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學研究(2019年第2期/總第2期)
- 涂文學
- 2563字
- 2021-05-11 15:23:05
一 西方列強對漢口的覬覦:占據中國內陸市場中心
城市的命運往往與國家的興衰榮辱密切相關。在乾隆皇帝夸耀中國地大物博、拒絕與英國直接通商數十年后,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火轟開了閉鎖的中國國門。清政府抵擋不住列強的堅船利炮,以失敗告終,并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清政府由此開始了向列強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的屈辱歷史,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然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被迫開放的通商五口(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并未滿足西方殖民者貪婪的欲望。他們利用十年修約的契機,開始尋求直接進入中國內陸市場的渠道,第二次鴉片戰爭由此爆發。清政府再次戰敗,列強提出開放長江航道及沿岸市場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漢口于1861年被迫開埠通商。1862年江漢關設立,外國勢力紛紛侵入,武漢從此開始了從傳統內陸市鎮向對外開放型近代城市的艱難嬗變。西方列強選擇漢口作為長江中游率先開放的口岸,是與其自身區位優勢、商貿發展以及西方國家的經濟、政治圖謀等因素密不可分的。
(一)漢口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商貿發展
漢口地處長江西北、漢江以北的地域,隔長江與其東南側的武昌相望,隔漢江與其南側的漢陽相對,為武漢的金融、商業、貿易中心,自古被譽為“楚中第一繁盛處”。但是明中葉以前,武漢一直是武昌、漢陽雙城并峙的空間格局。今天的漢口,在當時只不過是一片與漢陽相連的河灘。1465—1470年,漢水下游連年大水,其間漢水發生一次大的改道,在龜山以北形成河道,流入長江。漢水改道使得漢陽一分為二,漢水南為漢陽,漢水北為漢口。處在漢水入江口以北的漢口,地勢平坦開闊,港灣條件優越,沿河集市隨之而興。此處通過長江、漢水又連接洞庭湖水系,顯露出巨大的航運與商業潛力。漢水改道不到百年,漢口從蘆葦叢生的荒野之地,躍變為人煙稠密的商業市鎮。“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后樓外樓”便是明中葉以來漢口迅速崛起的寫照。尤其是明萬歷以后,漢口成為漕糧淮鹽轉運樞紐。明末清初,三鎮港埠和商市聚集于漢口。漢口以居中得水、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成為與廣東佛山鎮、河南朱仙鎮、江西景德鎮齊名的全國四大名鎮之一。
鴉片戰爭前的漢口港被稱為長江“船碼頭”。1861年未開埠前,漢口就因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鄰近各省物產多聚散于此,成為中國內陸農副土特產品的重要集散地,米、鹽、茶、棉花等為其貿易大宗。據清同治《續輯漢陽縣志》記載:“漢口乃有灣泊之所,交易往來匯集于此,蓋地當江漢之沖,水陸交通,巨商大賈,百物云集……比屋鱗次,市廛之盛,肩摩踵接,東南于此稱巨鎮焉。”[2]清代詩人吳淇有感于漢口的繁榮景象,在《漢口詩》中寫道:“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3]1908年日本駐漢領事水野幸吉著《漢口——中央支那事情》一書,在其自序中云:“漢口為長江之眼目,清國之中樞,可制中央支那死命之地也。”[4]示意日本廠商到漢口與英美爭奪長江流域勢力范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武漢地位之重要。
漢口優越的地理條件和商業環境,使西方列強垂涎不已。鴉片戰爭之后,外國人來到漢口之初,目睹了漢口兩岸的碼頭盛況:“載貨物碼頭則有二十余處,所有船舶俱灣泊港內,舳艫相銜,殆無隙地,僅余水中一線,以為船舶來往之所也。”[5]19世紀50年代,法國人加勒利·伊凡在《太平天國初期紀事》中寫道:“漢水流入揚子江的交叉點,本地人稱為漢口,中國人認為這地方是國內最大的商埠。漢口距海有二千余里,但是江流全程可以航行最大的船只,一直在一起航行的船只,到達交叉點時,便分為兩批,一批停在武昌,一批駛入漢水……武昌、漢陽、漢口的外貌,的確很莊嚴,毗鄰大江的這三座城為水所環繞著,這些河流使中國的財富一直流布到帝國的內地。”[6]
如何使中國的財富通過漢水和長江流向大海,流向英國、法國和美國等帝國的內地呢?1849年1月,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向當時英國駐華全權代表、香港總督文翰提出:“我們的政策就是面向那必然引起改變現狀的糾紛,制造那些糾紛,從而試圖獲得更多的利益……為了我們的制造品,我們還需要同等廣大而有利的市場。”[7]1854年,英國柯勒拉得恩(Clearendon)勛爵指令時任香港總督兼英國駐華全權公使包令(John Bowring):“爭取廣泛進入中華帝國內地以及沿海各域;如果這一點辦不到,則爭取揚子江的自由航行,并開放鎮江和南京。”[8]
(二)西方列強的經濟圖謀和政治脅迫
19世紀上半葉,歐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正處于上升階段,世界正當潮流巨變之時。1840年前后,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法、美等國的工業革命也在迅猛發展。工業資本主義生產的存在和發展,需要不斷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材料產地,開拓更為廣闊的殖民地。為此,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幅員遼闊的中國。
事實上,以英國為首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早就對中國及東方各國有所企圖。早在1637年,英國兵艦就駛抵中國廣東,不顧禁令,擅自闖入珠江,炮擊并占領虎門炮臺。中國軍民英勇抵抗,最終擊退侵略軍。1793年,馬嘎爾尼使團來華,借機提出開放寧波、舟山、天津等地為商埠以及降低稅率等要求,遭到清政府嚴詞拒絕。此后,英國兵船多次在我國東南沿海侵擾。1832年,英船“阿美士德”號闖入長江,偷測航道,繪制水域圖等。1840年,英國政府借口中國禁煙破壞通商,命侵華英軍總司令喬治·懿律率軍封鎖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經過近兩年的戰爭,清軍戰敗。1842年8月,清政府同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向英國割地賠款,協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自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逐步變為帝國主義的附庸,被卷入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繼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后,以英國為代表的侵略者獲得巨大特權,對中國的商品輸出迅速增加,但這未能滿足侵略者的欲望。英國對華輸出的大量商品因價格偏高、不適銷、不對路等原因,加之中國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頑強抵抗,一時間囤積過多。英國商界認為對華貿易不暢的原因是開放的通商口岸太少,于是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增辟更多的通商口岸,允許外國船只在中國內河航行,使鴉片貿易合法化等。江漢交匯、九省通衢的漢口,既是輻射長江中游、中南腹地的商貿、交通中心,也是連接長江下游、開通長江上游的中轉站,因此成為西方列強的首選目標。西方列強迫切希望在漢口通商,將之作為擴大在華權益及勢力范圍的據點。《天津條約》的簽訂,使西方列強終于實現了在漢口等內地通商的愿望,外國船只獲得了在內河自由航行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