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界融合與文化創新:文化產業論集
- 李鳳亮 宗祖盼等
- 12字
- 2021-04-23 18:20:31
第一輯 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
增強文化自信 推動文化創新
一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論及文化建設時鮮明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強調今后一段時間文化建設的目標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成為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文化建設的兩個“關鍵詞”。
在2016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它源于深厚綿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立足于充滿改革創新精神的當代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既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時代課題,也關系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文化自信的直觀反映是一個民族的自豪感,具體則表現為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正如約瑟夫·奈所指出的,“軟實力”是一種通過吸引別人而不是強制他們來達到你想達到的目的的能力,是能夠影響他國意愿的無形的精神力量。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2013年12月參觀夢工廠時曾直言不諱:“娛樂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一部分,而且正是這個部分讓我們顯得特別。”如今,以“薯片”、“芯片”和“大片”為代表的美國形象已經深入人心,而這正是文化軟實力所迸發的巨大能量。
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中國雖然有強大的文化根基和強勁的文化發展勢頭,但目前還只是一個文化大國而不是一個文化強國,我們文化軟實力的表現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仍然不相稱。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初期,由于過于重視經濟的發展和崇尚科技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精神文明的建設,導致經濟與文化“兩張皮”。這種長期重經濟、弱文化的做法影響了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
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因此,這個時代呼喚文化自信,更需要踐行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才有堅定的文化自信。近年來,我國科技的發展越來越注重人文的因素,文化與科技日益融合發展,一些科技企業的文化自覺甚至要高于文化企業本身。比如萬達、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它們的觸角不僅伸向了影視、動漫、游戲、網絡文學等各種文化產業領域,更在世界范圍內開拓文化業務,展現了中國企業應有的文化自信。
二 文化自信須突出“中國情懷”與“世界視野”
文化自信是相對“他者”而言的,如果沒有“參照物”,談文化自信就如空中樓閣,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口號。中國人總是不斷地叩問自己:我們為什么不自信?這種不自信雖然有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歷史因素,但從當下觀察,歸根結底還是我們的文化沒有真正“走出去”,沒有顯示出足夠影響世界的力量。當“Made in China”遍布全球時,我們也曾為此感到驕傲,但是一部好萊塢的電影卻讓國民對西方國家心生向往。可以說,中國出口電視機卻不出口電視節目的“文化赤字”現狀仍然存在,不解決這個根本問題,“中國情懷”就難以在世界安放。
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價值觀的傳遞。如何傳遞中國聲音,打造具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話語體系,是當前全球化和數字化背景下擺在我國面前的重要任務。無論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鋪展,還是“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倡議,中國內政外交中的文化底色越來越凸顯,也越來越重要。如同《主流——誰將打贏全球文化戰爭》的作者弗雷德里克·馬特爾所指出的,“文化戰爭每天都在發生”,“一筆巨大的文化交易背后都隱藏著政治”。
樹立文化自信既要保持“大國風范”,也要有“開放格局”;既要立足國內,也要保持與世界接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體現出一種高度自信的開放型文化觀。“中國情懷”不是故步自封,一味地孤芳自賞,眼里只有孔子、功夫、漢字和京劇;“世界視野”也不是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是“國粹”都往外送。我們要時刻反思究竟哪些文化“走出去”才能夠真正幫助我們樹立文化自信。否則走出去的多,走進心里的少;送出去的多,主動吸收的少;總量很多,留下深刻印象的少。甚至像“二人轉”遭美國華人抵制的笑柄還會出現。我們缺少的不是形式,而是缺少真正能把價值觀潛移默化、使之在世界流行的精品。
三 建設文化強國須堅持走文化創新之路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文化建設也要走創新發展之路。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并將創新置于首位。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思想在發展理念上的集中體現和概括,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內涵的豐富和提升,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文化創新作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題中之義,是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推動文化創新已經成為我國各省份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例如北京的海淀區、上海的浦東區、杭州的濱江區、廣州的天河區、深圳的南山區等都已發展成為國內頗具創新特色的文化科技強區,對外展示出一張張嶄新的區域文化名片。
廣東省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建設“文化強省”的發展目標,近年來不斷堅持創新發展,無論是理論啟示還是實踐經驗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尤其是廣州、深圳作為全國經濟發達城市,逐漸走出了一條敢闖敢試、富有特色的文化創新之路。對于未來,我們在樹立文化自信時理應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始終以現代意識激活傳統文化活力。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命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我們既要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又要用時代精神推動中華文化現代化。例如,面對精美絕倫的中華藝術瑰寶,深圳雅昌集團就探索出了獨特的“印刷+互聯網+IT技術服務”商業模式。我想其最寶貴的不是那一面長50米、高30米的全球最大藝術書墻和攬盡世界各種榮譽,而是用現代科技手段激活了的龐大的藝術精品數據庫,以及用產品和服務征服全球所發出的“中國聲音”。
第二,始終以文化科技融合催生新興數字創意業態。2016年12月,數字創意產業被確定為我國“十三五”期間五大新支柱產業之一。可以預見,未來五到十年我們會迎來下一個數字業態創新的引爆點,科技對文化創新的支撐作用會越來越明顯。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用了39個字部署今后的文化產業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深圳華強集團是國內最早提出“文化+科技”發展理念的企業,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文化科技型企業的“典范”。而“文化+科技”不僅是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典型模式,更是廣東乃至全國文化創新的寶貴經驗。此外,如廣州的勵豐科技、奧飛動漫、原創動力,深圳的騰訊、環球數碼、A8音樂、大疆創新等都是文化科技融合實踐的行業佼佼者。
第三,始終以跨界融合思維推動文化傳播升級。跨界是當今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表現為跨產業、跨門類、跨地域、跨要素和跨文化等多重跨界。文化傳播不能拘泥于政治宣傳和道德說教,而要更新思維,以跨界融合和喜聞樂見的流行樣式去抓住年青一代。例如,《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就吸引了大量90后觀眾,過去文物修復師面臨傳承難題,如今卻因為一部紀錄片吸引了幾萬名年輕人報名。由深圳歷經六年精心打造、創意演繹的大型儒家文化合唱交響樂《人文頌》,就巧借西方交響樂的形式與表現手法,詮釋了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的核心價值觀念,受到海內外觀眾廣泛贊譽。這些都是通過跨界思維創新文化傳播方式的成功例證。
總之,增強文化自信,就是要以文化創新來推動創新發展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通過弘揚創新文化,激發創新激情,增強創新活力,培育創新隊伍,講好每一個中國故事,讓世界傾聽中國的聲音。
(原載《中國文化報》2017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