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弘揚工業文化 建設制造強國(代寄語)

王新哲[1]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今天,我們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都離不開文化激發的精神力量。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正因為如此,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在影響制造業發展的諸多要素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的作用。苗圩部長曾經強調,“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不僅需要技術發展的剛性推動,更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撐,需要努力培育和發展符合時代要求的工業文化”,并明確要求“發展工業文化,促進實業精神振興”。

工業文化概述

工業文化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產生的,但它真正上升到指導人們生產實踐的主導性地位,則自近代文明的出現,也就是工業文明出現后的大機器生產階段。隨著18世紀工業革命的推進,世界工業的重心由歐洲、北美向東亞轉移。這種轉移,從表面上看,是地理位置的轉移,實際上則是工業創新與發展能力強弱轉換的結果。誰發展得快,誰就會領導發展潮流,站在舞臺的中央。同時,在這個工業重心轉移的過程中,工業文化伴隨著工業制造業的發展,由英國、法國、德國傳播到整個歐洲,然后漂洋過海傳播到美國乃至整個北美洲,又到達日本、韓國等東亞地區,直至擴散到全世界幾乎每個角落。從這一時期開始,工業文明逐漸代替了農業文明,站在了歷史舞臺的中央,工業文化也就代替了農業文化的歷史地位,成為推動人類生產實踐活動的主導性文化。

因此,我們認為,工業文化是伴隨工業化進程而形成的,是工業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這其中,工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之間不是相互割裂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伴而生的。歸結起來,我們可以說,工業物質文化是基礎,工業制度文化是保障,工業精神文化是靈魂。工業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體現了工業社會的客觀現象,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隨著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支撐和壯大工業文化形態的工業技術和產品也在不斷增多,使得工業文化這個主體的內核越發豐富和飽滿。

工業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工業文化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結合實際,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工業發展新理念的提出,很多來自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如包容、創新、以人為本等發展理念;中國現代工業精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中國工業產品在設計、研發方面融合了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豐富了工業產品的種類、使用功能,也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工業文化是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中國工業精神的凝聚、傳承和發揚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好詮釋。如: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主要內容的“鐵人精神”,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為主要內容的“兩彈一星”精神,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為主要內容的載人航天精神,以“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為主要內容的探月精神,等等。這些工業精神中所包含的價值理念,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其次,工業文化通過工業活動、制度規則和工業產品等這些載體,深刻影響人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知識體系,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很多現代工業創意產品融入了友善、和諧、文明等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元素。

最后,工業文化促進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業態。工業文化引領了工業領域的創新,豐富了文化產品,催生了文化新業態,如由無線電、電視機、收音機等工業產品衍生出來的現代影視文化、廣播文化等,近年來機器人、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無人機、智能汽車等工業產品的創新發展和運用,也將孕育出新文化業態。工業文化的發展進步將進一步豐富和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工業文化助力制造強國建設

當前,人類資源勘探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和互聯網的應用普及促進了資源共享,加速了技術擴散,單純控制資源、技術和資金已難以保持競爭力,許多國家和企業都開始注重強化文化的力量,依托游戲規則的制定權,依托文化的培育和傳播提升核心競爭力。對于一個國家來講,由工業文化形成的競爭力不可復制、不可購買,卻是一種持久的、強大的競爭力,擁有巨大的能量。

第一,工業文化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精神動力。中國工業取得今天的偉大成績,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工業精神支撐的結果。像鐵人王進喜,“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像“兩彈一星”工作者,僅用兩年多的時間就創造了由原子彈成功試爆到兩彈成功結合的奇跡;還有許許多多的科研人員,在國外企業豐厚的待遇面前不忘初心,投入國家工業建設,研發出高鐵、第三和第四代核反應堆、超高壓輸變電等世界矚目的工業產品,這些無一不包含著工業精神的具體實踐。因此,建設制造強國需要發展工業文化,使老一輩建設者崇高的工業精神得以傳承,當代優秀工業精神得到傳播,增強中華民族的榮譽感、自信心和自豪感,團結和調動社會各界力量投入制造強國建設。

第二,工業文化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先進價值觀。工業文化所蘊含的先進價值觀對制造強國建設具有先導作用。英國、德國、美國等歐美國家先后成為制造強國,主要得益于其較早地突破了以宗教神學文化為主導的落后價值觀。這些國家培育并使“倡導人性自由、崇尚創新創造”等有助于工業發展的先進價值觀深入人心,進而加速了英美等國工業生產技術和產品的創新,使之在工業革命中占得先機。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必須樹立和傳播適于制造強國建設的先進價值觀。

第三,工業文化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今天的歐美發達國家和世界知名企業都重視通過文化元素的植入和傳播帶動產品創新發展。中國制造行銷全球,但熱銷的多是低端廉價產品,主要原因是高端產品的文化附加值不夠高,無法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難以激發產品的研發創新。發展工業文化的培育和傳播,將促進更多的國內外消費者喜歡上中國文化,愛上富含中國文化的產品,從而激發中國人對產品的創造熱情,推動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

第四,工業文化是中國制造從大國邁向強國的助推器。成為世界公認的制造強國,不僅要求中國的產品、技術、裝備、產能“走出去”,中國工業文化也要“走出去”。當前,中國從制造業企業到政府部門,很多人對東道國的文化不熟悉,影響了文化溝通的效果。培育能被世界所接納的強國工業文化,將在中國與世界之間構建起文化橋梁,便利中國與世界的文化溝通,克服與東道國間的文化障礙,推進企業、科研機構、政府、社會團隊等與世界的交流合作,降低中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合作成本,深化合作領域,提高合作效率,使中國以制造強國的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東方。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工業文化凝結著制造業的時代精神,是制造業的靈魂,傳播工業文化知識,促進工業文化教育,是發展工業文化的重要工作。愿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弘揚工業文化、建設制造強國貢獻力量!

[本文原為陳文佳、嚴鵬著《工業文化基礎》

(電子工業出版社,2019)序]


[1] 王新哲,工業和信息化部原總經濟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冷水江市| 富阳市| 崇信县| 鸡东县| 隆德县| 株洲县| 双柏县| 凌云县| 平定县| 阳春市| 大田县| 潜江市| 长沙市| 遂宁市| 岳普湖县| 海阳市| 兰考县| 宜宾市| 织金县| 乐都县| 达尔| 西平县| 青神县| 呼玛县| 铜山县| 察雅县| 顺义区| 石屏县| 阳江市| 昆山市| 扶风县| 平原县| 左权县| 西安市| 林州市| 潼关县| 邛崃市| 金寨县| 乌兰浩特市| 富平县| 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