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集群行為與社會計算

一 我國集群行為的一般研究

受政治因素以及“路徑依賴”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國學術界對集群行為,特別是農民工集群行為的研究起步較晚,尚未形成本土化的系統性理論。目前,無論是微觀取向還是宏觀取向的集群行為理論,多植根于西方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解釋中國特定社會情境下集群行為的相關理論和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我國學者已經基于集群行為理論對群體性事件概念、性質的界定與分類展開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王戰軍(2006)對國內已有的群體性事件概念進行了梳理,從矛盾屬性、發生根源、參與主體、表現形式以及處置方略五個維度對群體性事件的概念進行了辨析。劉亞靜(2007)就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群體性事件的性質和概念進行了梳理,對群體性事件諸多概念的場域進行了辨析并對群體性事件的概念進行了界定。朱力(2009)全面解析了群體性事件的社會沖突性質,對當時群體性事件的形式進行了判斷。樂國安等(2010)以互聯網絡為集群行為的分析場域,并將我國的網絡集群行為分為基于共同關注點的集群行為、基于共同信念的集群行為以及基于共同行動目標的集群行為,而且三類集群行為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先后關系。殷融等(2015)通過對西方集群行為解釋理論的梳理,并分別按照是否符合社會規范、參與主體社會地位以及集群行為的最終結果對集群行為進行了分類,并強調文化背景在集群行為分析中的作用。

目前,我國的研究也逐漸重視集群行為理論與方法。劉能(2009)圍繞我國的政治維度,借助時空框架,辨析了社會運動的諸多理論,分析了不同理論對我國群體性事件的適用性,研究表明政治過程理論、古典理論等對我國群體性事件等社會問題具有更強的解釋力。王卓琳等(2013)通過分析社會認同理論中的理論內核,分析了社會認同理論域下的集群行為特征,并認為社會認同往往是集群行為發生的誘發因素,而集群行為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認同的形成。張書維等(2010)以相對剝奪感理論為基礎,試圖構建相對剝奪與相對滿意在集群行為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模型。樂國安等(2011)以價值累加理論為基礎理論,結合社會生態系統的宏微觀相結合的觀點,提出了網絡集群行為的理論分析框架,為進一步的網絡集群行為研究打下了理論基礎。杜海峰等(2014)基于社會計算的理論與概念,提出將數據收集、理論方法、應用實踐三個方面整合納入集群行為分析框架之中,采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結合的研究范式對集群行為進行分析。陳浩等(2010)對西方集群行為理論進行了分類辨析,并基于理論辨析提出我國當前情境下的群體性事件分析框架。薛婷等(2010)整合了西方集群行為相關理論,提出了集群行為及群體性事件的分析模型。

利用相關理論對特定問題進行實證研究是我國目前另外一個重要領域。于建嶸(2002;2006)基于對我國農村群體性事件的調查,提出了“壓迫性反應”的解釋框架,研究發現我國農民維權所產生的群體性事件的動因主要來自農民群體外部的壓力,而不是群體內部的激勵。張書維等(2009)以汶川地震后的災民為調查對象,分析探索災民群體的相對剝奪心理機制,并以此發現個體與群體的雙重剝奪是造成災民參與集群行為的主要機制。王林等(2013)采用心理感知對比實驗的方法分析微博輿情與集群行為,并發現網絡集群行為中的網民影響力源于微博的評論數量和關注數量,因此輿情內容是引發網絡集群行為的關鍵。對于本書所研究的農民工群體,牛靜坤等(2015)基于對農民工群體參與群體性事件的調查發現,非正式組織對于農民工群體參與群體性事件有正向促進作用。王道勇(2015)通過對某工廠農民工群體的調查發現,農民工群體集群行為的直接動力在于農民工群體的利益受損心理感受與情緒表達的實效,而集體行動的根源則在于農民工群體主體地位的長期缺失。

以上對集群行為的研究為我國的集群行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由于學科視角的限制及群體性事件的復雜性,我國目前對于集群行為的研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現有研究仍難以深入解釋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微觀機制和演化過程,缺乏方法上的研究與創新。

二 社會計算中的集群行為

發展社會計算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對復雜社會問題的特點和規律進行科學描述,對其過程和結果加以預測、干預和控制,提出較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是加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構建的現實需要。雖然社會計算這一概念還很少出現在公共管理應用中,但是公共管理領域中已經有學者開始注意如混沌非線性等系統復雜性的研究,系統仿真等計算技術也已經逐漸被應用。社會計算可以從不同側面和維度為公共管理問題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也可以為公共管理學科和專業建設指出新的發展方向。公共管理社會計算就是把社會計算運用到公共管理框架內,為解決諸如公共安全等問題的公共管理提供理論構建、技術實現的服務。

社會問題,尤其是公共管理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以研究互動關系為主的社會網絡和復雜網絡成為社會計算在該問題上的主要研究手段。從社會計算的視角出發,隨著計算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一些特定社會建模方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基于復雜網絡的社會網絡建模(Wasserman and Faust,1994;Wasserman and Galaskiewicz,1994;Carrington,Scott and Wasserman,2005)。這種方法用網絡結構圖的方式對社會組織結構和個體社會關系進行描述,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而非還原方式),通過行為主體之間復雜的互動方式和相關行為,涌現出宏觀狀態,然后再進行總結,分析復雜系統的行為及各種外界環境因素,即對系統行為和各種外界環境因素進行量化評估。在諸多公共安全事件中,尤其是在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發展、激化與平息的整個過程中,群體信息傳播行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傳播行為一旦失控,很容易造成大范圍的社會混亂,并由此帶來衍生災害,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恐慌和經濟損失。

以集群行為為代表的社會系統是典型的復雜巨系統,具有無法拆分還原、隨機因素多等復雜性特征,因而傳統的建模方法無法有效應對。尤其是對于集群行為的建模、分析及評估等,一直缺少合適的研究方法。傳統的數學方法很難構造精確的模型來表示社會現象所固有的復雜性,只適用于描述極其簡單的社會系統;統計建模則只能對社會系統的普遍現象進行靜態描述,很難刻畫個體差異引起的社會系統動態變化;社會網絡、演化博弈則局限于靜態描述的層面;離散事件仿真等方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然而其方法隨著問題復雜性的增加,傳統仿真面臨的計算量和執行時間的指數級增加成為制約其實際應用的最大障礙(王飛躍,2011)。在群體性事件中,信息的傳播在通常情況下并不具有一定的規則,這正是復雜網絡所關注的問題。因此,在社會計算的思想基礎上,將復雜網絡的方法與傳統社會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的相關方法融合起來,對于解決公共管理問題,尤其是對群體性事件的分析、控制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寿区| 大港区| 临夏市| 南乐县| 余庆县| 惠州市| 新蔡县| 宁都县| 东丰县| 济宁市| 霍山县| 浮山县| 扶风县| 武穴市| 青海省| 蒙城县| 陆河县| 井陉县| 西昌市| 梅河口市| 尖扎县| 四平市| 诏安县| 兴仁县| 苏尼特左旗| 东宁县| 西贡区| 中牟县| 大英县| 江华| 抚松县| 临朐县| 枞阳县| 湘乡市| 宝丰县| 柳州市| 旺苍县| 武乡县| 泽州县| 孟州市| 会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