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中國反貧困進程中取得的階段性成就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40年里,我國通過政府主導、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形式,向廣大農村與貧困地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通過政策推動、資金投入、產業發展與體制機制創新等方式,扶貧脫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中西部地區貧困人口比例明顯下降,貧困地區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快速提升。

(一)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詳見表1-1)。按現行農村貧困標準衡量,1978年底我國農村貧困發生率約為97.5%,貧困人口為7.7億人;2017年底農村貧困發生率為3.1%,貧困人口3046萬人。1978~2017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大約7.4億人,平均每年減少約190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降低了94.4個百分點,平均每年降低2.4個百分點。進入21世紀后,由于推行大規模的扶貧減貧措施,我國農村減貧規模占改革開放后的近六成,2000~2017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大約4.3億人,貧困發生率降低了46.7個百分點,平均每年降低2.7個百分點。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全黨、全國、全社會動員力量,打響了脫貧攻堅戰,脫貧減貧成效非常顯著。按現行貧困標準計算,2013~2017年,我國農村每年減貧人口都在1000萬以上,分別達到1650萬人、1232萬人、1442萬人、1240萬人、1289萬人,累計減貧人口6853萬人,減貧幅度達到70%;相應地,貧困發生率也由2012年的10.2%降到2017年的3.1%,其中17個省份貧困發生率已降到3%以下。

表1-1 按現行農村貧困標準衡量的農村貧困狀況

表1-1 按現行農村貧困標準衡量的農村貧困狀況-續表

(二)中西部地區貧困人口全面下降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40年,我國投入了大量資源用于農村建設,農業與農村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東部發達地區由于起步早、發展快、基礎好,到2017年已率先基本實現脫貧,中西部地區貧困人口和貧困發生率也全面下降。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扶貧脫貧工作,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了有效緩解,大批城市和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過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這為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摘帽和區域性整體脫貧提供了有力保障。

從東中西部來看,截至2017年底,我國東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約為300萬人,相比2012年底減少了1067萬人,五年累計下降78.1%;農村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3.9%降到2017年的0.8%,下降了3.1個百分點,已基本實現脫貧。2017年底,中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為1112萬人,相比2012年底累計減少了2334萬人,減少了67.7%;農村貧困發生率由10.5%減少到3.4%,下降7.1個百分點。2017年底,西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為1634萬人,相比2012年底累計減少3452萬人,減少了67.9%;農村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7.6%減少到2017年底的5.6%,下降了12個百分點。

分貧困區域來看,2017年底,我國貧困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約為1900萬人,相比2012年底減少了4139萬人,占全國的近六成;農村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底的23.2%減少到了2017年底的7.2%,五年累計降幅為16個百分點,平均每年降低3.2個百分點。2017年底,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約為1540萬人,相比2012年底減少3527萬人,下降幅度為69.6%;農村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底的24.4%減少到2017年底的7.4%,累計降低17個百分點,平均每年降低3.4個百分點。內蒙古、廣西、西藏、新疆等民族八省區2017年底農村貧困人口規模為1032萬人,相較2012年底減少了2089萬人,降幅為66.9%,減貧規模占全國的近三成;農村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底的21.1%減少到2017年底的6.9%,累計降幅為14.2個百分點,平均每年降低2.8個百分點。

(三)貧困地區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居民收入實現快速增長。2017年,我國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377元,不考慮價格因素,比2012年高60%,2012~2017年年均增長10.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2017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264元,不考慮價格因素,比2012年高60%,五年年均增長10.3%,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2017年,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255元,比2012年高70%,五年年均增長10.7%,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2017年,我國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全國平均的69.8%,相比2012年提高了7.7個百分點。其中,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達到了全國平均的69.0%,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達到了全國平均的68.9%,分別比2012年上漲了7.4個和8.3個百分點。

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17年,我國貧困地區農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了7998元,相比2012年年均實際增長9.3%,其中,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民人均消費支出達7915元,五年平均實際增長9.2%;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民人均消費支出達7906元,五年平均實際增長9.3%。貧困地區居民的居住生活條件不斷改善。2017年,貧困地區農民每戶住房面積相比2012年增加了21.4平方米;2017年,貧困地區農村飲用水沒有困難的農戶占到了89.2%,相比2013年增加了8.2個百分點;使用自來水的農戶占43.7%,相比2013年增加了13.1個百分點;使用清潔能源的農戶占35.3%,相比2012年增加了17.6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截至2017年底,除了極少數地區,我國貧困地區基本實現了用電全覆蓋;通電話的自然村占總數的98.5%,相比2013年增加了5.2個百分點;通有線電視信號的自然村占86.5%,相比2012年增加了17.5個百分點;通寬帶的自然村占71.0%,相比2012年增加了32.7個百分點。2017年,貧困地區主干道實現硬化處理的自然村占81.1%,相比2013年增加了21.2個百分點;通客運班車的自然村占51.2%,相比2013年增加了12.4個百分點(詳見表1-2)。

表1-2 2013~2017年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

教育文化狀況明顯改善。2017年,我國貧困地區家庭成員中年滿16歲未完成初中教育的農戶占比為15.2%,相比2012年下滑了3.0個百分點;84.7%的自然村有幼兒園,88.0%的自然村有小學,分別比2013年增加了17.1個和10.0個百分點;行政村中有文化活動室的占89.2%,相比2012年增加了14.7個百分點(詳見表1-3)。

表1-3 貧困地區農村教育文化情況

表1-3 貧困地區農村教育文化情況-續表

醫療衛生水平顯著提高。2017年,我國貧困農村中擁有合法行醫證醫生或衛生員的占到了92.0%,相比2012年增加了8.6個百分點;92.2%的自然村設立了衛生站,相比2013年增加了7.8個百分點;擁有畜禽集中飼養區的行政村占28.4%,相比2012年增加了12.4個百分點;有61.4%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實現了集中處理,相比2013年增加了31.5個百分點(詳見表1-4)。

表1-4 2013~2017年貧困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嘴山市| 观塘区| 连平县| 太谷县| 临江市| 福海县| 开远市| 武冈市| 柳河县| 广河县| 成都市| 浮梁县| 颍上县| 阿拉尔市| 平顺县| 永年县| 皮山县| 桑日县| 沈阳市| 正蓝旗| 凤阳县| 班戈县| 木里| 鸡泽县| 廊坊市| 马公市| 太康县| 元江| 鲜城| 正定县| 彰武县| 米林县| 浮山县| 汝州市| 灵武市| 定西市| 仙居县| 庄河市| 伽师县| 通道| 汤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