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歲兒童音樂教育
- 白學海
- 1650字
- 2021-05-11 18:06:11
序
音樂蘊含的是一個流變的、生生不息的、歷史的、文化的多彩世界,它是使兒童終身受益的精神源泉。兒童對音樂有著天生的喜愛。隨著對音樂教育認識的不斷深入,兒童期的音樂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期望通過音樂教育為兒童打開更為廣闊的世界,但是人們的價值取向卻各不不同,使得音樂教育活動實際上成為各求所好的價值追求過程。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音樂教育被“物化”:人們視科學為準繩,輕視兒童的生命特性,過分強調音樂教育的價值就是為了占有更多顯性的音樂“知識”,掌握更高的音樂“技能”,教學重心偏向技能的傳授和訓練。活潑的個體生命間的精神交流變成了人對物的塑造和訓練,音樂教育也因缺乏兒童的生命價值的滋養而變得功利化。而當音樂教育以“為藝術而藝術”的價值為導向時,音樂教育就易陷入唯美的泥沼,醉心于形式論的探索,從而肢解了人的音樂感覺,使得音樂教育的價值要么卷入情感論的旋渦,要么游走于“形式與內容”之間。所以,不同的音樂教育價值觀左右著音樂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并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體現出來,構成了兒童音樂教育實踐過程中的種種迷障,以及“非此即彼”的尷尬關系。因此,兒童音樂教育的危機歸根結底是音樂教育價值的危機。而對當代異化的兒童音樂教育價值的反思、批判與重構,不僅是兒童音樂教育的“尋根”之路,也是回歸兒童音樂教育本真的必由之路。研究者應采用批判反思的視角,以兒童音樂教育價值為研究的切入點,以兒童生命的成長、兒童幸福的“當下生活”和更為美好的“可能生活”為理據,以音樂教育回歸本真為訴求,從宏觀上構建兒童音樂教育的研究框架。
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不僅是近現代中國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也成為古今、中西、雅俗文化的交匯與共存之地。文化的多元、融合與沖突必然影響兒童音樂教育的價值取向,進而左右教育行為,導致不同的矛盾與沖突,以及種種困惑與焦慮。因此,為了對兒童音樂教育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了解教師和家長的兒童音樂教育價值觀,以及教育價值取向偏差的發生機制,筆者以上海為背景,深入真實的教育生活場域中,從人們說的、做的、打算做的事情入手進行分析。鑒于研究的兒童年齡段限定在3~6歲,筆者選擇幼兒園作為田野學校,通過對幼兒園日常音樂教育實踐活動的觀察,對教師、家長、兒童的訪談及文本分析,揭示音樂教育改革背景下兒童音樂教育的現狀,審視兒童音樂教育中成人的教育觀念及行為,分析兒童音樂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困境,以及兒童音樂教育價值取向偏差的發生機制,并在批判的基礎上,對當前兒童音樂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把握、教育者對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存在的矛盾、迷茫與沖突進行深刻反思和成因剖析,進而提出合理定位兒童音樂教育價值的方法,即構建和諧幸福的兒童音樂教育,使音樂教育真正成為釋放兒童生命活力、關注兒童心靈、追求兒童生命價值提升的教育。
研究結果表明,成長是兒童生命的內在價值訴求,生活是兒童存在與生成的基本方式。對兒童而言,音樂教育絕不是一種無意義的、無審美情感體驗的單一化音樂知識的堆砌與枯燥技能訓練的“制器”過程,也非聽之任之,看似熱鬧,只求短暫快樂,審美表現粗淺的活動,而是遵循兒童成長規律的“詩意的存在”。以“兒童”作為價值的原點,關注兒童的興趣與生活經驗,在發現價值與意義的過程中,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因此,兒童音樂教育的根本價值在于兒童生命的成長、生命價值的實現,這不僅是音樂教育永恒的價值追求,也是兒童音樂教育實踐必須回歸的教育本真。要想擺脫兒童音樂教育的困境與異化危機,教育者須直面兒童的生活和兒童的世界,為兒童創造一種使其內在的潛力得到自然發揮的音樂教育氛圍,使音樂教育的主體(教育者與兒童)、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等要素之間建立生存共同體,形成一種和諧共生的機制,構建符合兒童天性與兒童文化、和諧幸福的音樂教育理論框架與實施策略,使兒童音樂教育成為密切關涉兒童的生命成長、呵護兒童的音樂靈性、激發兒童的潛在能力、完善兒童人格的活動,從而實現兒童音樂教育的本真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