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文化研究(第3輯)·工業旅游與工業研學:文化內涵和教育意義
- 彭南生 嚴鵬主編
- 3626字
- 2021-04-23 18:22:31
一 青啤的創辦與早期發展(1903~1949)
啤酒,是指用發芽大麥為主要原料,加入蛇麻花(即俗稱的啤酒花),經發酵而制成的一種酒精性飲料。在現代啤酒進入中國之前,釀酒熱情高漲的中國古人就開發出了中國古代版的“啤酒”,一種類似于啤酒的酒精飲料,古人稱之為醴。但是現代的啤酒,到目前為止,在中國也只有百年左右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各種酒類之中最年輕的酒種。也就是說,啤酒是舶來品,是“洋為中用”的產品。中國最早的啤酒廠,大部分是西人興建并管理的。我國最早出現的啤酒廠,是俄國人于1900年在哈爾濱開辦的,叫作“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啤酒在中國一問世,立即受到人們的歡迎。不少外商見啤酒業在中國大有可為,又相繼在東北三省、天津、北京、上海等地開辦了一批啤酒廠,如“東巴伐利亞啤酒廠”(1903年)、“東方啤酒廠”(1907年)、“谷羅里亞啤酒廠”(1908年)、“上海斯堪的納維亞啤酒廠”(1902年)、“馬來啤酒廠”(1930年)、“上海怡和啤酒廠”(1930年)、“哈爾濱啤酒廠”(1932年)、“沈陽啤酒廠”(1935年)、“亞細亞啤酒廠”(1936年)、“北京啤酒廠”(1941年)等等。
真正由中國人開辦的啤酒廠是1904年一位愛國商人在哈爾濱開辦的“東北三省啤酒廠”。此后,中國人又先后于1914年在哈爾濱開辦了“五洲啤酒廠”,于1915年在北京開辦了“雙合盛啤酒廠”,于1920年在山東煙臺開辦了“醴泉啤酒廠”,于1935年在廣州建立了“五羊啤酒廠”。
以上啤酒廠的不斷建立,對在中國大城市以及一些中等城市推廣啤酒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從總的情況來看,中國的啤酒業在全國解放之前,是步履艱難的。一是不論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開辦的,抑或是“中外合資”開辦的啤酒廠,生產設備都很簡陋,啤酒的產量也不高,而且除個別產品質量不錯外,大都質量不高。二是啤酒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如大麥芽和啤酒花,大都是依靠進口,受到外商的嚴重制約。三是技術大都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在生產上被人控制著。四是洋啤酒商大力推銷外來產品,壓得中國啤酒業喘不上氣來。加上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戰亂不止,民不聊生,啤酒消費者多是一些上層人士,平民百姓是不怎么問津的,因此,整個啤酒業難以形成氣候。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就只剩下了哈爾濱、沈陽、北京、雙合盛、上海友啤、怡和等幾家啤酒廠,年產量總計不足萬噸。[4]
下面將詳細介紹青島啤酒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情況。
(一)德國人經營時期
1898年,德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占據了青島。德國在侵占青島后,為把青島建設成一個“模范殖民地”,采取了諸多行動:在市區修建炮臺、設兵營,駐扎了許多士兵,同時源源不斷地向青島輸入德國移民。德國人有飲用啤酒的習慣,啤酒于德國人而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那時的青島還只是一個小漁村,中國也沒有啤酒這個詞。由于駐扎在青島的德國士兵和僑民對啤酒的需要,德國在駐扎許多士兵的“岳鶴兵營”斜對面開設了一家酒吧(今登州路56號青島啤酒廠東院內),專門經銷啤酒。后來,為了便利對德軍和僑民的啤酒供應,1903年8月15日,英、德商人在酒吧旁投資建造了青島啤酒廠,當時廠名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由德國人直接經營,這也正是青島啤酒的前身。
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是德國在中國興建的第一個啤酒廠,建廠初期的年產能力為2000噸,由F.H.施密特公司承建,生產設備和原料全部來自德國。著名的日耳曼啤酒設備制造廠提供設備;木質酒桶、容量7噸的后酵罐及無毒瀝青等都是直接從德國運來;啤酒生產時采用優質麥芽和著名的巴戈利亞酒花而不加任何輔料,嚴格按照《德意志啤酒釀造法》進行釀制。水在成品啤酒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俗稱啤酒的“血液”,釀造水是啤酒生產的基礎,啤酒質量的優劣直接受到水質好壞的影響,可以說優質的水源是釀造優質啤酒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青島啤酒建廠之初,啤酒是用著名的嶗山泉水釀制,其水質經過德國柏林檢驗證明是優質釀造用水。當時出版的德文版《青島及其近郊導游》一書介紹:“1904年底德國人在青島投資的啤酒廠建成投產,釀造廠自開工后生產的青島啤酒品質上乘,讓諸多啤酒愛好者十分滿意。”企業的管理和工藝技術均由德國人負責。當時負責人是一位曾在南美一家大啤酒廠工作了很長時間且具有豐富經驗的德國釀酒師。另外,還有幾名德國釀酒工被安排在關鍵的生產崗位上工作。由此可見,青島啤酒在建廠之初,德國人給青島帶來了當時比較先進、完善的工藝和設備,青島啤酒質量在當時就具有了較高的水平,這為后續青島啤酒更進一步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這一時期生產的啤酒種類有淡色啤酒和黑色啤酒兩種,產品質量優異,據日本田原天南所著《膠州灣》一書記載:“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生產的啤酒1906年在慕尼黑博覽會上展出,獲得金牌獎。”1906年釀造量即達1300多噸。青島啤酒過硬的質量為它贏得了好的口碑及市場。產品銷售以青島為中心,除滿足駐青島的德軍和僑民飲用外,還在上海、青島、煙臺、天津、大連設有銷售總代理,遠銷我國沿海各埠。尤其是盛夏,啤酒銷往香港、北京等地,成為當時的熱銷品,銷路良好。
(二)日本人經營時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后,日本趁機侵占青島。1916年9月16日,日本國東京都的“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以50萬銀元的價格購買了青島啤酒廠,并將其重新命名為“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稍做修理,于當年12月正式開始生產。后來,日本人對工廠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擴大工廠面積,擴大葡萄酒儲藏室,建造貯酒罐,改建糖化室,安裝了一整套裝酒設備,等等。到了1942年,啤酒產量已增加到4663噸(兩打裝30萬箱)。
之前釀酒用的主要原料基本上是進口的,使用的大米是在中國以及越南西貢生產的,酒花使用捷克產。后來,為了更好地生產,1939年建造了小麥制作車間,開始制造麥芽,嘗試將山東大麥用于釀制啤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當時制造麥芽的設備為我國所僅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由于外匯管制,酒花進口遇到困難。為了解決啤酒花和啤酒花原料,從日本引進酒花幼苗,在工廠設立了專門的種植區進行試種,當時稱作忽布園。同時,酒瓶缺乏也是當時啤酒生產發展的重大障礙。1944年8月,日本人在青島又成立了相關部門生產玻璃酒瓶,解決了啤酒容器問題。青島啤酒的第三產業發展可追溯到這一時期。1942年,日本軍隊資助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為充分利用啤酒生產廢棄的酵母,1943年成立制藥車間并投入運營,專制維他益(酵母片)。由于設備生產能力的提高,1936年的實際產量為3208噸(四打裝103202箱),最高年產量曾達到4663噸。
當時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生產的啤酒仍是黃、黑兩種,產品不僅銷往華北各地,還遠銷到大連及東北其他地區,以及上海、漢口、福州、廈門等地,還出口到西貢及新加坡,產品品質優異,深受顧客喜愛,被譽為頭等佳品。當時使用的商標有朝日、札幌、福壽、獅子等,[5]但品質都差不多,商標是根據啤酒銷往不同的地方進行區分使用。
(三)國民政府管理時期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同年10月,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被國民黨政府軍政部查封,貼有軍政部專門的封條,但未正式接收。青島市政府捷足先登,派王玉生等主持開工經營,并由王玉生等組織慶勝公司獨家經銷,廠名更為“青島啤酒公司”。1945年12月18日,該工廠由經濟部魯豫晉區特派員辦公處接管,照常生產。1946年12月5日,移交給行政院山東青島區敵偽產業處理局接管,并命名為“青島啤酒廠”。陳果夫派曾養甫等人在青島組織籌建“齊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齊魯公司”),于1947年6月14日將青島啤酒廠從行政院山東青島區敵偽產業處理局“買”了去。齊魯公司剛接辦時,青島啤酒廠有職員44名,工人331名。
當時,啤酒商標僅保留了“青島牌”,年產量達到2800噸。在銷路方面,產品除了銷往華北地區外,還銷往沿海和沿江的一些城市,如上海等地。除此之外,1947年曾派員赴南洋推銷,產品一度銷往南洋、新加坡等地區。1948年青島啤酒開始大批量出口至新加坡,根據當地的《星洲日報》報道,青島啤酒的質量遠遠高于其他啤酒。當地僑商爭求其代理資格,青島啤酒的優良品質再次為它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和市場,在當地華人中引起不小的轟動。
1948年以后,國內經濟蕭條、物價暴漲,導致啤酒銷量大幅度縮減,啤酒生產僅供美軍所需。原料、燃料供應不足,各項攤派捐款等費用與日俱增,工廠資金周轉困難,每月收入不敷開支,啤酒生產每況愈下,尤其是淡季經常處于半停工狀態。
其實在1949年之前,青島啤酒的銷售對象主要是中高層人士,因此,受當時消費水平和消費習慣的影響,再加之頻繁不斷的戰爭,交通不便,水、陸交通嚴重受阻,極大地制約了青島啤酒在國內的銷路,青島啤酒并無很大的發展。
簡而言之,在青島啤酒建廠之初,德國人給青島帶來了當時比較先進、完善的工藝和設備,這為后續青島啤酒更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日本人經營時期,對工廠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在啤酒原料等方面嘗試自主生產,取得了一定效果;國民政府管理時期,青島啤酒廠名稱及接管單位更換比較頻繁,自1948年后青島經濟蕭條,受社會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啤酒銷路銳減,啤酒生產情況不容樂觀。
- 中文版Rhino 5.0完全自學教程(培訓教材版)
- GB50526-2010公共廣播系統工程技術規范(英文版)
- GB50713-2011板帶精整工藝設計規范(英文版)
- DL/T 5492-2014電力工程遙感調查技術規程
- GB 51145-2015 煤礦電氣設備安裝工程施工與驗收規范
- GB/T 51216-2017 移動通信基站工程節能技術標準
- GB 50469-2016 橡膠工廠環境保護設計規范
- GB 50084-2017 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
- GB 51258-2017 玻璃纖維工廠設計標準
- GB/T 51243-2017 物聯網應用支撐平臺工程技術標準
- GB 51162-2016 重型結構和設備整體提升技術規范
- GB50402-2007燒結機械設備工程安裝驗收規范(英文版)
- GB/T 51248-2017 天然氣凈化廠設計規范
- GB 51174-2017 城鎮雨水調蓄工程技術規范
- GB/T 51280-2018 工程泥沙設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