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權案件辦案高效手冊:辦案高效手冊叢書
- 本書編寫組
- 5488字
- 2021-05-12 18:02:24
第一章 一般規(guī)定
第一條 立法目的
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并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制定本法。
關聯(lián)依據(jù)
《民法通則》( 2009年8月27日)
第1條 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根據(jù)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本法。
第5條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理解與適用
保護被侵權人不是抽象概念,不同時期保護被侵權人的含義既有階段性,又有延續(xù)性。隨著經濟、文化發(fā)展,對人的價值認識不斷深化,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要求不斷提高,對被侵權人的保護范圍不斷擴大,保護水平不斷提高,保護方式日趨多樣。
第二條 保護客體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jiān)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fā)現(xiàn)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1]
關聯(lián)依據(jù)
1.《民法通則》( 2009年8月27日)
第71條 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76條 公民依法享有財產繼承權。
第77條 社會團體包括宗教團體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
第94條 公民、法人享有著作權(版權),依法有署名、發(fā)表、出版、獲得報酬等權利。
第95條 公民、法人依法取得的專利權受法律保護。
第96條 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依法取得商標專用權受法律保護。
第97條 公民對自己的發(fā)現(xiàn)享有發(fā)現(xiàn)權。發(fā)現(xiàn)人有權申請領取發(fā)現(xiàn)證書、獎金或者其他獎勵。
公民對自己的發(fā)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權申請領取榮譽證書、獎金或者其他獎勵。
第98條 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
第99條 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guī)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享有名稱權。企業(yè)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有權使用、依法轉讓自己的名稱。
第100條 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101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第102條 公民、法人享有榮譽權,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
第103條 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權,禁止買賣、包辦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
第106條 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沒有過錯,但法律規(guī)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理解與適用
根據(jù)本款規(guī)定,民事權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 1)生命權。生命權是指以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它以生命安全和生命維持為客體,以維護人的生命活動延續(xù)為基本內容。
( 2)健康權。健康權是指自然人以其機體生理機能正常運作和功能完善發(fā)揮,以其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
( 3)姓名權。姓名權是指公民決定、使用和依照規(guī)定改變自己姓名的權利。
( 4)名譽權。名譽權是指公民和法人就其自身屬性和價值所獲得的社會評價,享有的保有和維護的人格權。
( 5)榮譽權。榮譽權是指民事主體對其獲得的榮譽及其利益所享有的保持、支配的身份權。
( 6)肖像權。肖像權是指公民對在自己的肖像上體現(xiàn)的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所享有的人格權。
( 7)隱私權。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人格權。
( 8)婚姻自主權。婚姻自主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結婚、離婚自由,不受他人干涉的權利。
( 9)監(jiān)護權。監(jiān)護權是指監(jiān)護人對被監(jiān)護人在人身和財產方面的管教和保護的權利。
( 10)所有權。所有權是指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 11)用益物權。用益物權是指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或者收益的權利。
( 12)擔保物權。擔保物權是指擔保物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fā)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xiàn)擔保物權的情形,依法享有的就擔保財產優(yōu)先受償?shù)臋嗬?/p>
( 13)著作權。著作權是指著作權人對其作品享有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的總和,包括發(fā)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復制權、發(fā)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和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 14)專利權。專利權是指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或者權利受讓人對其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一定期限內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和獨占權。
( 15)商標專用權。商標專用權是指注冊商標的所有人在核準的商品或者服務項目上使用其注冊商標的權利,以及禁止其他人未經許可擅自在與核準商品或者服務項目相同或者類似的商品或者服務項目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類似商標的權利。
( 16)發(fā)現(xiàn)權。發(fā)現(xiàn)權是指集體或者個人在探索闡明自然現(xiàn)象、特性或者規(guī)律的科學研究中,取得前人未知的、對科技發(fā)展有重大意義的成果而依法享有的權利。
( 17)股權。股權是指投資者因投資于公司成為公司股東而享有的權利。股權根據(jù)行使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自益權和共益權兩部分。自益權指股東基于自身利益訴求而享有的權利,可以單獨行使,包括資產收益權、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股份轉讓權、新股優(yōu)先認購權等;共益權指股東基于全體股東或者公司團體的利益訴求而享有的權利,包括股東會表決權、股東會召集權、提案權、質詢權、公司章程及賬冊的查閱權、股東會決議撤銷請求權等。
( 18)繼承權。繼承權是指公民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或者被繼承人生前立下的合法有效的遺囑而承受被繼承人遺產的權利。
( 19)其他人身、財產權益。除了上述權利之外,還有其他民事權益也屬于侵權責任法的保護對象,比如死者名譽、胎兒人格利益等等。考慮到民事權益多種多樣,立法中難以窮盡,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還會不斷地有新的民事權益納入到《侵權責任法》的保護范圍,因此,《侵權責任法》沒有將所有的民事權益都明確列舉,但不代表這些民事權益就不屬于《侵權責任法》的保護對象。
另外,本條以下兩個方面值得特別注意:
1.《侵權責任法》對民事權利和民事利益在保護程度和侵權構成要件上沒有作出區(qū)分?!肚謾嘭熑畏ā芬灰獏^(qū)分對民事權利的保護和對民事利益的保護,設定不同的侵權構成要件,存在爭議。有的意見認為,民事權利和民事利益在民事中的地位不同,對民事利益的保護有嚴格的限制,通常只有在行為人具有主觀惡意等情況下,才有必要對受害人受到侵害的利益提供《侵權責任法》上的救濟?!肚謾嘭熑畏ā纷罱K沒有采納這種意見,主要是考慮到權利和利益的界限較為模糊,很難清楚地加以劃分。對于什么是權利,意見紛紜。而且,權利和利益本身是可以相互轉換的,有些利益隨著社會發(fā)展、糾紛增多,法院通過判例將原來認定為利益的轉而認定為權利,此即利益的“權利化”。
2.《侵權責任法》對隱私權的明確保護。《侵權責任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首個將隱私利益上升為法定權利的法律。而在以往的案件審理中,對于人們的隱私利益主要是通過類推適用名譽權的方式來予以保護的,這無疑是我國法律在人身權利領域里的一個長足進步,使我國人民的人格尊嚴和自由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
案例鏈接
1.徐愷訴上海寶鋼冶金建設公司侵犯名譽權糾紛案,第164頁。
2.李忠平訴南京藝術學院、江蘇振澤律師事務所名譽權侵權糾紛案,第167頁。
3.湖南王躍文訴河北王躍文等侵犯著作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第287頁。
第三條 被侵權人的請求權
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關聯(lián)依據(jù)
1.《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1年3月8日 法釋〔2001〕7號)
第7條 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3年12月26日 法釋〔2003〕20號)
第1條 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本條所稱“賠償權利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扶養(yǎng)義務的被扶養(yǎng)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
本條所稱“賠償義務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權行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理解與適用
被侵權人的這種權利是一種請求權,所謂請求權,是指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請求權人自己不能直接取得作為該權利內容的利益,必須通過他人的特定行為間接取得。
第四條 侵權責任的優(yōu)先適用
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不影響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2]
關聯(lián)依據(jù)
1.《民法通則》( 2009年8月27日)
第110條 對承擔民事責任的公民、法人需要追究行政責任的,應當追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對公民、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物權法》( 2007年3月16日)
第38條 本章規(guī)定的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jù)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并適用。
侵害物權,除承擔民事責任外,違反行政管理規(guī)定的,依法承擔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刑法》( 2009年8月27日)
第36條 由于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并應根據(jù)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
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犯罪分子,同時被判處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處沒收財產的,應當先承擔對被害人的民事賠償責任。
4.《公司法》( 2005年10月27日)
第215條 公司違反本法規(guī)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的,其財產不足以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5.《證券法》( 2005年10月27日)
第232條 違反本法規(guī)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6.《食品安全法》( 2009年2月28日)
第97條 違反本法規(guī)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7.《產品質量法》( 2009年8月27日)
第64條 違反本法規(guī)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8.《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guī)定》( 2000年12月13日法釋〔2000〕47號)
第1條 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9.《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 2002年7月15日 法釋〔2002〕17號)
根據(jù)刑法第三十六條和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以及我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guī)定》第一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0.《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對參加聚眾斗毆受重傷或者死亡的人及其家屬提出的民事賠償請求能否予以支持問題的答復》( 2004年11月11日 法研〔2004〕179號)
根據(jù)《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聚眾斗毆的參加者,無論是否首要分子,均明知自己的行為有可能產生傷害他人以及自己被他人的行為傷害的后果,其仍然參加聚眾斗毆的,應當自行承擔相應的刑事和民事責任。根據(jù)《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對于參加斗毆,造成他人重傷或死亡的,行為性質發(fā)生變化,應認定為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聚眾斗毆中受重傷或者死亡的人,既是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的受害人,又是聚眾斗毆犯罪的行為人。對于參加聚眾斗毆受重傷或者死亡的人或其家屬提出的民事賠償請求,依法應予支持,并適用混合過錯責任原則。
理解與適用
民事責任優(yōu)先原則的適用也是有條件的。第一,責任主體所承擔的民事責任須合法有效,其發(fā)生的依據(jù)或基于法律的規(guī)定或基于約定。第二,責任主體的財產不足以同時滿足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如果都能滿足,則三種責任并行不悖,責任人同時承擔三種責任,只有在財產不足以同時滿足時,才出現(xiàn)民事責任優(yōu)先的問題。
[企業(yè)生產偽劣產品,財產不足以支付對受害人的賠償以及罰金時的責任如何承擔?]
企業(yè)生產偽劣產品,造成消費者人身、財產損害,并構成生產偽劣產品罪,其需同時承擔對消費者的侵權責任以及生產偽劣產品罪的刑事責任,如果其刑事責任被判處罰金,且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對受害人的賠償以及罰金時,對受害人的侵權責任優(yōu)先于罰金承擔。
第五條 其他法律規(guī)定的優(yōu)先適用
其他法律對侵權責任另有特別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
理解與適用
按照法律的效力范圍,法律可分為一般法和特別法,特別法優(yōu)先于一般法。一般法是指在一國的范圍內,對一般的人和事都有效力的法,特別法是指特定地區(qū)、特定人、特定事、特定時間內有效的法。一般法與特別法的區(qū)別在于,就地域來說,一般法適用于一國的全部地域,而特別法適用于局部地域,如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就人而論,一般法適用于所有的人,而特別法適用于特定的人,如兵役法;就時間而論,一般法適用于平時,特別法適用于特別時期,如戒嚴法;就事而論,一般法適用于一般的事,而特別法適用于特別的事。
侵權責任法是關于侵權責任的一般法,其他法律如對侵權責任另有特別規(guī)定的,是特別法。侵權責任法和相關法律的關系,按照立法法,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特別規(guī)定與一般規(guī)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guī)定”,原則上優(yōu)先適用相關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