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城市社區綜合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狀況分析
- 趙一紅等
- 10129字
- 2021-04-23 12:56:17
三 上海市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
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主要包括精神需求、健康醫療服務需求和休閑娛樂需求等。[8]社區養老服務可以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從他們的意愿與實際情況出發,提供切實可行的個性化的養老服務。對于老年人的健康醫療需求,老年人可以使用社區提供的服務,或者根據具體情況由社區向老年人提供便利的醫療上門服務,這樣既可以避免去大型公立醫院就診面臨的距離遠、患者多、手續繁雜等問題,又能夠避免私營診所醫療風險大等問題。對于老年人的休閑娛樂需求,社區是提供符合老年人特點的活動場所、組織相應的群體活動、滿足老年人精神層面需求的重要載體。
對上海市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情況的了解我們主要采用了問卷填答法,具體為對社區內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進行問卷調查。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該部分問卷調查并不是采用隨機抽樣完成的,因而不具有推論總體的意義。以下是對上海市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情況的問卷分析。
(一)老年人基本情況
1.性別構成
課題組在上海市調研的三個社區老年人的性別構成如表2-2所示。在56份有效問卷中,男性有18人,占調查總量的32.1%;女性有38人,占調查總量的67.9%。簡單地說,參與調查的女性人數是男性的2倍多。
表2-2 老年人的性別構成
2.老年人的年齡構成
上海市調研的三個社區的老年人年齡構成如表2-3所示。在56份有效問卷中,65—69歲這一年齡段的老年人是最多的,共有21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37.5%;其次是70—74歲的老年人,有11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9.6%,這兩個年齡段的老年人身體還比較強壯,離開工作崗位不久,還很熱心于社會活動;再就是60—64歲、75—79歲、80—84歲,這三個年齡段參與調研的老年人數量大致相當,都在7人或8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2.5%或14.3%;比重最小的是85—89歲,只有1位老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8%。
表2-3 老年人的年齡構成
3.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
課題組在上海市調研的三個社區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如表2-4所示。從表2-4可以看出,未接受過教育的老人只有1位,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8%,比重是最小的;接受小學教育的有6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0.7%;接受過初中和高中/中專教育的老人分別有24人和17人,分別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42.9%和30.4%,這兩類人群在參與調研的老年人中的占比是最大的,一共占到了70%以上;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有8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4.3%。總的來說,上海市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的文化水平還是比較高的。
表2-4 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
4.老年人的婚姻狀況
課題組在上海市調研的三個社區的老年人的婚姻狀況如表2-5所示。初婚有配偶的有38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69.1%,這一人群在被調研的老年人婚姻狀況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其次是喪偶的有13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23.6%,也就是說調研的這批老年人當中,每4個人中就有1個缺少了生活伴侶,孤獨感、寂寞感很可能是這部分老年人最大的情感問題;再次是再婚有配偶的,共有3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5.5%;再就是離婚老人,只有1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8%。可見上海市被調研的這部分老年人的離婚率還是比較低的,這也符合老年人普遍低離婚率的社會現實。在此次上海市的調研中,沒有未婚和同居的老年人。沒有出現未婚的老年人可能與老年人適婚年齡所處的年代有關,那個年代很少有適婚年齡的青年不結婚的。沒有出現同居的老年人,可能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與老年人普遍的生活理念有關,認為同居不太光彩;另一種可能是被調查的老年人中確實沒有同居現象存在。
表2-5 老年人的婚姻狀況
5.老年人的共同居住情況
課題組在上海市調研的三個社區老年人的共同居住情況如表2-6所示。對于上海市老年人的共同居住情況,我們在問卷設計上是以不定項選擇的形式呈現的,涉及的選項有配偶、子輩、孫輩、其他親戚、保姆、自己居住以及其他。
從表2-6可以看出,被調查的老年人中與配偶共同居住是最多的,共有37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66.1%,這些老人與老伴相依相輔、共度晚年;其次是與子輩共同居住的,共有17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30.4%,選擇這種居住方式的老年人,可能是居住面積有限,也可能是老人身體狀況欠佳需要子女的照顧,還有可能是老人與子女之間相互需要;再次,是自己居住的老年人,共有8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4.3%,這部分老年人基本都是身體還比較健康的喪偶老人或與老伴沒在一個城市生活的老人;再有是與孫輩共同居住的,共有3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5.4%,這部分老人基本是三世同堂,三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選擇這種居住方式的老年人,較多的是老人幫助子女照看孫輩,也有可能是老人身體狀況欠佳需要子女的照顧;選擇其他居住方式的有3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5.4%;此次上海被調查的老年人中,沒有與保姆居住或與其他親戚居住的老年人。
表2-6 老年人的共同居住情況
續表
6.老年人退休前所在的單位類型
課題組在上海市調研的三個社區老年人退休前所在的單位類型如表2-7所示。從表2-7可以看出,被調研的老年人中,退休前在企業工作的人數是最多的,共有51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91.1%;其次是從事業單位退休的老年人,其雖然是除企業之外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但也只有3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5.4%;無單位和自辦企業的各有1人,各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8%。上海市三個社區參與調研的老年人中沒有黨政機關退休人員,沒有軍隊退役人員,也沒有從事其他行業的人員。
表2-7 老年人退休前所在的單位類型
7.老年人目前的主要生活來源
課題組在上海市調研的三個社區老年人目前主要生活來源如表2-8所示。對于上海市老年人目前的主要生活來源情況,我們在問卷設計上是以不定項選擇的形式呈現的,涉及的選項有自己的離/退休金、自己勞動/工作所得、配偶的收入、子女的資助、政府/非營利組織的補貼/資助、以前的積蓄、房屋土地等租賃收入以及其他,表2-8是根據統計結果繪制的表格。
從表2-8可以看出,以自己的離/退休金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老年人是最多的,共有55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98.2%;其他形式的老年人生活來源都比較有限:以配偶收入和以前的儲蓄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各有3人,各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5.4%;以子女的資助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有2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3.4%;以自己勞動/工作所得、政府/非營利組織的補貼/資助或房屋土地等租賃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各有1人,各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8%。調研所列舉的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基本涵蓋了老人收入的所有情況,所以其他收入來源的人數為0。
表2-8 老年人目前的主要生活來源狀況
8.老年人2014年的家庭平均月收入
課題組在上海市調研的三個社區老年人2014年的家庭平均月收入如表2-9所示。從表2-9的匯總情況可以看出,被調研的老年人中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為1501—3000元是最多的,共有26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46.4%;其次是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在3001—5000元的,共有22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39.3%,這兩部分收入人群在被調研的老人中的比重最大,兩部分合計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80%以上;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在5001—10000元的老年人有4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7.1%;與之相當的是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在701—1500元的老年人,有3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5.4%;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在700元以下的也很少,只有1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8%。可以看出,上海市調研的三個社區老年人的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總體呈拋物線形,1501—5000元是拋物線的頂點,月收入水平離頂點越遠,人數越少。
表2-9 老年人2014年的家庭平均月收入情況
(二)老年人養老需求情況
1.老年人在養老項目上的支出情況
課題組對上海市三個社區的老年人在2014年一年的養老項目上的支出情況進行了調研,支出項目涉及康復護理支出、長期照料支出、醫藥費用支出、家政服務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從支出類別的人員數目來看,涉及醫藥費用方面支出的人數最多,共有37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66.1%,這符合老年人體弱多病的年齡特點;其次是家政服務支出,雖然在這個項目上支出的人數只有2人,但這是僅次于醫藥費用支出的第二大項,支出金額為每月200元和250元;其他支出項目如康復護理支出、長期照料支出、其他支出等被調研的老年人均很少涉及。
相比于其他的服務支出項目,上海市三個社區的老年人在2014年一年中用于醫療費用支出的人數最多,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66.1%,因而有必要單獨對其進行分析,具體支出情況如表2-10所示。從該表可以看出,老年人每月的醫療費用支出差距很大,少則0元,多則上萬元,這與老年人的年齡、身體狀況、患病種類有著密切聯系。從參與調研的老年人整體情況看,每月沒有任何醫療費用支出的有19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33.9%;每月用于醫療費用的支出在100—500元的老年人是最多的,共有22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39.3%,僅就參與調研的這部分老年人而言,醫療服務支出低于500元的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66.1%,這也說明參與調研的老年人中多數身體健康狀況比較好。相比次之的是,每月用于醫療費用的支出在1000或5000元的老年人,各有4人和2人,分別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7.1%和3.6%;每月用于醫療費用的支出在1000元及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1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9.6%,相對于老年人的收入狀況,這部分老年人的經濟負擔還是比較重的。
表2-10 老年人2014年的醫療費用支出
續表
2.老年人目前的身體狀況
課題組對上海市三個社區老年人當前身體狀況的調查,主要是通過老年人的自我感知和老年人憑借以往的體檢報告等做出的選擇,具體結果如表2-11所示。從表2-11可以看出,認為自己身體狀況一般的人數最多,共計38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69.1%;認為自己身體狀況健康和不健康的各有8人,分別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4.5%;認為自己身體很健康的老人只有1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8%。我們認為,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符合該年齡階段的生理特征,這也提示這部分老年人要注重身體鍛煉,爭取更健康的體格。
表2-11 老年人目前的身體狀況
3.老年人的慢性病情況
對于上海市三個社區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情況,我們在問卷調查中列出了比較常見的一些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心臟病、關節炎、風濕病、哮喘和其他。很多老年人同時患有幾種病癥,所以我們采用不定項選擇的形式讓老人作答,表2-12是將統計結果整理后繪制的表格。從表2-12可以看出,老年人患高血壓的比重是最大的,共有26人次,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46.4%,高血壓已成為參與調研的老年人中最為普遍的病癥;患慢性支氣管炎、心臟病和關節炎的人數也比較多,分別有14人、15人和16人,各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25.0%、26.8%和28.6%;患糖尿病和風濕病的老年人的數量少一些,分別有6人和7人,各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0.7%和12.5%;除其他項的病癥外,得肺氣腫和哮喘的老年人數是最少的,分別只有1人和3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8%和5.4%。從我們整理問卷的情況來看,幾乎每一位老人都患有一種或幾種慢性病,這說明年過六旬后患病風險增加,這值得引起廣大中老年人的注意。
表2-12 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情況
4.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是否需要有人幫助
課題組對上海市三個社區老年人生活起居是否需要有人幫助的調查情況如表2-13所示。從該表的數據可以看出,需要他人幫助的有3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5.6%;不需要他人幫助的有51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94.4%。就被調研的這部分老年人而言,其總體身體狀況比較好、自理能力比較強。
表2-13 生活起居是否需要有人幫助
續表
5.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是否有人照料
課題組對上海市三個社區老年人生活起居是否有人照料的調查情況如表2-14所示。從該表的數據可以看出,有人照料生活起居的老人有10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8.9%;沒人照料的有43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81.1%。我們在整理調查問卷時發現,生活起居需要有人幫助的3位老人,均有人照料。將表2-13和表2-14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有人照料的老年人比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多,照料上的供給大于需求。
表2-14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是否有人照料
6.老年人的社會交往情況
(1)老年人與子女的聯系頻率
上海市三個社區老年人與子女的聯系頻率如表2-15所示。從該表的數據可以看出,幾乎每天聯系的共有25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46.3%,也是調研中最多的一類人群;其次,每周至少聯系一次的共有22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40.7%,這兩類人群屬于和子女聯系比較密切的老年人,基本沒有孤獨感,精神慰藉需求得到滿足;每月至少一次和幾乎沒有聯系的分別有5人和2人,分別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9.3%和3.7%,在通信如此發達的今日,尤其是各種配套設施都很完善的上海,這種聯系頻率確實很低,很難滿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表2-15 老年人與子女的聯系頻率
(2)老年人與朋友的聯系頻率
上海市三個社區老年人與朋友的聯系頻率如表2-16所示。從該表的數據可以看出,幾乎天天聯系和每周至少一次的分別有23人和10人,分別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42.6%和18.5%,一般認為,老年人和朋友幾乎天天聯系或每周至少一次,對于老年人陶冶情操、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每月至少一次的有16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29.6%,這種聯系頻率只能算是適中的水平;一年幾次聯系和幾乎沒有聯系的老年人各有4人和1人,各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7.4%和1.9%,這些老人和朋友的接觸相對來說比較少,不太利于老年人的情感生活。
此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老年人對于朋友的定義有所差別,有些老人認為同一社區的老年人也是自己的朋友,天天出入就可以相遇、交流;有些老人則將同一社區的老年人定義為鄰居,朋友只是原來結交的一些人,不同的定義方式難免會影響到這個問題的統計結果。
表2-16 老年人與朋友的聯系頻率
7.老年人的養老方式傾向
(1)老年人遇到困難最希望得到誰的幫助
老年人遇到困難最希望得到誰的幫助的調研結果如表2-17所示。從該表的數據可以看出,最希望得到配偶和子女幫助的有43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76.8%,這一比重以絕對的優勢超越了其他主體,很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配偶和子女是老人的至親,他們提供的幫助使其更有安全感,另一方面不用麻煩其他人可以避免更多的麻煩。另外有12名老年人最希望得到居委會和社區工作者的幫助,這一人群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21.4%,排除老人的親人不在身邊提供幫助不方便的因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人對于居委會和社區工作者的信任。遇到困難最希望得到其他親屬幫助的只有1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8%;調研老人中尚未發現希望得到朋友、鄰居和其他人幫助的。
表2-17 老年人遇到困難最希望得到誰的幫助
(2)最應該由誰承擔養老責任
老年人認為誰最應該承擔養老責任的調查情況如表2-18所示。從該表的數據可以看出,認為應該由政府來承擔這一責任的人數是最多的,共有24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46.2%,超過了認為應該由子女承擔養老責任的人數;調查數據顯示認為應該由子女承擔養老責任的人數有15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28.8%,可以看出,就上海市參與調研的這批老人而言,“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認為最應該由老人自己或配偶來承擔養老責任的有8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5.4%,這也說明一些老人不僅實現了經濟獨立,也開始追求身體獨立、思想獨立;認為應該由所在社區來承擔養老責任的有4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7.7%,這也是“養兒防老”觀念的一種轉化;另有1人認為這個問題不好說。
表2-18 最應該由誰承擔養老責任
(3)老年人心目中最理想的養老方式
上海市三個社區老年人心目中最理想的養老方式的調查情況如表2-19所示。從該表的數據可以看出,認為住在家里由親人照顧是最理想的養老方式的老年人是最多的,有27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51.9%,這可能更多地反映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其次是以住在家中接受社區服務為最理想的養老方式的共有14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26.9%;以住在養老院為最理想的養老方式的有11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21.2%,這一類型的老年人的人數和比重略低于住在家中接受社區服務的老年人。從上海市調研的這部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來看,還應該把居家養老放在首位,社區養老其次,養老院最后。
表2-19 老年人心目中最理想的養老方式
續表
8.老年人對目前生活的評價
上海市三個社區老年人對目前生活的評價情況如表2-20所示。從該表的數據可以看出,對目前的生活持滿意態度的有23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42.6%;認為當前生活狀態一般的老年人人數更多一些,共有31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57.4%;沒有人對當前的生活狀態感到不滿意。老年人對目前生活的評價表明老年人養老需求得到滿足的程度,就上海市參與調研的這部分老年人而言,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但仍有提升的空間。
表2-20 老年人對目前生活的評價
(三)社區支持情況
1.老年人到社區醫療機構的時間
老年人到社區醫療機構的時間直接影響到老年人就醫的方便程度,以及遇到突發意外得到救治的及時程度。三個社區的老年人到社區醫療機構的時間如表2-21所示,該表是根據老年人的填答略加整理的結果。從該表的統計情況可以看出,有40位老人到社區醫療機構的時間在5—20分鐘,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80%,即能實現及時、方便的救治;還有8位老人到社區醫療機構的時間在30—50分鐘,即基本在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這類老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16%;還有2位老人到社區醫療機構的時間在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之間,這些老人就醫的時間比較長,很不及時和方便。此外,問卷設計上我們還有一個欠缺,就是并沒有說明選擇步行、騎車或公交哪種出行方式,這對老人就醫時間的判斷也有一定的影響。
表2-21 老年人到社區醫療機構的時間
2.老年人到社區醫療機構的路程
老年人到社區醫療機構的路程是考察老年人距離醫療機構遠近、就醫便利程度的另一項重要因素,這一問題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問卷的上一題沒有指明具體交通方式造成的干擾。老年人到社區醫療機構的路程的具體調研結果如表2-22所示。從該表的統計情況可以看出,有31位老年人到社區醫療機構的路程在半公里以下,這類老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60.78%,可以看出參與調研的絕大多數老年人就醫非常方便;此外,到社區醫療機構的路程大約在半公里至一公里的有19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37.26%,這個距離也可以保證老年人在出現緊急情況時及時就醫,起到降低風險發生的作用;還有1名老年人到社區醫療機構的路程大約在一公里至三公里,對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來說,這個距離稍遠。總的來說,三個社區的老年人到社區醫療機構的路程還是比較短的。
表2-22 老年人到社區醫療機構的路程
續表
3.社區醫療機構面向老年人的醫療服務狀況
(1)社區醫療機構提供的服務項目
就我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了解,這些機構向老年人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一般會包括上門護理服務、上門看病服務、康復治療服務、緊急救助服務、特殊藥品服務和日常保健服務等。那上海市三個社區的老年人是否需要社區醫療機構提供這些醫療服務項目呢?很多老年人會同時需要幾種服務,因此我們采用不定項選擇的形式讓老人作答,表2-23是根據統計結果繪制的表格。從該表可以看出,需求量最大的是日常保健服務,共有24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42%;另外,需要上門護理服務和上門看病服務的老年人也比較多,各有21人和23人,分別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30.6%和39.0%;最后一個層次是需要康復治療服務、緊急救助服務和特殊藥品服務的老年人,相對來說人數更少一些,分別有17人、18人和16人,分別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24.0%、28%和22%,而且需要特殊藥品服務的老年人是所有需求項目中人數最少的。
表2-23 老年人是否需要社區醫療機構提供以下服務
(2)2014年老年人接受過社區醫療機構的哪些服務
通過對剛過去的一年上海市三個社區的老年人是否接受過社區醫療機構提供的相關服務項目的調查,可以進一步了解到老年人對這些醫療服務項目的真正需求。該部分也是采用了不定項選擇的形式讓老人作答,表2-24是根據統計結果繪制的,關于上海市三個社區的老年人2014年接受過的社區醫療機構提供的服務項目情況。從該表可以看出,真正享用過這些服務的老年人還是比較少的:使用最多的是日常保健服務,只有4次,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7.1%;而后是上門看病服務和上門護理服務,分別有2次和1次,各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3.8%和1.9%;其他服務項目,如康復治療服務、緊急救助服務和特殊藥品服務的使用的人數都為0。
表2-24 老年人2014年接受過的社區醫療機構的服務項目
(3)對接受社區醫療機構相關服務的評價
由于2014年接受社區醫療機構相關服務的人數太少,不具有代表性,因而對其服務的評價幾乎沒有意義,本部分將不再進行匯總和說明。
(四)老年人對社區為老年人提供相關服務的認識
在該部分的調查問卷中,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社區是否提供相關服務;二是社區是否有必要提供相關服務。對于第一個問題社區是否提供相關服務的回答,同一個社區的老年人對于“是”或“否”的回答也不相同,這與老年人是否真正體驗過這一服務直接相關,因而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也間接考察了服務的落實情況。對于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我們發現很多老人的想法是,“我現在不需要,所以不需要提供”而不是“作為社區,是否有必要提供”,盡管在填答過程中我們進行了特別強調和說明,還是有一部分老年人忽視了這個問題,這對于正確填答還是有一定的影響。
關于社區為老年人提供的相關服務,我們主要從上門探訪、老年人服務熱線、法律援助、困難救助、上門做家務、老年飯桌或送飯、日托所或托老所、心理咨詢、組織文體活動和代辦購物和郵寄等服務內容來判斷。該部分同樣采用了不定項選擇的形式讓老人作答,表2-25是根據統計結果繪制的老年人對社區為老年人提供相關服務的認識。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老年人并非對每一項服務都做了回答,所以每題的填答人數是不一樣的,這樣我們再以填答人數進行比較就不準確了,所以在該部分的分析上,我們僅對每一項提供的服務的比重進行比較分析。
從表2-25來看,其總體情況是,上海市三個社區為老年人提供的相關服務還是比較全面和到位的,因為每一項服務都至少有53.3%以上的老年人認可社區提供了這些服務。其中,知道或享用過社區提供的上門探訪、老年人服務熱線、困難救助、組織文體活動的老年人很多,均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70%以上;其次是知道或享用過社區提供的法律援助、上門做家務、老年飯桌或送飯、日托所或托老所的老年人,均占到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60%—70%;知道或享用過社區提供代辦購物和郵寄的老年人相對來說是最少的,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53.3%。對于社區是否有必要提供這些服務的回答,絕大多數老年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其中支持力度最大的幾項服務是上門探訪、老年人服務熱線、法律援助、困難救助、心理咨詢、組織文體活動,支持的老年人均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80%以上;其次是支持老年飯桌或送飯、日托所或托老所和代辦購物和郵寄的老年人,均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70%—80%;相比之下,支持力度最低的是上門做家務,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56%,這可能與目前的家務活不多、不重,絕大部分老年人都能自己完成有關。
表2-25 老年人對社區為老年人提供相關服務的認識
(五)老年人對社區已有的活動場所或設施的認識
在該部分的調查問卷中,同樣也涉及一個類似的問題,即社區是否提供了相關活動場所或設施。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即使同一個社區的老年人回答也不盡相同,這與老年人是否真正使用過這一活動場所或設施直接相關,因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也間接考察了這些設施的利用情況。
從表2-26的總體統計情況來看,上海市三個社區已有活動場所或設施還是比較齊全的。已有的每一項活動場所或設施的有效問卷都為55人,從問卷結果來看,認可社區有老年活動室的人數是最多的,共有50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90.9%,也說明老年人對老年活動室的利用率是最高的;認可社區有老年健身室、圖書館、室外活動場地和老年學習室的老年人均有二十幾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一半左右;認可社區有棋牌室(麻將室)和老年康復中心的人數相比來說較少,均有12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21.8%;認為以上活動場所或設施都沒有的有2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3.6%,就我們調研中對社區的觀察來講,至少活動室是每個社區都有的,因而這幾位認為什么活動場所或設施都沒有的老人的回答是有失客觀的。
表2-26 老年人對社區已有活動場所或設施的認識
(六)老年人對社區提供相關養老服務的評價
老年人對社區提供的相關養老服務的評價情況如表2-27所示。從該表的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老人對社區提供的相關養老服務表示滿意,這一人群共有27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52.9%;認為社區提供的相關養老服務一般的有21人,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41.2%;只有3個人對社區提供的相關養老服務不滿意,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5.9%。
表2-27 老年人對社區提供的相關養老服務的評價
(七)老年人對社區改進養老服務的建議
上海市三個社區的老年人對改進社區養老服務紛紛發表意見。我們對這項內容的調查依然采用不定項選擇的形式來完成,表2-28是根據調查信息重新匯總的結果。對于我們列舉的三個選項:增加服務項目、提高工作人員專業性和降低費用,老年人各有所傾向且各項人數相差不大,分別是23人、20人和25人,分別占參與調研的老年人總量的41.1%、35.7%和44.6%。另有2個老年人提出其他建議,建議內容分別為擴大活動場所和老舊小區的歷史遺留問題。
表2-28 老年人對改進社區養老服務的建議
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