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
——【唐】殷文圭《八月十五夜》
盈缺青冥外,東風(fēng)萬古吹。何人種丹桂,不長出輪枝。
——李嶠《中秋月二首》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zhuǎn)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凝霜雪,林棲見羽毛。——《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皓魄當(dāng)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唐】李樸《中秋》
正文:
今天,又是一年中秋。可是今晚當(dāng)我仰望天空之時,四極浩蕩冥冥,萬里無有一絲層云,看不見星光,最重要的是:天上還沒有月亮。
古往今來,有著多少個年歲。每逢中秋的時候,天空必會懸掛一輪皎白的圓月。月兒是一年中最圓的,光線是一年間最美的。適時人們都走出屋宇、爬上頂樓一邊彌望著青冥長空里的秋月,一邊吃手里的月餅,闔家團圓。當(dāng)家家戶戶皆進入夢鄉(xiāng),夜深人靜,月悄然西移,那圓盤的邊沿蒙上了層層的光圈,好似銀色的彩帶,向下傾瀉出淡黃色的光暈,映照得地面亮如白晝……
“皓魄當(dāng)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說起中秋節(jié)之起源,它最早起源于周朝的秋季祭祀活動,當(dāng)時也是農(nóng)耕社會的人們對于大自然恩澤的感謝,而到漢武帝時,夏侯勉發(fā)明了月餅,這一舉措徹底奠定了中秋節(jié)基本要素的形成。到了北宋,中秋節(jié)正式成為了我國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郁達夫?qū)懀骸疤炜盏闹車惺苤淙盏挠鄷煟倪呌幸蝗︺y紅的彩帶,向天心一步步變成了明藍的顏色,八分滿的明月,悠悠淡淡的掛在東半邊的空中。”徐志摩寫:“月光有一種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緒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結(jié)聚成山,月下的情淚可以培峙百畝的畹蘭。”巴金寫:“微風(fēng)掠過了萬頃煙波,船像一只大魚在海上游泳。突然間,一輪紅黃色大圓鏡似的滿月從海上升了起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月是如此美妙的一種意象,古今多少詩人才子為它而遺留了動人的篇章。
此時,在我的眼前,中秋不見月。傳說,永樂帝宴請大臣赴中秋佳宴。中秋夜深,明月隱沒,在觥籌交錯,玉盤珍饈之際,朱棣請解縉賦詩一首,以增添節(jié)日的雅興。解才子口占一闕《風(fēng)落梅》,又賦長短句一首。到了夜午,月亮竟被他給逼得顯現(xiàn)出來了。唐有“韓愈一言,能開衡山之云”,而此典故則能另一說“解縉一詠,能逼中秋之月”。我是沒有解縉的奇才與神通,不能在今夜將明月給召喚出來。
明月在文人藝術(shù)家筆下,被濃縮為了各種作品的形式,有散文、有詩句,還有歌詞。我一直很喜歡《問明月》開頭的一句:“別無奈,明月被云覆蓋。不過是風(fēng)對它的偏愛;如果說星星是天空的那片海,月是潮汐的期待。”給聽歌的少年們描繪了一幅朦朧唯美的意境。
我對小時候的頭兩個中秋印象最深,因為我剛出生都在外面,我一歲那年中秋剛被帶回來;當(dāng)?shù)诙€中秋到來時,我拿著月餅,刻意地跑到后門,一邊看著月光,一邊吃著月餅。月光淡淡黃黃的,光線很是柔和,懵懂其間我仿佛將月亮給啃下來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