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裕社會的貧困及其治理:香港的經驗與啟示
- 劉敏
- 1729字
- 2021-05-11 18:05:52
前言
伴隨豐裕社會的來臨,中國內地的絕對性、分散性、發展性貧困問題得到有效克服,相對性、集中性、結構性貧困問題卻逐漸凸顯,對于前者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取得了矚目的成績,對于后者我們理論研究和政策應用的經驗尚不多。本書以香港為例深入探究豐裕社會的貧困問題的形式、特點、性質、成因及其治理方案,希冀為廓清和解決豐裕社會的貧困問題做些拋磚引玉的工作。
香港是探究豐裕社會貧困問題的絕佳案例:一方面,香港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貿服務業中心及航運樞紐,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香港是一個貧富兩重天的社會,是全球發達經濟體中貧富差距最大的地區,也是全球貧富差距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香港先后經歷三次經濟轉型,從一個小小的貿易轉口港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但是,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后,卻始終面臨貧富差距擴大和貧困問題惡化。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貧困問題惡化,這非香港獨有的現象,香港貧困問題的獨特之處在于其貧富差距之大、持續時間之長,不僅是“亞洲四小龍”所獨有,亦屬全球發達經濟體所罕見。根據庫茲涅茨“倒U曲線”假設:收入分配在“經濟增長早期階段迅速擴大,爾后是短暫的穩定,然后在增長的后期階段逐漸縮小”。香港的收入分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并未出現“倒U曲線”所預測的“先惡化,后改進”,而是呈現“長時期持續惡化”的特點,這種情況在同等經濟水平的地區極為罕見。
首先,本書從歷史與現實兩個維度系統地研究香港貧困問題的歷史演變與現實圖景,重點考察香港三次經濟轉型過程中貧困問題的演變歷程,廓清香港貧困問題的主要形式、量度標準、分布特征、人口規模以及根本原因,分析香港社會比較突出的老人貧困、兒童及青少年貧困、失業貧困、在職低收入貧困、單親家庭貧困等問題。其次,系統地考察香港社會的扶貧理念、政策及舉措,探討香港在深化官商民三方合作、促進社會投資、縮減貧富差距以及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大扶貧格局等方面的經驗,為內地扶貧政策創新提供經驗借鑒。最后,以香港為例總結豐裕社會貧困問題的形式、特點、性質、成因和扶貧策略,為治理豐裕社會的貧困問題提供理論啟示與政策經驗。
本書在三個方面做出了新的富有意義的探索。
首先,深入探究豐裕社會的新型貧困問題。目前國內貧困研究的關注點多在傳統貧困問題,對豐裕社會的新型貧困問題的研究較少。本書以香港為例探討豐裕社會貧困問題的形式、特點、性質及成因,探究其貧困成因及治理方案,對于新時期中國精準扶貧政策創新具有重要意義。相比傳統貧困問題,豐裕社會的貧困問題在形式上以相對性貧困為主,在分布上具有集中性貧困特征,在成因上屬于結構性貧困,在扶貧策略上側重存量式扶貧,其表現形式更加多樣、致貧原因更加復雜、扶貧工作更加棘手。
其次,系統考察香港社會的扶貧經驗。當我們在享受豐裕社會帶來的繁榮與富庶時,也遭遇收入懸殊和貧富兩極化的陣痛。相比內地,香港屬于先發地區,遭遇豐裕社會的貧困問題更早,應對經驗更為豐富和成熟。本書從貧困救助、社會福利、NPO扶貧、調節貧富差距等方面比較系統地考察了香港社會的扶貧理念、政策及舉措,為內地應對和緩解豐裕社會的貧困問題提供理論與政策經驗。香港的經驗表明,要堅持增量扶貧和存量扶貧相結合、政府扶貧和社會扶貧相結合、兜底扶貧和開發扶貧相結合、外延扶貧與內涵扶貧相結合,推動扶貧開發從事后補救到事前預防、從貧困救助到社會投資、從維持基本生計到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轉變。
最后,提出了“倒U曲線”反例、增量式扶貧、存量式扶貧等富有見解的命題。增量扶貧可以解決絕對性和發展性貧困,卻無法解決相對性和結構性貧困,隨著經濟向更高階段發展,增量扶貧的邊際效益會遞減,存量扶貧的邊際效益會遞增。香港以快速經濟增長為核心的增量扶貧策略,帶來了絕對貧困的快速緩解,但也引起了相對貧困的不斷惡化。香港并未出現“倒U曲線”所預測的“先惡化,后改進”,這既證明了“倒U曲線”經驗的局部性,也說明了香港發展經驗的特殊性。香港的教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重增量發展輕存量分配,經濟發展不僅不能緩解貧困,反而會加劇相對性和結構性貧困問題。要治理豐裕社會的貧困問題,包容性經濟增長(inclusive economic growth)和益貧式社會發展(pro-poor social development)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