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黑龍江移民史
  • 石方
  • 2656字
  • 2021-05-11 18:06:38

第二節 西進南遷的鮮卑族眾

鮮卑即古之東胡系統的族裔之一,到了漢代改稱鮮卑而不稱東胡,其主要是因為東胡部落為匈奴所破,而其一部拓跋氏活動在鮮卑山一帶,以山為號,故典籍上有“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12]的記載。實際上,鮮卑有東部鮮卑與北部鮮卑的區別,東部鮮卑游牧在內蒙古草原,北部鮮卑活躍于大興安嶺北段。而東胡被匈奴冒頓擊破后向北逃遁時,烏桓一支轉向西北的烏桓山,東部鮮卑轉向東北大興安嶺南段的鮮卑山。有學者認為,這“絕非偶然,可能是想投靠或靠近自己的同種拓跋鮮卑”[13]。西漢逐匈奴,遂有“東部鮮卑南遷,北部鮮卑西進”的民族遷徙,拓跋鮮卑是北部鮮卑進入匈奴故地以后的稱呼。

一 拓跋鮮卑的“南遷大澤”

拓跋氏是鮮卑族部落聯盟中的一個構成單位。關于拓跋鮮卑的歷史與生活狀態,史載:“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紀錄焉。”[14]拓跋鮮卑歷史正劇的序幕揭起,正是在成帝拓跋毛時期。其“聰明武略,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震北方,莫不率服”[15]。這里所說的“統國三十六”,應是指三十六個部落結成的部落聯盟,而這三十六個部落應是由九十九個大氏族所構成的。拓跋鮮卑到了宣帝拓跋推寅(第一個推寅)時,正是東漢初年。而此時強悍的匈奴在漢武帝的連年打擊下,“北匈奴西遷,南匈奴保塞”,匈奴故地出現了真空狀態,鮮卑族眾在拓跋推寅的帶領下,開始了“南遷大澤,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謀更南徙,未行而崩”。[16]關于“這個大澤,有人說是今天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的呼倫湖”[17]。拓跋鮮卑在呼倫湖又居住了七代,到了獻帝拓跋鄰即位后,“時有神人言于國曰: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復徙居”[18]。然而由于獻帝拓跋鄰“時年衰老,乃以位授子”,鮮卑族眾遷徙的事情擱置下來。但拓跋鄰是因其智慧而被族眾稱作“第二推寅”的人,而在鮮卑語里是只把“肯鉆研問題的人”稱作“推寅”的。圣武帝拓跋詰汾即位后,“獻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于是欲止。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19]。關于此次民族遷徙,《魏書·序紀》還記載道:

其遷徙策略,多出宣、獻二帝,故人并號曰“推寅”,蓋俗云“鉆研”之義。初,圣武帝嘗率數萬騎田于山澤,欻見輜軿自天而下。既至,見美婦人,侍衛甚盛。帝異而問之,對曰:“我,天女也,受命相偶。”遂同寢宿。旦,請還,曰:“明年周時,復會此處。”言終而別,去如風雨。及期,帝至先所田處,果復相見。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善養視之。子孫相承,當世為帝王。”語訖而去。子即始祖也。故時人諺曰:“詰汾皇帝無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

《魏書》是官修正史,盡管有些是追記,依托的半屬子虛,但其在言明“君權神授”道理的同時,還指出了鮮卑人民族遷移的策略是出自“宣、獻二帝”的。但拓跋鮮卑的早期歷史多有脫誤,其先祖“推寅”是何時人?又是在什么時候南遷大澤的?這個大澤又在什么地方?詰汾又是在何時西遷至匈奴故地的?這些都是“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紀錄焉”的語焉不詳。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來推算,從毛至推寅為六世,共110年,約公元前1世紀40年代。就是說,推寅南遷至大澤,是在公元前1世紀40年代。從推寅至鄰為八世,共120年左右,當公元1世紀80年代左右。也就是說,鄰讓位于詰汾由大澤遷至“匈奴故地”,是在公元1世紀80年代。而《后漢書》中與這一時段相對應的記載,正是在漢章帝、漢和帝(76—106年)的連續打擊下北匈奴逃遁,穿越大興安嶺在呼倫湖(大澤)休養生息了一段歷史時期后的拓跋鮮卑才趁勢遷居“匈奴故地”。

二 拓跋氏遷居后的自強自立

遷居漠北的拓跋力微開始時還不能自立,只能依附于沒鹿回部大人竇賓。其后“盡并其眾,諸部大人,悉皆款服,控弦上馬二十余萬”[20]。由此,拓跋力微確立了在鮮卑部落聯盟的領導權,進而鞏固了世襲大酋長地位。295年,力微少子祿官統部,仿匈奴舊制,分國人為三部:祿官自為大酋,居上谷之北、濡源之西(今河北省沽源縣東南),為東部;力微長子沙漠汗之子猗,居代郡參合陂(今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西北)北,為中部;猗弟猗盧居定襄之盛樂故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北),為西部。308年,猗盧統領三部,“控弦騎士四十余萬”,成為西晉王朝倚重的力量。310年,晉封猗盧為代公。314年又晉封為代王,并析陘嶺以北(今山西代縣西勾注山以北)馬邑、陰館、樓煩、繁峙、崞5縣之地予以猗盧,這基本上奠定了鮮卑民族的強國地位。雖然以后的繼任者時有興衰,但到了太祖拓跋珪時亦能和前秦、后燕等國抗衡,并在相互爭斗中成為塞外的唯一強國。這里所說強國的主要表現是在軍事上,因為在諸國混戰期間,軍事上的強盛才是得以存在的基礎。有人曾做過統計,“力微時,控弦上馬者有二十萬人,祿官時,控弦騎士有四十萬人,及至郁律時,控弦上馬者,將近百萬。在游牧社會中,成年男子,既是牧民,也是上馬作戰的兵士,上言數字,應是指拓跋部成年男子增加的情況”[21]。擁有百萬兵力的拓跋郁律雖顧忌中原,但向草原發展確有余力,于是“西兼烏孫故地,東吞勿吉以西”,勢力大為拓展。這也從另一面說明了游牧中的拓跋鮮卑發展壯大過程,是要在頻繁的征戰中以吞并融合其他族眾為前提的。

鮮卑皇權傳至拓跋什翼犍時出現了大的轉機,因其曾為質子于后趙有十年之久,深受漢文化浸潤。其即代王位后,“始置百官,分掌眾職”,啟用漢人,定都云中盛樂宮,代國有了自己的定居的政治中心,結束了昔日的遷徙之俗。376年,前秦苻堅出兵擊代,什翼犍潰敗,部落離散,逃跑中的什翼犍被人所殺,秦遂滅代。什翼犍死后,其孫拓跋珪先后流寓于獨孤部與賀蘭部,借淝水之戰糾合舊部于386年即代王位。398年,拓跋珪用兵中原,攻掠晉陽、中山鄴等重鎮,盡占今山西、河南兩省之地,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建立北魏政權,是為太祖魏道武帝。423年,被太祖拓跋珪稱作“成吾業者,必此子也”[22]的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燾即位,431年滅匈奴夏赫連氏,436年倒北燕馮氏,439年剿盧水胡北涼沮渠氏,一舉統一了黃河流域,與江東的劉宋王朝分庭抗禮,形成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從東漢初年拓跋推寅的“南遷大澤”算起到拓跋珪定都平城,歷時近400年,可見鮮卑族眾遷徙之途的“山谷高深,九難八阻”,然在智者“推寅”的統領下,鮮卑終于完成了民族遷徙的大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臺上唱響了黑龍江古代民族走出去后的歷史正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城市| 嘉黎县| 安福县| 雷波县| 抚松县| 城市| 平凉市| 仁寿县| 枞阳县| 玉龙| 长寿区| 漳平市| 莱西市| 莒南县| 洪洞县| 名山县| 伊金霍洛旗| 廊坊市| 京山县| 彭水| 海城市| 西乌珠穆沁旗| 邻水| 逊克县| 万宁市| 荃湾区| 门头沟区| 鄂州市| 沙洋县| 临沭县| 双鸭山市| 东丰县| 丰宁| 秭归县| 锦屏县| 滕州市| 睢宁县| 阿拉善左旗| 固安县| 新化县|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