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北京形象海外認知傳播研究(2019)
- 馬詩遠 邵云等
- 2366字
- 2021-05-07 18:05:09
第四節 課題研究的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
在理論層面,城市形象作為一種無形資本無疑是推動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以人為本”理念的研究視角,恰恰體現了海外民眾作為主動解讀者在北京城市形象意義和價值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性與復雜性。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需要注重遵循傳播規律,積極尋求受眾的認可,達到傳播目的。從與北京城市國際形象相關的前期研究成果來看,針對海外民眾的調研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深度上都存在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結論的有效度。分析海外民眾對北京城市形象表現出的多視角解讀,不僅有助于客觀把握這一群體在認知、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特性,而且可以豐富現有的關于城市形象國際傳播效果的研究成果,為同類問題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在實踐層面,塑造城市國際形象成為世界上各大城市面臨的重要課題。在北京努力建設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城市的今天,塑造良好城市形象成為引發廣泛討論的議題,有必要對“北京城市形象國際傳播的效應和潛力是否得到了充分發揮”進行探討。學者對北京城市形象國際傳播效果進行研究必然需要關注其在海外民眾心目中的感知與認同情況。本調研立足新時期北京的城市戰略定位,在城市國際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通過了解海外民眾對北京城市形象的具體感知和綜合評價,反思目前北京城市國際形象傳播的現狀。經研究把握現階段北京城市形象國際傳播中所具有的特質以及所面臨的重要機遇與現實困境,并為城市形象國際傳播提供科學的實證依據。
隨著北京持續深入推進城市國際化,城市形象塑造和傳播已經成為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但至今尚沒有一套針對海外受眾對北京城市形象認知的較為科學準確的數據資料。為此,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對外文化傳播研究院北京國際形象研究所聯合華通凱度洞察(北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度洞察”),采用社會調查的方法對全球14個國家的民眾開展為期五年的北京形象調查,這具有較高的學術拓荒意義。具體而言,本次研究作為五年計劃的排頭兵,從凱度洞察提供的固定樣本組中嚴格按照概率抽樣的方式產生樣本,以在線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具有較好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也具有較高的內在信度和外在效度。
[1] Partnership for New York City,Cities of Opportunity:Business-readiness Indicators for the 21st Century,2007.
[2] 《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北京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轉型發展紀要》,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h1/2019/0225/c419242-30900770.html。
[3] 《蔡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 全力做好新時代北京對外工作》,人民網,http://bj.people.com.cn/n2/2018/0717/c82837-31822113.html。
[4] 劉波:《北京國際交往中心發展報告(201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5] 《創新對外宣傳工作應在四方面下功夫——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8·19重要講話精神》,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12/2013/1015/c 40531-23211378.html。
[6] K.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60).
[7] 李月:《劉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史觀》,博士學位論文,上海師范大學,2016。
[8] M.Lewis,The City in History:Its Origins,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World,1961).
[9] G.J.Ashworth,& H.Voogd,Selling the City:Marketing Approaches in Public Sector Urban Planning(London:Belhaven Press,1990).
[10] B.C.Green,“Marketing the Host City:Analyzing Exposure Generated by a Sport Ev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arketing and Sponsorship 4(2002):335-353.
[11] E.Avraham,“Media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an Unfavorable City Image,” Cities 21(2004):471-479.
[12] M.Reason,& B.Garcia,“Approaches to the Newspaper Archive:Content Analysis and Press Coverage of Glasgow’s Year of Culture,” Media,Culture & Society 29(2007):304-331.
[13] 王曉玲:《城市形象的文化解讀》,《城市》2006年第4期,第59~62頁。
[14] 張宏:《世紀之交的大連城市形象建設》,《大連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第39~42頁。
[15] 余越、王海運:《次國家行為體視閾中的城市外交與形象傳播》,《青年記者》2012年第33期,第27~28頁。
[16] 張焱、劉進平、張銳:《基于扎根理論的城市形象定位與塑造研究:以重慶市為例》,《旅游學刊》2009年第9期,第53~60頁。
[17] 李懷亮:《城市傳媒形象與營銷策略》,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18] 韓雋:《城市形象傳播:觀念角色路徑》,《科學經濟社會》2007年第3期,第10~12頁。
[19] 王進安、滕熙、岳曉琴、王曉昉:《基于CIS理論的城市形象構建方法探討——以大理城市形象研究為例》,《城市規劃學刊》2013年第1期,第160~166頁。
[20] 張麗:《公共外交視角下體育賽事推動北京國際交往功能提升研究》,《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年第5期,第77~82頁。
[21] 孔繁敏:《借助北京奧運塑造文化北京》,《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第56~58頁。
[22] 王大勇、王軍:《2008年奧運會對北京城市形象與景觀的影像》,《體育文化導刊》2007年第8期,第42~43頁。
[23] 岳頌東:《關于北京CBD開發的若干思考——大力開發北京CBD,提升首都城市形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第67~70頁。
[24] 王一川:《北京文化符號與世界城市軟實力建設》,《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第4~9頁。
[25] 張婉婷:《中國電影對北京城市形象的建構》,《青年記者》2015年第11期,第40~41頁。
[26] 杜劍峰、陳堅:《西方影片中北京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傳播》,《當代傳播》2014年第2期,第103~104頁。
[27] 曾一果:《老北京與新北京:改革以來大眾媒介中的“北京形象”》,《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8期,第46~55頁。
[28] 徐翔、朱穎:《北京城市形象國際自媒體傳播的現狀與對策——基于Twitter、Google+、YouTube的實證分析》,《對外傳播》2017年第8期,第48~52頁。
[29] 朱豆豆:《社交媒體在北京國際形象傳播中的策略初探》,《對外傳播》2016年第12期,第35~36頁。
[30] 周穎:《如何運用政務微博塑造城市形象》,《新聞世界》2014年第9期,第125~126頁。
[31] 楊一翁、孫國輝、陶曉波:《北京的認知、情感和意動城市品牌形象測度》,《城市問題》2019年第5期,第34~45頁。
[32] 李萍、陳田、王甫園、王新歌:《基于文本挖掘的城市旅游社區形象感知研究——以北京市為例》,《地理研究》2017年第6期,第1106~1122頁。
[33] 曲茹、邵云:《北京城市形象及文化符號的受眾認知分析——以在京外國留學生為例》,《對外傳播》2015年第4期,第48~51頁。
[34] 趙永華、李璐:《國際受眾對北京城市形象的認知與評價研究——基于英語受眾的調查分析》,《對外傳播》2015年第5期,第51~58頁。
- 中國濱海旅游業低碳化發展途徑與政策研究:基于碳足跡理論的視角
- 一本書讀懂產業地產
- 鄉村振興戰略視閾下貴州民族旅游業的發展研究
- 中國蔬菜專業村的形成及其效應研究
-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對外貿易話語權研究:基于“一帶一路”視角的思考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體制與運行研究
- 知識溢出、產業集聚與企業區位選擇研究
- 近代中國交通變遷與城市興衰研究
- 滾燙元宇宙:6小時從小白到資深玩家
- 政府規制下電器電子產品閉環供應鏈合作博弈研究
- 淘寶/天貓開店和運營新玩法:內容運營+爆款視頻+排名優化+社交營銷
- 奢侈品品牌管理:方法與實踐
- 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基于批發市場交易模式視角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制度改革的經濟分析
- 服務型制造:基于“互聯網+”的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