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當代簡史
一 臨時政府(1945~1946年)
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無條件投降,炮火連天和硝煙彌漫的歐洲戰場終于沉寂下來。劫后余生的法國面臨許許多多亟待解決的難題。
臨時政府于1945年10月舉行制憲議會的選舉。選舉中貫徹了婦女參加投票的普選制度和比例代表制的原則。通過選舉,由法共、人民共和黨、社會黨占主導地位的制憲議會一致推舉戴高樂為總理,并組成了以這三大黨為主體的新臨時政府。
臨時政府對維希分子和通敵分子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清洗和懲辦。一大批法奸受到法庭的審判,有4783人被判處死刑,其中786人被立即處死。
臨時政府根據全國抵抗委員會的綱領,將雷諾汽車廠、法國航空公司、北方煤礦和主要新聞機構國有化,將法蘭西銀行等5家銀行,以及34家保險公司、電力公司、煤炭公司、煤氣公司國有化。
臨時政府針對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堅決執行緊縮通貨的政策,同時凍結物價和工資。它先后兩次發行公債,以便緩解財政困難。它還實施了社會保險、家庭補助、獎勵生育、帶薪休假15天、縮短每周工作時間等有利于勞動人民的社會政策和勞動政策。它還于1945年2月推行職工的企業參與制,在企業中建立資方、勞方和工會代表共同組成的企業委員會,以便討論勞動條件、審議有關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的報告。臨時政府還推行計劃化,從1946年1月開始實施第一計劃,集中力量優先發展基礎工業,以便帶動和促進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
在對外政策上,臨時政府推行以恢復法國在大國中的地位和維護法蘭西民族尊嚴和獨立的方針。它還根據1944年1月布拉柴維爾會議的精神,改變了殖民地的統治方式,允許一些殖民地國家和地區自治。
新的臨時政府成立不久,戴高樂與制憲議會之間立即產生了激烈的沖突,沖突實質涉及政府與議會關系的原則問題,實行何種政治體制問題。戴高樂在與制憲議會沖突中,深感自己孑然一身,形影相吊,便于1946年1月辭職。他靜觀法國政局的變化,意圖東山再起,施展他的“雄心大志”。
二 第四共和國(1946~1958年)
在沒有戴高樂的新臨時政府期間,制憲議會制定了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憲法草案并于1946年10月在公民投票中獲得通過。1946年11月選舉了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第一屆國民議會,1947年1月選出共和國總統并任命總理和組成政府,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正式運作。
第四共和國時期,先后舉行過三屆國民議會的選舉,并根據每屆國民議會的政治結構組成了各屆政府。從1947年1月至1956年1月,法國先后成立過三黨聯合政府(社會黨、人民共和黨和法共)、“第三勢力”10屆政府(社會黨、人民共和黨、激進黨和溫和派)、右翼中間派5屆政府。
三黨聯合政府內部,尤其是法共與社會黨和人民共和黨之間在許多政策上意見相左。在經濟方面,1947年初,法國經濟每況愈下:煤產量下降,糧食供應繼續減少,肉類來源幾乎斷絕。在這種情況下,物價扶搖直上,而工資則受到嚴格的控制。4月,雷諾汽車制造廠工人發動罷工,要求增加工資。法共閣員在內閣會議上支持工人的要求,反對政府凍結工人的工資。在殖民地方面,以社會黨人拉馬迪埃(Ramadier)為總理的政府在越南進行殖民戰爭,派兵殘酷地鎮壓馬達加斯加人民的起義,法共的議員和閣員都堅決反對。為了排除法共閣員的干擾以便推行反動的內外政策,拉馬迪埃于1947年5月5日解除了政府內法共閣員的職務。而法共部長被驅逐出政府,意味著三黨聯合政府的壽終正寢。
從1947年11月至1952年2月,是“第三勢力”執政時期。“第三勢力”由社會黨、人民共和黨、激進黨和溫和派等為主體的多個政黨組成。在拉馬迪埃排斥法共閣員前夕,戴高樂領導的法蘭西人民聯盟于4月14日成立。“第三勢力”既反對法共,也反對日益壯大的法蘭西人民聯盟。“第三勢力”先后更換了10屆內閣,這些內閣要么由于社會經濟原因,要么由于外交或殖民地方面的原因逐個倒臺。
“第三勢力”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國有化,繼續實施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并完成了第一計劃,從而使法國的基礎工業如能源、交通等得到了加強。它努力爭取美援,從而加快了法國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步伐。“第三勢力”政府在中后期推行了某些“自由放任主義”的經濟政策,有利于經濟按市場經濟規律發展。此外,“第三勢力”第一屆政府的外長舒曼提出的建立歐洲煤鋼聯營計劃,加強了法國與西歐國家的經濟聯系。1948年法國的工業生產已恢復到戰前1938年的水平。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法國在戰后初期所實行的配給制度已逐步取消,游行示威越來越少,工人運動走向低潮,法國社會趨向安定。但是,“第三勢力”政府的經濟和社會政策也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如出現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工資受到抑制等。
在對外政策方面,“第三勢力”政府于1948年4月與英、荷、比、盧組織“西歐聯盟”,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0年派兵參加美國的侵朝戰爭。“第三勢力”政府還允許美國在法國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一些法國的重要港口、機場、鐵路和公路也在美軍的控制之下。
戰后初期,法國推行肢解德國的政策。1947年以后,在美國的壓力下“第三勢力”政府對德的態度軟化下來,同意德國問題納入美國的戰略計劃:建立聯邦德國,并武裝聯邦德國。
在殖民政策方面,“第三勢力”政府力圖通過法蘭西聯邦的新形式繼續維持其在殖民地的統治。面對風起云涌的民族解放運動,法國殖民者一方面瘋狂地鎮壓法屬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另一方面玩弄政治手腕。它擴大了對印度支那的殖民侵略。在北非,“第三勢力”政府用所謂不妥協政策取代了前期所采用的自由化政策,從而加強了對北非殖民地的控制和鎮壓。
從1952年3月至1956年1月,是右翼中間派即右翼的獨立黨和中間派的激進黨、人民共和黨結成聯盟的統治時期。它先后出現過5屆政府。
以獨立黨人安托萬·比內(Antoine Pinay)為總理的第一屆內閣于1952年3月成立之時,法國財政困難重重。比內內閣決定緊縮財政,發行黃金公債,實行工資指數化。比內內閣的后期,為了進一步抑制物價上漲的勢頭將自由放任主義經濟改為統制經濟,決定將物價凍結,并向國外大舉借債以便解決國庫的虧空。但是,比內內閣于12月在預算問題上未能得到人民共和黨的支持而倒臺。
由激進黨人勒內·梅耶(René Mayer)于1953年1月組成的新政府僅存在4個多月就下臺了,之后,法國出現了一月有余的內閣危機。直到6月27日,獨立黨人約瑟夫·拉尼埃(Joseph Laniel)的新政府成立才使法國政局穩定下來。拉尼埃政府在近一年統治期間,遇到諸如經濟、罷工、《歐洲防務集團條約》、印度支那等許多棘手的問題。在處理這些難題時,右翼政府的僵硬政策和做法經常遭到反對派的攻擊,法國某些諷刺作品把這種愚笨的統治稱為“牛頭專政”。在印度支那問題上,拉尼埃政府因為在越南奠邊府的失敗在議會中受到追究而倒臺。這是法國戰后以來第一次因殖民地問題被推翻的政府。
1954年6月,激進黨左翼領袖孟戴斯-弗朗斯(Mendès-France)組成新政府。孟戴斯-弗朗斯是以許下結束在越南的殖民戰爭的諾言而上臺的,因此在法國和參加日內瓦會議的中國、越南、蘇聯的努力下,終于在7月21日簽訂了在印度支那停止敵對行動的《日內瓦協議》,結束了這場“骯臟戰爭”。與此同時,孟戴斯-弗朗斯在把《歐洲防務集團條約》提交議會討論時暗示了反對該條約的意向而被否決,從而埋葬了爭論達3年多的《歐洲防務集團條約》。
1955年2月至1958年6月,法國先后成立了5屆政府。在這期間,法國在阿爾及利亞進行著曠日持久的殖民戰爭,耗盡了財力、物力和人力,使法國財政惡化,國內階級矛盾加深,導致內閣危機和社會危機。在這期間,政府更迭的頻率加快,內閣危機的時間延長,正如當時的法國總統科蒂(Coty)在1958年新年賀詞中指出:“從基本上說,我們的政治體制已經不能夠適應新時代的步伐了。”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殖民軍舉行叛亂并企圖蔓延到法國本土的危急形勢下,科蒂總統力請戴高樂出山解救危難。于是,戴高樂組成新政府并獲得制定新憲法的權力。第三屆國民議會在批準新內閣和賦予它制憲權后立即休會,這標志著第四共和國壽終正寢。
20世紀50年代是法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時期。工業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1958年工業生產指數為1939年的2倍。法國的電力、煤炭、石油、汽車、飛機等方面的發展尤為迅速。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隨著工業的發展,法國工業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產專業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在農業方面,1954年與1951年相比,小麥產量增長了48%,馬鈴薯產量增長了32%,葡萄酒產量增長了11%。畜牧業也有了較快的發展,它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例不斷地提高。法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
第四共和國時期,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哲學在法國思想界和理論界占據主導地位。但這個時期的存在主義哲學已從思辨轉向對社會問題的思考,變成了行動哲學。其重點是講人道主義,強調存在先于本質,反對宿命論,宣揚選擇自由和人的社會責任。這個時期,存在主義文學迅速發展并達到鼎盛時期,它對荒誕派戲劇、黑色幽默、新小說等文學流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 第五共和國(1958年~ )
戴高樂第一任總統時期(1958年12月~1965年12月)和第二任總統時期(1966年1月~1969年4月)
二戰后,戴高樂以實現法國的“大國夢”“強國夢”作為執政的宗旨和目的。他在《戰爭回憶錄》第1卷第1章開宗明義地表明他的心跡:“我對法國一向有一種看法”,法國“除非站在最前列,否則法國就不能成為法國……總之,法國如果不偉大,就不成其為法國”。偉大、地位、大國、強國構成戴高樂主義的核心內涵。戴高樂復出后的“雄心大志”,就是更加強烈、更加迫不及待地實現法國的“大國夢”“強國夢”,并將“大國夢”“強國夢”與增強法國硬實力和軟實力緊密地掛鉤。
戴高樂深知,欲實現“大國夢”“強國夢”,必須改革第四共和國政治體制。1958年9月4日,戴高樂在解釋按照新憲法所建立的政治體制時說,它“將使共和國變為強大”“也重新得到了它成為偉大的機會”。新憲法草案的起草在司法部長米歇爾·德勃雷(Michel Debré)領導下于1958年7月完成,于9月28日在公民投票中通過。新憲法的通過標志著第五共和國的誕生,半總統半議會制的建立。戴高樂在兩任總統時期正是依靠第五共和國政體著手增強法國硬實力和軟實力。
戴高樂把經濟的強大作為實現“大國夢”“強國夢”的先決條件。針對以謹慎、保守、分散和處于受保護地位為滿足的傳統經濟,他提出“擴張、高產、競爭、集中”。他堅持國有化、計劃化,加速工農業改造并使之現代化,改革貨幣以穩定幣值,加強商品的競爭力,提高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正是在戴高樂的經濟思想和政策指導下,法國經濟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初得到了比50年代更高速度的發展。1960~1967年,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達到5.5%,超過了聯邦德國。1967~1973年達到5.6%。從第五共和國成立至20世紀70年代初期,被法國經濟學家稱為“輝煌30年”(1946~1975年)中的最輝煌時期。在這個最輝煌時期中,法國經濟實力已經在世界排名中居第四位,僅次于美國、聯邦德國和日本,并形成了法國特色經濟制度,構成了以國家市場為特征的法國經濟發展的模式。
戴高樂大力發展科技,提高科技人員的地位。他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從而使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科技預算年均增長達到5.7%。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法國科研經費增加近10倍。許多重要的科研機構和實驗室相繼建立起來,基礎研究受到高度重視,高科技項目紛紛亮相,科研隊伍越來越壯大,科研人員的素質日益提高。到20世紀60年代末,法國在核能利用、航空航天、鐵路、電信、醫學和農業等許多方面的技術和科學水平,都處在世界領先的地位。
在軍事領域,戴高樂于1959年11月3日在法國高等軍事學院的演說中指出:“法國必須有自己的防務,法國必須靠自己的力量、為自己的利益并用自己的方法來保衛自己。”于是,法國建立起獨立的防務和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制定全方位的軍事戰略。在建立法國獨立防務過程中,他把重點放在發展獨立核打擊力量上。20世紀70年代,法國完成了軍事現代化,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軍事強國,僅次于美國和蘇聯。
在外交領域,戴高樂說道:“主要的是我們所說的和所做的必須保持獨立性。我重新執政以來,這就是我們的規則!”第五共和國對外政策的總目標,是在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的基礎上,恢復法國在世界政治中的大國地位,保持法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偉大形象。他反對美蘇霸權,均衡東西方關系。他推進歐洲一體化,建立第三極以發展多極化世界。他宣布在外交上要實施“世界范圍的政策”,以“非殖民化—合作”政策保持非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等重返亞洲,鼓勵拉丁美洲國家獨立等插手美國后院的事務。戴高樂縱橫捭闔的外交從軟實力方面展現法國作為“大國”“強國”的地位和作用。
戴高樂執政的后期,法國國內經濟和社會問題逐漸嚴重起來,失業人數增加,通貨膨脹日益嚴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勞動開始受到威脅。尤其是學生們感到前途渺茫,加上對陳舊的教育制度、不合理的教學管理體制和教學方法的不滿,巴黎西郊楠泰爾(Nanterre)大學文學與人文學院學生率先起來造反,引發1968年“五月風暴”。在5月份,學生運動波及法國全社會,法國工人舉行全國總罷工,聲援學生運動。“五月風暴”使學校停課,工廠停工,店鋪、銀行和郵局關門,交通停頓,電話中斷,全國處于癱瘓狀態。“五月風暴”震撼了法國和全世界,促進法國當局采取措施,提高職工工資和待遇,改革行政和教育制度。
1969年4月,戴高樂總統最終因參議院和地方改革的失敗提前下野。同年6月的總統選舉中,喬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當選。從此,開始了蓬皮杜總統的任期。
蓬皮杜總統時期(1969年6月~1974年4月)
蓬皮杜作為“現實的戴高樂主義者”,首先保證戴高樂政策的延續性,同時推行“開放”政策,以謀求大國和強國的地位。他還著力抓經濟,編制以調整工業結構為重點的第六個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經濟領域實行分權,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與此同時,他于1969年12月頒布根據物價上漲幅度確定各行業最低增長工資額的規定。這期間,法國經濟發展平穩,法國社會也比較安定。蓬皮杜堅持戴高樂獨立自主外交的基本方針,同時也體現開放性。他小心翼翼地維持東西方之間的平衡,于1970年先后訪問美國和蘇聯,并利用各種機會多次同美蘇首腦會晤。他以法德為軸心推動歐洲聯合,一反戴高樂拒絕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立場,于1971年同英國就此問題達成協議。他擴大同第三世界的合作,多次出訪非洲,加強同中國的聯系。
吉斯卡爾·德斯坦總統時期(1974年5月~1981年5月)
1974年,西方爆發了二戰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瓦萊里·吉斯卡爾·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第四任總統采取擴大公共開支和增加就業機會的政策造成了更加嚴重的后果。自此,“輝煌30年”宣告結束,法國進入了長期的滯脹時期,但經過“輝煌30年”后,法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形成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社會結構、城鄉一體化、健全的社會保障和社會保險體系等。之后,他的總理繼任者雷蒙·巴爾(Raymond Barre)則采取緊縮的政策同通貨膨脹做斗爭,但也收效甚微。1980年,法國工業生產開始下降,農業生產也停滯不前。
外交方面,吉斯卡爾·德斯坦繼承了戴高樂外交的基本原則,其提出的世界主義理念實質是大國、地位的同義語,根據國際形勢的新特點開展多極外交。他維護法國的獨立和安全,不接受“超級大國統治”。他針對蘇聯威脅日益嚴重的情勢,加強同北約的軍事合作,把“全面防御”的戰略改為重點在東方的“前沿戰略”,同時以緩和為手段保持法蘇的“特殊關系”。他推動歐洲經濟共同體向政治和軍事聯合的方向發展。他倡導“南北對話”。他于1980年訪問中國,加強了與中國的聯系。
密特朗第一任總統時期(1981年5月~1988年5月)和第二任總統時期(1988年5月~1995年5月)
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ois Mitterrand)作為左翼社會黨領袖,在第五任和第六任總統時期的雄圖大略就是把追尋法國的大國夢、強國夢與實現法國式的社會主義緊密聯系。他實施社會黨綱領,在“平靜的革命”中實現“法國式的社會主義”。他大刀闊斧地改革,推行擴大的國有化,進行地方權力下放,改革司法制度,增加勞動者的權利。在經濟政策方面,他推行“膨脹計劃”,力圖通過擴大公共支出和增加財政赤字刺激國內消費,以達到振興經濟和增加就業的目的。結果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財政赤字激增,貿易逆差擴大,經濟增長遲緩。他被迫于1982年轉向緊縮。在1986年3月的國民議會選舉中,右翼一躍而成為多數派。密特朗總統不得不任命多數派領袖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為總理并組成右翼政府,出現第一次左右“共治”。希拉克政府反其道而行之,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化的經濟政策。
密特朗第二次當選總統后組成左翼政府,從而結束了為期兩年的左右“共治”。密特朗總統及其左翼政府推行“溫和的綱領”,強調“全國團結”和“政治開放”,積極向中間思想和路線靠攏,放棄國有化和高稅率等原來社會黨的主張。但是,由于法國經濟仍然不景氣,失業日益嚴重,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左翼在1993年國民議會換屆選舉中慘敗,右翼一躍而成為多數派。法國出現了第二次左右“共治”。
外交方面,密特朗推行“社會黨色彩的戴高樂主義”,即延續性與現實主義、均勢原則與社會民主主義相結合的新色彩的外交政策。基于歐洲平衡被蘇聯打破,他要倚美抗蘇,在東西方關系中表現為“大西洋主義”,但又在東西方關系中充當“中間人”“調停者”的角色。他在南北關系中表現為“第三世界主義”,推行社會黨的理念和突出人權外交。他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積極地在歐洲建設“第三種勢力”。
希拉克第一任總統時期(1995年5月~2002年5月)和第二任總統時期(2002年5月~2007年5月)
希拉克就任第七屆就是要實現“法蘭西民族復興”,他大幅度地調整法國的內外政策。他同失業進行斗爭,打算消除各種社會排斥現象。他緊縮公共開支,減少財政赤字,力求達到首批參加歐洲經貨聯盟的標準。他改革社會保障制度,采取一系列廉政措施。但是,這些措施使法國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失業更加嚴重,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觸動了法國中下層的利益,1995年底爆發了自1968年“五月風暴”以來規模最大的罷工浪潮。法國出現了第三次左右“共治”。以社會黨領袖利昂內爾·若斯潘(Lionel Jospin)為總理的左翼聯合政府推行青年就業計劃、每周35小時工作制、縮短總統任期、提高婦女的政治地位。若斯潘大力發展高科技的“新經濟”,并宣布法國進入了“新社會”,即“知識社會”。但是,左翼政府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失業問題,同時使國內治安進一步惡化。
希拉克連任第八屆總統和右翼獲得議會選舉的勝利,從而結束了第三次左右“共治”。在這期間,法國繼續推行高科技的經濟政策,加強治安,降低個人所得稅,改革醫療保險,開展社會對話。但是,由于經濟的不景氣,失業激增,加上歐洲憲法的被否決,促使讓-皮埃爾·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政府下野。多米尼克·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政府實行“孤注一擲”的經濟和社會政策,以減稅刺激經濟增長,采取措施促進就業,但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兩屆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上也受到挫折,引起學潮和工潮,導致社會動蕩。
希拉克調整法國的外交政策,推行“更加務實的外交和防務”。他積極推動歐洲建設,加強同德國的合作,堅持如期實現歐洲經貨聯盟。他同美國保持既合作又抗爭的關系,反對單邊主義。他加強法俄的政治和經濟關系。他開拓發展中國家的“新疆界”。他重返中東,力圖打破美國壟斷中東事務的局面。他發展同亞洲的伙伴關系,尤其通過其1997年5月對中國的訪問,建立了法中長期的、全面的伙伴關系,把法中關系推進到歷史最好時期。
薩科齊總統時期(2007年5月~2012年5月)
右翼尼古拉·薩科齊(Nicolas Sarkozy)就任法國第九屆總統,要同“舊法國”決裂,為法國打一個“翻身戰”,塑造一個“新法國夢”,但2008年下半年遭遇金融危機,并向實體經濟蔓延,法國政府不得不轉變經濟和社會政策,采取措施應急救市,以渡過難關。與此同時,薩科齊果斷地進行改革,調整立法與行政關系、精簡機構和人員、改革“豪華的”退休制度、收緊移民政策等。所有這些,并未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導致法國經濟的衰退,并陷入了財政危機,預算赤字和公共債務大幅度攀升,大大地突破了歐盟所規定的標準。于是,弗朗索瓦·菲永(Fran?ois Fillon)政府又走向極端,采取嚴厲的緊縮政策,從而導致經濟的進一步衰退,失業劇增,購買力萎縮,工潮不斷。
薩科齊實施“真正現實主義”的外交。他推行堅實和強有力的安全與防務,全面回歸北約。在歐洲,他提出歐憲簡化版,解決歐債危機,加強法德軸心,打造法、德、英三角關系。他修復法美關系,但保持在兩國關系中的獨立自主地位。他解凍法俄關系,并逐步建立起“特殊關系”。他加快重返中東的步伐,建立地中海聯盟。他提出“非洲優先”,實行維穩并進行人道主義干涉。他深化與印度和巴西的關系。在法中關系上,則是一波三折,直到他執政的后期才恢復到正常的軌道。
奧朗德總統時期(2012年5月~2017年5月)
社會黨人弗朗索瓦·奧朗德(Fran?ois Hollande)就任第十屆總統,從而結束了法國右翼長期執政的歷史。他要與過去“決裂”,在新世界格局中把法國塑造成一個“真正的強國”。
奧朗德總統成立了具有特色的政府,公布《政府成員職業道德憲章》,欲打造一個“廉潔高效”的形象。他還雄心勃勃地提出厲行節約促進增長的計劃,但是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上畏首畏尾,從而使財政赤字并未達到預期的目標,公共債務高筑,受到歐盟委員會的警告;國民經濟長期處于衰退中,未能走出低谷;失業率和失業數量創近10多年來新高。正因為如此,奧朗德總統的支持率一再下降。
在外交方面,奧朗德總統顯示“沉著、穩健、低調”,但是,在維護法國利益、國家主權和獨立問題上盡心盡職。他推行大國外交和經濟外交,力圖以經濟外交擺脫國內經濟和財政的困境。在歐洲建設問題上一改“德國跟班”形象,發揮領導的作用。在法美關系上進行調整,改變前任總統的“親美”形象。他大力經營非洲和地中海,積極地插手西亞和敘利亞事務,重視發展與亞洲的關系。他建立和發展緊密長久的法中全面和優先戰略伙伴關系。
馬克龍總統執政以來(2017年5月~ )
中間政黨共和國前進黨領袖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就任第十一屆總統兩大任務之一,就是恢復法國人民的信心,將法國塑造成“一個更強大、更團結與更開放”的國家。
他摒棄左或右意識形態,左右并蓄,提倡進步主義。他銳意政體改革,進一步克服機構臃腫和腐敗現象。他簡化行政手續,簡約財政開支,努力達到馬約標準。他改革勞動法典,使企業和勞動力市場有更多的靈活性。他降低企業稅收,為企業松綁。他加大投資力度,呈現凱恩斯主義的回歸。他公布反恐法以取代緊急狀態。
馬克龍開展面向世界的全方位出擊的外交,不僅繼承和凸顯了法國傳統的獨立自主的外交,還把歷史文化因素巧妙又精準地融入了外交領域,大幅提升了法國的國際地位,也為當今混亂不明的國際政治局面帶來了一股法蘭西式的清新氣息。馬克龍宣示其外交政策的“三大軸心”,分別為安全、法國的獨立地位以及法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他重筑法德軸心,以“默克龍”共同推動“重振歐洲”計劃,建設“多速歐洲”。他加強與美國的互動,以緊密與美的關系。他與普京溝通和對話,改善法俄關系以平衡歐美與俄羅斯的關系。他啟動1991年建立的法德波“魏瑪三角”,穩定中東歐。他繼續法國在非洲的存在,積極地插手中東事務。他顯示在亞洲的影響力,推進與印度、中南半島三國、日本的合作。他進一步提升中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水平。
第五共和國期間,法國文化又有了新的變化和發展。在社會科學方面,結構主義取代存在主義占據了統治地位,建立了諸如“結構主義人類學”“結構主義心理學”等學科學說和理論。20世紀60年代初,在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產生了“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流派。60年代中后期,在結構主義中又繁衍出了后結構主義,它的理論和主張與結構主義迥然相異。在科技方面,由于政府的重視和加大投入,科技得到了飛快的發展,數學、核物理學、醫學、航空、電信、宇宙學和生命科學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在文學藝術方面,出現了“新小說派”的小說,“新浪潮派”的電影,以及從“新浪潮派”中衍生出來的“左岸派”電影。自80年代中期以后,無論社會科學還是文藝領域,不再有領銜的和影響著法國上層建筑的流派,而是各種理論或思潮交織和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