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常用詞匯歸類與應用
- 林才偉
- 5481字
- 2021-12-22 19:09:19
十三 勇敢和謹慎
1 勇敢
【前仆后繼】qián pū hòu jì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繼續跟上去。形容英勇斗爭,不怕犧牲。艾青《光的贊歌》四:“光榮屬于奮不顧身的人,光榮屬于前仆后繼的人。”
【爭先恐后】zhēnɡ xiān kǒnɡ hòu在斗爭中爭著往前沖,唯恐落后。如:抗美援朝時,祖國的一聲號召,有志青年都自告奮勇、爭先恐后地報名,支援前線。
【自告奮勇】zì ɡào fèn yǒnɡ主動地承擔某種艱難的任務。如:朝鮮戰場上,沖鋒陷陣炸碉堡,我們的英雄董存瑞,都是自告奮勇壯烈犧牲的。
【初生之犢】chū shēnɡ zhī dú犢:小牛,剛出生的小牛。比喻年輕人敢闖敢拼,無所畏懼。夏衍《戲劇抗戰三年間》:“以初生之犢的勇氣,站在一切戰斗的前列。”也作“初生之犢不怕虎”。
【一身是膽】yì shēn shì dǎn整個身體都是膽。形容極其勇敢,無所畏懼。《三國志·蜀書·趙云傳》注引《趙云別傳》:“先主明旦自來,至云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如:楊子榮是一位機智善戰、一身是膽的英雄。也作“渾身是膽”。
【一馬當先】yì mǎ dānɡ xiān原指作戰時策馬沖在前頭。后比喻起帶頭作用,也形容勇敢。《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黃忠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裂之勢。”
【奮不顧身】fèn bú ɡù shēn奮勇向前,不顧個人安危。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孤軍奮戰】ɡū jūn fèn zhàn孤立無援的軍隊,單獨作戰,奮勇戰斗。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在無人援助的情況努力從事某項工作。如:在朝鮮戰爭中,上甘嶺戰役,我們的戰士被打散,只有孤軍奮戰,終于取得了勝利。
【面不改色】miàn bù ɡǎi sè臉上不改變顏色。形容遇到危險時從容鎮靜。如:關云長過五關斬六將而面不改色,表現了他的英雄本色。
【沖鋒陷陣】chōnɡ fēnɡ xiàn zhèn陷:攻破。沖向敵人,攻破敵陣。形容作戰十分勇敢。泛指勇猛、果斷地去辦一件事。《北齊書·崔進傳》:“沖鋒陷陣,大有其人。”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魯迅是文學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勇往直前】yǒnɡ wǎnɡ zhí qián 勇敢地一直往前進。宋·陸九淵《與朱元晦》之二:“不顧旁人是非,不計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說出人不敢說的道理。”
【一往無前】yī wǎnɡ wú qián無前:前面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形容勇猛前進。毛澤東《論聯合政府》三:“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不到長城非好漢】bú dào chánɡ chénɡ fēi hǎo hàn 不達到目的不罷休。形容一個人的勇氣和決心。語出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
【履險如夷】lǚ xiǎn rú yí 履:行走。夷:平坦。在危險的路上行走,就像是在平坦的路上一樣。比喻不畏艱難或本領高強。如:1950年志愿軍入朝,在當時嚴酷的形勢下,志愿軍頑強拼搏,機智勇敢,履險如夷,從鴨綠江打到三八線以南,使敵人聞風喪膽。
【赴湯蹈火】fù tāng dǎo huǒ湯:沸水。蹈:踩踏。敢于投入沸水,踏進烈火。比喻不怕艱險,奮不顧身。北齊·劉晝《新論》:“楚、越之俗好勇,則有赴湯蹈火之歌。”如:趙子龍赴湯蹈火,百萬軍中救出阿斗,世所稀有。
【太歲頭上動土】tài suì tóu shɑnɡ dònɡ tǔ比喻觸犯有權勢或強有力的人。太歲:古代天文學中假設的星名,與歲星(木星)相應,又稱歲陰或太陰。舊時迷信,認為太歲之神在地與天上歲星(木星)相應而行。掘土(興建工程)要躲避太歲的方位,否則要遭災禍。比喻觸犯有權有勢的人。《水滸傳》第三十二回:“你這鳥頭陀要和我廝打,正是來太歲頭上動土。”
【以一當十】yǐ yī dānɡ shí當:抵當。用一個人來抵當十個人。多形容軍隊以寡敵眾,卻斗志旺盛,英勇善戰。語本《戰國策·齊策一》:“必一以當十,十以當百,百以當千。”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我們的戰略是‘以一當十’,我們的戰術是‘以十當一’。”也作“一以當十”。
【知難而進】zhī nán ér jìn明明知道有困難,但也要向前進。克非《克潮急》四十五:“黨和群眾都會支持你的!共產黨員為真理而斗爭,應該知難而進。”
【視死如歸】shì sǐ rú ɡuī把赴死像看得回家一樣。形容不怕死。多指為了正義事業,不惜犧牲生命。鄒韜奮《勁兒多好》:“東北民眾義軍之視死如歸,前仆后繼,亦為顯著之事實。”也作“視死若歸”“視死猶歸”。
【出生入死】chū shēnɡ rù sǐ從出生到死去。《韓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謂之出,卒謂之入,故曰出生入死。”后多形容冒著生命危險去從事某事,隨時可能死去。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我身邊這幾個人,是跟我出生入死過來的,好容易有了今天。”
【臨危授命】lín wēi shòu mìnɡ臨:面臨。授:給予,付出。授命:獻出生命。在面對危難的時候,英勇地獻出自己的生命。語本《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歐陽山《三家巷》三十六:“我想古往今來那些忠勇的烈士,在他們臨危授命的時候,一定是心胸開朗,了無牽掛的。”
【勇猛果敢】yǒnɡ měnɡ ɡuǒ ɡǎn勇敢而有決斷力。《漢書·翟方進傳》:“內有不仁之性,而外有俊材,過絕于人倫,勇猛果敢,處事不疑,所居者皆尚殘賊酷虐。”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zhònɡ shǎnɡ zhī xià,bì yǒu yǒnɡ fū只要賞金出得高,就一定會有勇敢的人站出來響應。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賞罰分明,其計必成。”
【過五關斬六將】 ɡuò wǔ ɡuān, zhǎn liù jiànɡ 比喻克服重重困難,闖過重重難關。原為《三國演義》寫關羽單槍匹馬護送劉備家眷闖過曹操軍隊把控的重重關口,形容關羽的機智勇敢與對劉備的忠心耿耿。
【乳狗噬虎】rǔ ɡǒu shì hǔ乳狗:產子的狗。產子的狗為了保護小狗敢于咬來犯的老虎。比喻在緊急情況下,力弱者也會不計利害地起來搏斗。《淮南子·說林訓》:“乳狗之噬虎也,伏雞之搏貍也,恩之所加,不量其力。”
【臨危不懼】lín wēi bù jù遇到危難的時候,毫不懼怕。唐·陸贄《李澄贈司空制》:“天授將材,勇而多智,臨危不懼,見義必為。”如:劉大年真是個臨危不懼、舍生忘死的好戰士。
【敢作敢為】ɡǎn zuò ɡǎn wéi形容做事勇敢,無所顧忌。郭沫若《歷史人物》:“看他的很能收攬民心,禮賢下士,而又能敢作敢為的那一貫作風,對劉邦、朱元璋輩起于草澤的英雄們比較起來,很有過之而不及的氣概。”
【勇冠三軍】yǒnɡ ɡuàn sān jūn 冠:冠軍,即居第一。三軍:古代軍隊的上軍、中軍和三軍,后指代全體將士。勇敢居全軍之首。即英勇過人,無人能敵。《三國志·魏志·劉曄傳》:“若小緩之,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即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李陵《答蘇武書》:“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
【奮勇頑強】fèn yǒnɡ wán qiánɡ奮:振作,鼓起勁來。頑強:堅強。勇敢而又頑強,不怕一切困難,也不怕犧牲。如:他是一個奮勇頑強、機智敏捷的戰士。
【萬死不辭】wàn sǐ bù cí死一萬次也不推辭,表示愿意效勞的決心。《三國演義》第八回:“貂蟬曰:‘適問賤妾曾言,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面折廷爭】miàn zhé tínɡ zhēnɡ廷:朝廷。當面指責人的過錯,在朝廷上同皇帝爭辯。舊時形容大臣敢于直言勸諫皇帝。《史記·呂太后本紀》:“陳平、絳侯曰:‘于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劉氏后,君亦不如臣。'”
【不避湯火】bú bì tānɡ huǒ湯:滾開的水。火:烈火。形容不畏艱險,奮勇向前。《尹文子·大道上》:“越王勾踐謀報吳,欲人之勇,路逢怒蛙而弒之。比及數年民無長幼,臨敵雖湯火不避。”
【浴血奮戰】yù xiě fèn zhàn渾身是血,還在奮力戰斗。形容頑強地堅持戰斗。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六章:“戰士們在這十五日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奮戰,就是急行軍轉移。”
【無所畏懼】wú suǒ wèi jù沒有什么害怕的事物。《三國志·趙儼傳》:“太公以儼為郎陵長,縣多豪猾,無所畏懼。”如:一個手無寸鐵的女子,在眾多面目猙獰的強盜面前無所畏懼,談何容易。
【萬夫莫當】wàn fū mò dānɡ當:敵,抵擋。過去形容某些個人非常勇敢,一萬個人也抵擋不住。也作“萬夫不當”。元·關漢卿《劉夫人慶賞五侯宴》:“此人使一條渾鐵槍,有萬夫不當之勇。”
【見義勇為】jiàn yì yǒnɡ wéi見到正義的事情就奮勇地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宋史·歐陽修傳》:“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如:他這種見義勇為舍己救人的英雄行為社會交口稱贊。也作“見義必為”。
【有勇無謀】yǒu yǒnɡ wú móu只有勇氣而沒有智謀。形容做事或打仗只憑勇氣猛打猛沖,缺乏計劃和謀略。謀:智謀,計謀。如:這人有勇無謀,雖說大公無私,總不適宜擔任這個職務。
【乘風破浪】chénɡ fēnɡ pò lànɡ乘:騎,坐。《宋書·宗愨傳》記載,宗愨少年時表示自己的志向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比喻志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又作“長風破浪”。
2 謹慎
【戰戰兢兢】zhàn zhàn jīnɡ jīnɡ 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形容小心謹慎或因害怕而微微發抖的樣子。巴金《說真話》:“我自己也把心藏起來,藏得很深,仿佛人已經走到深淵邊緣,腳已經踏在薄冰上面,戰戰兢兢,只想怎樣保全自己。”如:他嚇得戰戰兢兢,竟不知如何是好。
【謹小慎微】jǐn xiǎo shèn wēi對待細小的事情也謹微小心。形容待人處事態度謹慎,生怕出事。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七章:“他謹小慎微的莊稼人狹窄心境,怎能和生寶叱咤風云的氣魄聯系起來呢?”如:我們要做有理想、有抱負,勇于探索、勇于實踐的革命青年,而不要做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的庸人。
【小心無大錯】xiǎo xīn wú dà cuò做事情、說話要小心一點,小心不是什么錯誤,小心不會犯大錯誤。如:不要麻痹大意,提高警惕,小心無大錯么!
【不怕一萬,只怕萬一】bú pà yí wàn,zhǐ pà wàn yī這是一句俗語,叫我們要小心。經常發生的事倒不怕,對不經常發生的事倒要特別小心。如:小心為上,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謹防上當】jǐn fánɡ shànɡ dànɡ 小心防備,以免欺騙上當吃虧。如:今天的廣告,說的天花亂墜,請謹防上當。
【三緘其口】sān jiān qí kǒu緘:封閉。在嘴上加了三道封條。比喻說話謹慎,或一句話也不肯說。漢·劉向《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人慎言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必敗。'”
【不敢越雷池一步】bù ɡǎn yuè léi chí yí bù雷池:安徽省望江縣南面的湖。《晉書·庾亮傳》記載,庾亮寫信給溫嶠(他當時是防守江西九江的大將)說:“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溫嶠接信后,知道庾亮對全局有通盤的考慮和部署,了解了鎮守江州的重要,就沒有帶兵離開江州。用“不敢越雷池一步”表示不要或不敢逾越一定的界限。如:韓朝兩國劃定三八線以后,雙方各駐哨所,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翼翼:恭敬的樣子。形容恭敬而謹慎。《隋書·薛道衡傳》:“小心翼翼,敬事于天地;終日乾乾,誡慎于亢極。”如:工作人員把送往災區的醫藥用品小心翼翼地搬到直升機上。
【屬垣有耳】zhǔ yuán yǒu ěr 屬垣:連在一起的墻。有人靠著墻偷聽,要小心。也作“隔墻有耳”。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他生怕讓人聽去,警告地說:‘隔墻有耳’。”
【臨深履薄】lín shēn lǚ bó臨:面臨,面對。深:深淵。履:踩踏。薄:薄冰。面對著深水潭,腳踏著薄冰。形容處境艱難,心存戒備,做事必須十分小心謹慎。《后漢書·楊終傳》:“今君位地尊重,海內所望,豈可不臨深履薄,以為至戒!”也作“履薄臨深”“臨深履冰”。
【奉命唯謹】fènɡ mìnɡ wéi jǐn奉命:恭敬地接受命令。唯:只有。謹:小心謹慎。形容服從命令,小心翼翼。明·陶宗義《輟耕錄·高麗氏守節》:“諸官奉命唯謹。”
【躡手躡腳】niè shǒu niè jiǎo形容走路輕手輕腳,盡量不出聲音的樣子。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她開頭躡手躡腳地怕吵醒了他,可是隔著門縫一看,江華已經起來了,正在低著頭看書。”
【謹言慎行】jǐn yán shèn xínɡ說話小心,行動謹慎。《禮記·緇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于言慎于行。”《宋史·李穆傳》:“質厚忠恪,謹言慎行,所為純至,無以矯飾。”
【誠惶誠恐】chénɡ huánɡ chénɡ kǒnɡ惶:害怕。原是封建時代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時所用的套語,表示尊敬,服從而又恐懼不安。現在常用來形容非常小心謹慎,以至達到惶恐不安的程度。郭沫若《北伐途中》二十一:“一些成了驚弓之鳥的部員們算也誠惶誠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險的地面通過。”如:他見了上級領導,總是誠惶誠恐,很不自在。
【小心謹慎】xiǎo xīn jǐn shèn言談舉動極為慎重,不敢越軌。《漢書·霍光專》:“出入禁闥二十余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姚雪垠《李自成》:“李自成追上劉敏,囑咐他小心謹慎,提防埋伏。”
【滴水不漏】dī shuǐ bú lòu形容說話做事等嚴密謹慎,沒有疏漏。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五十二回:“老武思謀的太周到了,真是馬蹄刀瓢里切菜,滴水不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