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熾盛在持續——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四年歷程(2015~2018)[1](代序)

梁景和

中國本土萌生的社會文化史從1988年起至今已經走過30年的歷程,并經歷了萌生階段(1988年至1998年)、發展階段(1998年至2010年)和繁榮階段(2010年以來)。2010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了《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一書,這本書對中國社會文化史萌生階段和發展階段22年(1988~2010)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梳理,主要對22年以來的研究成果、理論探索、研究基地、基本特征等問題進行了總結與分析(參見該書“代序”),全書共分理論與方法、書序與書評、紀要與綜述三部分。2015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了《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續編》一書,這本書對中國社會文化史繁榮階段五年(2010~2014)間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梳理,主要對5年以來的學術活動、研究成果、理論探索等問題進行了總結與分析(參見該書“代序”),全書同樣共分理論與方法、書序與書評、紀要與綜述三部分。自2015年至2018年的四年間,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的繁榮狀態一直持續著,本書就是對這四年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發展歷程進行再梳理,并依然從學術活動、研究成果、理論探索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總結。

一 四年的主要學術活動

這里的學術活動以學術會議為主要形式,具體而言有如下會議。

(1)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與河北大學共同主辦的“‘華北城鄉與近代區域社會’暨第六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9月19日至20日在保定召開。會議提交的論文包括社會文化史的內容,肖紅松等撰寫的會議綜述的第四部分專門介紹了社會文化史研究論文的主要內容。[2]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社會史學會主辦,杭州師范大學民國浙江史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承辦,浙江省“之江社科青年”協辦的“地方文獻、區域社會與國家治理暨第七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8月21日至22日在杭州召開,會議提交了部分社會文化史方面的論文。

(2)由華東師范大學主辦的“中國革命中的性別與女性解放國際學術會議”2015年9月4日至7日在上海召開,會議就女性與性倫等有關社會文化史方面的議題進行了討論。

(3)由中國社會文化研究會、首都師范大學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五屆中國二十世紀婚姻·家庭·性別·性倫文化學術研討會”2015年3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婚姻、家庭、性別、性倫等專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由中國社會文化研究會、首都師范大學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主辦的“第六屆中國二十世紀婚姻·家庭·性別·性倫文化學術研討會”2017年4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就社會生活的反思與探索、社會文化的斷裂與延續、性別秩序的松動與緊張、社會生活的新史料與新問題等進行了討論。

(4)由中國社會文化研究會、首都師范大學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回顧與走向座談會”2015年6月6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就學派意識、本土化概念、二元互動的方法論、研究領域的擴展、發展脈絡及走向與展望等問題進行了討論。由中國社會文化研究會、首都師范大學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主辦的“當代中國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16年4月8日至9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就相關研究領域的延續與探索、爭鳴與共識以及史料與闡釋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5)由中國社會文化研究會、首都師范大學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西方新文化史與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15年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就社會生活的發掘、社會文化史的熱點與前沿、社會文化史的擴展與反思等問題展開了討論。由中國社會文化研究會、首都師范大學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全國青年學者社會文化史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2017年9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就社會文化史研究的范式與史料以及社會文化史視野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史領域的日常生活、婦女性別史等問題進行了研討。

(6)由中國社會文化研究會、首都師范大學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主辦的“第四屆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就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方法以及中國近現代的社會生活、思想觀念、婚姻、家庭、女性等議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由中國社會文化研究會、首都師范大學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五屆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9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就婚姻家庭、性別倫理、宗族族譜、社會治理、社會生活,抗日戰爭時期的教育、文化名人,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三線建設和知青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以上會議只是舉其要者,相關的學術會議還有很多,此不贅述。

二 四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年來社會文化史的研究成果很多,這里僅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室與首都師范大學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出版的著作為中心,介紹有關研究成果。

(1)由首都師范大學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主辦、梁景和主編的“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論叢”第一輯十冊全部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第一輯的前四冊是2011年至2014年出版的,曾在《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續編》的“代序”中介紹過,這里從略。第五冊是李秉奎的《狂瀾與潛流——中國青年的性戀與婚姻(1966~1976)》(2015),本書選取1966~1976年中國青年的性戀與婚姻為研究對象,探察他們的私密生活同政治運動的迎拒向背,試圖勾勒“‘文革’之子”這代人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歷史軌跡;第六冊是黃巍的《自我與他我——中國的女性形象(1966~1976)》(2016),本書選取1966~1976年中國女性與形象為研究對象,對女性形象政治化做了梳理,以新穎獨特的視角和細致嚴謹的筆觸刻畫了“文革”中的女性形象;第七冊是王棟亮的《自由的維度:近代中國婚姻文化的嬗變(1860~1930)》(2016),本書梳理了1860~1930年中國婚姻文化的變遷歷程,清晰地把握兩性倫理和婚姻功能的變化脈絡,得出該段時間中國兩性的解放和個體自由度的提高,使人的個性得以彰顯的結論;第八冊是董懷良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婚姻“私事化”研究(1978~2000)》(2016),本書試圖分析1978~2000年中國婚姻逐漸走向私事的過程中,國家、單位、家庭與個人關系的變化,得出國家對婚姻干預逐漸弱化的趨勢,婚姻由國家包辦逐漸轉向尊重個人自主,這無疑有利于形成既能保障個人自由的權利,又能維護國家、社會、家庭的和諧秩序的結論;第九冊是劉榮臻的《故都濟困:北平社會救助研究(1928~1937)》(2016),本書探索了1928~1937年北平社會救助事業的基本發展態勢,通過檢視社會救助活動來梳理其救助實踐的多重面相,以期為探尋社會救助事業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設及其良性發展提供鏡鑒;第十冊是李俊領的《天變與日常:近代社會轉型中的華北泰山信仰》(2017),本書從區域社會與日常生活的角度,探討了近代華北泰山信仰的演進及其境遇,從一個側面揭示近代華北社會變遷的路徑與機制。泰山信仰在近代內外交困中仍然滋潤著華北民眾的日常生活,并呈現更為豐富的文化面相。“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論叢”第二輯在2018年也已出版了兩冊,第一冊是姜虹的《北京市民家庭生活研究(1949~1966)》,本書從北京市民的戶籍人口、家庭收入、婦女就業、居住出行、家庭關系、家庭娛樂等方面關注新中國十七年(1949~1966)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狀態;第二冊是王勝的《河北農村醫療衛生與合作醫療制度研究(1949~1984)》,本書以河北省為個案,充分挖掘利用相關原始檔案,結合報刊、地方志和老赤腳醫生、社員等群體的口述史料,考察1949年至1984年河北農村醫療衛生與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和實踐的歷史,其利弊得失也是今天的借鑒。[3]

(2)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李長莉等學者于近幾年出版的幾本著作值得關注。其一,由李長莉、閔杰、羅檢秋、左玉河、馬勇等學者著述的《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史》一書201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社會生活既是社會制度變革的基礎和土壤,又與社會制度變革互相促進,同時社會生活變動還成為人們思想觀念變革的社會基礎。社會生活既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相關,也與國家社會的變革與進步相連。本書是第一部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通史性著作,從社會文化史視角,全面系統地描述了1840年至1949年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歷史過程及全景畫面。其二,由李長莉、唐仕春主編的《社會文化史30年》一書201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為研究方向的研究團隊歷時20多年的學術研究結晶,由劉志琴、李長莉、閔杰、左玉河、羅檢秋、趙曉陽、呂文浩、唐仕春、畢苑、李俊領等學者合作撰寫。主要內容包括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晚清士人與近代知識分子,近代社會風尚與民間倫理的演進,近代生活方式與民眾觀念的變遷,近代公共空間與公共時間,近代的祀典與儀式,近代修身教科書與公民教育,社會文化史視野中的民初京劇,廢除舊歷運動與二元社會,以及近代社會秩序與民間社會治理等。其三,由李長莉、唐仕春、李俊領、呂文浩等學者著述的《當代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一書201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書系統梳理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2015年大陸學者在中國近代社會史領域的研究成果,并對此前相關的學術源流稍作追述。本書回顧了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范式與視角、學術流派與風格等基本問題,分析了該學科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與趨勢;對近代中國的人口與家庭、性別與婚姻、社會群體與團體、城鄉與區域社會、社會問題與社會治理、社會生活、大眾休閑娛樂、中國宗教與民間信仰等專題的研究狀況,述其脈絡,析其得失,還特別對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歷程與特色進行了專門介紹。本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過去30年間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的基本狀況,從理論方法到具體研究領域皆有所展示,評述簡明扼要,是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與教學的基礎性參考書。[4]

(3)由郭瑩、唐仕春主編的《社會文化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一書2016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書是2013年8月24日至26日在湖北襄陽召開的“第五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學術論文集。本次會議的主題為“社會文化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所以本書主要是圍繞社會文化史的內容展開的。本書主要由八部分內容組成,即社會文化史理論反思、文人與商人、社群與社團、秩序與治理、城市空間與社會生活、鄉村政治與社會生活、女性與婚姻、宗教與民間信仰。

(4)由梁景和主編的《新時期婚姻倫理與生活質量研究(1980—2014)》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本書是第一本從社會文化史的視閾來研究生活質量問題的學術著作。本書把婚姻、婚姻倫理、婚姻生活質量這些以往只作為單獨研究的個體融為一體進行學理探索,這是從更為復雜的視閾來討論問題,本書是為研究生活質量問題進行摸索和探路,只是希望能夠積累一些粗淺的研究經驗和研究方法。

(5)由首都師范大學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出版的幾本書籍,在此只做簡略介紹。其一,由梁景和主編的《社會生活探索》第六輯由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本書分為理論卷、婚戀卷、性別卷、性倫卷、綜合卷等;由梁景和主編的《社會生活探索》第七輯由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本書分為理論卷、婚姻卷、性別卷、性倫卷、綜合卷等。其二,由梁景和主編的《中國現當代社會文化訪談錄》第五輯由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本輯是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社會文化史研究方向的董懷良、黃巍、姜虹三位博士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時,所做的訪談記錄的集結,內容涉及20世紀下半葉50年間中國社會的婚姻、家庭、女性等問題。其三,由梁景和主編的《婚姻·家庭·性別研究》第五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本輯涉及漢代“子報母恩”問題、太平天國等級婚姻問題、晚清在京西方女性活動問題、清末民初女子家事教育問題、20世紀90年代性倫理嬗變問題等。其四,由梁景和主編的《社會·文化與歷史的思想交匯》第三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本輯是歷史學、文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學科的20余名學者學術講演的匯編。學者們的演講中蘊藏著新奇而深刻的思想,并通過現場對話討論,不但能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而且有助于體味學術、理解人文、品嘗一種探索性的文化生活。其五,由梁景和主編的《第三屆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本文集的論文就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以及婚姻、性別、性倫、醫療、衛生、教育、司法等多個領域的學術問題進行了交流和研討,展示了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余華林主編的《第四屆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本文集的論文就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婚姻、家庭、女性、兒童等問題展開了討論,彰顯了社會文化史學術研究的前沿動態。

三 四年的主要理論探索

四年來在社會文化史的理論方法方面也有新的探索,下面僅做扼要介紹。

劉志琴在《歷史教學》2017年第3期發表了《重建百姓日用之學》一文,文章認為,儒家自古就有重視“百姓日用”的傳統,這是古人對器物和生活態度的理論與表述。各種流派無不從日常生活中闡揚哲理,并將其提升為中國思想史一系列的思想觀念。百姓日用之學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壓抑個性的層面,又在發展中滋生出異己的因素,甚至成為張揚個性的先導,在明末引發早期啟蒙思潮。日用之學這個內在的矛盾使它具有重新建構的可能性。百姓日用之學的實踐是傳統文化結構性的特征,從古代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中,中國文化結構已經一變再變。文章指出,作為傳統的思想命題,在新的文化結構中可以生發全新的作用。百姓日用之學與21世紀高揚人文精神的主題天然合拍,重建現代百姓日用之學是傳統文化現代化研究的重要路向。

梁景和在《史學理論研究》2016年第2期發表了《生活質量: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新領域》一文。[5]文章認為,生活質量作為社會文化史研究的一個新領域,重點要探討生活質量概念、研究價值與研究方法,并要探討從社會文化史的視角如何研究生活質量以及研究它的可行性等問題。若從現在做起,再過十幾年,幾十年或更長時間,生活質量的研究成果、研究價值和研究功效將會不斷地顯現出來。文章指出,以生活質量為切入點研究歷史問題,將成為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新方法、新角度、新視閾和新亮點。

李長莉在《安徽史學》2015年第1期發表了《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25年反省與進路》一文。文章認為,我國史學界社會文化史學科興起25年來,經過了前十年“興起奠基期”、繼十年“發展興盛期”、近五年“深化擴散期”三個階段。學術貢獻有:理論方法創新、開辟史學新生長點、推動中國近代史研究超越“革命史范式”及“現代化范式”而走向“本土現代性”、關注民間社會、挖掘內在社會文化資源等。但存在的問題與瓶頸是學科意識模糊、研究“碎片化”、平面描述性、意義稀薄及理論缺失等。該文章指出,當今社會轉型呼喚社會文化史的理論創新成果,未來將會引起關注的關鍵論題有:民間社會、社會治理、生活方式、價值系統等。這些“關鍵論題”,可能會成為社會文化史學者為中國社會發展理論創新做出貢獻的幾個生長點。

常建華在《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2期發表了《開放與多元:新世紀中國社會史理論探討與學科建設》一文。文章認為,近十年的中國社會史研究日益呈現出開放與多元的趨勢,其中歷史人類學與區域社會史結伴而行,根植于深厚的社會經濟史,特色突出。社會生活的研究也悄然變化,向日常生活史轉變,并呈現出社會文化史的特色。該文章指出,探討中國歷史上的生命、生計與生態,融合生命史學、環境史學、日常生活史學于一體,構成“三生”的問題意識,將推動社會史的向前發展。

左玉河在《河北學刊》2017年第2期發表了《尋求意義:深度解釋與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深化》一文。文章認為,21世紀以來,中國文化史發展新趨勢是社會文化史的勃興。但目前的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大多停留在歷史描述的層面上,屬于表層的社會現象描述和淺層的表象研究。社會文化史研究必須將研究水平從“生活”層面提升到“文化”層面,關注這些生活現象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含義,探究社會生活背后隱藏的歷史意義。該篇文章指出,尋求意義是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根本目標,而對社會生活進行“深度解釋”是尋求意義的可行途徑。社會文化史研究為什么要探究生活現象背后的歷史意義?歷史描述、歷史解釋與歷史意義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聯?如何通過深度解釋來探究歷史意義?這些問題無疑都是需要做深入探究的。

梁景和在《河北學刊》2017年第2期發表了《社會文化史行進的四重維度》一文。文章認為,西方新文化史與中國社會文化史有相似之處,有一定的交叉性,也有明顯的差異。國內學術界對西方新文化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認識和研討。但進一步探討西方新文化史、西方新文化史對中國史學的影響以及兩者的關系等問題,是中國史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工作,需做專門細致的研討。該篇文章指出,中國社會文化史是一個在行進中的研究主題,既要回首研究歷程,也要探究未來走向,而重點的問題主要是團隊重鎮、理論方法、領域維度、史料文風等。

陳廷湘在《四川大學學報》2018年第5期發表了《從“革命史觀”到“社會文化史觀”——中國近代史解釋體系的演變與趨向》一文。文章認為,中國近代史學經過了百年發展的歷程,走出了與西方史學不同的特殊道路。百年中國近代史學在唯物史觀統率下,形成了眾多解釋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史觀”和“現代化史觀”解釋體系因所處時代特征相對同一,很快形成了近代史學的主潮,產生了各自對應的時代史學。文章指出,中國特色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使中國近代史學進一步多元化,其中以社會生活與社會文化為研究對象的“社會文化史觀”展現出最具時代“興趣”的本色,有希望成為中國近代史解釋的主流而產生又一個時代的史學。

李宏圖在《史學集刊》2018年第1期發表了《觀念史研究的回歸——觀念史研究范式演進的考察》一文。文章考察了20世紀初至今觀念史研究范式的演進,梳理出了在這一演變過程中所發生的種種變化。文章認為,如果說過去諾夫喬伊所開創的觀念史只是研究的基本“觀念單元”,那么現在的新觀念史則表現為,在以語言哲學為理論基礎后走向了以語境、修辭與行動等為核心的研究路徑,同樣,“新社會文化史”在以社會建構為導向的指引下,強調考察觀念與社會建構之間的關系。無論哪一種維度的研究,都并未導致觀念史研究的衰落,反而豐富了其研究的范式,擴展了其研究的視角。文章指出,觀念史在經歷了這些轉換之后正迎來新的繁榮,或者說觀念史研究正在復興與回歸。

呂文浩在《南京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發表了《本土崛起與借鏡域外——社會文化史在中國的若干發展》一文。文章認為,中國社會文化史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經過20余年的發展,在生活方式、社會倫理、知識人社會、生活質量、禮俗互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比較突出的成績。這些研究結合了歷史文化和現實社會的情況,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和理論創新意識。對于世紀之交傳入中國的西方新文化史,國內學者除一部分青年學者熱情接受以外,絕大多數學者對其采取了選擇性吸收的態度,即排斥其后現代意識而接受其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文章指出,本土社會文化史學者吸收新文化史的理論和方法,用于完善自己的研究實踐和理論表述,促進了社會文化史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

張立程在《河北學刊》2017年第2期發表了《從微觀史、日常生活史到社會文化史》一文。文章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史學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其中,年鑒史學致力于建構全球總體史,強調經濟、社會、地理等因素在歷史中的作用,形成宏觀史學的范式。微觀史學、日常生活史學則以細微、具體的人或事,闡幽發微,深描重敘,力圖糾年鑒史學之偏。新文化史深受后現代思潮影響,力圖解構現代性的權威,由此帶來史學研究的“碎片化”現象。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因社會重心的轉向,社會史、文化史相繼復興,由此產生社會文化史這門史學新興分支,與西方史學研究對象日趨細微,研究視角下移的趨向漸趨一致,史學在微觀層面取得了顯著進步。文章指出,“碎片化”現象反映的是目前史學研究漸入精深的現實,未來必然會在具體、細微的研究之上,走向更高層次的宏觀的整體研究。[6]

四 余論

從上文掛一漏萬的敘述中,我們基本能夠認同2015年至2018年中國社會文化史仍然在繁榮階段中行進,在學術活動、研究成果、理論探討等諸多方面都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

社會文化史作為后發的史學領地,有人把它視為文化史的一支,有人把它視為社會史的一支,有人把它視為一個新興學科,有人把它視為一個新視角和新方法,還有人把它視為一種史觀或范式。在我看來,可以把它進行初步的定性,主要是為了加深對社會文化史的認識和理解。但定性還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重要的工作是對它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索以及在特定理論的框架內進行科學的歷史研究,能把更為豐富多彩的研究成果呈現在讀者面前,能夠讓更多的讀者和同行受益于社會文化史。回顧30年來,社會文化史領域的學者們孜孜不倦地工作,為其添磚加瓦,使其增色不少,故今天仍能彰顯其旺盛的生命力。

根據以往學者對社會文化史理論、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我覺得中外社會文化史已經有了一系列的關鍵詞和命題,諸如生活觀念、人類心智、文化心理、心理感受、價值系統、文化轉向、路標轉換、社會生活、日常生活、百姓日用、民間社會、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精英文化、大眾文化、風俗習慣、社會倫理、世俗理性、禮俗互動、意義尋求、生活質量、社會治理、訪談口述、多元史料、常態動態、微觀深描、碎片整合、生動形象、真實建構、雅俗共賞、封閉開放、一元多元、學科交叉、“三生”史學、生活第一主題、精神進化理論、社會文化史觀,等等。把其中的一部分重要概念進行梳理、分類、提煉、分析,可以看清近30年來中國社會文化史理論、方法的探索歷程及其學術觀照。

毋庸諱言,中國的社會文化史研究還有很多瓶頸與短板。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其一,根據上文的闡述,我們對本土萌生的社會文化史的研究歷程和研究狀態缺乏精細、透徹和全面性的學理總結。事實上,通過這樣的總結,汲取我們以往研究的經驗和教訓是進一步推動社會文化史研究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很有必要。其二,在既有自身理論框架內的標志性研究成果不夠凸顯,這些年來我們進行的社會文化史的理論探索有了一定的收獲,也有按自身理論進行探索的研究所得,但這類研究還缺乏高質量標志性的研究成果。其三,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中國當代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內容要有新的突破,以往學者有過探索,但探索的領域非常廣闊,還要進一步思考有益于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研究領域;那么還需要在哪些地方突破,怎么突破,這是需要社會文化史研究者深入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1] 作者與武嬋曾共同發表《熾盛與深化——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的五年歷程(2010—2014)》(《山西師大學報》2015年第3期)一文,本文是該文的接續,故仍然使用了“熾盛”這一關鍵詞。

[2] 肖紅松、楊豪:《“華北城鄉與近代區域社會”暨第六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歷史教學》2016年第5期。

[3] 以上均參照了每冊書的封底語。

[4] 以上主要參照了這三本書的內容簡介。

[5] 本文可與《生活質量: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新維度》(《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4期)參照閱讀,兩文的關鍵詞基本相同,但兩文的視角和側重點則有差異。

[6] 以上均參照了各篇論文發表時的相關提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靖边县| 丰原市| 乌鲁木齐县| 绥芬河市| 进贤县| 中西区| 阿拉善盟| 苍山县| 德格县| 遵义市| 庆云县| 高阳县| 县级市| 垣曲县| 陕西省| 莱芜市| 汉川市| 福海县| 策勒县| 塘沽区| 清流县| 宝坻区| 闽侯县| 佛教| 平凉市| 石景山区| 涿州市| 茂名市| 毕节市| 上饶县| 资阳市| 松桃| 民权县| 蒙自县| 罗甸县| 临清市| 张家川| 九龙城区| 商城县|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