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八章 環境污染責任

第六十五條 環境污染的無過錯責任

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10]

關聯依據

1.《民法通則》( 2009年8月27日)

第124條 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2.《環境保護法》( 1989年12月26日)

第2條 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41條 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并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

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并經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

3.《海洋環境保護法》( 1999年12月25日)

第90條 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責任者,應當排除危害,并賠償損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過失,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擔賠償責任。

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

第92條 完全屬于下列情形之一,經過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損害的,造成污染損害的有關責任者免予承擔責任:

(一)戰爭;

(二)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

(三)負責燈塔或者其他助航設備的主管部門,在執行職責時的疏忽,或者其他過失行為。

4.《大氣污染防治法》( 2000年4月29日)

第62條 造成大氣污染危害的單位,有責任排除危害,并對直接遭受損失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

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調解處理;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5.《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2004年12月29日)

第84條 受到固體廢物污染損害的單位和個人,有權要求依法賠償損失。

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部門調解處理;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國家鼓勵法律服務機構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訴訟中的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

第85條 造成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應當排除危害,依法賠償損失,并采取措施恢復環境原狀。

第63條 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并經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大氣污染損失的,免于承擔責任。

6.《水污染防治法》( 2008年2月28日)

第85條 因水污染受到損害的當事人,有權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賠償損失。

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水污染損害的,排污方不承擔賠償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擔賠償責任。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減輕排污方的賠償責任。

水污染損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排污方承擔賠償責任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理解與適用

本章所指的環境污染,既包括對生活環境的污染,也包括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對大氣、水體、海洋、土地等生活環境的污染屬于環境污染,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破壞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的污染也屬于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的形式既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噪音污染等傳統的污染形式,還包括光污染、輻射污染等新型的污染形式。總之,因污染者的行為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環境污染責任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其特殊性首先表現在其采用了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依無過錯責任原則,在受害人有損害,污染者的行為與損害有因果關系的情況下,不論污染者有無過錯,都應對其污染造成的損害承擔侵權責任。在立法過程中,對環境污染責任采用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爭議不大。但以下兩點值得特別注意: ( 1)從侵權糾紛角度研究環境污染責任,根據不同的污染源,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居民之間生活污染適用過錯責任,主要由物權法規定的相鄰關系解決,不受本章調整。而企業生產污染等污染環境的適用無過錯責任,主要由侵權責任法、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調整。( 2)環境污染責任采用無過錯責任,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是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決定排污單位是否需要繳納排污費和進行環境管理的依據,并不是確定排污者是否承擔賠償責任的界限。即使排污符合標準,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也應當根據有損害就要賠償的原則,承擔賠償責任。

第六十六條 污染者舉證責任

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關聯依據

1.《民法通則》( 2009年8月27日)

第124條 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2.《環境保護法》( 1989年12月26日)

第41條第1款 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并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

3.《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2004年12月29日)

第86條 因固體廢物污染環境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4.《水污染防治法》( 2008年2月28日)

第87條 因水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排污方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 2001年12月21日 法釋〔2001〕33號)

第4條 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

(一)因新產品制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由制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產品制造方法不同于專利方法承擔舉證責任;

(二)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三)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四)建筑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五)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六)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

(七)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實施危險行為的人就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八)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有關法律對侵權訴訟的舉證責任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

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于環境污染侵權舉證責任的規定。舉證責任,是指法律要求糾紛當事人對自己所主張的事實,提出證據加以證明的責任。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一般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但是,本條規定,因環境污染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這表明環境污染侵權實行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倒置。

所謂舉證責任倒置,是指在法律規定的一些特殊情形下,將通常應由提出事實主張的當事人所負擔的舉證責任分配給對方,由對方對否定該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如果該方當事人不能就此舉證證明,則推定事實主張成立的一種舉證責任分配制度。它是舉證責任分配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相對于一般舉證責任分配規則的正常分配結果而言的。其實質便是免除本應由原告承擔的舉證責任,而就待證事實的反面事實,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將污染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的舉證義務加于污染者,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第六十七條 污染者責任的確定

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

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于兩個以上污染者造成損害的責任的規定。本條所規范的環境污染侵權行為有以下要件:一是多個侵權主體,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污染者;二是污染者存在無意思聯絡的侵權行為,即污染者都有污染環境的行為,但其行為之間沒有意思聯絡;三是數個侵權行為與損害有總體上的因果關系,并不是單個侵權行為與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四是造成了同一損害。本條規定的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污染者之間不存在污染環境的意思聯絡。現實中的環境污染共同侵權,從各行為人的角度考察,在污染者彼此實施侵權行為之前,一般沒有主觀上的意思聯絡。如果污染者之間有意思聯絡,則不是本條調整的范圍,應由本法第8條規定的“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所調整,構成有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污染者承擔連帶責任。而對于無意思聯絡的兩個以上污染者造成的環境損害責任,則應當由污染者承擔按份責任,直接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排污者責任的大小。

第六十八條 污染者賠償責任及其向第三人的追償權

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污染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污染者賠償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關聯依據

1.《海洋環境保護法》( 1999年12月25日)

第90條 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責任者,應當排除危害,并賠償損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過失,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擔賠償責任。

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

2.《水污染防治法》( 2008年2月28日)

第85條 因水污染受到損害的當事人,有權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賠償損失。

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水污染損害的,排污方不承擔賠償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擔賠償責任。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減輕排污方的賠償責任。

水污染損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排污方承擔賠償責任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于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的責任的規定。第三人的過錯,是指除污染者與被侵權人之外的第三人,對被侵權人損害的發生具有過錯,此種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本條規定的是如果污染環境造成損害是由于第三人的過錯引起的,責任如何承擔的問題。這種情況需具備以下幾個條件:首先,第三人是指被侵權人和污染者之外的第三人,即第三人不屬于被侵權人和污染者一方,第三人與受害者和污染者之間不存在法律上的隸屬關系,如雇傭關系等。其次,第三人和污染者之間不存在意思聯絡。如果第三人與污染者有意思聯絡,則第三人與污染者構成共同侵權,不屬于本條規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远市| 盐城市| 台北县| 页游| 东台市| 台山市| 岳阳县| 安国市| 乡宁县| 探索| 明水县| 富裕县| 辽宁省| 贵州省| 曲阳县| 基隆市| 三台县| 仙桃市| 天台县| 天全县| 襄樊市| 江陵县| 神木县| 丰顺县| 颍上县| 文山县| 东丰县| 鹿邑县| 临漳县| 什邡市| 马龙县| 凯里市| 河北区| 乌拉特前旗| 湖南省| 济源市| 潮州市| 通河县| 武强县| 来宾市| 尚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