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儒家思想

論《大學正義》的為政之道[1]

張興[2]

摘要 《大學正義》中所包含的思想非常豐富,最重要的便是“誠意之道”與“為政之道”。從“德”的方面來看,孔穎達將“大學之道”中的“明明德”“止于至善”兩個方面放在了 “誠意之道”中進行疏解。從“政”的角度來看,孔穎達認為“為政之道”是“大學之道”中“親民”的關鍵所在,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又包含在“為政”里面?!盀檎馈敝饕ńe矩之道、貴德賤財、用善遠惡、以義為利等四個方面?!盀檎馈笔强追f達疏解《大學》重要的維度之一,應當引起學者的重視。

關鍵詞 絜矩之道 貴德 用賢 重義

引言

孔穎達對《大學》所做的疏解,集中在“德”與“政”兩個方面。從“德”方面論述的“誠意之道”限于篇幅,茲不論述。從“政”的角度來看,孔穎達《大學正義》的重點集中在“為政之道”上。孔穎達疏解《大學》最重要的一個維度就在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綱領,這三者的行為主體主要是指人君,可以說都是“為政之道”的綱領,而孔穎達對“為政之道”的疏解主要是從“人君”的立場進行詮釋。按照孔子在《論語》中對“為政”的解釋,“齊家”也可以算在“為政”里面。因此,“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可以歸屬于人君的“為政之道”,其綱領由近及遠,由內到外,主要包括絜矩之道、貴德賤財、用善遠惡、以義為利等四個方面。

一 絜矩之道

孔穎達將“絜矩之道”作為人君“為政之道”的第一個方面,可見其對“絜矩之道”的重視??追f達對“絜矩之道”內容的疏解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持其所有,以待于人;第二,恕己待民;第三,戒慎其德。

1.持其所有,以待于人

“絜矩之道”的第一個方面是持其所有,以待于人。這里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所“持”的是什么,怎么來對待別人?

孔穎達認為,“絜”猶如“結”?!敖Y”到底該如何解釋呢?筆者認為,“絜”應該理解為約束、限制。當然,也有學者解釋為度量。在某種程度上,度量也是一種約束與限制。“矩”,法也。矩是古代的一種幾何工具,既可以測量線段的長短,也可以測量物體的角度。因此,“絜矩”可以引申為法度、規則。君子要遵守約束、限制,遵守法度、規則、原則等。君子的行為沒有違背它,將這樣的原則施加于事物上,事物都會順從他。學術史上對于“絜矩之道”的闡述一直沒有一個定論,孔穎達在《大學正義》中將其放在了治國平天下的第一位上,可見其對“絜矩之道”的重視。筆者認為,“絜矩之道”講的是一種人君應該遵守的原則或者法度。如果人君的行為不違背這個原則,并以這個原則來對待其身邊的事物,那所有的事物都會順從于君主。而在接下來的論述中,孔穎達對“絜矩之道”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此之謂絜矩之道’者,上經云‘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其絜矩之義未明,故此經申說能持其所有以待于人,恕己接物,即絜矩之道也?!?a id="w003">[3]這段闡釋體現了孔穎達對“絜矩之道”所包含的第一個方面的理解,即持其所有,以待于人??追f達認為,作為一個諸侯國的國君,有周天子在自己的上位,有不善的事情施加在自己身上,自己非常厭惡這樣的事情,那么自己不可以將這種不善之事反過來施加于自己的君上。在自己前面的人,將不善的事情施加在自己身上,這是自己所憎恨、厭惡的,那么也不要將這類不善的事施加到后面的人身上。在自己后面的人,將不善的事情施加在自己身上,自己也不要將這類不善的事情施加到前面的人身上。

孔穎達對“絜矩之道”的疏解,有一個基本的理解。先是別人施加不善之事于“我”的身上,“我”厭惡這樣的事情,但是“我”卻不將這樣的事情再施加到別人的身上。其隱含之意當為,所有不善的事情,“我”所厭惡的事情,到“我”身上就算是到終點了,“我”不能再將這些不善的事情施加到別人身上。從“我”身上發出的事情都應該是善的,或者說從“我”身上開始起,“我”所做的事情都是善的。這就跟孔穎達對“誠意”之過程做解釋時提到的“既能知至,則行善不行惡也”[4]聯系在一起了,兩者都是說“我”要做善的事,不做惡的事。這同時說明“誠意之道”其實是“為政之道”的理論基礎,孔穎達重點疏解“誠意之道”與“為政之道”是有其深刻理由的。

跟自己地位或能力相當的人,或者在自己的右邊,或者在自己的左邊。別人將不善的事情施加在自己身上,這是“我”所憎恨、厭惡的事情。但是,“我”卻不將這些不善的事情施加到“我”左邊的人或者右邊的人。能夠拿著自己所擁有的善去對待別人,寬宥自己,對待事物,這就是“絜矩之道”。

上下、前后、左右,基本上已經將人君在國家中的位置都包含在內了,人君是不可能離開這幾個相對位置而獨立存在的。所以,說“絜矩之道”是人君為政的一種原則或者宗旨也不為過。

2.恕己待民

“絜矩之道”的第二個方面是恕己待民。其實,這是從第一個方面持其所有,以待于人,自然延續下來的。筆者認為,恕己待民強調的是人君的示范帶頭作用,以及其所施行的仁德之政?!抖Y記正義》云: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贝擞浾咭稚昝鹘e矩之道,若能以己化從民所欲,則可謂民之父母。此《小雅·南山有臺》之篇,美成王之詩也。只,辭也。言能以己化民,從民所欲,則可為民父母矣。[5]

孔穎達認為,如果人君能夠以自己的行為示范教化百姓,跟從民眾心中的所想,那么就可以做民眾的父母了。雖然孔穎達認為這句詩的引用是為了進一步說明“絜矩之道”的內涵,但筆者認為這句話也可以解釋為強調人君的示范作用。因此,也可以說,孔穎達強調從自身出發,強調人君自身的示范作用。

“民之所好好之”者,謂善政恩惠,是民之原好,己亦好之,以施于民。若發倉廩,賜貧窮,賑乏絕是也。

“民之所惡惡之”者,謂苛政重賦,是人之所惡,己亦惡之而不行也。[6]

“民之所好好之”,是說人君良好的管理、人君所帶來的好處,是民眾最本原的喜好。人君也喜好善政恩惠,將善政恩惠施于民眾,就像開倉放糧、賜予貧窮之民財物、賑濟缺衣少食的民眾等。在這句話的疏解中,孔穎達強調的是人君的善政恩惠,即仁德之政。“民之所惡惡之”,是說繁重的賦稅、苛刻的法令是民眾所厭惡的,人君也厭惡苛政重賦,所以不去施加到民眾身上。在這里,孔穎達強調的是人君不行苛政重賦,是前面提到的人君行善政恩惠的另一面,其本質都是孔穎達前面提到的恕己待民。

3.戒慎其德

“絜矩之道”的第三個方面是戒慎其德,孔穎達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人君戒慎其德的重要性。他在注解“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時說:“赫赫,顯盛貌。是太師與人為則者。具,俱也。爾,汝也。在下之民,俱于汝而瞻視之。言皆視師尹而為法。此《記》之意,以喻人君在上,民皆則之,不可不慎?!?a id="w007">[7]

孔穎達認為,《詩》云“節彼南山”這段經文主要是說人君與賢臣必須要警惕謹慎。“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是《詩·小雅·節南山》中的兩句話,其意思是說,雄偉高大的終南山上有很多巖石,這些巖石非常高大,《詩經》就是用這些高大的巖石來比喻作為周幽王大臣的師尹莊重、肅穆的樣子。師尹是周王朝的太師,是廣大民眾效法學習的對象。下層的民眾都在觀察師尹的行為,都將師尹視為自己行為效法的對象。人君在上位,民眾都以人君作為自己行為的效法對象,不可以不慎重地對待自己的德行。

這是孔穎達從正面勸說人君要戒慎其德,原因在于人君處于國家治理的最上位,下面的民眾都是以人君作為自己行為所效法的對象,故此人君要謹慎地對待自己的德行,即要戒慎其德。

“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者,有國,謂天子、諸侯。言民皆視上所行而則之,不可不慎其德乎?宜慎之也。

“辟則為天下僇矣”者,僇,謂刑僇也。君若邪辟,則為天下之民共所誅討,若桀、紂是也。[8]

《大學》文本中所出現的“有國者”,一般都是指天子、諸侯。只有這兩類人才會“有國”,而這兩類人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即“人君”。民眾都將在上位的執政者的行為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人君不可以不慎重地對待自己的德行,也就是說人君對待自己的德行要非常慎重才可以。在這段經文中,“皆視上所行而則之”之“上”即指“人君”。一旦人君不慎重對待自己的德行,變得邪辟了,用孔穎達的闡釋語來說就是“行惡”了,就會遭到天下民眾的刑罰殺戮。也就是說,如果人君的行為變得乖謬不正,那么就會被天下的民眾共同征討、征伐,就像是被民眾推翻的夏桀、商紂一樣,身死國滅。還有比身死國滅這樣的后果更嚴重的嗎?在這里,孔穎達舉夏桀、商紂之例,從反面來說明人君邪辟、不慎其德的巨大危害,間接地強調了人君要戒慎其德。

二 貴德賤財

人君“為政之道”的第二個方面是能貴德賤財。這主要是從人君所行之政教能配天與財物惠民的角度對“為政之道”進行闡釋。

1.政教配天

一般而言,人君所行之政教,其對象應當是指廣大民眾,這跟配不配天有什么關系?其實,孔穎達想闡述的是人君能夠貴德,能夠以德配天,有此德之后,自然行仁德之政教,此種政教施于民眾,民眾自然是愿意接受的,民眾自然也會擁護人君的統治,因此說人君所行政教能配上天而行,其闡述的重點還是貴德,只是通過貴德所體現出來的仁德政教來表現而已。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者,道,猶言也?!对姟匪普?,言帝乙以上得眾則得國,言殷紂失眾則失國也。[9]

孔穎達認為,殷朝在殷紂王的父親帝乙之前,還沒有失去民眾擁護的時候,所推行的政策與教化都能夠配得上天的政教。能夠承奉上天所賦予的大命,誠然非常不容易,承奉天命是多么困難!殷朝在帝乙之前,所推行的政策與教化能夠得到上天的保護,即能夠得到民眾的擁護,那么就能保持國家的存在;殷朝在紂王的時代,推行的政策與教化得不到上天的保護,即失去了民眾的擁護,那么就會失掉國家??追f達以此來強調政教配天的重要性。

2.財物惠民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民眾,而民眾最迫切的需求則是食物,人君施行政教最根本的是給民眾帶來足夠的食物。在這里,孔穎達重點闡述了財物惠民的重要性。

“有德此有人”者,有德之人,人之所附從,故“有德此有人”也。

“有人此有土”者,有人則境土寬大,故有土也。

“有土此有財”,言有土則生植萬物,故有財也。

“有財此有用”者,為國用有財豐,以此而有供國用也。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者,德能致財,財由德有,故德為本,財為末也。

“外本內末,爭民施奪”者,外,疏也。內,親也。施奪,謂施其劫奪之情也。君若親財而疏德,則爭利之人,皆施劫奪之情也。[10]

孔穎達認為,人君有德,民眾就會依附順從,因此說“有德此有人”;擁有了依附順從的民眾,民眾需要在土地上生存,那么自然就會有廣闊的土地,因此說“有土”。孔穎達只是說有德之人,而這里的有德之人基本可以理解為“人君有德”。但是,孔穎達并沒有明確提出“德”究竟是哪種“德”,是“道德”還是“政德”?從上下文的語境中,基本可以推斷此“德”就是“政德”,是一種仁德之政,強調的是人君的政教。擁有廣闊的土地,土地能夠生植萬物,因此說“有財”。人君通過政教的施行獲得了豐富的財物為國家所用?!坝械隆蹦軌蛘兄仑敻?,財富是由德所帶來的,因此,德才是根本,財物只是末端,只是有德帶來的副產品。如果人君親近財物而疏遠“德”,那么爭奪利益的人就會釋放出其掠奪財物的情欲。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者,事不兩興,財由民立。君若重財而輕民,則民散也;若散財而周恤于民,則民咸歸聚也。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者,悖,逆也。若人君政教之言,悖逆人心而出行者,則民悖逆君上而入以報答也。謂拒違君命也。

“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者,若人君厚斂財貨,悖逆民心而入積聚者,不能久,如人畔于上,財亦悖逆君心而散出也。言眾畔親離,財散非君有也。[11]

聚民還是聚財這兩件事情不會同時都興旺,財物的豐厚最終是由民眾確立的。如果人君過于重視財物而輕賤民眾,那么民眾就會離“你”而去。如果分散財物去體恤民眾,那么民眾就會歸聚到人君的身邊。如果人君的政策教化悖逆民眾的心而做出一些不善的行為,那么民眾也會悖逆人君的政教,這就是說民眾會違抗人君的命令??追f達的疏解注重人君的政教,政教的核心在于符合民心,符合民心最重要的一個表現就是要做到財物惠民。

如果人君悖逆民眾的心而務于積累聚集財富,那是不可能長久的。一旦民眾得不到應得的財物,就會背叛于君上,財物也會悖逆人君的欲望而分散。人君眾叛親離,財物分散于各處,就不會被人君所擁有??追f達前面是從政教配天的角度而言,這里則是從財物惠民的角度而言。合而言之,“為政之道”要求人君能做到貴德賤財。

三 用善遠惡

孔穎達對于人才的重視在其“為政之道”中有明確的疏解,其重點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任用善人;第二,棄遠惡人??追f達習慣于從正、反兩方面分別闡釋同一個問題,這在對人才問題進行闡釋時有較明顯的體現。

1.任用善人

在《大學》文本中,雖然善人與賢臣是在不同的引文中出現的,但二者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因此,可以將其看作同一類人,即賢臣。在孔穎達的疏解中,人君能夠任用善人的第一步是要親愛善人,所以第一步就是闡釋《大學》文本中晉文公重耳親愛仁道,以善人為寶的例子。

“舅犯(孤偃)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孔穎達注解說這是重耳的舅舅孤偃勸說重耳不要接受秦國拉攏的話語。當時重耳只是晉國的一個公子,晉國發生內亂,不得已逃亡翟國。秦穆公見有機可投,想要重耳返回晉國奪取君位,舅犯就勸說重耳不要接受秦國的拉攏,于是對秦國的使者說:“奔波逃亡的人,沒有將貨物、財物當作寶貝的,只有將親愛仁道當作寶貝?!?/p>

接下來,孔穎達就從人君進賢詘惡的角度進行了詳細論述,主要闡述了人君任用善人之于國家的重要,捎帶提了一下人君任用惡人之于國家的危害。

“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者,言此專一之臣,無他奇異之技,惟其心休休然寬容,形貌似有包容。如此之人,我當任用也。

“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者,上明進賢之善,此論蔽賢之惡也。媢,妒也。見人有技藝,則掩藏媢妒,疾以憎惡之也。[12]

“《秦誓》曰”這段經文,是闡明人君進用賢良,黜退奸惡之事。《秦誓》是《尚書》中的一篇。秦穆公攻伐鄭國,被晉國擊敗在殽這個地方,逃回秦國之后對著群臣立誓寫下這篇文章,這是秦穆公悔過改錯自己發誓的話語。作《大學》的人引用它,用來闡明人君“好賢去惡”的重要性。在群臣當中,如果有一個正直不阿、廉潔自持的臣子,多么誠實、專一、厚重樸實。這個專一的大臣,沒有其他奇怪、特異的技能,只是他的心寬容、好善,好像有包容之貌,這樣的人,人君應該重用他。見到別人有技術才藝,想要得到他、親近愛護他,就好像自己有技藝一樣。見到有才學、德行的人,能夠達到圣人的境地,他的內心之中非常喜愛與快樂,就如同是從他自己的口中說出來一樣。內心之中著實喜愛這個彥圣之士的美好,遠遠大于從他的口中說出來,這是說他多么喜愛、快樂。如果能夠如此喜好賢人,是能夠容納此彥圣之士來治理“我”的國家,那么“我”的國家才會得到安定,才能保護“我”的子孫后代。不僅僅能?!拔摇钡淖訉O平安,他下面的人也許都可以獲得一些利益。

在闡明了人君任用賢人的善處之后,孔穎達接著論說了埋沒賢才的不善之處。見到別人有技巧、才藝,那么就埋沒他、嫉妒他,由于憎恨、厭惡而嫉妒他。見到他人是個彥圣之士,就違背、抵觸、壓抑、黜退他,使這彥圣之士的善功不能通達于國家。像這樣隱蔽賢才的人君,是不夠寬容的表現,家國將要滅亡,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后代。不僅如此,眾人也將陷入滅亡的危險之中。通過從論證隱蔽賢人或者善人的壞處,可見孔穎達對于人才的重視。從正面來說,任用善人正是人君“為政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2.棄遠惡人

人君能夠任用善人是一方面,與之對應的是人君要能夠棄遠惡人。如果惡人不能夠遠離朝堂,那么所任用的善人也將發揮不出其應有的作用??追f達不僅闡明了人君任用善人之于國家的重要性,而且還著重論述了人君棄遠惡人之于國家治理的重要性。孔穎達說:“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者,言唯仁人之君能放流此蔽善之人,使迸遠在四夷,不與同在中國。若舜流四兇而天下咸服是也。”[13]

孔穎達認為,只有有仁德的君主才能流放那些欺騙隱瞞賢人的人,將他們摒棄在四方之地,即邊遠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不跟在中央之國的民眾在一起。就像上古時代舜流放四位殘暴的部落首領到四方之地,從此天下民眾都心悅誠服。流放這些欺騙隱瞞賢能的人到遙遠的少數民族居住之地,是有仁德的人君能夠親愛善人,厭惡不善之人的表現,也是其“為政之道”的體現?!抖Y記正義》載:“‘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者,此謂凡庸小人,見此賢人而不能舉進于君,假設舉之,又不能使在其己之先,是為慢也。謂輕慢于舉人也?!庇帧啊疄谋卮蛏?,者,逮,及也。如此,災必及夫身矣?!?a id="w014">[14]

見到賢能之人卻不能舉薦賢能之人,即使推薦了賢人,卻不能讓賢人在自己之前(受到人君的重用),這是對所舉薦賢人的怠慢、輕視。假設人君想要壓抑、黜退不善之人卻不能將他遠遠地黜退,這是人君的過錯,是人君罪惡、罪過的表現。作為一個有德行的君子,君子所厭惡的是兇殘惡劣的事情,現在竟然喜好兇殘惡劣的事情,這就是“好人之所惡”。君子所喜好的是仁義善道,現在竟然厭惡仁義善道,這就是“惡人之所好”。如此行事的人,災禍一定會到達他的身上??追f達在這里所說的“災必及夫身”主要是指人君,不能任用善人,不能棄遠惡人的結果最終會危及國家的安危,最終導致身死國滅,后果極其嚴重。

孔穎達所疏解的任用善人與棄遠惡人兩個方面,主要是從人君治理國家的角度進行的,孔穎達之所以對“為政之道”進行這樣的疏解是基于前面對于“誠意之道”理論闡述之上的,是從人君之“德”向人君之“政”自然而然的轉化,而人君之“德”則是在其“誠意之道”基礎上的自然延伸。

四 以義為利

作為治理國家最重要的為政者——人君,要能做到以義為利。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人君當先行仁義,愛省國用,以豐足財物。二是治國家不可務于積財。三是重申為君治國要棄遠小人。

1.君行仁義,愛省國用,豐足財物

從表面上看,以義為利是指人君要將仁義作為自己的根本利益之所在,這么理解是對的,但這并不能說明仁義只是口頭上的。對于人君而言,人君的仁義更多的是帶著一顆愛民如子的心,通過適宜的政教為人民帶來切身利益,如此才是真正的仁義,此時的以義為利才是人君的真正利益所在。人君通過推行孝悌仁義之道,愛護、節省國家用度,以此來豐裕、富足財物,就為國家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人君之政教廣泛豐足財物,有大道,就是指下面的這些事情:“生之者眾”者,謂為農桑多也?!坝弥呤妗闭撸^君上緩于營造費用也。[15]

從事農耕、蠶桑生產的人多,節省無關緊要的花費,百姓從事農耕、蠶桑的事業非常及時,君上減少營造宮室的花費。如果人君能夠做到這些,那么國家用度就會非常充足。有仁德的人君,通過將財物分散施加于民眾,樹立起自己美好的聲譽。沒有仁德的人君,過于愛惜自己的財物,致力于財物的積累聚集,勞役自己的身體,積攢其財物。這些都是在治理家族、治理國家、治理天下的綱目之中,這些都是從人君的角度而言的??追f達此處提出對人君的要求是“行仁義”,對財物的觀念也是從人君的角度而言的。注“其為”至“有也”?!把跃腥实?,則臣必為義。臣既行義,事必終成。以至誠相感,必有實報,如己有府庫之財為己所有也。其為誠實而然,言不虛也。”[16]

在上位的人君喜好用仁道對待下屬,在下位的大臣感念人君的仁德之恩,沒有不好義的,人君吩咐的事情都能夠辦得合宜。在下位的大臣全都好義,君仁臣義,這樣做事,不論有多少事都能做成。如果人君能行仁道,民眾必然用義來報答君上,有義在,必然最終能成事?!拔从懈畮熵敺瞧湄斦咭病?,鄭玄以“言君行仁道,則其臣必義”[17]來為之注解。大臣既然能夠行義,那么國家的治理必定能成功。以至誠相互感應,必定會有實際的報答,就像人君擁有國家貯藏財物、兵甲的處所,為人君所占有。孔疏說“其為誠實而然”[18],人君由“誠意”始發,國治、天下平也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2.治國家不可務于積財

人君通過推行孝悌仁義之大道,愛護、節省國家用度,以此來豐裕、富足財物,就為治理國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接著,孔穎達就警告人君,治理國家可以豐裕富足財物,卻不可專門務于財物的積累,專門務于財物的積累是小人的行為,并不是人君之道。孔穎達說:“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者,言為人君長于國家而務積聚財以為己用者,必自為小人之行也。[19]

人君治理國家當然離不開豐富的財物,但是不可以致力于財物的積累,尤其是將這些積聚的財物當作自己奢侈生活的花費。如果致力于積累財物,這就是小人的行為,并不是人君在上位者之道。比如說,士初次任用為大夫,不去爭奪雞、豬之類的小利,因為雞、豬之類的小利是小人生活得以改善的重要財物。根據《禮記》記載,卿大夫之家,葬后之祭可以使用冰塊。冰塊是從凝結寒氣的地方砍伐的,用來供應葬后之祭。卿大夫既然是伐冰之家,憑借國家給予的食祿就可以生活得很好,就不要再畜養牛羊作為自己的財物利益,不要與常人爭奪利益。百乘之家是指卿大夫之中有采地的人。其采地方圓百里,因此說是“百乘之家”。這是說卿大夫中有采地的大夫,不要再畜養聚斂財物的家臣,使他們在什一的賦稅之外,另外征收采邑出產的財物。

孔穎達通過對士、大夫、卿大夫、百乘之家財物獲得情況的疏解,集中闡釋了人君治國家不可務于積財的思想。前文提到,民眾是以國君的行為作為自己行為的效法對象的,如果國君不務于積累財物,那么在下位的賢臣與民眾也不會專注于財物的積累,且每一個階層的人都有自己相應的財物與之對應,只要堅守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對于不屬于自己的財物堅決不去求取,這樣的話,國家的治理就會變得相對比較和諧,各階層的民眾也都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3.重申棄遠小人

人君治理國家不務于積累財物的一個重要方面還是要棄遠小人。小人由于其自身的嚴重缺陷,一直是以積累財物為主的,而積累財物則是對“義”最大的損害,與人君“以義為利”的仁政主張背道而馳。“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可以說,這句話又一次解釋了人君不能蓄養聚斂之臣的本意。人君寧可蓄養偷盜之臣,也絕不能蓄養聚斂之臣。因為偷盜之臣只是會損失一些財物,但是聚斂之臣則損害義,兩者的損害不可同日而語。

上述提到,人君“為政之道”的第三個方面是“以義為利”,其對人君的要求是能“行仁義”,而聚斂之臣所損害的正是人君的“仁義”,而“仁義”恰恰是人君治理國家的核心利益所在。人君致力于積累聚集財物來當作自己的奢侈花費,必然會讓自己的行為變得跟小人一樣,而聚斂之臣正是小人的典型代表。所以,孔穎達在最后重申人君治理國家要棄遠小人,他說:“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者,即使小人治國,其君雖有善政,亦無能奈此患難之何。言不能止之,以其惡之已著故也。[20]

人君治理國家,就要拋棄、疏遠小人,這也是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的重要表現。每一位人君都想要自己的國家得到良好的治理,因此,都需要推行仁義之道,完善其政治教化。人君想實行善政,卻讓小人從事于治理國家之事,那么小人務于財物的積聚必然會禍害、殘害民眾,因此災難、禍害、憂患、困難等會一并來到。一旦讓小人治理國家,人君即使有良好的政令,對于這種憂患、災難也是無可奈何的。人君之所以不能制止這種災難的出現,是因為小人治國的罪惡已經顯現出來的緣故。這也就是人君在任用善人的同時一定要棄遠小人的原因之所在,小人治理國家,危害實在太大。如此,國家才能治,天下才能平。

結語

綜上所述,孔穎達對于《大學》文本的疏解集中在“德”與“政”兩個方面。從“德”的方面來看,孔穎達將“大學之道”中的“明明德”“止于至善”兩個方面放在了 “誠意之道”中進行疏解。從“政”的角度來看,孔穎達認為“為政之道”是“大學之道”中“親民”的關鍵所在,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又包含在“為政”里面。“為政之道”的總綱,包括絜矩之道、貴德賤財、用善遠惡、以義為利等四個方面?!盀檎馈笔强追f達疏解《大學》的重要維度之一,應該引起學者的重視。

(責任編輯 石永之)


[1]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經學視野下的《中庸》學史研究”(編號18CZX021)的階段性成果。

[2]張興,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研究與交流中心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與儒家思想史研究。

[3]孔穎達:《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2259頁。

[4]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41頁。

[5]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60頁。

[6]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60頁。

[7]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60頁。

[8]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60頁。

[9]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60頁。

[10]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61頁。

[11]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61頁。

[12]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63頁。

[13]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64頁。

[14]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64頁。

[15]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64~2265頁。

[16]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64~2265頁。

[17]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54頁。

[18]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65頁。

[19]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66頁。

[20]孔穎達:《禮記正義》,第226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垫江县| 汕尾市| 格尔木市| 美姑县| 美姑县| 中牟县| 泗水县| 舒城县| 辛集市| 杂多县| 汕尾市| 家居| 双桥区| 曲麻莱县| 富蕴县| 屏南县| 秦皇岛市| 静海县| 华阴市| 枞阳县| 南昌县| 徐水县| 岑巩县| 灵山县| 金溪县| 天津市| 临城县| 加查县| 疏勒县| 安国市| 上杭县| 喀喇沁旗| 汤阴县| 金阳县| 通城县| 浮梁县| 景谷| 澳门| 任丘市| 五寨县| 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