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意城市學刊(2020年第3期/總第157期)
-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編
- 6079字
- 2021-04-23 17:59:28
特稿
建設未來城市之江試點的借鑒與對策
◎鄭建南 張振崢
提要:通過對雄安、成都和新加坡三地城市發展的分析提煉,基于杭州城市特色,本文提出結合三地優勢的“未來城市”這一概念,即“人、城、境、業”四位一體,生態、宜居、宜業、智慧的理想城市,并針對之江新城生態限定與發展訴求,提出通過做優城市生態功能來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通過完善生活基礎設施來提高綜合承載能力,通過集聚創意創造人才來激發創新創業活力,通過打造數字文產高地來擦亮之江文創明珠等來探索未來城市之江試點的初步構想,并以此助力杭州打造韻味獨特、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
關鍵詞:之江新城 未來城市 國際城市 杭州
作者鄭建南,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注冊城鄉規劃師,民革杭州市委會城建和人資環專委會委員;張振崢,杭州市拱墅區拱宸橋街道蠶花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郵政編碼 310015)。
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和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國家分別在成都和雄安建立了“公園城市”和“未來城市”兩試點來探尋面向未來的新時代城市發展[1],向全國做示范、與世界享經驗。改革開放以來,新加坡城市建設與管理的經驗得到了鄧小平和習近平兩代領導人的贊賞,并做出向新加坡學習的指示[2]。時至今日,新加坡提出“花園里的城市”這一目標,仍有不少值得我們學與鑒的地方。
基于杭州良好的生態基底以及領先的數字科技,結合成都公園城市和雄安未來城市建設經驗,并借鑒新加坡花園里的城市等發展理念,本文提出杭州未來城市這一概念,杭州未來城市以生態價值為核心[3],“人、城、境、業”四位一體[4],運用數字科技實現城市智慧管理、形成可持續競爭力[5],最終成為生態、宜居、宜業、智慧的未來城市。
一 國內外未來城市經驗借鑒
雄安新區、成都和新加坡均強調從人的視角來描繪城市與生活、城市與環境,從社區的視角來講述城市與文化、社會與發展[6]。同時,也強調從城市的視角來審視各種挑戰,探索創新途徑和發展策略。三地未來城市建設具有以下兩點共性。
(一)強調以人為本,創造城市宜居環境
雄安堅持把綠色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充分踐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劃定國土空間“三線”邊界,合理確定新區建設規模,完善生態功能,統籌綠色廊道和景觀建設,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布局。由此創造優良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家園。
新加坡提供多樣的居住選擇,塑造以鄰里為中心的公共設施,讓居民親近自然環境,方便鄰里聯系;統籌考慮多方需求,構建現代化生態社區;培育現代化、多代共享的綜合性社區公共設施,從全生命周期的視角考慮,塑造愉悅、活力的社區空間,以此促進居民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成都按照街區制理念,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促進人情味和街坊感的本質回歸。成都進一步推進街區全域景觀化創建,注重街巷鄰里空間的精細化設計,形成自然全齡友好的街區景觀環境;推動城市微景觀建設,拓展綠化空間,美化街區環境;強化各級綠道互聯互通,串聯綠地公園與公共空間體系,豐富居民健康活動。
(二)強調生態優先,構筑“三生”共榮格局
雄安以保護和修復白洋淀生態環境為城市規劃建設的先決條件,堅持“城水林田淀”一體規劃,處理好城淀關系,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劃好國土空間“三線”。
新加坡以花園里的城市為名片,強化城市的生態氣質,加強藍與綠的融合、保護自然資源,通過擴大全島的活動空間、豐富健身設施和拓寬綠色空間網絡來做強花園名片。
成都通過保護山水田林湖草生態本底、延續河網水系,構建三級生態廊道,構筑“三生”共榮的城鄉格局;加強城市風廊管控、環境治理,從而營造碧水藍天凈土的優美環境;強化生態增綠、見縫插綠,塑造綠滿蓉城的公園綠境。
1.強調城市意象,打造東方氣質典范
雄安以城市設計統領空間秩序,塑造城市特色,傳承文化基因,形成具備中華風范、淀泊風光、創新風尚的城市風貌。運用中囯傳統營城理念,利用軸線、方城、街坊、園林所構成的城市意象,力求形成天人合一、城景相融的景觀特征,打造東方氣質典范之城。
新加坡借助設計導則多角度保留地區環境特色,提升居民的本地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新加坡重視對歷史性文化資源的保護,對特定場所通過“政”“社”“業”三方合作,打造特定場所、講敘社區故事和開展文化線路活動,與居民共享社區記憶。
成都充分挖掘、保護歷史文化資源,按照“公園+”模式,建設人文特色空間載體。成都厚植天府文化根基,并以城市公園體系和開敞空間為載體,推動對天府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強化對天府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雙重感知;結合綠道及城市公園的核心節點,打造城市文化地標,塑造天府文化景觀體系,形成天府文化形象新印記。
2.強調高效便捷,建設智慧未來新城
雄安堅持將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積極吸納和集聚京津及國內外創新要素資源,發展高端高新產業,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建設創新發展引領區和綜合改革試驗區,布局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打造體制機制新高地和京津冀協同創新重要平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新加坡進一步混合城市功能布局,優化路權分配和道路設計,引導以慢行與公共交通為主的綠色交通體系,優化出行體驗和提高出行效率。無人駕駛將進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服務設施的便利性。通過本地集水區儲水、引進水、新生水、海水淡化等,多渠道保證供水安全。優化環境與雨水相結合的藍綠體系,實踐“活躍Active、美麗Beautiful、潔凈Clean”的ABC水計劃。創新優化空間利用,積極挖掘地下潛力空間,發展四通八達的“地下城市”,并與地上綜合體相匹配。
成都將公園及綠道體系相結合,打造公園化、國際化、品質化的公共服務場景。同時在15分鐘服務圈內,按照“公園+”布局模式,配置居民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務,強化設施的共建共享,滿足市民多元化、特色化的公共服務需求。以產業綠色化為城市發展內核,通過綠色循環低碳的產業體系,發展創新驅動型、環境友好型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建設清潔、高效、循環的綠色資源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依托公園空間發展新經濟,培育新業態、新消費。
二 未來城市是之江新城保護與發展的理想選擇
杭州正處于打造“大花園”和建設“世界名城”的關鍵期,然而受城市擴張以及中心城區人口密度加大的影響,各種城市病接踵而來,并且越來越嚴重。專家學者也提出了不少發展設想,但收效甚微。
之江新城位于杭州西南側,背依連綿青山,前臨浩瀚大江,是杭州沿江規劃的十座新城中建設面積最大、環境最優、潛力最大的新城。伴隨著擁江發展行動的推進和之江文化產業帶的建設,之江新城迎來了發展契機。
(一)良好的生態基底需要未來城市來鞏固
之江地塊中,午潮山、西山國家森林公園、西湖風景區、之江構成了三面環山一面水的優勢生態基底。之江新城成為杭城西南生態帶需要未來城市來鞏固。
(二)嚴格的環境限定需要未來城市來帶動
受城市水源地保護、永農紅線的限定以及杭城西南生態帶的限定,之江地區大多時間采取保護為主、發展為輔的策略,這使該地塊相較于其他地區一直處于城市發展的低洼地,需要新模式、新產業來帶動。
(三)破碎的綠地板塊需要未來城市來整合
杭州繞城高速路、彩虹快速路、長深高速路隔斷了之江、轉塘、雙浦三大板塊。區內綠地未聯成片,板塊分散,需要未來城市來整合。
(四)迫切的發展訴求需要未來城市來激活
之江新城是杭城南部新興之地,區內人民發展希望迫切,希望充分把握好時代契機,發揮自然本底,將之江大地打造成為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現代城市。
為此本文通過借鑒雄安、成都、新加坡三地先進經驗,建議打造集生態、宜居、創意、智慧于一體的未來城市之江試點,推動杭州建設世界一流的未來城市,加快打造杭州韻味獨特、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
三 建設未來城市之江試點的建議
(一)做優城市生態功能,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建設生態未來城市
1.以水為機,完善城市生態功能
以銅鑒湖建設為契機,完善區域水體涵養、蓄洪功能。使銅鑒湖在引水配水、防洪減災、生態修復、水質提升、環境改善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承接上游周浦沿山南渠、周浦沿山北渠、轉塘象山沿山渠等的分洪功能;新增湖面,使銅鑒湖恢復歷史水面,改善之江地區水環境、水生態,提高之江地區防洪排澇能力,實現之江地區自西向東的配水大格局。
2.以水成網,構建公園城市基底
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契機,借鑒上海延中綠地建設經驗,將杭州繞城高速路、彩虹快速路、長深高速路圍合區域建設成為之江中心公園,帶活周邊地塊。通過建設繞城高速綠廊、鎮中路綠廊、長深高速綠廊和石龍山綠谷等,連接午潮山、西山國家森林公園、西湖風景區、銅鑒湖等,最終連片成網,構建公園基底。
3.以水興農,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雙浦地塊沿湖村莊依托銅鑒湖集聚人氣,通過整合河流、溪澗、池塘等類型的水域資源,有機生成依水傍湖的“小橋流水”優美意境。村莊保留純農業田園環境,水田格局、溝渠阡陌,形成極富韻味的杭派水鄉風貌特色,營造良好生態環境。緊扣 “田園、濕地、文化”三大核心主題。通過對現狀資源的提煉,發展區域優勢,開展休閑、品茗、民宿等現代休閑度假產業。
(二)完善生活基礎設施,提高綜合承載能力,打造宜居未來城市
1.綜合部署,完善生活基礎設施
以《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為標準,布置城市基礎設施。依據步行15分鐘、10分鐘、5分鐘劃定生活圈單元,配套相應設施,并在生活圈周邊創造更多的工作需求、布置更多服務設施,使工作、娛樂更貼近生活。街道交通從以車為主轉換到以人為主,優化路權分配和道路設計,引導以慢行與公共交通為主的綠色交通方式,提升出行體驗和效率。
2.綜合利用,提高綜合承載能力
依托銅鑒湖及區內河道水系,做優水資源;制定梯級用地計劃,預留發展用地;連綠成網,構建城市森林體系,提升城市資源承載力。完善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回收固廢設施,增強城市環境承載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注重城市建設和資源綜合利用的有機統一,提高城市生態系統承載力。注重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加強對地下管網設施和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提高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增強城市基礎設施承載力。
3.綠色環繞,營造城市宜居環境
踐行詩意棲居的美學價值。公園城市堅持用美學觀點審視城市發展,通過以形筑城、以綠營城、以水潤城,使城市全部景觀組成一幅疏密有致、氣韻生動的詩意城市新畫卷,形成具有獨特美學價值的現代城市新意象。
(三)集聚創意創造人才,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打造創意未來城市
1.生態吸引,集聚創意創造人才
以公園城市建設為契機,不斷提升城市生態發展的高度。強化城市的生態氣質,加強藍與綠的融合,以創新戰略來保護自然資源,擴大新城的活動空間、豐富健身設施和拓寬綠色空間網絡。使居民有更多的機會來親近自然、享受多樣化的娛樂設施和環境。依托區內藝術院校,打造有利于創意創造的生態環境,留住區內高校的優秀學子,吸引國內外優秀創意創造人才。
2.政策支持,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針對不同人才,出臺多樣的住宅補貼政策。針對相關創新創業人才,先期可以提供人才房、保障房或者共有產權房,保證讓大多數文創工作者住有所居;針對不同人才的子女就學問題,提供多種子女受教育方案,保障每一位創新創業人員的子女就近入學;對于高端稀缺創新創業人才,為其安排就醫便捷通道。以此在住、學、醫上解決其后顧之憂。同時結合相關創業扶持政策,以獎代補、以優代稅,鼓勵人才創新,激發創新活力。
3.國際借鑒,培育創新創意園地
借鑒德國魏爾(Weil am Rhine)園區,以創意設計龍頭企業為極核,集聚相關企業,打造集設計、生產、展示、收藏、會展于一體的創意園地。依托中國美術學院國家級優勢特色專業(動畫、繪畫、藝術設計、美術學、雕塑、建筑學、工業設計),發展相關產業基地,打造設計產業孵化園。
(四)打造數字文產高地,擦亮之江文創明珠,打造智慧未來城市
1.著眼數創,打造數字文產高地
依托中國美術學院、浙江音樂學院等文化藝術院校和阿里云等互聯網、大數據平臺,著眼數字文化、影視產業、現代演藝、藝術教育等,借助“互聯網+”打造之江數字文化產業中心、影視產業集聚中心和演藝娛樂中心,以文化產業為核心引擎,將之江打造成為全球數字文化產業發展高地。
2.激發產業發展活力,擦亮之江文創明珠
在云棲小鎮、龍塢茶鎮、藝創小鎮等特色小鎮,其人文氣息濃郁,創業創新氛圍濃厚,因此應結合“互聯網+”做優做強現有特色小鎮經濟;針對區內老、舊、破廠,如金龍礦粉廠等,通過老廠新用、騰籠換鳥、植入文化,在保留區域歷史文化底蘊的同時,激活產業經濟,變廢為寶;通過對礦山巖體進行藝術處理,賦予其攀巖、探險等戶外運動功能,打造礦山遺址運動公園。擦亮之江文創明珠。
3.依托數據,打造智慧未來公園
加強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構筑全域智能化環境,依托杭州城市大腦建立數據資產管理體系,使數字政務、城市治理、城市決策和產業互聯相結合,構成一個完整的智慧解決方案。通過智慧化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的綜合管理效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構建智慧城市,物聯網、互聯網、無線網絡、衛星定位、云計算、軟件設計等將迎來新一輪的大發展,特別是物聯網產業,將引發科技創新潮流,并帶來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總之,未來城市是基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探索。本文通過對雄安、新加坡、成都三地城市發展的分析提煉三座城市發展共性,它們都強調以人為本的宜居環境、生態優先的空間格局、韻味獨特的城市意象和高效便捷的智慧體系。同時針對之江新城所面臨的生態限定和發展訴求,集合雄安、新加坡、成都三地優秀經驗,本文提出通過做優城市生態功能來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通過完善生活基礎設施來提高綜合承載能力,通過集聚創意創造人才來激發創新創業活力,通過打造數字文產高地來擦亮之江文創明珠等,來打造未來城市之江試點,并以此助力杭州打造韻味獨特、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
注釋
[1]參見《中共成都市委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決定》,《成都日報》2018年7月8日第1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xinwen/2017-04/01/content_5182824.htm。
[2]徐林:《“花園城市”的“管”與“治”——新加坡城市管理的理念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第2頁;《習近平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全文)》,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07/c_1117071978.htm。
[3]楊雪鋒:《公園城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名城》2018年第5期,第36~40頁。
[4]劉濱誼:《公園城市研究與建設方法論》,《中國園林》2018年第10期,第10~15頁。
[5]倪鵬飛:《雄安新區:建設可持續競爭力的理想城市》,《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年第11期,第1260~1265頁。
[6]《獅城營匠|新加坡總體規劃(2019)出爐了》,城邦規劃網站,http://cn.scp.com/page.aspx?s=cn&cid=19&id=1365;《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中國雄安官網,http://www.xiongan.gov.cn/2018-04/21/c_129855813.htm;《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2018—2035年)》,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網站,http://www.cdipd.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85&id=88。
(責任編輯 方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