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9:中國士人的知與行
- 陳旋波
- 771字
- 2021-04-23 18:08:01
第二章 光未然、冼星海與《黃河大合唱》的文化政治
1939年3月,由光未然(張光年)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在延安誕生。這部偉大的交響樂是戰時中國音樂藝術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在當時即迅速傳播到包括國統區在內的各個戰區,進而蜚聲海外,至今仍然傳唱不衰。這部融詩歌與音樂于一體的藝術經典作品產生于1942年的文藝整風運動之前,是延安知識分子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場域中表達自身對于抗日戰爭與民族精神的理解和領悟,然而同時也打上了抗戰初期延安政治生態的深刻印記。正如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所強調的,“審美就是意識形態”。[1]依據文化政治的理論,《黃河大合唱》的生成機制和意義結構當然也體現了20世紀30年代末延安抗日根據地具有鮮明意識形態特征的知識、話語和權力,抗戰時期延安的紅色政治在這部交響樂生產中發揮著重要功能,對其審美符碼和藝術規范產生了重大影響。文化政治是一種泛化的政治形式,它在文藝領域里要追問的是:作品中的話語體系是如何進行意識形態運作的?是如何重新闡釋和確立文化意義和資源的?是如何彰顯文藝的領導權的?揆之于《黃河大合唱》的文化政治,需要討論的是戰時延安的政治方向、文藝政策和文藝思潮對這部音樂經典的催生和形塑,也就是紅色延安的意識形態是如何在《黃河大合唱》構建話語體系的諸環節中發揮作用并掌握文化領導權的。詹明信說:“我歷來主張從政治社會、歷史的角度閱讀藝術作品,但我決不認為這是著手點。相反,人們應從審美開始,關注純粹美學的、形式的問題,然后在這些分析的終點與政治相遇。”[2]文化政治的揭示首先依賴于對文藝作品之審美形式的把握,因此,本文試圖從《黃河大合唱》的審美藝術形式入手,通過對構成這部音樂經典作品的“革命性的”敘事、抒情、象征性行為以及文化資源的擇取,從而探討和尋繹紅色延安的意識形態在其中所發生的話語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