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官司學習讀本(全國“七五”普法學習讀本系列)
- 七五普法圖書中心
- 2831字
- 2021-04-30 19:42:11
第七節 審判監督程序
61.當事人有權提請再審嗎?
答:除法院基于審判監督權及檢察院基于檢察監督權發起再審程序外,當事人有權通過提請再審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由此可知,法律賦予當事人較為寬松的進入再審程序的權利,只要當事人認為已生效的判決、裁定有錯誤,就有權申請再審。
62.人民法院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多長時間內進行審查?
答:為有效避免法院拖延審查當事人的再審申請,維護當事人的再審權利,法律明確規定了對于當事人再審申請的答復期限。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規定的,裁定再審;不符合本法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準。”據此可知,對于當事人的再審申請,法院一般要在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進行審查、答復;對于存在特殊情況,經本院院長批準方能延長。
63.再審案件上訴要符合什么條件?
答:一般來說,當事人在不服法院第一審的判決或裁定時,可以行使上訴權,而人民法院第二審的判決或裁定為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此種情形下當事人便不再享有上訴權。由于再審程序僅僅是一種司法補救程序,本身沒有單獨的審判程序,其案件的審理要根據原生效判決、裁定的情況,選擇適用第一、二審程序,因此對于再審案件能否上訴,也要遵循第一、二審程序中的一般原則。對此,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七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一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也就是說,只有人民法院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的再審案件,其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才可以上訴。
64.再審案件需要另組合議庭嗎?
答:為了充分保證案件審理工作的公平、公正,維護法律的尊嚴與當事人的權益,在我國的民事審判過程中,存在案件進入再審程序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七條第二款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另行組成合議庭是為了避免以前的審判人員,在對案件事實存在主觀認知的前提下,先入為主,影響到其對案件的重新審視,進而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法律強制要求對于再審的案件的審理須另行組成合議庭。
65.當事人申請再審需要準備什么材料?
答: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七十七條的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提交下列材料:(一)再審申請書,并按照被申請人和原審其他當事人的人數提交副本;(二)再審申請人是自然人的,應當提交身份證明;再審申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提交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書、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身份證明書。委托他人代為申請的,應當提交授權委托書和代理人身份證明;(三)原審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四)反映案件基本事實的主要證據及其他材料。此外,前款第二項、第三項、第四項規定的材料可以是與原件核對無異的復印件。
66.再審申請書包括哪些內容?
答: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七十八條的規定,再審申請書應當記明下列事項:(一)再審申請人與被申請人及原審其他當事人的基本信息;(二)原審人民法院的名稱,原審裁判文書案號;(三)具體的再審請求;(四)申請再審的法定情形及具體事實、理由。此外,再審申請書應當明確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并由再審申請人簽名、捺印或者蓋章。
67.出現哪些情況時,當事人的再審申請法院不會受理?
答: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八十三條的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一)再審申請被駁回后再次提出申請的;(二)對再審判決、裁定提出申請的;(三)在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作出不予提出再審檢察建議或者抗訴決定后又提出申請的。需要注意的是,前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情形,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再審檢察建議或者抗訴,但因人民檢察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或者抗訴而再審作出的判決、裁定除外。
68.對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請再審的期限是多久?
答: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八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申請再審,應當在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后六個月內提出。”由此可見,當事人欲對已經生效的調解書申請再審時,最遲應當在該調解書生效后的六個月內提出,不能超過六個月。
69.哪些情形屬于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
答: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九十一條的規定,原審開庭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九項規定的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一)不允許當事人發表辯論意見的;(二)應當開庭審理而未開庭審理的;(三)違反法律規定送達起訴狀副本或者上訴狀副本,致使當事人無法行使辯論權利的;(四)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其他情形。
70.如何確定審判人員的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
答: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九十四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十三項規定的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是指已經由生效刑事法律文書或者紀律處分決定所確認的行為。”由此可見,民事訴訟法規定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等行為,是指已經由生效刑事法律文書或者紀律處分決定所確認的行為,而不能是僅僅由當事人指控的行為。
71.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再審案件時,如何根據不同的情形區別進行?
答: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百零四條的規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再審案件,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進行:(一)因當事人申請再審的,先由再審申請人陳述再審請求及理由,后由被申請人答辯、其他原審當事人發表意見;(二)因抗訴再審的,先由抗訴機關宣讀抗訴書,再由申請抗訴的當事人陳述,后由被申請人答辯、其他原審當事人發表意見;(三)人民法院依職權再審,有申訴人的,先由申訴人陳述再審請求及理由,后由被申訴人答辯、其他原審當事人發表意見;(四)人民法院依職權再審,沒有申訴人的,先由原審原告或者原審上訴人陳述,后由原審其他當事人發表意見。此外,對前款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要求當事人明確其再審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