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港資企業發展研究
- 陳廣漢
- 2760字
- 2021-05-11 18:09:54
一 香港制造業研究相關文獻
香港自1842年開埠以來,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天然的深水良港和自由經濟政策,成為亞洲甚至世界重要的轉口港之一。香港工業崛起于19世紀40年代左右。目前,關于香港制造業發展的文獻共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從歷史的角度,采用整體宏觀描述及個體企業研究等方式客觀梳理香港制造業的發展歷史;第二類是從經濟學的角度,探討香港制造業發展的特征、動因等。
(一)發展歷程
國外文獻中較早提及香港歷史中制造業發展的是英國政治學家恩達科特,他在《香港歷史》(A History of Hong Kong)中集中描述了19世紀香港在發展轉口貿易時,相關工業產業的發展。[2]此時,香港的工業主要集中于航運工業,包括造船、修船以及倉庫、碼頭產業等,可以說此時香港存在一些工業,但并未生根。雖然該書資料非常的詳細,但主要的篇幅集中在19世紀香港的歷史,對20世紀的歷史描述得還是不多。在1987年出版的元邦建《香港史略》[3]首次采用分期的方法對開埠以來到20世紀80年代香港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對香港工業的發展做了時間上的區分,然而其對香港工業歷史的敘述缺乏全面性和應有的深度,發展階段劃分不太準確。但由此,學者開啟了從時間上來劃分香港經濟發展階段的研究:金應熙在《香港今昔》[4]中將香港經濟的發展過程分為轉口港形成前期(1840~1860年)、轉口港時期(1860~1950年)、工業化時期(1950~1970年)、工業多元化時期(1970年至今)[5],客觀描述了香港由轉口港到工業化,再到國際金融、貿易、信息中心的曲折發展過程,但本研究側重客觀的經濟數據描述,缺少一定歷史背景介紹及分析。而饒美蛟在《香港工業發展的歷史軌跡》一文中則彌補了相應的不足,將香港工業歷史單列一章,從歷史的角度探討香港工業的發展軌跡。他按照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Rostow.W)的經濟成長分類標準,將香港工業發展史分為工業發展階段(1947年以前)、工業化階段(1947~1959年)、工業化持續成長及多元化探索階段(1960~1979年)、工業轉型階段(1980年以后)[6],在每一階段加入一定的歷史背景分析,并將政策及政府的作用單獨列出,突出政策及歷史背景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而內地出版的對香港經濟研究成果中,盧受采的《香港經濟史》[7]則將香港經濟的歷史單獨闡述,涵蓋公元前約4000年,從歷史、政治、外交、地緣多個角度追尋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足跡,利用各種經濟統計指標數據闡述了香港轉港貿易、自由港貿易、工業化時期、金融危機的歷史,并著重介紹各時期的歷史事件及社會、經濟背景,對各個不同時期香港與內地的關系也做了深度的闡釋,突出內地助力香港工業經濟騰飛的作用。書中關于香港工業歷史的描述分為經濟政策史、產業結構史,內容完整,資料豐富,但整本書更加側重于客觀歷史的描述,對其內在的經濟發展動力與原因分析較少。
總體而言,從歷史客觀事實角度來分析香港制造業發展歷程的文章主要集中于20世紀,相關資料比較豐富,基本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來客觀描述史實。但都缺乏一定的經濟學專業分析,使相關研究略顯單薄。
(二)產業結構
隨著經濟學方法的興起及完善,自20世紀80年代初,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經濟的視角來探討香港制造業的特征及產業結構變化的因素等。較早總結“二戰”后香港經濟發展特點的學者鄭德良在《戰后香港經濟是怎樣發展的?》一文中,從產業結構變動的角度提出,受到國際市場因素和商業政策變化的影響,“二戰”后香港經濟結構從海港經濟迅速轉向以出口為目標的制造工業,香港選擇紡織、成衣加工出口為突破口,打入歐美各大市場,一舉帶動了香港經濟的發展。因此,出口加工業是香港制造業發展的根本特征。[8]進而沈元章[9]、楊琪婕[10]等采用數據分析的方法,繼續探討香港制造業發展特征:研究發現除出口導向型外,香港制造業發展還存在如部門集中、結構單一,依賴進口貿易及以中小企業為主等特點。黃澤華則從國際視野分析香港的進出口結構,他認為香港在客觀上缺乏資源、土地與工資優勢,因此,從生產要素總體看,香港參加國際分工并無明顯優勢,然而由于特殊的歷史事件與復雜背景,香港在國際分工中總是揚長避短的,發揮自己的勞動力、資金及技術優勢,香港工業特征總體可以概括為20世紀50年代以紡織業為主,60年代以輕紡業為主,70年代則伴隨著電子、電器、鐘表、攝影及光學儀器工業的興起和高速發展。[11]
除了采用數據描述的方法外,經濟學家開始探討采用規范的經濟增長及產業結構的相關理論來研究。林聰標采用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Hollis B.Chenery)的方法,對香港1964~1974年的經濟材料進行研究,得出香港“出口帶引增長”的結論[12];林江《香港產業結構論》采用霍夫曼指數將香港食品、衣著、紡織、皮革等作為輕工業部門,化學、橡膠、電子、運輸設備列為重工業部門,發現香港的霍夫曼指數從未下降到1,也就是香港制造業以輕紡工業為主。[13]
莫凱在其1997年撰寫的《香港經濟的發展和結構變化》中系統地采用了影響經濟發展及經濟結構轉變的供給因素、需求因素、國際產業分工和政府經濟政策等來分析香港經濟及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14],分析方法非常規范,但著重點在于整體經濟形勢的分析,產業結構變化重點突出在外貿業、制造業及服務業之間的轉變,對制造業的規范分析還不夠詳盡。在此之后,出版的《香港經濟轉型》[15]、《香港產業結構轉型》[16]等都開始采用規范的經濟學方法來闡述香港制造業發展的歷史。
總體而言,以規范的經濟方法對香港制造業的研究也是十分豐富和詳盡,文獻研究都非常充分。但將歷史發展每一階段的特征與歷史事實分別用規范的經濟學方法來研究,深入分析香港制造業發展的經濟條件與轉型原因,就值得進一步探討,進而引申出香港制造業在1979年后轉移的根源與目前發展遇到困境的原因。
(三)企業特征
香港工業的發展除與上述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背景有關外,無可否認,香港工業的發展史離不開香港工商人士和企業機構的經濟活動。[17]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恩萊特在《香港優勢》一書中,從工業層面經濟競爭力的角度,探討了生產要素、工業群體、企業組織、工業和消費需求及企業家才能對香港工業發展的影響,其中他認為企業家的主觀能動性和香港本身的制度是香港工業發展突出的動力和優勢。[18]這一特色也得到香港教授呂大樂的認可,呂大樂在其專著《香港模式:從過去到現在》中提及香港靈活的中小企業“外判承包系統”、獨特的“不好阻人發達”的社會秩序及經濟的“積極不干預政策”是香港獨特的發展模式,是香港工業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19]薛鳳旋在《香港工業:政策,企業特點及前景》中同樣從國際視角及中小企業的特色角度分析香港工業的成長與特色。[20]蔡美瓊在《厚生與創業:維他奶五十年(1940~1990)》一文中介紹了維他奶公司如何由勞動密集的小企業,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和銷售技術,依靠傳統的家庭機制和意識在現代社會中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香港很多大的資本家的發展歷程,也是香港工業發展史的有力體現。本研究也將從微觀企業的角度來探討此內容。[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