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無法旁觀的中國經濟
- 華說
- 5076字
- 2021-05-12 18:02:58
第一章 日子:百態人生
3000萬光棍合娶老婆?
“收入高的男人,會優先找到女人,因為他們出得起高價。收入低的男人怎么辦呢?一種辦法是幾個人合起來找一個老婆。”“合娶老婆”論調一出,網絡謾罵沸沸揚揚, “合娶老婆”的錯誤不在于所謂“用經濟學理論來分析非經濟學問題”,而是用錯了經濟學的分析工具。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原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亦屬個人私事,如今似乎卻成了一個天大的社會問題,令一眾“有識之士”為之憂心忡忡甚至痛心疾首。這些年來,“剩男剩女”的議論一直不絕于耳。話題雖一,議論的重點卻有遷移。前幾年,輿論的興趣是在“剩女”上,而今卻落在“剩男”上了。
“剩男”的話題甚多,時下最奪人耳目的莫過于“3000萬光棍”之說。該說法稱30年以來,國內的出生人口性別比一路攀升。最新的一次人口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出生人口性別比達到了117.7,即全國每出生100個女孩,就會出生117個男孩。在人口統計學上,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2至107一般被認為是合理區間。出生人口性別比高于正常范圍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當性別比失衡的一代進入婚配年齡之后,相對女性,男子顯然多出來了。這些“多余的男子”將找不到結婚對象,成為娶不上媳婦的光棍。那么,這個群體的規模是多大呢?“據預測,2020年左右,中國的光棍將達到3000萬至4000萬”,“3000萬光棍”之說即由此而來。
2020年中國將會出現3000萬光棍的說法,流傳甚廣,其實也流傳甚久。記憶所及,三四年前即有此一說。3000萬光棍,光看這字面,便足夠聳人聽聞,足以撩撥公眾的神經,其多年來在輿論場上長盛不衰是不足為怪的。在一次次地炒作中,3000萬光棍又逐漸演變為“光棍危機”:這3000多萬光棍因為沒有生活希望,仇恨社會,報復社會,他們破壞治安,沖擊正常秩序,造成社會動蕩,最終釀成嚴重的社會危機。
“3000萬光棍”云云,雖然言之鑿鑿說得煞有介事,但其實大有疑問。數據來源原本模糊不清,其核心的理論依據——出生人口性別比亦經不起推敲。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有數千年的時間,一個男子可以光明正大地娶多個老婆,“三妻四妾”——嚴謹地說,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為社會所廣泛認同和接受。邏輯上,即便是出生人口性別比在所謂的合理區間內,一些男子擁有“一妻多妾”必然會造成另一些男子成為“多余”之人,成為討不到老婆的光棍。然而,歷史上從未記載說,中國社會曾經有過什么“光棍危機”。
是的,“3000萬光棍”以及在此基礎上發揮的所謂“光棍危機”,只是臆想,并非是有真憑實據的事實。既是臆想,而且是炒了N遍的冷飯,原本是沒有什么可以興風作浪的。不料卻平地起波瀾,因為一位經濟學教授“合娶老婆”的言論,使得這一老生常談再次生猛起來,攪動得輿論風雨大作。
這場輿論風暴的始作俑者是某教授,該教授寫了一篇名為《“3000萬光棍”是杞人憂天》的博客文章來反駁“3000萬光棍”將引發嚴重社會問題的論調,認為這只是危言聳聽、杞人憂天。其博文洋洋灑灑數千字,今不具引,其核心論點其實是簡單的:既然價格是調節供求關系的,如果允許其靈活調整,就不會存在“短缺”“過剩”之說,“光棍的存在只是增加了女性的相對稀缺性,提高其價格,絕不意味著兩性的市場就不會出清,就會出現剩男”。其結果是,“收入高的男人,會優先找到女人,因為他們出得起高價”。“收入低的男人怎么辦呢?一種辦法是幾個人合起來找一個老婆。這并不是我異想天開,在那些偏遠的窮地方,就有兄弟幾個合娶一個老婆的現象,而且他們還過得其樂融融。”
“低收入者合娶老婆”論一出,誰與爭鋒!其觀點迅速在網上流傳,并引發滿城風雨。自然,想收獲好臉色是不可能的。雖然也有零星的支持之聲,但壓倒性的是“唾沫并板磚齊飛”,是批評、指責甚至謾罵。引用該教授回應輿論的另一篇博文中的話說,“文章竟引來網民鋪天蓋地的謾罵,有在網絡上謾罵的,有直接打電話謾罵的,有發短信謾罵的,還有打電話給我單位的”。這樣的結果,不僅是可以想象的,而且是勢所必至的,歷來如此。不過很顯然,這不是討論問題的正確方式。
謾罵不論,在批評該教授“合娶老婆”論的聲音中,一個主流的觀點認為其不應該“用經濟學理論來分析非經濟學問題”。區區在下可以推斷,持這種觀點的人肯定沒有學習過經濟學,也不知道經濟學為何物。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婚姻是人類的行為之一,當然在經濟學分析的范疇之內。然而,區區在下同樣也認為,該教授的分析是錯的。他的錯誤不在于所謂“用經濟學理論來分析非經濟學問題”,而是用錯了經濟學的分析工具。
人生活在社會之中,所謂社會,就是指多過一人。人們生活在其中的真實世界,絕大部分物品又是稀缺的。資源和物品稀缺,又多過一人,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于是乎不可避免,競爭無所不在,無日無之。為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人類社會發明了各種制度安排。“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制度安排,就是約束人與人之間競爭的“規矩”,也就是約束、規范人們行為的“游戲規則”。
這里要說的是,人類社會的制度安排多種多樣,市場只是其中的一種制度安排,其他非市場的制度安排也很常見,如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宗教、禮儀、法治等。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要決出勝負,因而需要制定勝負的準則。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對應著不同的決定勝負的準則。舉例說吧,在市場這一制度安排下,決定勝負的準則是價格,價高者得,誰出的價高,誰就獲勝;在干部等級排列制度安排下,決定勝負的準則是官銜,誰官大誰有發言權,“官大一級壓死人”,此之謂也;在論資排輩的制度安排下,決定勝負的準則是年齡,誰年紀大誰占上風;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決定勝負的準則是武力,誰武力強大誰就勝出……總而言之,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有著不同的決定勝負的準則;不同的勝負準則,決定著不同的勝者和負者。沒有人希望在競爭中成為負者,因此,在不同的競爭準則之下,人們的行為也隨之轉變。在“價高者得”準則之下,人們會傾向努力掙錢;在論資排輩準則下,人們傾向虛報年齡或者虛度光陰;在武力決定勝負準則下,人們會努力于投資武器;以官銜決定權力和待遇,人們會熱衷于加官晉爵。
張五常先生在《經濟學的缺環》系列文章中正確而有力地指出,傳統經濟學(包括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關于資源使用和收入分配的分析,大抵是基于以價格決定勝負的準則,而以價格決定勝負的準則,只能出現在市場這一制度安排下。但是,市場只是千變萬化的眾多制度安排里的一種,覆蓋范圍狹窄,能夠以之解釋的世事很少。換言之,傳統經濟學的解釋力有限,根本原因是其漠視了交易費用,忽視了合約安排的重要性。所謂“經濟學的缺環”,就是指傳統經濟學缺了“合約安排”這一理論架構。這里的“合約安排”即是制度安排,合約和制度是同義詞。填補這一缺環的是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新制度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的貢獻,就在于通過引入交易費用和合約安排,將經濟學原理普覆至五花八門的競爭準則上,進而使得經濟學的解釋范圍擴展至所有的人類行為,解釋世事的能力因而也有了質的飛躍。
有了這樣的一個視角,重新回到“3000萬光棍”的話題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該教授駁斥“3000萬光棍”將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是危言聳聽、杞人憂天的博文,其立論和分析的基礎,正是價格決定競爭勝負的準則,也就是市場這一制度安排。無論是“收入高的男人,會優先找到女人,因為他們出得起高價”,還是“收入低的男人怎么辦呢?一種辦法是幾個人合起來找一個老婆”,“價高者得”的競爭勝負準則再明顯不過。
這里首先要指出其一個小錯。“出得起高價”和“愿意出高價”不是一個概念。富人比一般平民有更強的支付能力,“出得起高價”,但是愿意不愿意“出高價”則是另一回事。而“價高者得”之價,指的是真實的出價。一個收入一般的球迷、影迷,愿意花高價買票看一場足球賽或者電影,但一個對足球和電影不感興趣的富豪,卻完全可能不愿意出價。這個富豪遠比收入一般的球迷、影迷有錢,但他不愿意出價終究枉然,在球票和電影票的競爭中,勝者是愿意出高價的球迷和影迷,不愿出價的富豪則是一個負者。
大錯是,上述提到,在該教授的博文中,無論是“收入高的男人,會優先找到女人,因為他們出得起高價”,還是“收入低的男人怎么辦呢?一種辦法是幾個人合起來找一個老婆”,“價高者得”的競爭勝負準則再明顯不過,意味著存在這樣一個可以直接成交的市場。然而,男娶女嫁的婚姻行為,是非金錢物品,沒有市價指引,不能在市場直接成交。在古代社會,曾經有過奴隸市場,作為奴隸的人,是一種明碼標價的金錢物品,可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買賣。但當今之世,不存在一個“老婆市場”,一個男子可以在這個市場直接購買老婆。或者要說,在一些偏僻的鄉村,討不到老婆的男子會出錢購買婦女做老婆。不錯,存在這樣的現象,但必須明白,這是人販子拐賣婦女的交易,而非是一個“老婆市場”。順便說一句,人類發明了包括市場、風俗、禮儀、倫理、宗教、法治等各式制度安排或者合約安排,來約束人們的競爭行為,但盜竊、搶劫、殺人這樣的不幸事件依然常見,拐賣婦女也是其中的一種,從本質上說,其實是一種“毀約”——破壞社會公認的合約安排的行為。
那么,類似婚姻這樣的非金錢物品,是不是不能用金錢衡量?回答是否定的。沒錯,非金錢物品往往不能在市場直接成交,所以其價值不能以市場價格衡量,但因為人們面臨著替換選擇,因而可以通過替換選擇,用金錢物品來衡量非金錢物品。在若干年前,區區在下寫過一篇《愛情何價,婚姻何價》的文章,其中寫道:
“愛情、婚姻、名譽、信仰、生命、自由……諸如此類的東西,畢竟與我們在市場上可以看到的物品不一樣,那些物品,直接以貨幣標注價格,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成交。那么,愛情、婚姻、名譽、信仰、自由之類的非金錢物品如何定價?這需要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不是從‘買’的角度,而是從‘賣’的角度來觀察。經濟學中有一條替換定理,該定理說,因為在現實世界中資源是稀缺的,為了得到一件喜歡的東西,人們通常愿意(也是不得不)付出另一件喜歡的東西。‘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不錯,有錢買不到生命,但現實中我們常見有人為了區區錢財鋌而走險,最終丟了‘卿卿性命’;有錢買不到愛情,但現實中我們常見有人為了‘一張長期飯票’而委屈自己一生;有錢買不到友情,但現實中我們常見有人為了榮華富貴而出賣朋友……”
正是因為存在著這種替換關系,因此非金錢物品可以用金錢物品來衡量。但是,非金錢物品本身沒有市場,沒有市價指引,不能在市場上直接成交。愛情之價和婚姻之價,不是“市價”,而是“代價”,這些東西的價格,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倘若你認為它重要,它可以重若泰山,價格可以高到“價值連城”以至無價;倘若你認為它無聊,它可以輕若鴻毛,價格可以打折以至便宜到無以復加。
縱觀人類的歷史發展,男娶女嫁的婚姻行為,主要是受到風俗、禮儀、倫理制度安排的約束和規范,當然,在當今之世,法治也很重要。婚姻行為并非一成不變,從“知其母不知其夫”到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再到如今主流的“一夫一妻”,隨著風俗、禮儀、倫理制度安排的變遷,人們的婚姻行為隨之而變。不錯,即便在當今之世,世界的某些地區和部落,一個人還可以娶很多個老婆,或者“兄弟幾個合娶一個老婆”,這是該地區和部落特定的局限條件,以及當地風俗、禮儀、倫理所決定的,為當地的人們所接受。但在當下的中國,在現有的風俗、禮儀、倫理制度安排下,人們所能接受的主流婚姻行為,沒有疑問,是“一夫一妻”。因而,“低收入者合起來找一個老婆”這種觀點不會被人們所接受。局限不同,風俗、禮儀、倫理有別,是以婚姻行為不同也。
不同于法治的“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風俗、禮儀、倫理這樣的制度安排,其存在往往持久,轉變缺乏彈性,調整不易而漫長。其變革的交易費用之高,遠在人們的想象之外。因此,可以推斷,在可見的未來,“合娶老婆”不會為人們所接受,在法律上既不會得以實現,在事實上也不會被人們所選擇。現實的證據有兩個,其一是“合娶老婆”論提出之后社會輿論一邊倒的反彈,顯示著人們觀念的不接受;其二是在國內一些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越南新娘”近年來頗受歡迎。這是當地男子因為貧困娶不起國內媳婦后所做的選擇。他們的選擇以事實證明,在低收入條件下,他們不是選擇“幾個人合起來找一個老婆”,而是另辟蹊徑,寧愿娶外國女人也要堅守“一夫一妻”的婚姻。
傳統經濟學拘泥于市場這一制度安排,解釋世事的能力有限,但引入交易費用和合約安排,填補了“經濟學的缺環”之后,經濟學的境界陡然開闊。但凡人類的行為,不管是市場還是非市場行為,均在其解釋范疇之內。該教授錯誤的經濟分析,錯不在經濟學,而在其對經濟學沒有足夠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