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計劃經濟時期的農業經濟建設

我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我國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占主要地位。

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指出,以重工業為中心,優先發展重工業。但是在這個條件下,必須實現工業和農業同時并舉,逐步建立現代化的工業和農業。

1971年12月,我國召開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討論和擬定了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目標,即“使我國農、林、牧、副、漁的主要作業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全國農用拖拉機擁有量達到80萬臺左右,手扶拖拉機達到150萬臺左右,排灌動力達到6000萬馬力左右,平均每畝施化肥80市斤左右”。

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國民經濟面臨許多問題,其中影響最大的仍是8.7億人的吃飯、穿衣問題。在毛澤東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來,及時地抓住機會,力圖打開經濟工作的新局面。這時國內的棉布供應已持續緊張多年,農業生產急需的化肥也面臨巨大缺口,而20世紀60年代建設的一些化肥廠已是供不應求。

1972年2月,中共中央批準了國家計委等部門共同提出的引進43億美元成套設備和單機的方案《關于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即“四三方案”)。

1977年年底,“四三方案”中引進的13套大化肥,已有7套投產,截至1978年6月,累計生產尿素361萬噸。如果進口同樣數量的尿素,按當時國際市場價格計算,要用外匯5.2億美元,超過這7套化肥裝置引進所用外匯的1倍。至1982年全部投產,據匡算,大致可促進糧食增產2000億斤,增產效果十分顯著。我國農業增產,以全世界不到10%的耕地解決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吃飯問題,引進化肥項目的作用功不可沒,“四三方案”引進的技術設備功不可沒。

同時,1966年至1976年期間,國家對農林水利系統的基建投入保持在10%左右,其中64%用于水利建設。農民對大片農田進行平整規劃,興修水利,工程配套,擴大高產穩產農田。1975年與1957年相比,農用排灌動力機械增加55倍,小型水電站從55座增加到68158座,機灌面積增加60%。這個時期農業生產的發展不但為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也為后來整個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基礎設施。

到1979年,我國農業生產的物質技術條件已有較大改善。和1952年相比,化肥施用量由30萬噸增加到5248萬噸,農機動力由25萬馬力增加到18191萬馬力,農村用電由0.5億度增加到283億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由3億畝增加到6.7億畝。

郵電部發行了有關農業發展建設面貌的郵票,真實反映了我國農業發展的狀況。

1.《“華東區生產圖郵票”加字改值》

1950年5月27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郵政業務對普通郵票需求量較大,而新票的設計和印制又跟不上需要,因此,郵電部利用華東郵政總局庫存的“華東區生產圖郵票”進行加字改值。郵票圖案是男女農民收割豐收果實的場景。在郵票的右邊加蓋豎行的“中國人民郵政”(繁體字)字樣,右下角加蓋“貳萬圓”字樣,左下角加蓋“20000”字樣,原票左上角“華東區”字樣用五角星印銷。

圖1 《華東區生產圖郵票加字改值》

2.特2《土地改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占農村人口約90%的貧、雇、中農只占有全國可耕地面積的20%~30%;而占農村人口約10%的地主和富農,卻占有全國可耕地面積的70%~80%。地主階級利用所占有的土地,殘酷地剝削農民,嚴重地破壞了農業生產力,使農民陷入極度貧困的境地。同時,工商業的市場縮小,使我國工業得不到發展,長期停留在農業國的階段。

圖2 《土地改革》

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土地分配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就先后在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徹底清除封建土地剝削殘余,1950年6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土地改革,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和封建剝削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在土地改革運動中,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基本上正確貫徹和執行了黨的土地改革的路線和政策。至1951年冬,全國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及臺灣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1952年,西藏地區也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年9月,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完成,本來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得了耕地,在廣大農村中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不但在經濟上消滅了地主階級,大大地削弱了富農,徹底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而且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和整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后來開展的社會主義建設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52年1月1日,為了慶祝完成土地改革任務,郵電部發行了《土地改革》特種郵票,全套4枚,郵票圖案相同,表現為農民分得土地,手持人民政府發給的土地證走向生產,以無限的喜悅和滿腔的熱情,在自己的那塊土地上辛勤耕作的情景。

3.特20《農業合作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在完成土地改革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農業合作化運動。農業合作化實際是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在農村開展互助合作運動,以合作社的組織形式,把廣大農民根據自愿的原則組織起來,把個體的、分散的、私有制的農業經濟轉變成為集體的、大規模的農業經濟。

1957 年 12 月 30 日,為了宣傳農業合作化取得的成果,郵電部發行一套《農業合作化》特種郵票,全套4枚,圖案統一在畫面下方裝飾著麥穗圖形,寓意農業合作化將帶來糧食豐收。

圖3-1 《入社》

圖3-2 《耕種)

圖3-3 《造林》

圖3-4 《豐收》

《入社》的郵票畫面表現了要求報名入社的農民走向合作社的情景。選擇老農作為畫面的主要形象,意在強調當時我國農民在思想上的深刻變化。在圖案結構上,舍棄了對具體環境的表現,而是著力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圖中的老農飽經滄桑、須發盡白,但臉上卻洋溢著歡樂的笑容,神情充滿希望,手中緊攥著入社申請書,表現了他擁護和信任合作社的心情。在以綠色為基調的畫面上,遠處幾面飄揚著的紅旗為整個圖案增添了熱烈的氣氛。

《耕種》的畫面上一位年輕的合作社社員正在用雙輪鏵犁耕地。這幅色調明朗的畫面,不僅顯示了合作社土地的寬闊和勞動工具的改進,而且突出了合作社社員的勞動熱情。在構圖上,采用了仰視角度,地平線降得很低,人物的輪廓被突出在大地上,意在展示人物形象的高大,同時也體現了農民和土地之間不可分割的相互關系,表達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作社社員是土地的主人這一重要主題。背景遠處的人、馬和樹木既打破了地平線的單調,又加強了環境的真實性,進一步使畫面獲得了空間深度。

《造林》的畫面描繪了一個年輕的姑娘植樹的情景。由檸檬黃、綠和嫩綠組成的黃綠色調使人感覺清新明快,人物的身姿和情態刻畫得優美而富有活力,在造型上很有感染力。潔白頭巾上的柔和光線使人物的臉龐顯得更加活潑生動。她正在輕輕地給一株小樹添上新土,表現了她對自然生命的熱愛。小樹姿態挺秀,嫩葉扶疏,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前景人物和遠處長著新綠的叢林山崗顯得十分和諧,使人可以嗅到春天的氣息。

《豐收》以多層次的畫面結構表現了整個豐收場面。最前面,一個年青樸實的合作社女社員正在脫谷機前熟練而專注地操作著,動作靈活沉著;在中景處,男社員們正在緊張地將糧食裝進糧袋;遠處背景則是堆積如山的糧食。飽和的金黃色調烘托出了秋季豐收的喜人景象。

這套郵票從選材、構思、設色到藝術表現手法都是獨特新穎的。運用套色木刻的技法,以極簡單的幾種顏色,通過輪廓鮮明、線條有力的構圖表達了每一幅畫面的主題。

4.紀60《一九五八年農業大豐收》

郵電部于1959年4月25日發行《一九五八年農業大豐收》郵票,全套4枚。圖案呈“田”字聯印,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背景,分別刻畫了幾種主要農作物。

圖4-1 《麥》

圖4-2 《稻》

圖4-3 《棉花》

圖4-4 《大豆、花生和油菜》

5.特35《人民公社》

1959年9月25日,在人民公社誕生一周年之際,郵電部發行一套《人民公社》特種郵票,全套12枚。郵票力圖從多個方面把人民公社的好處反映出來。

《人民公社好》以五谷豐登組成對稱圖案為前景,后面出現略高的地平線,簡明地展示了公社大生產的遼闊土地,土地上有并行前進著的聯合收割機。背景則是陽光普照下的大型工廠。圖案正中是“人民公社好”五個大字。

《工》的主圖案是一個農民形象的煉鋼工人。他頭戴草帽,脖掛毛巾,正在煉鋼。背景是煉鋼爐的小土群、車床和滾珠軸承等。以簡陋的設備大煉鋼鐵,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征。

《農》的主體圖案是一位公社女社員正在收獲糧食。她身體微微傾斜,肩上扛著沉甸甸的糧食。背景是農、林、牧、副、漁全面興旺的景象。

《商》刻畫了一位公社女農民正以商店營業員的身份在出售布匹。背景是商店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商品。

圖5-1 《人民公社好》

圖5-2 《工》

圖5-3 《農》

圖5-4 《商》

圖5-5 《學》

圖5-6 《兵》

圖5-7 《食堂》

圖5-8 《托兒所》

圖5-9 《敬老院》

圖5-10 《衛生保健》

圖5-11 《文娛生活》

圖5-12 《工農兵學商相結合》

《學》的主體人物是一個正在從事科研工作的男公社社員。他頭上扎著中國北方農民特有的白毛巾,手里拿著一本書,正在認真研讀,面前是顯微鏡和實驗桌。背景是社員們正在課堂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兵》的主體人物是一位頭扎白毛巾、肩扛鋼槍、腰束武裝帶的男社員。他精神抖擻,身姿挺拔,仿佛隨時準備殲滅來犯之敵。背景是公社社員們軍訓、打靶的場面。

《食堂》表現了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場景。圖案中,一名炊事員打扮的女社員笑容可掬地托著一個裝滿食品的菜盤,食品還冒著騰騰熱氣。背景是農民們圍坐在一張張桌子邊共同進餐。

《托兒所》表現了人們“幼有所托”的美好理想。主圖上,一位小園丁澆灌著一朵嬌嫩的小花,象征著人民公社對孩子們的關懷和撫育。背景是孩子們嬉戲玩耍的可愛形象。

《敬老院》的圖案上,一位老人滿面喜悅、悠閑自得地抽著旱煙,一副滿足欣慰的模樣。這是中國老人的典型形象。背景是老人們松下對弈、竹下讀報、品賞梅花的畫面。

《衛生保健》的主體人物是公社女醫生。她肩挎藥箱、目光專注、步履匆匆,仿佛正要出診,為社員們治病。背景是醫院的病房、病床和社員們接受治療的情景。

《文娛生活》的主體人物是一個正在吹笛的青年男社員。他頭扎白毛巾,襯衣敞開,姿態優雅、風度瀟灑地吹出悠揚的樂曲。背景是獅子舞、龍燈舞、跑旱船等文娛表演和打籃球等體育運動的場面。

《工農兵學商相結合》以五角星為核心,紅色的五瓣鮮花為外形,每個花瓣上畫著分別代表工、農、兵、學、商的人物簡筆畫,以簡潔的線條表現了工農兵學商相結合構成一枝綻放的花朵。花瓣四周是四射的光芒,表達了對人民公社的贊美之情。

全套郵票均采用富有中國民間藝術特色的繪畫形式進行設計,同時適當地增加了色彩層次,使畫面既保持了鮮明的風格,又加強了變化。圖案層次清晰,主題突出,風格協調。色調明朗、歡快,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這套郵票每個畫面都選取一個農民半身特寫像,表現相應的主題。背景采用同一性質的不同畫面進行烘托,給圖案的主體人物提供了活動的典型環境,具有形式統一的特點。

在表現手法上,設計者參考和綜合了木版插圖、壁畫、年畫、剪紙及我國現代版畫等多種繪畫形式,采用了單線平涂畫法,使圖案既顯得單純簡練,又富有變化。

6.特40《養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我國的養豬業一直比較落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黨制定了“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中國農業生產建設的方針,為我國農、林、牧、副、漁的綜合發展確立了目標和方向,我國的養豬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不僅使廣大養豬戶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而且改變了我國人民的食物構成,從以糧食為主朝著增加肉食供給的方向過渡,進而增強了人民體質,促進整個民族的繁榮昌盛。

1960年6月15日,郵電部發行《養豬》特種郵票,全套5枚。郵票在色彩、構思處理和表現方法上吸取了我國民間剪紙藝術和版畫藝術的效果,采用套印方法精心制作,使豬的形象生動逼真、趣味性強。圖案和背景色調有強烈的對比感和協調感。

圖6-1 《繁殖》

圖6-2 《防疫》

圖6-3 《肥豬滿圈》

圖6-4 《豬食堂》

圖6-5《豬肥倉滿》

7.特64《人民公社女社員》

1964年3月,當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婦女聯合會副主席的鄧穎超同志,應《集郵》雜志編輯部的請求,為發行這套特種郵票題詞:“我國婦女在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各種崗位上,不斷地發揮著積極性和創造性,越來越起著重要作用。”

1964年3月8日,為宣傳和贊頌人民公社的婦女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郵政部發行了《人民公社女社員》特種郵票,全套6枚。

圖7-1 《拖拉機手》

圖7-2 《糧食豐收》

圖7-3 《棉花豐收》

圖7-4 《果子豐收》

圖7-5 《學習》

圖7-6 《民兵》

《拖拉機手》的畫面為一位女拖拉機手,正興致勃勃地操縱著方向盤,奔馳在田野間的情景。

《糧食豐收》的畫面為一位女社員正在收獲小麥,其辛勤的汗水換來豐碩的成果,臉上洋溢著喜悅和滿足。

《棉花豐收》的畫面為一位女社員正在采摘棉花的場面。

《果子豐收》的畫面為兩位女社員正在繁茂的果林采摘水果的情景。

《學習》的畫面為一位年青女社員正手捧書本,認真學習的情景。

《民兵》的畫面為一位女社員全副武裝,守衛海防的情景。

8.特66《知識青年在農村》

郵電部曾先后發行近十余套有關知青在農村題材的郵票,以不同角度反映了知識青年在農村生活、勞動的經歷,畫面生動,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和審美價值。

1964年9月26日發行的《知識青年在農村》特種郵票,是我國第一套反映知青在農村的郵票,郵票全套4枚,分別表現了收獲、種植、學習、科研的場景,畫面溫馨協調。

圖8-1 《收獲》

圖8-2 《種植》

圖8-3 《學習》

圖8-4 《科研》

9.文17《知識青年在農村》

“去時何曾夢思歸,只道此生獻邊陲。”毛主席像前的莊嚴宣誓,車站前的萬人相送,塞外古城的夾道歡迎,窮鄉僻壤的凜冽寒風,泣血流汗的艱辛勞動,缺衣少食的困苦生活……一切都像夢境般縈繞在知識青年的腦海。

回首往昔,他們沒有頹唐和嗟嘆;展望未來,他們更加堅強和淡定!他們始終懷著一顆寬容的心,笑對人間風雨;始終懷著一顆平和的心,任憑潮起潮落;他們始終懷著一顆仁愛的心,播撒陽光雨露;他們始終懷著一顆灼熱的心,燃燒生命之火。

1969年10月1日,為了宣傳知識青年在農村鍛煉成長的情況,郵電部發行一套《知識青年在農村》“文”字頭郵票,全套4枚。

圖9-1 《和貧下中農在一起學習毛主席著作》

圖9-2 《向生產進軍》

圖9-3 《 向老農學習搞科學試驗》

圖9-4 《赤腳醫生》

每一枚知青郵票,在方寸畫面上,用真情吟唱著心底的歌,用心血描繪著曾經的夢,用無盡的赤誠傾訴著對青春、人生深沉的思考和摯愛!今日,盡管絕大多數知青都已年近花甲,白發蒼蒼,但每個胸膛、每根血管里都奔涌著不老的童心與激情!

10.文19《革命青年的榜樣》

金訓華是上海市吳淞第二中學1968年高中畢業生,出身工人家庭。1969年5月,他積極響應毛澤東同志關于“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號召,帶頭到黑龍江省遜克縣遜河公社雙河大隊插隊落戶。在農村,他堅持學習毛澤東著作,積極參加生產勞動,自覺改造自己的世界觀。

1969年8月的一天,山洪暴發,河兩岸一片汪洋。金訓華正帶著民兵修壩防洪,生產隊長忽然跑來說:“堆在河沿的150根電柱被水泡上了,有被洪水沖走的危險。”金訓華馬上搶著說:“保護電柱要緊,這任務交給我!”說著,他帶領五個民兵去搶救。剛跑到河邊,金訓華就看到兩根電柱已被急流卷走。面對著每秒7米~8米流速的洪水,金訓華為了搶救國家物資,毫不猶豫地大喊一聲:“跟我下,馬上撈!”首先沖上去跳進大河。狂暴的巨浪曾經三次把金訓華卷進險惡的漩渦里,他三次頑強地把頭抬出水面,斬風劈浪,繼續向前猛沖,去搶救國家物資。金訓華為了搶救國家物資,奮戰山洪,不幸光榮犧牲。根據金訓華生前的多次申請,黨組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圖10 《革命青年的榜樣》

1970年1月,為了宣傳金訓華的英雄事跡,配合全國青年向金訓華學習的活動,郵電部發行一套《革命青年的榜樣》“文”字頭郵票,有2種版式,俗稱“白水版”和“黑水版”(左圖為“白水版”、右圖為“黑水版”)。

11.T5《大寨紅旗》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陽縣境內。大寨地處山區,有“七溝八梁一面坡”之稱,土地貧瘠,人民生活十分貧困。為了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大寨大隊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帶領全村村民,進行治山治坡、改天換地的勞動。他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憑借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用自己的雙肩和雙手,搬走了十多萬立方米的石塊,筑起了上百條石壩,把一座座荒山禿嶺改造成了良田。

1974年9月30日,郵電部發行了一套《大寨紅旗》特種郵票,全套5枚。郵票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就有陳永貴的影子。

《革命豪情》表現大寨人民憑著革命豪情戰天斗地,使大寨富裕起來。

《艱苦奮斗》表現大寨人民的奮斗精神。

圖11-1 《革命豪情》

圖11-2 《艱苦奮斗》

圖11-3 《科學種田》

圖11-4 《大豐收》

圖11-5 《大寨紅旗》

圖12-1 《學理論,抓路線,掀起農業學大寨新高潮》

圖12-2 《抓革命,促大干,走大寨道路》

圖12-3 《大寨精神結碩果》

《大豐收》描繪了大寨人民經過艱苦奮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大卡車運載著糧食駛向千家萬戶。

12.J7《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于1975年9月15日在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大隊所在縣)開幕,會期為期一個多月。

郵電部于1975年10月13日發行《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郵票,一套3枚,以示紀念。

《大寨精神結碩果》的圖案為農民們正駕駛聯合收割機忙于收割農作物,金色的麥浪喻示了農業大豐收。

13.T13《農業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指在農業生產中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以機械動力和電力代替人力和畜力的革命。我國農業機械化,包括農、林、牧、副、漁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要求耕種、排灌、運輸、加工等作業都能使用機械操作。

為了反映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水平,郵電部于1975年12月15日發行《農業機械化》特種郵票,全套5枚。其中第1枚與第2枚側重表現春季耕耘和播種,第3枚與第4枚側重表現夏季農田管理,第5枚側重表現秋季收割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郵票選取了幾種農業機械在使用中的動態情景,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使畫面富有生動、活潑的氣氛。各種農業機械均采用紅色,與表現春、夏、秋季的色彩形成強烈對比,使農業機械能夠活潑潑地跳出畫面,形象十分鮮明突出。

圖13-1 《水田旋耕》

圖13-2 《機械插秧》

圖13-3 《動力排灌》

圖13-4 《棉田防治》

圖13-5 《機械收割》

《水田旋耕》描繪了江南水鄉使用旋耕機翻耕水田的情景。旋耕機也稱“旋耕犁”,是一種由動力驅動的耕地機械。工作時,旋耕機的刀片切削土壤,并將切下的土塊向后拋擲與擋泥罩及平土拖板相撞擊,使土塊進一步破碎后再落于地面,因而碎土充分,能一次完成耕耙作業。

《機械插秧》描繪了農民駕駛著插秧機精心插秧的情景,象征著我國農業播種進入了機械化階段。

《動力排灌》描繪了抽水機正在揚水澆灌農田的情景,象征著我國農業灌溉的機械化水平。抽水機也稱“水泵”,是一種借機電等動力設備通過傳動裝置將水由低處提升到高處的水力機械,廣泛應用于農田灌溉、排水以及工礦企業與城市給水、排水方面。

《棉田防治》描繪了一位農村女青年正在噴灑農藥的勞動場面,展示了我國農業生產中防治病蟲害的機械化水平。

《機械收割》描繪了一位農民靠收割機收割小麥。

14.J10《到大江大海去鍛煉》

1966年7月16日,毛澤東到南方視察時在武漢暢游長江。當時73歲高齡的毛澤東,表現出驚人的體力和毅力。

圖14-1 《跟著毛主席在大風大浪中前進》

圖14-2 《萬里長江橫渡》

圖14-3 《到大江大海去鍛煉》

為了紀念毛澤東暢游長江10周年, 1976年7月16日,郵電部發行了這套郵票,共3枚。

《跟著毛主席在大風大浪中前進》的主圖由在風浪中游泳的人群和兩幅橫幅構成,橫幅上寫有“跟著毛主席在大風大浪中前進”和“到大江大海去鍛煉”的字樣。

《萬里長江橫渡》的主圖是橫渡長江的青年民兵,背景是紅太陽和長江大橋。

《到大江大海去鍛煉》的主圖是青年人正走向波濤洶涌的大海。

15.T17《在廣闊天地里》

20世紀60年代初,千萬計的城市初、高中學生響應毛主席號召,上山下鄉,奔赴我國各地農村,特別是黑龍江、內蒙古、云南、新疆等邊遠地區。這些青年在農村和人口較少的邊疆地區的生產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農村科學文化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為了紀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奔赴我國各地農村,1976年12月22日郵電部發行了這套紀念郵票,共6枚。

圖15-1 《接過南泥灣的老镢頭》

圖15-2 《讀書學習》

圖15-3 《改天換地的新一代》

圖15-4 《把知識獻給農業》

圖15-5 《草原新牧民》

圖15-6 《屯墾戍邊,保衛祖國》

《接過南泥灣的老镢頭》以延安寶塔山為背景,描繪了南泥灣老農民把老镢頭傳給知識青年的場面,再現了年輕人來到了農村以后,在艱苦的環境下,由老農教會種地的情景。

《讀書學習》是知識青年給傣族大媽讀報的情景。知識青年在勞動之余與當地的傣族大媽互相溝通和交流,通過讀報來了解更多的信息。仔細看應該是一張《人民日報》,郵票圖案設計真實而精巧。

《改天換地的新一代》的圖案是層層的梯田伴著藍藍的天空。描繪了青年突擊隊中女知識青年的颯爽英姿,一位高舉著大旗,另一位則在大聲呼喊著口號。

《把知識獻給農業》的圖案以金黃色的稻田為背景,描繪了一位男知識青年觀察水稻生長狀況的情景。

《草原新牧民》的圖案以綠油油的草原和雪白羊群為背景圖案,描繪了一位女知識青年正在給一只小羊羔喂奶的情景。

《屯墾戍邊,保衛祖國》以邊境哨所和生產建設兵團的紅旗為背景,描繪了知識青年屯墾戍邊的勃勃英姿。

16.T22《普及大寨縣》

1976年12月,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揭發批判了“四人幫”的反革命罪行,進一步推動了農業學大寨、普及大寨縣運動的發展。

1977年4月9日,為了反映普及大寨縣運動的發展面貌,郵電部發行一套《普及大寨縣》特種郵票,全套4枚。

圖16-1 《革命化的縣委》

圖16-2 《欣欣向榮》

圖16-3 《戰“四害”慶豐收》

圖16-4 《大干社會主義》

《革命化的縣委》以層層梯田和高壓輸電線鐵塔為背景圖案,描繪了縣委領導班子走出辦公室,深入生產第一線,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和農民一起解決實際問題的精神風貌。

《欣欣向榮》描繪了當時在普及大寨縣運動中農業生產出現的欣欣向榮景象。

《戰“四害”慶豐收》描繪了在普及大寨縣運動中,當時農村獲得豐收后的景象。

《大干社會主義》以高聳云天的山巒和“農業學大寨”的大幅標語為背景,描繪了農民利用冬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情景。

17.J28《全國財貿學大慶學大寨會議》

全國財貿學大慶學大寨會議于1978年6月20日至7月9日在北京舉行,是國務院表彰工業交通、基本建設戰線全國先進企業和全國勞動模范大會。出席會議的代表有5000多人,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財貿戰線大慶式企業稱號736個,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和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381人。

圖17-1 《會徽》

圖17-2 《發展經濟 保障供給》

為了慶祝全國財貿學大慶學大寨會議勝利召開,郵電部在1978年發行了一套《全國財貿學大慶學大寨會議》紀念郵票,全套2枚。兩幅圖案底圖均為花兒朵朵,表示對會議的祝賀。

《會徽》的圖案是紅白相間的會徽,由齒輪和麥穗組成,代表工農。

《發展經濟 保障供給》以題詞“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為主圖,配以金、黃、紅色。

18.T27《牧業學大寨,建設新牧區》

畜牧業離不開牧草豐茂的草原。我國草原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和西藏地區,是我國寶貴的天然大牧場,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其中,珠穆朗瑪峰北坡的高山草甸帶海拔在5000米左右,是世界上最高的天然牧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大牧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牧業生產由原始、落后的狀態,逐步代之以科學的選種、培育、飼養、管理及其他一系列先進的生產方式,使我國的畜牧業出現了一派興旺發達的景象。

郵電部于1978年6月30日發行一套《牧業學大寨,建設新牧區》特種郵票,全套3枚,展示了我國牧區建設的新面貌。

圖18-1 《大搞草庫倫建設》

圖18-2 《科學養畜》

圖18-3 《牧業機械化》

《大搞草庫倫建設》繪了中國內蒙古大草原上草庫倫的壯美景象。

《科學養畜》以中國新疆天山、森林、高壓輸電線鐵塔和河流為背景,描繪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草原牧民選擇優良品種的情景。

《牧業機械化》以起伏的山巒和遼闊的牧場為背景,描繪了中國西藏地區草原牧業實行機械化的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大搞草庫倫建設》中紅旗上的牧業學大寨的“寨”字是當時的簡化字,現在已經廢除,也算是時代特征鮮明了。

19.T34《水鄉新貌》

在我國,水鄉指長江以南河流、湖泊多的地區,如江蘇太湖流域。江南水鄉貫徹執行農業“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逐步實行農業機械化和科學種田,平靜的水面猶如注入一股神奇的活力,呈現出熱烈繁忙、蒸蒸日上的景象,水鄉人民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1978年11月30日,為了反映江南水鄉農業生產出現的新氣象,郵電部發行一套《水鄉新貌》特種郵票,全套5枚。

圖19 《水鄉新貌》

這套郵票圖案以江蘇省太湖流域為背景,采用國畫寫意手法,描繪出了今日水鄉的新面貌。太湖古稱震澤,又稱笠澤、五湖,地跨江蘇、浙江兩省,由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灣而成。西南納苕溪、荊溪諸水,東由瀏河、吳淞江、黃浦江注入長江。畫面山外有山,湖中有湖,山巒連綿,層次重疊;圖案繪有山,繪有水,繪有機械,繪有電力,繪有科學……真是山美,水美,社會主義建設創造的生活更美,“今日水鄉分外嬌”!而且,5枚圖案采用連印的小連張形式,既可以每枚獨立成畫,從某個角度反映江南水鄉的變化,又能夠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展現出江南水鄉農業生產的全貌。每枚郵票圖案的一角鈐有一方“水鄉學大寨”朱紅篆刻長印,既裝飾了畫面,也點明了主題。

20.T39《人民公社五業興旺》

人民公社是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國農村中政社合一的組織,是由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聯合而成。

1979年8月10日,郵電部發行一套《人民公社五業興旺》特種郵票,全套5枚,反映了我國農村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貫徹黨的“以糧為綱,全面發展”方針,實行農、林、牧、副、漁業相結合的多種經營,發展農業生產的情形。

圖20-1 《機械收割》

圖20-2 《植樹造林》

圖20-3 《水鄉牧鴨》

圖20-4 《編織》

圖20-5 《繁忙的漁港》

《機械收割》中的主圖為東風收割機,展示了農業機械化,這些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植樹造林》,植樹造林的益處很多,比如可以產出更多的水果、藥材等。

隨著我國的經濟林陸續進入成熟期,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巨大,還能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植樹造林也起到了綠化環境的作用。

《水鄉牧鴨》的圖案中人民公社的女性手拿竹篙,正在劃船趕鴨下水。兩旁蔥蔥郁郁的竹林倒映在了水面上。一群鴨子在水中游著。看著眼前綠油油的一片竹影,映襯著水中的白鴨,讓人心中滿懷希望。

《編織》這枚郵票展現的是人民公社中的副業——編織。編織是我國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它是技術,也是手制工藝品。郵票畫面上展示的是編織竹筐、竹簍的情景,體現了那個時期和那個背景下的人民公社的女性熱愛勞動的場面。

《繁忙的漁港》中畫面反映的是漁業。瞧瞧這繁忙的漁港,年輕人推著滿車的魚在漁港辛勤勞作和奔波,體現了人民公社一片繁榮的景象。此枚郵票無論從設計上,還是圖案上,都是整套郵票中集郵愛好者最喜愛的一枚。

郵票上反映出的人民公社已到了后續改革階段。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為了克服人民公社制度上的各種弊端。從1978年開始,我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農村改革。主要內容是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建立了集體統一的經營與農戶分散經營相結合的農業經營管理體制,打破了之前的模式。人民公社從1958年開始,直到1985年真正結束,前后共經歷了27年。人民公社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的一種合作經濟形式的管理機構。它經過了數次的改革,農村的體制現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21.特27《林業建設》

我國進行大規模的綠化造林,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開始的。1953年8月新華社報道,我國東北、西北、山東、河北、河南等處防護林帶營造工作獲得初步成就。1958年4月,國務院通過關于在全國大規模造林的指示。1958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決定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內造林18億畝。僅1958年一年,全國造林達4億多畝,等于1949年后八年間造林面積總和的174%。

林業建設包括植樹造林、保護森林、取得木材和其他林產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發揮其防護作用等內容。大量植樹造林,發展林業建設,不僅可以為人們提供建筑材料、工業原料(如纖維、樹脂、栲膠等)、燃料、木本油料及果品等,而且還能夠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改變自然面貌、保護和發展牧場,開辟飼料肥料來源,保障農業穩產豐收。

1958年12月15日,為了宣傳林業建設的意義和我國林業建設取得的成就,郵電部發行一套《林業建設》特種郵票,全套4枚。

圖21-1 《森林資源》

圖21-2 《保護森林》

圖21-3 《綠化祖國》

圖21-4 《油鋸伐木》

這套郵票采用了我國著名畫家黃永玉的木刻原畫。

木刻即木板畫,是版畫的一種,用刀在木板上刻畫,再用紙拓印出來。使用的木板有梨木、黃楊木、白桃木等。用縱剖板面刻制的為木面木刻,用橫斷板面刻制的為木刻。以凸線為主構成白多于黑的畫面者,叫陽刻;以凹線為主構成黑多于白的畫面者,叫陰刻。也有陽刻、陰刻混用者。運用多塊木板套印出兩種以上顏色的作品,稱為套色木刻。又因拓印使用的顏料性質不同,分為油印木刻和水印木刻等。過去木刻多用以復制繪畫作品,繪、刻、印三者分工,稱為復制木刻。現代木刻由作者自畫、自刻、自印,充分發揮刀木所特具的藝術效果,稱為創作木刻。這套郵票圖案即屬創作木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宁县| 太湖县| 新源县| 罗平县| 千阳县| 宕昌县| 布尔津县| 定襄县| 寻甸| 得荣县| 天津市| 湟中县| 威海市| 开化县| 司法| 福海县| 驻马店市| 青阳县| 肇州县| 房山区| 龙海市| 西充县| 丹东市| 元谋县| 容城县| 涪陵区| 额济纳旗| 湟源县| 应用必备| 高青县| 荣昌县| 镇巴县| 吉首市| 镇巴县| 新源县| 昌宁县| 墨竹工卡县| 宜州市| 达日县| 金溪县| 西平县|