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民俗與宗教
一 宗教
在剛果(布),50%的居民信奉原始宗教(主要是金邦古教、萬物有靈論),45%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包括羅馬天主教、基督新教、覺醒教會/基督教復(fù)興會、救亡會、耶和華見證人等),2%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主要是遜尼派),還有少數(shù)居民信仰其他宗教。
1.傳統(tǒng)宗教
剛果(布)的傳統(tǒng)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科學(xué)技術(shù)不發(fā)達,對危害人類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人們只好求助于虛構(gòu)的超自然力量來預(yù)測、化解或控制。萬物有靈論成為剛果(布)人宗教思想的本質(zhì)。在歐洲人抵達以前,他們多信仰原始拜物教,崇拜物有天空、林木、飛禽、走獸及人體的某一器官。迄今,剛果(布)仍有50%以上的居民信奉原始宗教,表現(xiàn)為各種派別的拜物教,他們的禁忌、儀式、規(guī)矩、等級、偶像及偶像安放和教徒集會的場所各有不同。此外,有些人信奉金邦古教(Kimbangu)。該教由剛果(金)人西蒙·金邦古于1921年4月在剛果(金)下剛果省創(chuàng)立,吸收了基督教的諸多元素,將非洲原始宗教精神(包括祭祖、拜神等)與現(xiàn)代基督教精神相結(jié)合,倡導(dǎo)精神覺醒,反對殖民統(tǒng)治與民族壓迫。
2.天主教
全國約有130萬人信奉天主教,占全國人口的26%,是原法屬非洲國家中天主教徒占總?cè)丝诒壤^大的國家之一。隨著葡萄牙探險者到達剛果(布),天主教也隨之傳入,不過收效不大。17世紀初,一些天主教傳教士步殖民者后塵又到剛果一帶活動。19世紀下半葉,法國逐漸占領(lǐng)剛果(布),圣靈會的傳教士重新在沿海地區(qū)傳教。1886年建立法屬下剛果代理主教教區(qū),1907年命名為盧安果代理主教教區(qū)。1890年成立上剛果代理主教教區(qū),1932年改稱“布拉柴維爾代理主教區(qū)”。1950年,盧塞堡成立了第三個代理主教教區(qū)。這三個代理主教教區(qū)于1955年改為主教教區(qū),而布拉柴維爾成了大主教教區(qū)。當時全國有1名大主教、2名主教、80名神父、100多名修士、100多名修女。
3.基督新教
全國約有50萬人信奉基督教,占總?cè)丝诘?0%左右。20世紀初,以北歐瑞典傳教會為主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團相繼來到剛果,他們深入內(nèi)地傳教。當剛果獲得獨立時,新教教徒已擴大到5萬多名。目前剛果(布)、中非、乍得和加蓬的新教教會就設(shè)在布拉柴維爾,有神職人員約2000名。有一些非洲基督教派反對種族歧視和西方教派的一些教義,主要有恩古扎教(成立于1921年)、馬佐阿教(成立于1926年)和拉西派(成立于1948年)。此外,還有守望樓派(另譯為耶和華見證人)、貞女教或佐卡-佐卡教、天賜教、圣靈降臨教、救世軍等。這些教派都是由當?shù)厝俗约簞?chuàng)建的,但與拜物教有本質(zhì)區(qū)別,它們要破掉拜物教的偶像。
4.伊斯蘭教
剛果(布)的伊斯蘭教徒約有12萬人,占總?cè)丝诘?%左右,他們多集中在大城鎮(zhèn)。信仰伊斯蘭教的群體多屬于遜尼派,他們一般從事商業(yè)活動,且不少是外國僑民,大多來自西部非洲、北部非洲、黎巴嫩。在布拉柴維爾,有一個伊斯蘭教艾哈邁迪(Ahmadiyya)中心,每周定期舉辦伊斯蘭特色的宗教活動。
5.佛教
剛果(布)信仰佛教的人數(shù)極少,占全國總?cè)丝诘臄?shù)量不到1%。信仰佛教的群體多是來自中國大陸、臺灣的僑民。在港口城市黑角吉-吉區(qū)(Jie-Jie),有臺灣地區(qū)佛光山培養(yǎng)的非洲本土佛教法師——慧然法師修建的佛光緣寺院,針對當?shù)氐哪贻p人傳播佛教知識,有不少中老年人來寺廟里念經(jīng)聞法,并逐漸成為佛教信眾。
二 節(jié)日
每年最重要的節(jié)日是8月15日,為了紀念1960年國家的獨立。這一天也是國慶日,全國舉行大型的慶典活動。1990年民主化運動之前,政府曾將每年的8月13~15日定為國慶節(jié),放假三天,紀念1963年8月革命的“光榮三天”。從1978年起3月18日也成為節(jié)日,紀念恩古瓦比總統(tǒng)遇害,現(xiàn)已取消。國際上的通用節(jié)日,如5月1日國際勞動節(jié)、3月8日國際婦女節(jié)、6月1日國際兒童節(jié)在剛果(布)也有活動,是法定假日。現(xiàn)新增6月5日為戰(zhàn)爭紀念日,紀念1997年內(nèi)戰(zhàn)爆發(fā)。此外,6月10日為全國民族和解日。
剛果(布)的民俗和宗教等節(jié)日也比較豐富。有1月1日的新年元旦,3月24日的耶穌受難日,5月11~12日的圣靈降臨節(jié),5月17日的耶穌升天節(jié),8月15日的圣母升天節(jié)(與剛果國慶節(jié)時間重合),11月1日的諸圣節(jié),12月25日的圣誕節(jié)。還有每年11月1日的掃墓日,也稱“死人節(jié)”,全國放公假一天。在這一天,舉國組織各種悼念活動,總統(tǒng)親自到首都自由廣場烈士墓地敬獻花圈,其他領(lǐng)導(dǎo)人也分別到首都四大公墓敬獻花圈。同一天,身穿黑色禮服的普通居民,扶老攜幼地到墓地去,拔雜草,擺上供品和鮮花,點上蠟燭,邊哭邊唱,祈求上帝賜給死者幸福。這一天還有專門陪伴別人祭奠死者的人,他們受過特殊訓(xùn)練,有專門服裝,到墓前去哭泣,誦《圣經(jīng)》、跳風俗舞蹈等。
三 民俗
剛果(布)是深受法國文化影響的國家,不但官方語言和文字是法語和法文,而且當?shù)厝说拿忠蚕穹▏艘粯樱小白尅薄把趴恕钡取TS多社交習(xí)俗按照法國方式,如問好、握手、貼面禮等,男士出門大多穿西服系領(lǐng)帶。同時,剛果(布)人民也保留了一些傳統(tǒng)的社會習(xí)俗和文化觀念。
1.家族觀念
剛果(布)部族以大家族為基礎(chǔ),北方部族多是以父系為中心,同一大家族的男女不能通婚;男女婚后所生子女屬于父親及其所在的大家族,父親對兒女有養(yǎng)育責任,孩子長大后的婚姻全憑父母做主;但是家庭遺產(chǎn)不是傳給兒子,更不傳給女兒,而是由叔叔繼承。南方部族多以母系為中心,婚姻所生子女歸母親的大家族,父親對子女沒有太多義務(wù);孩子長到幾歲后送到舅舅家撫養(yǎng),成為娘舅家最親近的后代,在那里成家立業(yè)并繼承遺產(chǎn)或族長、酋長之位。如果有人在城里當官或工作,農(nóng)村親友進城可食宿在此人家,主人不能拒之門外,娘舅死后遺產(chǎn)不得傳給其子,必須由外甥繼承,部族的酋長、族長也均由外甥承襲。
2.飲食
剛果(布)居民傳統(tǒng)主食是木薯、小米和玉米。木薯是一種既耐旱又抗蟲害的根莖植物,它能在貧瘠的土地上生長,產(chǎn)量較高。由于木薯內(nèi)含毒性的氫氰酸,食之過多容易引起人的甲狀腺腫大,并且會壓迫人的氣管和血管,所以當?shù)厝耸秤们鞍阉旁谒薪菀欢螘r間,使氫氰酸盡量溶解在水中。吃木薯方法:一是加工成粉,煮成糊糊,放些青菜,加點鹽即可;另一種是把木薯煮熟,搗碎,用芭蕉葉包成團狀或條狀后再煮,做成味道清香的木薯糕。剛果(布)人一般將木薯糊與魚塊肉丁一起吃,就能防止缺鈣引起的各種疾病。同時,木薯葉子還可以制作成當?shù)孛牢丁八_嘎薩嘎”。剛果(布)盛產(chǎn)花生,很多居民喜歡把花生搗碎,做成“花生面包”。有的則把花生同香蕉、木薯粉、辣椒粉拌在一起,加上適量的棕櫚油和食鹽,做成一種名叫“尤烏馬”的食品,香辣可口,既是主食,又是菜肴。大黃螞蟻被視為至寶,用它制成的螞蟻醬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的美味。林區(qū)人常捕捉猴子,將猴肉熏熟,蘸著蟻醬吃。蔬菜在當?shù)剌^為珍貴,主要有黃瓜、茄子、西紅柿、辣椒等。剛果(布)有一道名菜叫“上尉魚”,這種河魚身上因有3條鮮明的黑紋而得名。該魚的做法有燒烤、油煎、紅燒、清蒸等。
剛果(布)常年氣候炎熱,大自然賦予的熱帶作物十分豐富,熱帶水果很豐富,木瓜、杧果、香蕉、菠蘿等物美價廉,由此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xí)俗。人們也喜食各種瓜果,主婦會用香蕉制作清涼的果凍和香味撲鼻的香蕉酒款待嘉賓。在北方原始森林,俾格米人除集體獵取大象、羚羊、野豬、蟒蛇外,還視蜂蜜、烏龜和螞蟻為“高級食品”。這些“森林的兒子”體格結(jié)實,肢體靈活,對饑渴有著超常的忍耐力,這與他們平時食用這些“高級食品”密不可分。
現(xiàn)在,受法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剛果(布)城市居民偏好食用面包、糕點、冷食、熟食、肉制品、奶酪和葡萄酒等。布拉柴維爾、黑角等大城市的中產(chǎn)階層人士開始效仿法式大餐,對食材的選擇比較講究,喜歡吃略帶生口、鮮嫩的美味佳肴,偏愛酸、甜、咸味,在使用醬汁等佐料時,以不破壞食材原味為前提。人們喜歡在餐前喝開胃酒,這樣能夠刺激食欲。開胃酒主要是以葡萄酒或蒸餾酒為原料,加入植物的根、莖、葉和藥材、香料等配制而成。受法國文化影響,當?shù)厝似毡檎J為,個人飲食應(yīng)符合各自的教養(yǎng)與社會地位,并將同桌共餐視為一種聯(lián)絡(luò)感情、廣交朋友的高雅樂趣和享受。
3.服飾
剛果(布)城鄉(xiāng)居民喜歡穿印有國家領(lǐng)導(dǎo)人肖像或國旗、黨旗的衣服,在服裝上體現(xiàn)出熱愛領(lǐng)袖和祖國、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繁榮進步的精神面貌。也有許多人愛穿傳統(tǒng)長袍,這是一種無領(lǐng)子、寬袖、下拖地的長袍。它多選用質(zhì)地輕薄、吸汗透氣的麻布、平紋布或綢料制成,在顏色和花樣上以白色或淺色為主,這樣既可以因其寬大而舒適涼爽,又可以因白色反光而減少日曬。婦女的長袍一般都有印花圖案,穿著美觀、大方,而年輕姑娘則多數(shù)喜歡各種顏色和花樣的“筒裙”。女子要負責運輸、耕種、料理家務(wù)。她們頭頂物的本領(lǐng)驚人,不僅能頭頂籃筐,而且筐上加筐。繁雜的勞作使她們的衣著要適應(yīng)這種需求。她們腰間的圍裙就有一衣多用的特點,在田間勞動用它可兜住孩子并背在身上,睡覺時可鋪在地上當墊子,纏在腰間既可包裹東西又能成為很好的服飾。
在剛果(布),無論走到哪里都會看到人們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伴隨著悅耳的歌聲在林蔭道旁、公園、田頭翩翩起舞的情景。剛果(布)婦女愛美,喜歡打扮自己,也講究發(fā)型的設(shè)計:人們把發(fā)式作為衡量婦女是否勤勞聰慧的標準之一。姑娘們喜歡請人幫忙把頭發(fā)梳成幾十或上百條小辮子,發(fā)辮上再用彩色鮮艷的頭繩系上串串海貝,跑起來小海貝互相碰撞發(fā)出叮叮當當?shù)穆曧憽T诖蠼中∠镉性S多收費不高的做辮小攤,專門為姑娘們精心梳妝。梳妝師邊梳理邊往頭發(fā)上抹一種黑色液體,并加進一些假發(fā)。有的部族的婦女訂婚后要改變發(fā)型,她們把額前到后腦勺的頭發(fā)剪掉,再把左耳到右耳的頭發(fā)扎成許多辮子,表示自己已有意中人,即將成婚。婦女還講究飾瘢花紋,有的在身上割傷疤飾,有的在太陽穴上搞一個牡蠣形的疤痕。能在面部割、劃出許多傷口,使其長出許多圖案的人工肉瘤則需要做工精細、手藝超群,這常是頭人或酋長的尊貴特權(quán),普通人只能裝飾身軀,文身也是部族文化的標志。
人們偶爾可以在密林中看見身穿豹獸皮的俾格米人,穿戴十分簡陋,男女老幼常常赤身。男子一般只在腰間圍一塊獸皮,身前系一小圍兜,身后系幾片。女子的圍腰比較考究,上面一般鑲有別致的飾品,如鱗片、甲蟲等。崇尚自然美是剛果(布)各部族的習(xí)慣,女孩子婚前上身常不著衣,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已有變化。
4.婚姻
剛果(布)仍有“一夫多妻制”的風俗,農(nóng)村中普遍,城市中也有。姑娘可以同小伙子交往,并有挑選丈夫的權(quán)利。她們與某位男子結(jié)婚,大多出于自愿。一般傳統(tǒng)習(xí)俗規(guī)定:男女不親吻,親族通奸算犯罪,女婿不能與岳母接觸。在農(nóng)村,“一夫多妻制”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一個富裕的男子甚至可以娶七八個妻子。而在城市由于人們受教育程度高,加上花銷大,年輕人特別是年輕的知識分子趨向?qū)嵭小耙环蛞黄拗啤薄,F(xiàn)在,金錢在婚嫁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男方需要支付高昂的結(jié)婚費用。農(nóng)村女方家庭要的彩禮很多,許多家境貧寒的小伙子往往因拿不出足夠的聘禮而打“光棍”,而那些有錢有勢的人,包括當?shù)氐囊恍┐蟆⑿∏蹰L,每人少則3~5個,多則10多個妻妾。在當?shù)兀捩嗌偈秦敻坏臉酥荆掀旁蕉嗄兄魅司驮礁辉!S行┑貐^(qū)把老婆當作勞動力,男子根本不勞動,老婆實際上成了丈夫的奴隸。在北方一些地區(qū)還明確規(guī)定,妻子是丈夫財產(chǎn)的一部分,丈夫死后,妻子不能改嫁,連同丈夫的其他財產(chǎn)一并由丈夫的兄弟繼承。婦女是主要勞動力,也是財富的象征。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一夫多妻制”婚姻正為現(xiàn)代的“一夫一妻制”婚姻所代替。
剛果(布)北方的部族多以父系為中心,同一大家族內(nèi)的男女不能通婚,婚后所生的子女屬于父親及其所在的大家族。在南方的母系家族中,由于父母所生子女歸母親的大家族,孩子的培養(yǎng)、教育主要靠母親娘家人,尤其是舅舅。所以孩子長大后男娶女嫁,除了征得父母同意外,還必須征得舅舅同意。男子娶妻不僅要給女方父母家送禮,而且特別要給女方舅舅送禮,否則就違背傳統(tǒng)習(xí)俗并難以求娶成功。給女方舅舅送禮從男方第一次上門求婚時起,直到婚后生下第一個孩子為止;彩禮就是新娘的標價,沒有彩禮就不能成親。彩禮有牲口、物品和現(xiàn)金,有的男子拿不出足夠的聘禮,就把自己雇給新娘家,為女家干活抵償彩禮。支付彩禮是要表達本人的誠意。對部落來說,彩禮具有契約作用,可以保證將來的婚姻幸福。有些地方的青年男女以玉米棒定親。男青年向年輕女子求婚時,必須向意中人送上一只烤熟了的鳥,并且說“這只鳥是我親手打的”。如果姑娘看中了他,就回贈一個玉米棒,并對他說:“這玉米是我親手種出來的。”
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俾格米人實行“一夫一妻制”,婦女以嫁給一個勇敢的獵手為榮。在一般的情況下,小伙子如果看中某個姑娘,就可上女方家去求婚。通常的聘禮是一對象牙、幾罐蜂蜜,或是一張新弓等。俾格米人的生育能力極強,女子13~14歲就可結(jié)婚,婚后可生育十幾胎,但嬰兒死亡率極高。班布蒂族人至今還實行古老的換人形式,某家小伙子要娶某家的姑娘為妻時,作為交換條件,必須把自己的妹妹給未婚妻的兄弟或堂兄弟。若無姑娘交換,就得拿一些適當?shù)墨C物和生產(chǎn)工具作為補償。他們也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嚴禁與外族人通婚,否則就被視為嚴重的叛逆行為,相關(guān)男女雙方可能被部族處死。
5.喪葬
在剛果(布),人們對葬禮十分重視,無論成人或孩子,死后都要舉行隆重的葬禮儀式,場面莊嚴而隆重。如果一個人死在城里醫(yī)院,死者的親屬會聚集在醫(yī)院的太平間門前,為死者舉行驅(qū)魔儀式。死者的遺孀或母親必須繞著醫(yī)院跑3圈,邊跑邊喊,同時用土語念叨祝福死者的話語。其他人則用深沉的哀聲和粗獷的舞姿來表達各自的哀思。儀式不分晝夜,時間長短根據(jù)當時的情況而定,因為家屬要在此時趕制棺木,一旦準備就緒,就舉行接尸儀式。待唱歌跳舞的人安靜下來,死者親屬輕輕叩敲太平間的房門并問道:“你醒了嗎?”稍等片刻,得到死者的所謂“允許”之后,才能打開門進去。接尸儀式的場面十分隆重,棺木置于黑色帳幔圍裹的靈車之中,靈車前由警車鳴笛開道,后有死者親屬乘坐的數(shù)十輛護靈車隊,其場面絕不亞于國賓儀仗車隊。無論是在農(nóng)村的鄉(xiāng)間小道,還是在車水馬龍的鬧市中心,遇到靈車隊經(jīng)過,所有的車輛和行人都自覺停車駐足讓行。即使是同一個方向駛來的車,也必須跟在靈車后面,這種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警車甚至總統(tǒng)的專車也要遵守。倘有人貿(mào)然搶行,便會受到公眾的嚴厲譴責。壓陣的是婦女唱歌隊,她們身著一色的纏腰布,有節(jié)奏地唱著哀歌,并不時地擊掌和頓足。不過這種隆重程度常由經(jīng)濟狀況和身份而定。
在剛果(布)農(nóng)村地區(qū),死者的親屬就在門口不分晝夜地邊哭邊跳,甚至在地上打滾。村里的人死了,幾乎全村的女子都會出來在路旁邊哭邊跳,守靈儀式也是頗為莊重。不論城鄉(xiāng),靈柩一般放在離家不遠處臨時搭起的涼棚下,白天由死者直系親屬們輪流守靈,滴水不進,一律禁食;夜晚由親友們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同時請穿著盛裝的巫師跳舞驅(qū)魔祈福。次日凌晨,即進行“起靈”和安葬儀式,隨后,親屬好友們驅(qū)車回家團聚吃飯。一年后才能進行正式安葬,實際上是在土墳上加修墳廓和豎立墳碑,做墳的規(guī)模大小主要根據(jù)死者家屬的經(jīng)濟條件及對死者感情深淺而定,有的為水泥預(yù)制板鋪蓋,有的用進口黑色大理石雕筑,還有的在墳上加蓋小亭臺,立一個考究的墓碑。在人死后的一年里,親屬們都要穿素色衣服,不論男女都要剃光頭,滿一年后再為死者舉行“脫黑”儀式。儀式前,要發(fā)請?zhí)堄H友們參加,儀式上大家要伴隨音樂跳舞,喝飲料、啤酒,吃點心。從這一天起,死者的親屬,尤其是年輕婦女,有條件者每天換一身漂亮衣服,換一次發(fā)型、項鏈和耳環(huán),直到第7天為止。
6.禮儀
打招呼在剛果(布)是有講究的。握手則是知識界、機關(guān)工作人員、企事業(yè)職員及市民的普遍禮儀。見到外國客人,總彬彬有禮,先是熱情打招呼,然后握手致意,對親朋好友甚至要擁抱貼臉親吻。在談話的時候,當?shù)厝诉呎勗掃呌媚粗浮⑹持负椭兄笍棾觥班钡捻懧暎硎窘徽勈滞稒C。頭部上下輕輕搖動,表示對客人所講的事情懷有異常驚訝的贊美之情,當你被別人介紹時,作為男子應(yīng)伸出右手來。剛果(布)人較看重身份,如果知道對方的職務(wù)與頭銜,稱呼時要加上以示尊重。在個別族群中,如果兩位朋友相遇,雙方先伸出兩手,然后躬下身子吹幾口氣以示問候致意。在城鎮(zhèn)進行拜訪或約會,要事先聯(lián)系,以免唐突。
音樂和舞蹈是剛果(布)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nóng)村,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人們集中在一起唱歌跳舞的情景。歌舞成為他們表達喜怒哀樂情感、進行社會交往的重要方式。所以,結(jié)婚喜慶要跳,喪葬儀式要跳,祈求神靈要跳,甚至在市場上,小販們也在一起唱或跳,一次聚會歌舞活動能持續(xù)數(shù)日,有的多至1~2個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