慮受害人的過錯程度來確定賠償數額,如果被侵權人僅存在一般過失,可以考慮減輕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如果受害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此時應考慮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第二十七條 受害人故意時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關聯(lián)依據

1.《民法通則》( 2009年8月27日)

第123條 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huán)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yè)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127條 飼養(yǎng)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yǎng)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于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yǎng)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由于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2.《道路交通安全法》( 2011年4月22日)

第76條 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guī)定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

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3.《水污染防治法》( 2008年2月28日)

第85條第3款 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擔賠償責任。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減輕排污方的賠償責任。

4.《電力法》( 2009年8月27日)

第60條 因電力運行事故給用戶或者第三人造成損害的,電力企業(yè)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電力運行事故由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電力企業(yè)不承擔賠償責任:

……

(二)用戶自身的過錯。

……

5.《鐵路法》( 2009年8月27日)

第58條 因鐵路行車事故及其他鐵路運營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鐵路運輸企業(yè)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人身傷亡是因不可抗力或者由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鐵路運輸企業(yè)不承擔賠償責任。

違章通過平交道口或者人行過道,或者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坐臥造成的人身傷亡,屬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人身傷亡。

6.《工傷保險條例》( 2010年12月20日)

第16條 職工符合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的規(guī)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7.《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3年12月28日 法釋〔2003〕20號)

第2條 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fā)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guī)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guī)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8.《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1年1月10日 法釋〔2001〕3號)

第3條 因高壓電造成他人人身損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電力設施產權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一)不可抗力;

(二)受害人以觸電方式自殺、自傷;

(三)受害人盜竊電能,盜竊、破壞電力設施或者因其他犯罪行為而引起觸電事故;

(四)受害人在電力設施保護區(qū)從事法律、行政法規(guī)所禁止的行為。

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于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行為人免責的規(guī)定。

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是指受害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損害自己的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此種結果的發(fā)生。受害人故意可以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受害人從主觀上追求損害自己的結果發(fā)生;間接故意是指受害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損害自己的結果,但也不停止該行為,而是放任損害結果的發(fā)生。

本條規(guī)定對行為人免責,是指損害完全是因為受害人的故意造成的,即受害人故意的行為是其損害發(fā)生的唯一原因。如果有證據證明損害是由于受害人的故意造成,但也有證據證明行為人對損害的發(fā)生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應適用本章第26條關于與有過失的規(guī)定。

本條規(guī)定適用于過錯責任自不待言,從現有法律規(guī)定看,本條也適用于無過錯責任。具體包括:

1.本法第70條規(guī)定,民用核設施的經營人在發(fā)生核事故的情況下造成他人損害的,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免除其責任。

2.本法第71條規(guī)定,民用航空器的經營人造成他人損害的,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免除其責任。

3.本法第72條規(guī)定,占有或者使用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險物的占有人、使用人造成他人損害的,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免除其責任。

4.本法第73條規(guī)定,從事高空、高壓、地下挖掘活動,使用高速軌道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經營人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免除其責任。

5.本法第78條規(guī)定,飼養(yǎng)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yǎng)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故意造成的,可以不承擔責任。

6.《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2款規(guī)定,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7.《水污染防治法》第85條第3款規(guī)定,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此外,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1條規(guī)定了生產者的三項免責情形:一是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二是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三是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fā)現缺陷的存在的。《產品質量法》雖然沒有規(guī)定“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免責情形,但從一般邏輯推論,如果生產者能夠證明自己的產品沒有缺陷,并且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當然應當免除生產者的責任。

需要注意的是,第26條將責任雙方稱為“侵權人”和“被侵權人”,而本條在用語上使用的是“行為人”和“受害人”。原因在于第26條適用的前提是侵權責任已經成立,在此基礎上討論責任承擔的問題;而本條討論的是免責的問題,既是免責,就是侵權責任不成立。

第二十八條 第三人侵權

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關聯(lián)依據

1.《民法通則》( 2009年8月27日)

第127條 飼養(yǎng)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yǎng)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于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yǎng)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由于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2.《電力法》( 2009年8月27日)

第60條第3款 因用戶或者第三人的過錯給電力企業(yè)或者其他用戶造成損害的,該用戶或者第三人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3.《水污染防治法》( 2008年2月28日)

第85條第4款 水污染損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排污方承擔賠償責任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4.《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 1999年12月25日)

第90條 造成海洋環(huán)境污染損害的責任者,應當排除危害,并賠償損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過失,造成海洋環(huán)境污染損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擔賠償責任。

對破壞海洋生態(tài)、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qū),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guī)定行使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

第92條 完全屬于下列情形之一,經過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對海洋環(huán)境造成污染損害的,造成污染損害的有關責任者免予承擔責任:

(一)戰(zhàn)爭;

(二)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

(三)負責燈塔或者其他助航設備的主管部門,在執(zhí)行職責時的疏忽,或者其他過失行為。

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3年12月26日 法釋〔2003〕20號)

第6條 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因第三人侵權導致?lián)p害結果發(fā)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

第7條 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第11條 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雇主承擔賠償責任。雇主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fā)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fā)包或者分包業(yè)務的雇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屬于《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guī)定。

第12條 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tǒng)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guī)定處理。

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14條 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

幫工人因第三人侵權遭受人身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第三人不能確定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的,可以由被幫工人予以適當補償。

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于“第三人過錯”的規(guī)定。

“第三人過錯”是指原告(受害人)起訴被告以后,被告提出的該損害完全或者部分由于第三人的過錯造成,從而提出免除或者減輕自己責任的抗辯事由。第三人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適用本條有兩種情形:

一、第三人過錯是造成損害的唯一原因

(一)在過錯責任和過錯推定責任范圍內。在過錯責任和過錯推定責任適用范圍內,被告能夠證明損害完全是由于第三人的過錯行為造成的,第三人的行為是原告所遭受損害的全部原因,即第三人行為與損害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則應免除被告的責任,由第三人對原告承擔侵權責任。

(二)在無過錯責任范圍內。無過錯責任也有稱為“危險責任”,根據危險程度的不同,對于一些超常危險的活動,即使受害人的損害完全是由第三人的過錯行為造成的,法律規(guī)定必須首先由危險活動的行為人或者高度危險物的持有人承擔責任;對于一般危險活動的行為人,如果其能夠證明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害完全是由第三人的過錯行為造成的,則免除其責任,而由第三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分述如下:

1.第三人造成的損害首先由被告承擔責任。在某些無過錯責任情形之下,即使完全由第三人過錯造成的損害,也應首先由被告承擔責任,即:被告不能以第三人造成損害為由,對原告(受害人)進行抗辯。

2.由被侵權人選擇責任承擔人。在某些無過錯責任情形之下,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根據法律規(guī)定,被侵權人可以選擇行為人(包括危險物的所有人)或者第三人之一承擔責任。例如,( 1)根據本法第68條規(guī)定,因第三人的過錯導致污染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污染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如果被侵權人向污染者請求賠償的,污染者不能以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為由,向被侵權人進行抗辯,而應首先賠償損失,然后向第三人追償。( 2)根據本法第83條規(guī)定,因第三人的過錯致使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動物飼養(yǎng)人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如果被侵權人向動物飼養(yǎng)人請求賠償的,動物飼養(yǎng)人不能以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為由,向被侵權人進行抗辯,而應首先賠償損失,然后向第三人追償。

3.第三人造成的損害由第三人承擔責任。在某些無過錯責任情形之下,完全由第三人造成的損害,由第三人承擔責任,即:被告可以“第三人過錯”造成損害為由,對原告(受害人)進行抗辯。

二、第三人過錯是造成損害的部分原因

本條規(guī)定的“第三人過錯”與本法第8、10、11、12條規(guī)定的共同侵權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同時也極易造成混淆。有必要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澄清:

(一)與“有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的關系。原告將被告起訴到法院后,被告提出本案還有與其有意思聯(lián)絡的其他共同侵權人的,不適用本條規(guī)定。因為,按照本法第8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基于故意或者過失,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即被侵權人有權要求侵權人中的一人承擔全部責任。

(二)與“共同危險行為”的關系。根據本法第10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不能確定具體加害人,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三)與“行為直接結合的共同侵權”的關系。根據本法第11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雖無共同故意、過失,其分別實施的侵權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損害,且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四)與“行為間接結合的共同侵權”的關系。根據本法第12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雖無共同故意、過失,其分別實施的侵權行為間接結合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共同侵權人對受害人承擔按份責任。關于“第三人過錯”與共同侵權的關系,只有在“被告的過錯”與“第三人的過錯”分別構成同一損害的原因的情況下,被告才可以造成的損害還有“第三人的過錯”為由,向原告行使抗辯權,要求減輕自己的責任。

[本條中的“第三人”是否可以與被告(受害人起訴以后)存在隸屬關系?]

第三人與被告不存在任何隸屬關系,比如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造成他人損害的,用人單位不能以其工作人員作為第三人,提出“第三人過錯”的抗辯。用人單位應當對工作人員造成的損害,承擔替代責任。

第二十九條 不可抗力時的責任形式

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

關聯(lián)依據

1.《民法通則》( 2009年8月27日)

第107條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第153條 本法所稱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2.《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 2002年4月4日)

第33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于醫(yī)療事故:

(一)在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垂?;颊呱扇【o急醫(yī)學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在醫(yī)療活動中由于患者病情異?;蛘呋颊唧w質特殊而發(fā)生醫(yī)療意外的;

(三)在現有醫(yī)學科學技術條件下,發(fā)生無法預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四)無過錯輸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因患方原因延誤診療導致不良后果的;

(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3.《國務院關于核事故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 2007年6月30日)

六、對直接由于武裝沖突、敵對行動、戰(zhàn)爭或者暴亂所引起的核事故造成的核事故損害,營運者不承擔賠償責任。

4.《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2010年12月13日)

第12條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已履行了相應職責,行為并無不當的,無法律責任:

(一)地震、雷擊、臺風、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二)來自學校外部的突發(fā)性、偶發(fā)性侵害造成的;

(三)學生有特異體質、特定疾病或者異常心理狀態(tài),學校不知道或者難于知道的;

(四)學生自殺、自傷的;

(五)在對抗性或者具有風險性的體育競賽活動中發(fā)生意外傷害的;

(六)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

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1年1月10日 法釋〔2001〕3號)

第3條 因高壓電造成他人人身損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電力設施產權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一)不可抗力;

……

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于“不可抗力”的規(guī)定。

一、關于不可抗力的含義

(一)不可抗力的含義。各國立法對不可抗力的規(guī)定不盡相同,理論界、實務界對不可抗力的理解也莫衷一是。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第153條規(guī)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具體說,不可抗力是獨立于人的行為之外,不受當事人意志所支配的現象,是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力量。

(二)關于不可抗力的范圍。關于不可抗力的范圍,民法通則和本法都沒有明確,主要涉及戰(zhàn)爭、暴亂、罷工等以及政府命令是否作為不可抗力等方面。從國內外的立法來看,如果戰(zhàn)爭、暴亂、罷工等需要被列為免責事由的,則與不可抗力等并列規(guī)定。因此,戰(zhàn)爭、暴亂、罷工等具有不可抗力的性質,但不屬于不可抗力的范圍。例如,我國《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第92條規(guī)定,完全屬于下列情形之一,經過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對海洋環(huán)境造成污染損害的,造成污染損害的有關責任者免予承擔責任:(一)戰(zhàn)爭; (二)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

二、不可抗力的適用范圍

按照本條規(guī)定,除法律有特別排除的規(guī)定外,不可抗力適用于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和無過錯責任。不可抗力作為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的免責事由自不必說,法律的排除適用主要針對的是部分無過錯責任。主要有:

(一)根據本法第70條和國務院《關于核事故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第6條規(guī)定,民用核設施的經營人在發(fā)生核事故的情況下造成他人損害的,只有能夠證明損害是因戰(zhàn)爭、武裝沖突、敵對行動或者暴亂所引起,或者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才免除其責任。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造成他人損害的,不能免除核設施經營人的責任。

(二)根據本法第71條和《民用航空法》第160條規(guī)定,民用航空器造成他人損害的,民用航空器的經營人只有能夠證明損害是武裝沖突、騷亂造成的,或者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才免除其責任。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造成的,不能免除民用航空器經營人的責任。例如,民用飛機在空中遭雷擊墜毀,造成地面人員傷亡。航空公司不能以不可抗力為由,對受害人進行抗辯。

(三)根據我國《郵政法》第48條規(guī)定,“因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給據郵件損失,郵政企業(yè)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不可抗力,但因不可抗力造成的保價的給據郵件的損失除外;……”給據郵件指:掛號信件、郵包、保價郵件等由郵政企業(yè)以其分支機構在收寄時出具收據,投遞時要求收件人簽收的郵件。按此規(guī)定,匯款和保價郵件即使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害,郵政企業(yè)也需對收件人承擔賠償責任。

[被告以不可抗力作為抗辯事由,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減輕或免除其應當承擔的責任,即不可抗力的適用效果?]

我國《民法通則》第107條規(guī)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币虼耍裏o過失責任和公平責任以外,在一般侵權責任中,不可抗力將使當事人全部免責。若被告主張不可抗力全部免責,必須是不可抗力是導致?lián)p害結果發(fā)生的唯一原因,即只有在損害完全是由不可抗力引起的情況下,才表明被告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無因果聯(lián)系,同時表明被告沒有過錯,因此應被免除責任。如果不可抗力是損害發(fā)生或擴大的部分原因,而被告對損害的發(fā)生或擴大也有過錯,也即在不可抗力和被告過錯共同構成損害發(fā)生的原因的情況下,主張不可抗力只能減輕被告因不可抗力造成的那部分損失的責任,而不是全部。

第三十條 正當防衛(wèi)時的責任形式

因正當防衛(wèi)造成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正當防衛(wèi)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正當防衛(wèi)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關聯(lián)依據

1.《民法通則》( 2009年8月27日)

第128條 因正當防衛(wèi)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正當防衛(wèi)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2.《刑法》( 2009年8月27日)

第20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于“正當防衛(wèi)”的規(guī)定。

正當防衛(wèi)是指本人、他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遭受不法侵害時,行為人所采取的一種防衛(wèi)措施。正當防衛(wèi)作為行為人不承擔責任和減輕責任的情形,其根據是行為的正當性、合法性,表明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過錯。正當防衛(wèi)是法律賦予公民自衛(wèi)的權利,是屬于受法律鼓勵的行為,目的是保護公民本人、他人不受侵犯。在世界各國的法律中,正當防衛(wèi)均作為不承擔責任和減輕責任的情形之一。

一、正當防衛(wèi)的要件

正當防衛(wèi)應當同時具備以下六個要件:

(一)必須是為了使本人、他人的人身、財產權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實施的。本條基本沿襲了我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對正當防衛(wèi)的內容沒有明確規(guī)定,即沒有明確規(guī)定是為了誰的利益而采取防衛(wèi)行為?!睹穹ㄍ▌t》第128條規(guī)定:“因正當防衛(wèi)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正當防衛(wèi)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北緱l和我國《民法通則》雖然沒有對正當防衛(wèi)的內容作出規(guī)定,但借鑒國內外的規(guī)定,正當防衛(wèi)應是為了保護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權利而實施。

(二)必須有不法侵害行為發(fā)生。所謂“不法侵害”,指對某種權利或利益的侵害為法律所明文禁止,既包括犯罪行為,也包括其他違法的侵害行為。

(三)必須是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即不法侵害必須是已經開始尚未結束,否則,就是防衛(wèi)不適時,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四)必須是本人、他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遭受不法侵害,來不及請求有關國家機關救助的情況下,才能實施防衛(wèi)行為。

(五)必須是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行。即正當防衛(wèi)行為不能對沒有實施不法侵害行為的第三者(包括不法侵害者的家屬)造成損害。

(六)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損害。正當防衛(wèi)是有益于社會的合法行為,但應受一定限度的制約,即正當防衛(wèi)應以足以制止不法侵害為限。

只有同時滿足以上六個要件,才能構成正當防衛(wèi),行為人(防衛(wèi)人)才能免于民事責任。

二、正當防衛(wèi)所造成的損害

(一)遭受損害的主體。本條第一句“因正當防衛(wèi)造成損害的”,這里的“造成損害”僅是指對侵權人造成的損害。

(二)遭受損害的客體。本條第一句“因正當防衛(wèi)造成損害的”,這里的“造成損害”既包括對侵權人人身權利的損害,也包括對侵權人財產權利的損害。

三、防衛(wèi)過當的責任。本條規(guī)定,正當防衛(wèi)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所謂“適當的責任”,指不對侵權人的全部損失賠償,而是根據防衛(wèi)人過錯的程度,由防衛(wèi)人在損失范圍內承擔一部分責任。

[如何區(qū)分正當防衛(wèi)與互相斗毆?]

互相斗毆是指雙方以不法侵害的故意而實施的傷害對方身體的行為。二者的主要區(qū)別有: ( 1)主觀目的不同。正當防衛(wèi)的目的是保護自己、他人的合法權益以及公共利益;互相斗毆是以故意傷害對方身體為目的。( 2)對象不同。正當防衛(wèi)是針對不法侵害者實施,防衛(wèi)人的防衛(wèi)行為具備正當性;而互相斗毆的雙方實施的均為以傷害對方為目的的不法行為,雙方的行為均不具有正當性。( 3)行為是否具有主動性不同。正當防衛(wèi)是針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自衛(wèi)行為,是一種被動反擊;而互相斗毆雙方的行為都具有主動攻擊性。因此,正當防衛(wèi)屬于合法行為,造成損害的,不承擔責任;而互相斗毆屬于不法行為,造成損害的應根據各自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是,在互相斗毆中,如果一方已停止斗毆,而另一方繼續(xù)實行加害行為的,若此加害不進行防衛(wèi)不能排除,則停止斗毆的一方可以實行正當防衛(wèi)。

[如何區(qū)分民法上的正當防衛(wèi)與刑法上的正當防衛(wèi)?]

刑法和民法對正當防衛(wèi)的規(guī)定分別用以解決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二者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對防衛(wèi)過當的判斷上。在民事責任方面,正當防衛(wèi)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在刑事責任方面,要求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強調了“明顯”和“重大”兩個條件。這是因為刑事責任是諸種責任形式中最為嚴苛的責任,因此對刑事責任的承擔也就應該規(guī)定相對嚴格的條件,而民事責任在很大程度上作為救濟補償的責任形式,在適用條件方面也就寬松一些。

第三十一條 緊急避險時的責任形式

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fā)生的人承擔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責任或者給予適當補償。緊急避險采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關聯(lián)依據

1.《民法通則》( 2009年8月27日)

第129條 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fā)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因緊急避險采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2.《刑法》( 2009年8月27日)

第21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一款中關于避免本人危險的規(guī)定,不適用于職務上、業(yè)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1988年4月2日 法(辦)發(fā)〔1988〕6號)

156.因緊急避險造成他人損失的,如果險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為人采取的措施又無不當,則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要求補償的,可以責令受益人適當補償。

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于“緊急避險”的規(guī)定。

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危險有時來自于人的行為,有時來自于自然原因。不管危險來源于哪,緊急避險人避讓風險、排除危險的行為都有其正當性、合法性,因此在所有國家都是作為不承擔責任和減輕責任的情形之一。

一、緊急避險的要件

(一)必須是為了使本人、他人的人身、財產權利免受危險的損害。本條基本沿襲了我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對緊急避險的內容沒有明確規(guī)定,即沒有明確是為了誰的利益而采取緊急避險行為。《民法通則》第129條規(guī)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fā)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因緊急避險采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而我國《刑法》則明確規(guī)定了緊急避險的內容。該法第21條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本條和我國《民法通則》雖然沒有對緊急避險的內容作出規(guī)定,但借鑒國內外的規(guī)定,緊急避險應是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避險行為。

(二)必須是對正在發(fā)生的危險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倘若危險已經消除或者尚未發(fā)生,或者雖然已經發(fā)生但不會對合法權益造成損害,則不得采取避險措施。某人基于對危險狀況的誤解、臆想而采取避險措施,造成他人利益損害的,應向他人承擔民事責任。

(三)必須是在不得已情況下采取避險措施。所謂不得已,是指當事人面對突然而遇的危險,不得不采取緊急避險措施,以保全更大的利益,且這個利益是法律所保護的。

(四)避險行為不能超過必要限度。所謂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是指在面臨緊急危險時,避險人應采取適當的措施,以盡可能小的損害保全更大的法益,即緊急避險行為所引起的損害應輕于危險所可能帶來的損害。

只有滿足以上四個要件,才能構成緊急避險。行為人(避險人)免于民事責任。

二、緊急避險所造成的損害

(一)遭受損害的主體。緊急避險行為可能造成第三人的損害,本條規(guī)定也包括對避險人本人造成的損害。

(二)遭受損害的客體。本條第一句“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這里的“造成損害”即包括對避險者本人、第三人財產權利的損害,也包括人身權利的損害。

三、緊急避險人的法律后果

(一)按照本條規(guī)定,緊急避險人造成本人或者他人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fā)生的人承擔責任。

(二)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是為了他人的利益而采取了避險行為,造成第三人利益損害的,緊急避險人免于對第三人承擔責任。

(三)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是為了本人的利益而采取了避險行為,造成第三人利益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本人作為受益人,應當對第三人的損害給予補償。

(四)因緊急避險采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熬o急避險采取措施不當”,是指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夠采取可能減少或避免損害的措施而未采取,或者采取的措施并非排除險情所必須。緊急避險“超過必要的限度”是指采取緊急避險措施沒有減少損害,或者緊急避險所造成的損害大于所保全的利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楚雄市| 句容市| 沁阳市| 防城港市| 邻水| 林周县| 筠连县| 德化县| 巢湖市| 成安县| 九龙县| 郸城县| 浮山县| 镇远县| 长海县| 天峨县| 台南市| 阳谷县| 桑日县| 惠州市| 江油市| 曲麻莱县| 西乌珠穆沁旗| 锡林郭勒盟| 东乡族自治县| 浦东新区| 美姑县| 汕尾市| 成武县| 漳平市| 中西区| 大竹县| 香河县| 凤山市| 潮州市| 盐池县| 五指山市| 东台市| 永修县| 客服| 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