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比特幣到火人節及其他:探求數字化社會的身份與自治
- (美)約翰·克利平格 大衛·博利耶
- 766字
- 2021-04-22 19:23:00
我們如何才能從以市場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本的社會?
那么,這種交換型社會的理念如何適用于現代生活呢?今天,憑借傳播信息的大眾媒體,以及大大增強的流動性,我們能夠與更多的人互動。信息是如此普遍,我們的社會網絡也極其廣泛,那這些是否意味著我們已經由交換型社會過渡到了市場社會?我想并沒有。
盡管當今人們互動的廣度和速度都大大提高,但是我們的習慣仍然主要取決于我們與少數可信來源(即那些和我們頻繁打交道的人)之間的互動。而且每個人可以信賴的伙伴數量仍然不多。事實上,有證據表明,現代人所信賴的伙伴數量與幾萬年前相比沒什么差別。④
這個由互相信賴的同伴組成的相對穩定的小網絡仍然主導著我們在飲食、消費、娛樂、政治行為和技術采納等方面的習慣。同樣,面對面的社會關系不僅推動了公司的產出,也推動了最大城市的生產力和創造性產出。這意味著,即使擁有現代數字媒體和現代交通系統,當今社會中新行為的傳播仍然主要依靠本地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交換型社會,盡管它的勘探水平高得多。
我們如何利用關于人性的這些見解來設計一個更適合人性的社會呢?經濟理論為我們塑造社會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模板,但我們必須從對人性更準確的把握入手。人類不僅僅是經濟生物,所以我們關于人本社會的設想必須包括更廣泛的人類動機——例如好奇心、信任和社會壓力等。
社會物理學認為,第一步是注重思想的流動而不是財富的流動,因為思想的流動既是文化規范的來源也是創新的源泉。把重點放在改進思想的流動,而不是資金的流動,這將使得個人能夠作出更好的決定,而社會也能夠形成更有用的行為規范。社會物理學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形成兼容并蓄的思想流動和交流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不夠多元化的思想流動會導致僵化而偏狹的社會,而偏狹的社會(包括亞當·斯密所處時代的社會)往往會對與其共享資源的弱勢群體造成可怕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